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CR 472-2015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技术规范.pdf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技术规范
模样车间工程施工方案前 范 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基本规定 联调联试测试设备· 联调联试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8 运行试验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24 C 测试流程 3
范 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缩略语 基本规定 联调联试测试设备 联调联试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运行试验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4 测试流程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标准计量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熊、*澜、罗庆中、杨宏图、李琴、龚增进、白鑫、姚建伟、娄序淳、魏亚辉 侯福国、*峰、许聪、赵鑫、刘春雨、张静、陈源、付连著、晏兆晋、冯仲伟、方兴、杨琦、朱梅、陈东生 倪纯双、李伟、马伟斌、***、程爱君、姚京川、韩通新、张继元、陈厚嫦、蒋志勇、禹志阳、*彤、张彦 *辉麟、武明生、张晨、刘兰华、李博。 本标准版权归中国铁路总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和转让。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标准计量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熊、*澜、罗庆中、杨宏图、李琴、龚增进、白鑫、姚建伟、娄序淳、魏亚辉 侯福国、*峰、许聪、赵鑫、刘春雨、张静、陈源、付连著、晏兆晋、冯仲伟、方兴、杨琦、朱梅、陈东生 倪纯双、李伟、马伟斌、***、程爱君、姚京川、韩通新、张继元、陈厚嫦、蒋志勇、禹志阳、*彤、张彦 *辉麟、武明生、张晨、刘兰华、李博。 本标准版权归中国铁路总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和转让。
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工作的基本要求、测试内容、测试方法和测试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工作。其他新建或改建铁路项目需要进行联调 联试及运行试验的,可参照执行。
3. 货物检测列车freightwagoninspectiontrain 按照要求对列车进行配重和编组并安装专业检测系统的货物列车。 3.8 移动式线路动态加载试验车trackloadingtrain 按照要求采用液压伺服控制机构对线路进行可控加载和移动检测的试验列车。
表1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5.1联调联试项目主要包括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信息、综合接地、噪声 振动与电磁环境、声屏障和屏蔽门/安全门、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等测试和优化。运行试验项 目主要包括运行图参数、故障模拟、应急救援演练和按图行车。 5.2联调联试过程中,系统测试应与设备精调、缺陷整治、系统优化相结合,需注重系统间联合调试和 接口调试,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应及时进行解决和处理。 5.3联调联试过程中,应由低速向高速逐级提高,当设备条件允许,最高测试速度应达到线路允许速 度的110%。 5.4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的具体测试内容应结合工程实际合理确定
6.1联调联试测试设备分为车载测试设备和地面测试设备。车载测试设备包括轨道儿何状态检测系 统、轨道综合刚度检测系统、动车组动力学检测系统、货车动力学检测系统、接触网检测系统、通信检测 系统、轨旁信号设备状态检测系统、列车空气动力学检测系统、探地雷达等。地面测试设备包括轨道结 构动力性能检测系统、道岔动力性能检测系统、路基及过渡段动力性能检测系统、桥梁动力性能检测系 统、隧道气动效应检测系统、牵引供电检测系统、客运服务检测系统、综合接地检测系统、振动噪声检测 系统、电磁环境检测系统、声屏障检测系统、屏蔽门/安全门检测系统、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测 试设备等。 6.2检测单位应按照要求,配备各项检测所需的测试设备,并建*设备台账。 6.3对于大型的、复杂的、精密的测试设备,应编制操作规程。 6.4测试设备在启用前应进行首次检定/校准。测试设备的检定/校准周期按计量器具管理规定 执行
