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3962-2020《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10.2.6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 到工厂进行,电气设计应围绕这类建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 施适应现场施工实际,同时对本专业装配式新技术进行研究、推 产、应用。管线分离是指建筑结构体中不理设设备及管线,将设 备及管线与建筑结构体相分离的方式。建筑结构与设备管线分离 设计便于设备管线维护更新,可保证建筑能够较为便捷地进行管 线改造与更换,从而达到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目的。绿色建筑的电 气设计有条件时可以采用管线分离的布线方式。
10.2.8本条为新增条文楼梯扶手铁艺施工方案,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第4.1.7条。 本条为保持通行空间路线畅通、视线清晰,不应有阻碍通行 的设备凸向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防止对人员活动、步行 交通、消防疏散理下安全隐惠。
10.3.1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第5.1.5条。 室内照明质量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 照明不但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人们的身 心健康,减少各种职业疾病;光源光输出波形的波动深度(文称 为频闪比)过大,轻则导致视觉疲劳、偏头痛和工作效率的降 低,重则弓发事故。光通量波动的波动深度越大,负效应越大 危害越严重。 为保障室内人员的健康,人员长期停留场所的照明应选择安 全组别为无危险类的产品。 10.3.2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0.3.6条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9第7.1.4、7.2.7条。 光源光效及灯具效率的提高为降低各场所照明功率密度值 LPD提供了可能 10.3.3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0.3.7条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一2019第7.1.4条。 公共场所的照明节能在设计中应该予以考虑。公共建筑的公 共区域无人开灯的浪费现象普遍,设计应根据不同建筑运营业 态,对不同部位的公共区域照明进行节能控制,为运行后的行为 节能提供方便。对可利用自然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应能独立控制
主要自的是在自然光满足该区域照度时能够关闭该部分人工照明。 医院的病房大楼、中小学校及其学生宿舍、幼儿园(未成年 更用场所)、老年公寓、酒店等场所,因病人、小孩、老年人等 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者,在灯光明暗转换期间极易发生踏空等安 全事故;酒店走道照明出于安全监控考虑,需保证一定的照度, 因此上述场所不宜采用就地感应控制,应采用其他节能控制 方式。
GB/T50378—2019第7.2.7条
GB/T 503782019 第 7. 2. 7条
10.4.1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0.4.1、10.4.2条和《绿色建筑 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第8.2.7条。 配电变压器应符合《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 级》GB20052及《6kV~35kV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I/CEEIA258节能评价值的规定: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十式配 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值均应不高于能效等级2级的规 定。电动机能效应符合《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 效等级》GB18613节能评价值的规定。照明产品应满足国家现 行相关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10.4.2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0.4.5、10.4.6条和《绿色建
多台电梯群控、协调运行,可实现对电梯的最优控制,垂直 电梯还可以采用变频调速拖动、能量再生回馈等技术。自动扶梯 一般普遍存在低载或空载运行的状况,采用节能控制,可实现有 乘客时自动平稳进入快速运行状态、无乘客时自动进入慢速或停 止状态,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
3本条基本沿用原标准第10.
