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石路堤施工技术指南.pdf

填石路堤施工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6191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填石路堤施工技术指南.pdf

7.9.2填石路堤碾压前先用大块石码好边坡,码砌顶面宽度2m左右,外侧按路堤边坡坡率, 内侧按90°控制。 7.9.3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不易风化的规则石料,码砌块石最小尺寸不应小 于30cm:边坡码砌尺寸及码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9.4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码砌施工

a)基槽检查,按照设计要求对基槽的平面尺寸和深度进行检查; b)基础整平,采用人工配合挖机进行基础面整平; C 测量放线、按设计规定上下挂线放祥; d)按照以下方法在基石或接砌面上进行石料逐个码砌: 1 自下而上砌筑,确保坡面顺直、坡度准确; 用手锤敲去棱角或很薄的边口,除去断裂松脱的石块; 大面朝下,放置石块,对不稳的石块,应用大小合适的小石块或碎石稳固,位置 不当时,要拨正靠紧,并用手锤敲击使片石坐稳; 4) 用大小合适的石块,填槽塞缝,并用手锤敲击塞紧,确保码砌块石的稳定性 施工中码砌应严格执行丁、顺相印,使码砌边坡与填料形成整体,紧贴路堤填 石,相互之间紧密接触,互相咬扣、错缝、密实,无明显落空、松动现象; 6 码砌石块间的承力接触面应稍向内倾斜形成较为稳定的内倾结构,不应通缝、 叠砌、贴砌和浮塞; 7 坡面应平整,不应追求坡面平整而将石料竖起摆放,而形成贴面式的不稳定结 构; 8) 边坡码砌每隔10m~15m应设一道伸缩缝,同时路堤基底的土质发生变化处应设 沉降缝; 9) 填石路堤高度小于5m时,码砌厚度不宜小于1m;填石路堤高度5m10m时, 码砌厚度不宜小于1.5m;填石路堤高度大于10m时,码砌厚度不小于2m .5边坡平台位置应在层的顶面SL677-201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pdf,按设计要求,完成边坡平台的施工;填方边坡较高时 在边坡中部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为1m~3m。 .6当出现先填后进行边坡码砌时,填筑方案中应明确提出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成为

应在边坡中部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为1m~3m。 7.9.6当出现先填后进行边坡码砌时,填筑方案中应明确提出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成为 体的方案,并经过试验路段的验证明确采取措施有效。

7.10.1.1碾压前,应向压路机司机按照试验路段批准的碾压工艺进行交底,交底内容包括: 碾压里程范围、压实遍数、机械行走速度、压实组合顺序、压实时纵横向重叠长度及有关安 全注意事项。 7.10.1.2碾压方式宜采用每层振动碾压+冲击碾压相组合、间隔一定高度后再用强(重) 夯进行补强。 7.10.1.3使用25t以上自行式(或牵引行走式)冲击碾或者羊足碾压路机与25t以上自行 式光轮压路机组合,碾压填石料,自行式冲击碾碾压宜按表7的工艺及控制参数控制,拖式 冲击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和遍数按照试验路段进行确定

表7自行式碾压遍数建议值

7.10.2振动碾压

7.10.2.1如图8、图9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要遵循先两边后中间,先静后振、先慢后快, 在直线段压路机的运行路线应从路缘向路中心,再从路中心向两旁顺次碾压,以便形成路拱; 弯道设有超高坡度时,由低一侧向高一侧碾压,以便形成单向超高坡度。 7.10.2.2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的轮 机重叠压实不应小于30cm,横向同层接头处重叠压实不小于1m;上下两层填筑搭接缝应错开 不小于3.0m

7.10.3.1每层进行冲击碾压,冲击碾压施工段长度宜为300m~500m,行驶速度不小于 3km/h,冲击碾压的转弯路段应并入下一冲压施工段。 7.10.3.2冲压可采用表7碾压遍数,冲压后平均沉降量若小于或等于30mm时,则不需进 行冲击增强补压。 7.10.3.3若最后冲压3遍的压沉量超过20mm,则需分析原因并应继续冲压3遍, 7.10.3.4冲击碾压应考虑对附近构造物的影响,涵洞顶保护层厚度应大于3m。 7.10.3.5冲击碾压层质量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 a)填石路堤的施工质量宜采用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数、压实质量等检测联合控制,施工 中采用压实沉降差检测压实质量; b 施工过程控制包括如下内容:填料最大粒径、填料均匀性、层铺厚度、碾压速度、 碾压遍数、压实机具等应符合前述相关规定,并有相应的现场记录。施工过程中每 一压实层,应采用试验路段确定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控制: 压路机静压后,按试验路段施工方案布设控制点进行标高差检测。每振压1遍检测 各测点的标高,直至测点高程与上次测试结果的标高差不天于2mm,证明填石路堤 的填筑质量符合要求。

