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负筋和分布钢筋配筋探讨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负筋和分布钢筋配筋探讨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20.75 K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40446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负筋和分布钢筋配筋探讨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设计中,构造负筋和分布钢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造负筋通常布置在板的支座部位,用于抵抗因支座反力引起的负弯矩,防止板面开裂。其配置需满足规范要求,一般根据板的跨度、荷载及支承条件确定。构造负筋不仅增强板的整体性,还提高了抗裂性能。

分布钢筋则与受力主筋垂直布置,主要功能是将外荷载均匀传递给主筋,并固定主筋位置,同时还能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的产生。分布钢筋的直径和间距应符合设计标准,通常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间距不宜过大以确保其有效性。

在实际工程中,构造负筋和分布钢筋的合理配置对板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至关重要。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结构受力特点、施工工艺及经济性,确保钢筋充分发挥作用。此外,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优化配筋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工程成本,实现更高效的结构设计。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负筋和分布钢筋配筋探讨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除按计算配置纵向 受力钢筋外,还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简称《混凝土规范》)的规定配置必要的构 造钢筋和分布钢筋。合理配置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钢 筋和分布钢筋,不仅有利于保证楼(屋)面板的正常 使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板的耐久性。 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钢筋主要是指:1)板简支边 的上部构造负筋;2)单向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 沿梁方向布置的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负筋;3)控制板 温度、收缩裂缝的构造钢筋。 合理布置构造钢筋,就是要按《混凝土规范》的 要求限制构造钢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保证构造 钢筋有必要的配筋面积。比如上述第1,2项的板上部 构造负筋,按规范要求,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 不宜大于200mm,配筋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 三分之一。笔者认为,此构造负筋的配筋率也不宜小 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否则,当板的受力钢 筋的配筋率小于0.45%时,会出现板支座上部构造负 筋的截面面积反而小于分布钢筋面积的不合理现象。 对“配筋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 之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不论受力钢筋和构造钢 筋是否采用同一强度等级的钢筋,一律将受力钢筋面 积除3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2当受力钢筋的强 度等级高于构造钢筋时,将受力钢筋的面积换算成与 构造钢筋强度等级相同的钢筋的面积,然后除以3作 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显然,后一种构造钢筋的配 筋方法较合理。 控制板温度、收缩裂缝的构造钢筋,按规范要求 其间距为150~200mm,纵横两个方向的最少配筋面 积不宜小于板截面面积的0.1%;主要是在板的未配筋 表面配置。已配置钢筋的部位,只要板的上、下表面 纵横两个方向配筋率均不小于0.1%,可不配置温度、 收缩钢筋。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另配的温度、收缩钢筋 应与已配的钢筋按受拉要求搭接。 钢筋混凝土板的分布钢筋,主要是指:1)单向板 (两对边支承板,长短边之比≥3的四边支承板)底面 处垂直于受力钢筋的分布钢筋;2)垂直于板支座上部 负筋的分布钢筋;3)2<长短边之比<3的四边支承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审图所北京100044)

宜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当按单向板计算配筋时垂直于 板底受力钢筋的分布钢筋。 长短边之比<2的板应按双向板计算配筋。 当钢筋混凝土板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 布置受力钢筋外设计准则-成为自己的室内设计师,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 受力钢筋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 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 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 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地下室外墙按单向板(以楼板和基础底板为支 承点的单跨、双跨或多跨板)计算墙的竖向受力钢筋 配筋时,除墙的竖向受力钢筋应满足计算和最小配筋 要求外,墙的水平分布筋也应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 率要求,而且墙的水平分布筋的强度等级应与墙的竖 向受力钢筋相同。 板的分布钢筋和支座构造负筋如图1所示。

(b)单向板的分布铜能和支座构造负篇

(b)单向板的分布铜筋和支座构造负篇

图1板支座构造负筋及分布钢筋配筋示意 应当指出,对于普通梁板类受弯构件,混凝土强 度等级宜采用C20~C35,不宜过高;当板的受力钢筋 选用HRB335级钢筋或HRB400级钢筋时,可以获得 比选用HPB235级钢筋更好的性价比,因而也更经济, 注:两对边支承板称为单向板;长短边之比等于和大 于3的四边支承板,工程上通常按单向板设计计算。 参考文献 [11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