建筑中装机容量500kW及以上电动机的用电设备(主要是 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可采用中压或低压供电,当供电电压等级与 使用电压等级相一致时,建议采用中压供电。
10.5.1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0.5.2条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9第 7.1.5条。
必分项提出规定要求,四个必分项下级是否设置细分的一二级于 项,应该根据工程规模、投资管理要求等进行选项设置。 10.5.2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8.5.9条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9第6.2.6条。 建立规范的能耗监测系统,实现在线运行管理与监测,积累 运行中详细的能耗数据,可以进一步分析诊断,与同类建筑及标 准进行比较,并衡量节能改造及运行策略优化的实际效果,降低 能耗、改进建筑设备的运行效率。本条基于现行地方标准要求对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或大型公共建筑提出设置能耗监测系统的 要求。
GB/T50378—2019第 6.2.6条。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 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建科 【2008]114号)的要求,结合当前设备发展实际情况,本条加 入智慧开关作为测量设备,当采用智慧开关作为测量数据仪表 时,其数据应满足测量需要的精度要求。
11.1.3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应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 《智能家居制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B/T35136、《智慧 居设计标准》T/CECS554等现行标准,并满足《绿色建筑评 标准》GB/T50378—2019第6.2.9条第1、2款的配置要求。
11.2.1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一2019第6.1.6条。 有线和无线网络设计,应根据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和网络接入 规模,合理考虑核心设备到接入设备的网络架构,对无线使用要 求高的建筑可以独立组网。根据业务安全要求和对业务危害程度 合理考虑使用边界安全、数据安全、内网安全以及业务所必须的 安全服务来提高信息网络安全性。智能化系统网应根据安全要
求,考虑使用防火墙、人侵检测和防御系统、漏洞扫描等安全产 品来提高设备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11.2.2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503782019第6.1.6条。
信息网络设备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指信息网络中心机房、安保 中心机房、特殊智能化系统/设备专用机房、信息网络汇聚机房、 弱电间等信息网络设备集中放置的区域
本茶为新增条文,源目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1 2019第6.1.5条。 不设计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的建筑,可采用如对风机水 频控制、不联网的就地控制器、单回路反馈控制等简易的 制措施
50378—2019第6.1.5条
503782019第6.1.5条。
对不设计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的建筑,可采用如对风本 泵的变频控制、不联网的就地控制器、单回路反馈控制等简 节能控制措施
11.3.2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
绿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控范围应满足《智能建筑设计标 准》GB50314一2015第4.5.3条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 术规范》JGJ/T334一2014第4.1.1条的基本要求,同时应涵盖 与建筑绿色性能相关的重要参数,包括生活用水水质、饮用水水 质、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中水系统、光伏发电、能耗(热 量、冷量、电量)、室内外环境、遮阳装置等设备设施系统的监 测与监控要求。当被监控、监测设备和系统自带控制单元时,宜 采用数字通讯接口或标准电气接口方式互联。
503782019 第 6. 2. 7~6. 2. 9 条
绿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功能在满足《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1.3.4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当能耗监测为独立系统时,应通过数字通信接口或标准电 接口方式将其接入设备监控系统。对于监测表具、传感器的故 设备监控系统应具有实时监测功能,并自动报警,保证能耗监 功能的可靠运行。
11.4.3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
503782019第6.2.9条
建筑智能化集成平台可通过HTTP、MQTT、CoAP等 应用层协议,以及开放API接口方式将相关建筑数据连接智 城市平台。
12.1.1 本条为新增条文。
为了保障建筑内部的消防安全,减少建筑物火灾产生的危 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应积极采用不燃性 材料和难燃性材料,避免采用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 材料。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将内部装修材料 的燃烧性能分为四级:A级为不燃材料,B级为难燃材料,Bz级 为可燃材料,B3级为易燃材料。由于建筑用途、场所、部位不 同,所使用装修材料的火灾危险性不同,对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 要求也不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对顶棚、 墙面、地面、隔断、固定家具、装饰织物、其他装修装饰材料的 燃烧性能有明确规定。该标准第3.0.2条条文说明中提供了常用 建筑内部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的划分举例
1.2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6.9.