7.10.4强(重)夯补引

.10.4.1填石路堤顶层采用强(重)夯补强,强(重)夯层宜按照层的设置相对均分进行

10.4.1填石路堤顶层采用强(重)夯补强,强(重)夯层宜按照层的设置相对均分进行 币设,强(重)夯层之间间隔不应超过5m。 10.4.2强(重)夯补强的位置布设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纵向设置在离开填挖交界线2m,横向设置距离边坡码砌边缘6m的路堤内,当边坡 码砌需要填石路堤压实成型后进行,强(重)夯补强的边缘应覆盖路基行车道按1: 1.5的范围; b 距离挡土墙顶水平方向10m及上方5m范围内不应强(重)夯补强; C 涵洞两侧10m及涵洞顶5m范围内,不应强(重)补强; d 台后按照设计进行控制,如桥台位置如需强(重)夯补强应先施工强(重)夯补强 路基,再做桥梁。 10.4.3强(重)夯补强采用点夯和满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试验路段确定的点夯、

图10强(重)夯补强点位布置示意图

a)按照图10所示及以下要求进行强(重)夯点点位布设: 1)强(重)夯补强间距宜为2.5m; 2)采用正三角形布置。 b 点夯夯击能量宜为不小于1200kN·m,夯锤直径2.0m;满夯的夯击能量力量宜为不 小于1000kN·m,夯锤直径2.0m; 应按照试验路段确定的夯锤的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 数和总下沉量进行控制;周边有房屋时,按照试验路段确定的夯击参数进行施夯; 采取隔点连续夯击法,常规控制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且夯击数不小于10 击,实际控制应根据施夯进行动态调整确定。 10.4.4强(重)夯补强应分段进行,顺序从边缘夯向中央,起重机直线行驶,从一边向 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击。应按 代验和设计确定的强(重)夯补强参数进行夯击。 10.4.5强(重)夯补强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夯击工作: a)平整场地,检查整平施工场地; D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同时测量场地高程; C 按照以下方法完成夯击工作: 1 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同时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2) 夯锤夯锤脱钩下落,放下吊钩后,测量锤顶高程;若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 底整平; 3)重复1)、2),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d 重复a)、b)、c),完成点夯夯击遍数; e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测量场地高程; 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测量场地高程; 强(重)夯补强施工效果见图11

图11强(重)夯补强施工效果图

10.4.6为保证落锤平稳,夯位准确,起重机应配备辅助门架。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 击一遍完成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并做好现场记录。 10.4.7强(重)夯补强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a)强(重)补强的起夯面标高、起夯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填筑体的填筑材料均符 合设计要求; b 夯击前,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 1)检测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夯击能符合设计要求; 2) 施放轴线控制点和主夯点位置,轴线位置误差不大于20mm;夯点位置误差不大 于150mm,放线完毕及时上报,经复核后再进行强(重)夯补强施工: 3)对夯点放线重新进行复核,按夯锤直径大小,在夯点位置用白灰划圈,以便夯锤 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C 强(重)夯补强施工的锤重、锤底面积、落距、夯点布置、夯击遍数、击数、最 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均符合试验路段确定的技术要求; d 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及时纠正;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 斜时,及时将坑底填平后再夯;夯坑内夯锤倾斜差不应大于D/5,(D为锤的直径); 强(重)夯补强施工工艺应符合设计要求。强(重)补强允许偏差项目满足下列 要求: 1) 定位放线控制点位移≤20mm; 2) 夯点放线与设计图纸要求误差≤50mm; 3)夯点中心位移≤150mm,同时控制夯锤就位误差不应超过50mm。 按试验路段明确的强(重)夯补强5个重点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强(重)。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及JTGF80/1《公路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执行, 采用压实沉降差指标检验压实质量

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执行,采用压实沉降差指标检验压实质量。 11.2压实沉降差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压实检测: a)首先在压实后的路堤上沿着纵向布点,在布好的点位上,用油漆做醒目的标记。用 水准仪测量高程,为减少误差,准备一个Φ10cm钢球,放置在测点上; 用振动压路机作碾压检测(碾压参数:2.0km/h~4.0km/h,频率30Hz,碾压2遍), 碾压后应无明显轮迹。然后再用水准仪测定各点高程,各测点在碾压前后的高差, 就是测点的压实沉降差; C 达到试验路段取得的结果即为合格; d压实沉降差观测示意图见图12