联调联试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对轨道几何状态、车辆动力学响应、轨道结构动力性能、道岔动力性能、轨道综合刚度进行测 导轨道几何状态调整和优化,验证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平稳性。
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内容(含200km/h客货共线铁路)包括:高低、轨向、轨距、水平、三角坑、轨距变 车体横向加速度、车体垂向加速度等参数
车输动力学响应测试内容如下。 a)运行稳定性:根据轮轨垂向力和横向力,计算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等指标,测试 构架(侧架)横向加速度。 b)运行平稳性:测试车体横向加速度、车体垂向加速度,采用GB/T5599中规定的方法计算平稳 性指标
轨道结构动力性能测试内容如下。 轮轨力:根据地面测试列车通过时的轮轨垂直力和水平力,计算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轮轴 横向力等指标。
b 轨道结构位移:钢轨轨头横向位移、钢轨垂向位移、轨枕垂向位移,以及轨枕横向位移、轨道 板横向位移、轨道板与底座间垂向相对位移。 轨道结构振动:钢轨、轨枕、轨道板垂向振动加速度
道岔动力性能测试内容如下。 a)轮轨力:根据地面测试列车通过道岔时的轮轨垂直力和水平力,计算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 轮轴横向力等指标。 b)道岔区部件位移:钢轨轨头横向位移,以及护轨横向位移、翼轨横向位移、钢轨垂向位移、尖轨 开口量、心轨开口量、轨枕垂向位移、尖轨相对于基本轨垂向位移、心轨相对于翼轨垂向位移。 c)道岔区关键部件应力。 福 d)轮轨垂直力过渡:轮轨垂直力在尖轨和基本轨上的过渡范围和量值。 e) 转换设备性能:牵引点、密检器处尖轨相对于基本轨水平位移,道岔转换阻力及转换密贴 检查。 最 福
7.1.2.5轨道综合刚度
I 测试加载前后钢轨垂向位移差,计算轨道综合刚度。 b) 测试加载前后轨距,计算加载前后轨距变化量,评价扣件状态。 C) )测试轨枕或轨道板垂向位移、轨道板与底座间垂向相对位移等,计算轨道部件的刚度
7.1.3.1轨道几何状态
采用装备轨道检测系统的轨道检查车或综合检测列车进行轨道几何状态检测,轨道检测系统由装 有陀螺仪、磁电式加速度计组成的惯性基准平台和激光测量装置构成,同时具备精确定位功能,测试 法如下。 a)高低:使用加速度计、位移计、倾角计、陀螺等多种传感器,采用惯性基准法测量高低参数。加 速度计安装于轴箱盖正上方;对加速度计垂向信号进行二次积分,得出其所在位置的垂向运 动信息。利用位移计测量轴箱盖与车体之间的垂向相对位移。根据加速度计和位移计的信 号得到钢轨垂向位移,进而得出高低数值。由倾角计和陀螺的输出信号得到车体任何时刻的 倾斜角,并对高低数值进行修正和补偿,从而精确得出高低测量值。 b)轨向:采用惯性基准法测量轨向参数。轨向测量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安装于轨距测量梁 中央位置的伺服加速度计,用于建*惯性基准并测量轨距测量梁中央位置的相对于惯性基准 的横向位移,简称为惯性位移;另一部分是左右轨距测量装置所测得的左右轨距分量。由惯 性位移和左右轨距分量计算得出左右轨的轨向。消除重力加速度分量、离心加速度分量、滚 动加速度分量等信号对轨向测量的影响,精确得出轨向测量值。 c)轨距:采用激光摄像的方式测量轨距参数。激光器和摄像机组成一个整体组件,线光源垂直 于钢轨纵向中心线,摄像机以一定的角度摄取在结构光照射下的钢轨图像,使用标定装置解 算出像点坐标和物点坐标的对应关系,得出左右钢轨的轨距点相对于检测梁的位移变化,即 左右单边轨距,进而求算出轨距测量值。 d)水平:使用倾角计、陀螺和位移计等多种传感器,采用加速度补偿法测量水平参数。利用陀螺 和倾角计分别得出车体高频和低频滚动角,经补偿计算,合成得出车体滚动角;通过安装于车 体左右两侧位移计测量车体与轮轴间的相对夹角;由车体滚动角、车体与轮轴间的相对夹角 计算得出水平测量值。 e)三角坑:按一定基长取两断面的水平测量值之差得出三角坑测量值。 f)轨距变化率:按一定基长取两点轨距测量值的差与基长之比得出轨距变化率测量值。
g) 车体横向和垂直加速度:将石英挠性伺服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构架上方车体内底板,垂直于 车体纵向中心线距离心盘1m处位置。加速度原始信号经模拟滤波,通过计算机处理后输出 车体横向和垂向加速度超限值。
车辆动力学响应测试方法如下。 a)采用装备有测力轮对的测试列车测量轮轨作用力,计算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 制作测力轮对需在轮对上进行打孔、刻线、打磨等加工,在轮对标定实验室进行贴片、组桥、标 定和封装;安装测力轮对需选择测试列车的相应轴位进行换装,并切除测力轮对制动。 b)在轴箱上方的构架(侧架)上安装横向加速度计,测量构架的横向振动,判断转向架的横向稳 定性。 c) 在转向架中心横向偏移1m位置车厢内的地板面上安装横向和垂向加速度计,测量车体的振 动,计算车辆的运行平稳性指标。 d)测试期间需定期对车轮型面进行测量,如果发现有异常魔耗,则需要进行车轮修形