住宅全装修包括下列内容: (1)室内空间的墙面、顶棚、楼面或地面、内门、内窗、门 窗套、固定隔断、固定家具及套内楼梯的装修。 (2)套内空间中活动家具、陈设品及部品部件的选择和 布置。 (3)室内空间中给水排水、暖通、电气、智能化等专业设计 的布线。 (4)预留设备设施的安装、检修的空间。 (5)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的维护。 (6)无障碍设计。 公共建筑公共区域是指公共建筑的楼梯间、电梯厅、公共卫 生间、公共设备用房、消防前室、门厅、走廊、货运通道、车 库等。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应与建筑、结构、机电设计同步进行,即 提前让机电、装修介人并与土建设计进行协同。设计中综合考虑 各专业需求,明确预留点位和装修面层固定件的预埋,避免发生 错漏碰缺、工序颠倒、操作空间不足、成品破坏和污染等后续无 法补救的问题。 12.1.3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6.9.3条。 室内装修设计时,不应破坏建筑结构。原则上应尊重原设计 的空间功能性质。在围护结构上开槽、开孔、加设构件时,不应 降低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隔热性能及防水性能,不应影响室内 的自然采光及通风,外窗、内窗、阳台等部位,除内遮阳外不宜 有其他遮挡构件。对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空间如消防控制室、配 电室等,严禁改动。不宜改变机电设备终端位置,不应影响建筑 设备的效能。现行有关国家标准对建筑室内光环境、声环境、热 环境、防水、防潮和空气质量等作了相关规定,室内装饰装修设 计不应降低室内环境标准。
12.1.4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12.1.5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在保证室内工作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办公、商场等公 共建筑室内空间尽量多地采用可重复使用的灵活隔墙,或采用无 隔墙只有矮隔断的大开间敲开式空间,可减少室内空间重新布置 时对建筑构件的破坏,节约材料,同时为使用期间构配件的替换 和将来建筑拆除后构配件的再利用创造条件。除走廊、楼梯、电 梯井、卫生间、设备机房、公共管井以外的地上室内空间均应视 为“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有特殊隔声、防护及特殊工艺需求 的空间可不计人。此外,作为商业、办公用途的地下空间也应视 为“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其他用途的地下空间可不计入。
“可重复使用的隔墙和隔断”在拆除过程中基本不影响与之 相接的其他隔墙,拆卸后可进行再次利用,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 墙、玻璃隔墙、预制板隔墙、木隔墙,以及大开间开式空间内 的矮隔断等。用砂浆砌筑的砌体隔墙不算可重复使用的隔墙。 12.1.7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第4.1.8条。 设置显著、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能够起到提醒建筑使用者 注意安全的作用。警示标志一般设置于人员流动大的场所,青少 年和儿童经常活动的场所,容易碰撞、夹伤、湿滑及危险的部位 和场所等。比如禁止攀爬、禁止倚靠、禁止伸出窗外、禁止抛 物、注意安全、当心碰头、当心夹手、当心车辆、当心坠落、当 心滑倒、当心落水等。部分长度较长的危险性场所,其安全警示 标识应连续完整,保证使用安全。 公共建筑视觉标识设计需要满足高龄使用者及弱视群体需求 时,应包括无障碍标识系统,无障碍标识宜采用无障碍通用设计 的技术和产品。设计应在字号、字距、边距、行距、色彩对比度 和版式设计方面作相应强化。
12.2装配化装修设计
.9.6杀。 装配化装修是指主要采用干式工法,将工厂生产的标准化内 装部品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其主要包括干式工法楼 (地)面、装配化厨房、装配化卫生间、管线分离等方面的内容。 装配化装修设计宜满足下列要求: (1)隔墙宜设置满足敷设管线的空腔,墙面宜采用集成饰面 层的成品墙板。 (2)吊顶宜设置可敷设管线的架空层,宜集成灯具、空调
装配化集成部品是在工厂内生产组合好,作为系统集成和技 术配套整体部件,在工程现场组装,这样既提高效率又保证了工 程质量,大大减少了材料的消耗和现场作业量。设备与管线应采 用机械固定、预埋等牢固性构件连接方式或一体化建造方式与建 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接口的通用性和互换性设计宜满足下列条件: (1)接口应做到位置固定、连接合理、拆装方便、坚固耐用
及使用可靠。 (2)各类接口尺寸应符合公差协调要求。 (3)设在有防水要求部位的接口应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4)不同部品之间衔接,先装部品应为后装部品预留接口, 预留接口应与后装部品接口匹配。预留接口的选型应考虑通用 性,接口用材应高强耐久。 (5)接口构造形式应考虑部品反复拆装的可操作性,并应满 足所在部位的受力、防火、隔声、节能、防水等性能需要