图12压实沉降差观测示意图

8.1.1应根据设计的填石路堤沉降、位移监测要求,结合填石路堤的现场情况,分析高填 方变形的特点,掌握路堤填石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如降雨,开挖等的影响程度,编制监测 方案,监测方案应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8.1.2常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水平位移量、填石路堤边坡位移、填石路堤自然密实引 起的沉降量。 8.1.3地表水平位移量和填石路堤边坡位移监测应从填筑开始进行监测,到沉降稳定后方 可结束,加强坡脚的位移监测,防止路堤出现滑移失稳。 8.1.4填石路堤自然密实引起的沉降量从顶层填筑完成开始监测,到填筑体自然沉降稳定 后可结束。 8.1.5施工过程中,每填高3m宜检测路堤中线和宽度。

8.2.1沉降位移边桩一般设置在填石路堤左右两侧的地面、坡脚、以及强(重)夯补强层 边坡处以及填石路堤顶进行埋设,路堤沉降位移中边桩的布置见图13。

图13路堤沉降位移中边桩的布置示意图

8.2.2沉降位移边桩根据设计图纸中对应的监测桩号,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混凝土 标号不小于C20,钢筋直径不低于Φ10mm,打入岩土体内部的长度宜不小于0.5m;断面可以 采用正方形或圆形,其边长或直径在10cm~20cm,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以20cm~30cm为宜, 并且在桩顶预埋棱镜专用测杆,测杆高出10cm~15cm,以方便混凝土强度达到龄期后安装 测量棱镜

8.2.3全站仪观测基墩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基墩平面与剖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8.2.4施工过程中应对埋设的监测设施点加以保护,确保施工过程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8.2.3全站仪观测基墩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兰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基墩平面与剖面应符合设计

8.3.1对沉降位移监测采用高精度全站仪配合棱镜通过极坐标法对设置的沉降位移桩进行 监测,沉降通过水准仪对高程进行检测

8.3.2位移监测数据计算分析按照以下要求进

a 在填石路堤的填筑过程中做好变形的观测记录,施工期间每天应不少于1次,施工 间歇期每7~15天观测一次。定期进行人工巡视,每周不应少于2次; D 填石路堤施工完成后,每周应有1次以上的监测记录; C 若遇到持续暴雨天气,则需加强监测,在雨季和雨后的一周内,应作好每天一次的 监测记录并存档,监测成果资料应定期及时反馈设计部门; 路堤施工完成后,每月应有1次以上的监测记录; e 路堤变形稳定后,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但每季度应不少于1次,直至通过交工验 收; f 实际监测过程中应根据现场情况(如施工、天气以及监测数据变化等)进行调整, 当监测位移数据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密监测频率,确保及时掌握填石路堤稳 定情况并制定相应应急处置方案。

8.3.3沉降数据分析计算分析按照以下要求进

在施工期间,每填一层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如两次填筑时间间隔较长,每3天需观 测一次。路堤填筑完毕进入沉降预压期后,每隔14关观测一次,发现有沉降应及时 进行补填,保持填筑顶标高满足设计要求; b 沉降测量观测除满足上表8、表9中的主要技术指标外,还应满足下列观测作业的 要求: 1)采用同一观测设备和观测方法,减小系统误差,特别注意每次设站位置相同; 2) 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测站数、固定观测人员: 3 不应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 以及因瓦水准尺由于天气能见度原因而难以读数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 4 观测前半小时,应将数字水准仪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观测前,应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的预热。晴天观测时,应使用测伞遮蔽阳 光; 5 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应避免观测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其生产厂家 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当遇临时振动影响时,应暂停作业。当长时间受振动 影响时,应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6)原始记录观测时的气象条件、施工进度和荷载变化,以供分析观测数据时参考

8.4.1依托施工控制网建立沿路线分布的监测基准点控制网,并根据现场实际工况,在不 受垂直向和水平向变形影响的坚固地基上或永久建筑物上设置方便现场使用的工作基点,其 位置应尽量满足观测时不转点的要求。 8.4.2每半年沿路线,利用基准点对设置的工作基点校核一次,当对变形监测结果发生怀 疑时,应随时校核监测基准网。 8.4.3沉降监测工作基点基准网的测量等级满足表8《沉降监测基准网主要技术要求中》 二等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沉降测量的变形观测点监测等级满足表9《水准观测的主要 技术要求》

表8沉降监测基准网主要技术要求

某基坑围护施工方案-secret表9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