a) 轮轨垂直力和水平力:按照TB/T2489规定,采用剪应力法检测轮轨垂直力P和轮轨水平力 Q,据此计算机车车辆内外轮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轮轴横向力等列车运行安全性指标。 b) 轨道结构动位移:采用位移计检测钢轨及轨枕横向和垂向位移、轨道板或轨枕垂向位移等。 c) 轨道结构振动加速度:采用振动加速度计测试钢轨、轨枕、轨道板垂向振动加速度等项目。 d)轮轨垂直力和水平力采用轮轨力标定架现场标定,并在测试列车5km/h通过时进行准静态 标定和校核;各项位移检测应采用塞尺现场标定;应用标准应变源对所有检测仪器校核和对 导线温差修正
道岔动力性能测试方法如下。 a)轮轨垂直力和水平力:按照TB/T2489规定,采用剪应力法检测轮轨垂直力P和轮轨水平力 Q,据此计算机车车辆内外轮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及轮轴横向力等列车运行安全性指标。 b)道岔区部件位移:采用位移计检测道岔区部件位移等。 c)轮轨垂直力和水平力采用轮轨力标定架现场标定,并在测试列车5km/h通过时进行准静态 标定和校核。 d)各项位移测试采用塞尺现场进行标定;用标准应变源对动态应变仪进行校核及导线误差的 修正。 e)道岔检测应在被测道岔不加锁条件下进行。 7.1.3.5轨道综合刚度 采用装备有液压加载系统、刚度检测系统的移动式线路动态加载试验车进行轨道综合刚度检测 方法如下。 a)在试验车运行过程中,液压加载系统控制移动加载轮对连续向轨道施加恒定的垂向荷载:两 套刚度检测系统分别测试加载前的轨道垂向原始形状和加载后的轨道垂向形状,计算得到加 载引起的轨道垂向位移。根据轮轨力和轨道垂向位移,计算得到轨道综合刚度数值。 b)在试验车运行过程中,液压加载系统控制移动加载轮对连续向轨道施加恒定的横向荷载:两 套刚度检测系统分别测试加载前、后的轨距,计算得到加载引起的轨距变化量。根据轨距变 化量,评价扣件状态。 c)针对特殊断面,在换用定点加载架后,液压加载系统控制定点加载架对轨道施加不同级别的 荷载,测试钢轨垂向位移、轨枕或轨道板垂向位移、轨道板与底座间垂向相对位移等,计算得
7.1.3.5轨道综合刚度
7.1.4测点选取原则
7.1.4.2车辆动力学响应
正线长度0~100km时,选取1~2处;正线长度100km~200km时,选取2~4处;1 200km以上时,每增加100km增加1处,主要选取不同线下基础的典型轨道结构、特殊轨道纟 轨伸缩调节器。每200km正线长度线路测点数不宜少于2处,线路条件不具备时可不选取或
道岔动力性能测试测点选取应遵循下列原则: a)对典型型号道岔进行抽检; b)特殊线下基础的道岔; c)道岔为线路正线道岔,直向、侧向均开通且通过速度能达到其设计速度要求。 正线长度0~100km时,选取1~2组;正线长度100km~200km时,选取2~3组;1 200km以上时,每增加100km增加1组。每200km正线长度线路测点数不宜少于2组,对不 不同生产商制造的高速道岔至少各检测1组,线路条件不具备时可不选或少选。
轨道综合刚度测试为选作项目。测试时选取正线部分典型轨道结构和特殊轨道结构区段,包括: 有作无作轨道过渡段、路基桥梁过渡段、路基隧道过渡段和特殊结构过渡段,定点加载测点结合轨 构动力性能测点选取。
利用探地雷达测试高速铁路基床表层厚度、含水情况以及有确轨道道床厚度五层图书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分析基床填筑状况, 为路基维修管理和病害整治提供基础资料;测试路基及过渡段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和振 动状况,评价路基的动力性能和参数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分析不同结构物间过渡段的变形和振动 变化是否均匀,评价路基及过渡段的工程适用性,为铁路的运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7.2.2.1路基状况
采用探地雷达系统对高速铁路路基进行测试,通过对探地雷达数据处理分析,获得路基基床表层 厚度、道床与基床含水情况、基床填筑情况以及有確轨道道床厚度
采用探地雷达系统对正线路基状况进行测试,采用多普勒雷达或CPS定位系统对测试部位进行 利用探地雷达处理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路基基床表层厚度、道床与基床含水情况、基 筑情况以及有确轨道道床厚度。
7.2.3.2路基动力性能
路基动力性能测试方法如下。 a) 动荷载:通过在路基面理设动态压力传感器进行测试某高墙框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压力传感器将压力转变为电信号,通 应变仪放大信号,利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保存数据。采用的压力传感器应具备高精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