12.2.3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装配化装修采用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分离的方式,不店 设在混凝土结构或现浇的混凝土垫层内,宜优先敷设在吊 腔、楼地面架空层、夹层墙体等内部,可使室内分隔方式更力 活多样,减少材料浪费,保证装修工程质量,并有利于设备 和更新,保证主体结构不受装修而破坏
12.2.4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6.9.5条
定位,并应设置管道检修口。 (3)装配化卫生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维护更新的要求。 (4)装配化卫生间宜采用干湿分离的布置方式。 (5)装配化卫生间地面宜采用整体防水底盘,地漏、排水管 件和相应配件应与防水底盘成套供应。 (6)装配化卫生间的降板区域应结合排水方案及检修位置确 定。降板高度应根据防水底盘厚度、卫生器具布置方案、管道尺 寸及敷设路径等因素确定
12.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12.3.1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原标准第6.8.1条和《绿色
50378—2019第7.2.17条。 室内装饰装修宜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 材,可以减少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 染。相关定义参照本标准第 7.5.1 条。
50378—2019第7.2.17条。 室内装饰装修宜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 材,可以减少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 染。相关定义参照本标准第 7.5.1 条。
13.1.1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1.1.1条和《 出/ GB/T50378—2019第8.1.3条。 景观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整体的可 持续发展,尊重场地的规划设计,与场内建筑与道路布置、建筑 风格相协调,并满足规划条件的相关要求(如项目绿地率、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道路布置、停车场等设计应和建筑总平面设计、 坚向设让表达一致)。
景观环境要素按照功能和形式可分为景观植物、景观场 景观小品、景观水景、景观照明等,在设计这些景观环境时, 充分考虑与其关联的各种环境质量,包括风环境、声环境、光 境、热环境、视觉环境和嗅觉环境等。
景观环境设计要满足各场地使用功能,不应片面强调某类 观。配建绿地应符合所在地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合理选择绿 式,加强绿化养护,提供养护通道及灌溉点位,鼓励使用无么 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提高植被健康水平。
3.1.4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 11.
为了将景观环境设计与场地设计相协调统一,在建筑方案设 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各个阶段,景观环境设计都宜同步进
行,满足绿色设计目标的要求
13.2.1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1.2.2、11.2.4、11.2.7~ 11.2.9条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一2019第8.1.3、 8.2.6条。 植物配植应能体现江苏省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景观特色。 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配置不同的植物品 种。本地植物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植物存活,降低 养护费用。本地植物指数是指场地内全部植物种类中本地植物种 类所占比例。本地植物包括:在本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及其衍 生品种、归化种及其衍生品种、化种及其衍生品种。 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 木和乔木。因此,合理搭配养灌木草不仅能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 率和增加绿量,而且能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 效益。 复层绿化方式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面栽花 种草的种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 果。根据植物的不同特性(如喜阳耐荫性、高矮大小、生长空间 需求等)相互兼容,进行多层次种植,并根据景观效果考虑乔灌 草的比例搭配及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搭配(一般公园类植物常 用配植比例为:常绿与落叶植物为3:7,养木与灌木植物为1: 1,速生、中生、慢生为3:4:3,具体设计时可根据景观效果 作相应的比值调整)。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一2016第6.1.4条,植物 正常生长须满足一定条件,如酸碱度适宜、覆土深度满足不同植 物的生长要求、土壤物理性质符合种植要求、场地废奔物污染程
度不致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等。凡栽植土壤不符合以上规定者必 须进行土壤改良或更换。其中土壤物理性质指标详见表6,栽植 土层厚度要求详见表7。
表6土壤物理性质指标
植物隔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取决于树木的高度、栽植密度和种 植面积的范围,以及树丛的枝叶层是否延伸到地面等因素。因 此,可在噪声源附近种植高大乔木及灌木形成一定的屏障,起到 隔声降噪的作用。 江苏腹地较大,受过渡性气候影响,植物品种也呈一定的过 渡性,乔木选择时应根据日照条件、温度条件及土壤特性进行合 理选择相应品种,提高场地的光环境及热环境: 苏南地区(以苏州为例)常用乔木主要有(不限于)香樟 女贞、广玉兰、七叶树、香檬、银杏、榉树、柿树、朴树、三角 枫、枫香、栾树、白玉兰、无患子、合欢、泡桐等。
苏中地区(以扬州为例)常用乔木主要有(不限于)香樟、 女贞、广玉兰、黄连木、白玉兰、无患子、刺槐、国槐、楝树、 榆树、榉树、喜树、枫杨、琼花等。 苏北地区(以连云港为例)常用乔木主要有(不限于)雪 松、黑松、油松、湿地松、女贞、红果冬青(乔)、合欢、黄连 木、二乔玉兰、三角枫、银杏、国槐、楝树、榆树、丝棉木、泡 桐、响叶杨等。
价标准》GB/1503782019第8.1.3、9.2.4条。 人员活动场所(无其是儿童活动场所)不宜选用有毒、多刺 植物(如夹竹桃、月季等)、有异味、飘絮以及易弓引起花粉过敏 (如垂柳、悬铃木等)等植物品种,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江苏常用乡土植物主要有(不限于)银杏、雪松、白皮松 地松、马尾松、水杉、池杉、落羽杉、枫杨、意杨、垂柳、旱 柳、青冈栎、麻栎、乌柏、榉树、朴树、椿树、榆树、构树、桑 树、马褂木、悬铃木、玉兰、香樟、女贞、合欢、柿树、喜树、 皂荚、槐树、楝树、无患子、蜡梅、梅花、桂花、石楠、杨梅、 海棠、蚊母树、石榴、樱花、枇杷、橘树、梨树、紫薇、紫荆、 含笑、山茶、凌霄、紫藤等乔、灌、藤以及竹类等其他品种。 天多数豆科植物具有庞大的根系,适应范围广,抗性强,耐 薄,易栽培,生长迅速等优点,其根部具根瘤,能固定和利用 大气中的游离氮素,对土壤的形成、改良和植被的建立都有重要 意义。豆科类植物不仅可以提供绿肥,还能保持水土,增强地 力,减少施肥量,降低面源污染等。 绿容率是指在用地范围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场地面积的 比值。叶面积与植物生物量、固碳释氧、调节环境等功能关系密 切,较高的绿容率代表较好的生态效应。绿容率可以作为绿地率 的有效补充。
为了合理提高绿容率,可优先保留场地原生树种和植被, 理配置叶面积指数较高的树种,提倡立体绿化,提高植被健 水平
13.2.3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场地的景观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 关系,保持或提升场地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场地内外 主态系统宜相互衔接形成贯的生态系统,更有利于生态建设和 呆护。对保留利用的植物应做好相应的现场保护措施,不应影响 其正常生长范围内的竖向空间,不得造成积水,并与新植苗木形 成新的植物景观。 表层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植物和 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环境的恢复。对场地内未受污染的净地表 层土进行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 要方法。 基于场地资源调查与生态系统调查,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应采 取符合场地实际的技术措施实现生态修复或生态补偿。 宜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措施增加本地生物生存活动空间 充分利用水生动植物的水质自然净化功能,保障水体水质健康。 在绿化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古树名木的文化历史价值的作 用,丰富环境的文化内涵。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应符合《公园设计 规范》GB51192的相关规定,且对受保护的植物个体,应根据 不同单体植物需求采取适合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创造良好的生 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 13.2.4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1.2.5、11.2.6条和《绿色建筑
13.2.4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 11. 2.5、11.2. 6 条和《绿色建
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第8.1.3、8.2.9条。 屋顶绿化的工程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 的相关规定。
针对屋顶花园光照强、温差大、土层薄、湿度小、易干旱等 特点,必须选择喜光、耐旱、耐贫、根系浅且水平根发达、生 长缓慢、能抗风耐寒且外形较低矮的植物,如红枫、桂花、石 榴、蜡梅、山茶、棕榈、枸骨、金叶女贞、绣线菊、火棘、龙爪 槐、紫薇、美女樱、浆草、紫藤、凌霄、络石、常春藤、葡 萄、八宝景天、佛甲草等。 传统的垂直绿化方式主要是在墙角种植攀缘植物,使其沿墙面 攀爬,该方式种植方便、易养护、造价低。而利用模块化的绿色植 物种植箱贴附在墙面形成植物幕墙的做法,造价较高且不易养护。 在有条件的地段宜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建筑外墙、围栏、棚 顶、车库出人口、景观小品等其他构筑物表面采用攀扶、固定、 站植、垂吊等方式进行垂直绿化,有利于降低建筑立面吸收的太 阳热辐射,改善建筑外墙热工效应。
13.3场地安全与环境设计
本杂源日于原标准第11.3.3条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9第6.1.1、6.2.2、6.2.5、8.2.9条。 场地内主要道路及出人口应便于轮椅通过,其宽度、坡度及面 层材料的设计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相关规定。 室外道路(如主路、次路、支路、小路等其他道路)路面的 纵、横坡度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 的相关规定。 场地内室外道路铺装材料要考虑防滑减噪,不宜采用光面材 料,可选用相对平整的沥青、石材或砖。沥青面层宜选用改性沥 青;砖面层宜选用生态透水砖;石材及仿石材饰面防滑处理有拉 丝、拉槽、烧毛、剁斧等方法。 健身慢行道是指在场地内设置的供人们行走、慢跑的专用道
路。按照原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 标》的要求,健身慢行道应尽可能避免与场地内车行道交叉,步 行道宜采用弹性减振、防滑和环保的材料,如塑胶、透水砖、彩 色陶粒等。
水沥青、嵌草砖、卵石、碎石等。透水铺装(路面)做法可参考 《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导则》的相关要求。
13.3.3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1.3.2条和《绿色建筑评
GB/T503782019第8.2.5条
机动车停车场宜选用植草砖等铺装或有植物种植的生态停 场,植草砖一般选用60mm/80mm厚预制水泥砖,砖孔及码 处填种植土,内掺草籽。停车场内宜结合停车间隔种植乔木可 用固定式棚架等其他永久式方式进行遮阳
13.3.4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第8. 1.2 条。
当居任区环境的遮阳覆盖率偏低时,太阳辐射将会诱发环境 的过热,从而加剧了居民户外活动的热安全风险,为了有效地控 制环境受到的太阳辐射,保证户外活动场所的热安全性。因此, 《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第4.2.2条中规定了居住 区户外活动场地的遮阳覆盖率要求,且该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园林技术的发展,居住区依靠植物遮阳的 手法十分丰富,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诸如亭、廊、固定式棚、架、膜 结构等构筑物的遮阳手法,或采用植物和构筑物混合遮阳的手法。 停车场采用乔木遮阳时树木枝下净空应符合停车位高度要 求,小型汽车高2.5m,中型汽车高3.5m,载货车高4.5m。 遮阳覆盖率计算时,乔木树冠的大小可按照种植设计冠幅计 算或采用冠幅4m的圆计算,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应按照其 垂直投影面积计算。
13.3.5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E
室外地面、坡道及踏步等设置防滑措施是保障人员安全的 要内容。本条依据《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JGI450和《托J儿所、幼儿园
筑设计规范》JGJ39一2016(2019年版)的相关要求制定
503782019第 4. 1.8、8. 1.5条
根据《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安全标志分为禁 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四类。本条所述是指具 有警示和引!导功能的安全标志,设置于需要注意安全的场地区域 的显著位置。 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能够起到提醒使用者注意安全的作 用。警示标志一般设置于人员流动大、青少年和儿童经常活动的 场所,容易发生碰撞、夹伤、湿滑及危险的部位和场所等。常见 标识如“禁止攀爬”“禁止倚靠”“注意安全”“当心车辆”“当心 滑倒”“当心落水”等。 指示方向的标识系统包括导向标识和定位标识等,能够为使 用者带来便捷的使用体验。指示标识一般有人车分流标识、无障 碍标识、健身慢行道导向标识、公共卫生间导向标识以及方便场 地交通和设施便捷使用导向标识等。公共建筑的标识系统应当执 行《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GB/T51223,居住区可以参 照执行。 标识系统设计和设置时,应考虑建筑使用者的识别习惯通过 色彩、型式、字体、符号等整体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性和可辨识 度,并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不同人群对于标识的识别
和感知的方式。例如,老年人由于视觉能力下降DB/T 29-252-2018标准下载,需要采用较大 的文字、较易识别的色彩系统;儿童由于身高较低、识字量不够 等,需要采用高度适合、色彩与图形化结合等方式的识别系统 等。因此,需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特点设置适宜的标识引导系统, 体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关怀。 建筑及场地的标识应沿通行路径布置,构成完整和连续的引 导系统。
景观小品的设计宜优先考虑选择本地材料、天然材料、 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及环保材料,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 观提供水循环动力及景观照明
13.3.9本条源自于原标准第11.5.1条和《绿色建筑评价标
GB/T 50378—2019第4.2.5、8.2.7条。
元柔的来源包建筑反射无(炫光)、夜的室外夜照 明以及广告照明灯等。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还 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带来安全隐惠。室 外照明设计应控制眩光,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景观照明设计应符合《室外照明于扰光限制规范》GB/T35626 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相关规定。景观照明 宜采用计算机模拟进行设计。 当有科普教育、展示等需求,或布线比较困难时,综合技 术、经济两方面因素,景观照明可考虑采用小型太阳能路灯和风 光互补路灯等可再生能源设施 充足的照明可以增加夜间行人的安全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系统照明指标应满足《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及其他现 行标准的要求。
13.3.10本条为新增条文,源自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CJJ 82-201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50378—2019第8.2.5条。
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 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 参透设施、雨水湿地、景观水体等多种形式。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雨水管道等),能够以自 然的方式削减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道路及绿地雨水人渗、收集、回用等相应技术措施参照江苏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导则(试 行)》及《海绵城市设施通用图集》苏S57的相关要求。地面生 态设施可选择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生态树池,透水铺装及其组 合。人行道行道树树池宜设计成生态树池,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 面层宜采用透水铺装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 硬质铺装地面指场地中的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 不包括建筑占地(屋面)、绿地、水面等。透水铺装是指既能满 足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又能使雨水通过面层、基层实现下渗 的一种铺装系统。透水铺装设计应包括铺装构造设计和铺装材料 选用。常用透水铺装材料有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 透水面层厚度需根据路面使用功能计算确定。 绿色雨水设施内的植物优先选择吸收能力强、耐受水位变 化、根系发达且具有观赏性的植物。选用时应根据江苏各区当地 所属气候及土壤情况尽量以本地植物为主,充分发挥生态、景 观、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势。 江苏地区海绵设施中常用植物有下列品种(不限于): 下凹式绿地植物选用品种有(不限于)水杉、池杉、落羽 杉、榔榆、朴树、乌柏、枫杨、垂柳、金丝垂柳、重阳木、苦楝、 棠、杞柳、紫穗槐、常春藤、凌霄、金银花、蒲苇、菖蒲、细 叶芒、狼尾草、吉祥草、美人蕉、二月兰、红花浆草等。 雨水花园植物选用品种有(不限于)蒲苇、绣线菊、石楠 棣棠、紫穗槐、鸢尾、班叶芒、细叶芒、菖蒲、麦冬、美人蕉
二月兰、千屈菜、芦竹、黄菖蒲等。 屋顶绿化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简单式绿 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屋顶绿化在种植时植物 品种选用可参照本标准第13.2.4条。 引导屋面、铺装面及绿化中的雨水进人地面生态设施流程参 照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