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专题讲座:如何编制焊接工程施工方案▲其它:可填写坡口加工方法、加工质量及出现问题的注意事项,补充坡口组对要求和质量标准(如错边量)等。
◆母材:包括材料标准、牌号、厚度、直径及其他与母材相关的内容。
▲材料标准和钢号:一定填写。
▲厚度和管径:实际焊件的母材厚度和管径。但其厚度范围应不超过有效评定范围。如果实际焊件的厚度范围太大T/CAGIS 1-2019标准下载,为方便工艺参数的表述,也可编制两份及以上的焊接工艺规程。
▲其他:作为该栏的补充与注释。
◆填充金属:包括焊材标准、型号、牌号、尺寸、烘干温度和时间、熔敷金属厚度及其它。填充金属的类别主要指焊条、焊丝、焊剂等。
▲焊材标准:本焊材型号所属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此项不能空白。
▲焊材型号:按国家标准规定填写焊材型号。如E5015。
▲焊材牌号:按《焊接材料产品样本》填写。如J507。
▲焊材尺寸:按所用焊材规格分别填写。药皮焊条标焊芯直径,实心焊丝和药芯焊丝标出外径,焊剂应标出颗粒度。可熔衬垫应注明全尺寸。
▲烘干温度和时间:对要求烘烤的焊材应提出要求。
▲熔敷焊缝金属厚度:按每种焊接方法所熔敷的厚度分别标注。
◆焊接位置:包括坡口对接焊缝焊接位置和角焊缝焊接位置。应填写该焊接接头的实际焊接位置。
▲坡口位置:接坡口对接焊缝的焊接位置,分平焊(1G)、横焊(2G)、立焊(3G)、仰焊(4G)、管水平转动(1G)、管水平固定(5G)、管全位置(6G)。
▲焊接方向:仅对立焊(3G)和管水平固定(5G)位置而言。按焊件实际位置填“向上”或“向下”。
▲角焊缝位置:分板的平角焊(1F)、横焊(2F)、立焊(3F)、仰焊(4F);管的平角焊(转动,1F)、横焊(2F)、水平转动(2FR)、仰焊(4F)、水平固定(5F);管板的垂直固定横焊(2FG)、垂直固定仰焊(4FG)、水平转动(2FRG)、水平固定(5FG)、全位置固定(6FG)。
▲预热温度:通常填写工艺所要求的最低预热温度,按产品工艺需要或根据“焊接工艺评定报告降低50℃”确定实际需要的预热温度下限。对于过高的预热温度可能降低接头的力学性能的材料,则应规定预热温度的范围,即预热温度的上限值也应加以限制。
▲层间温度:对焊缝多层焊时应规定,单层焊或双面单道焊可不填写。对于冷裂纹或再热裂纹敏感性的钢材应规定最低层间温度。而对热敏感的材料,如奥氏体不锈钢、镍基合金和调质高强度钢等,则应规定最高层间温度。按产品工艺需要或根据“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加上50℃”确定实际需要的层间温度。层间温度应不低于预热温度。
▲后热:对低合金高强钢厚壁接头焊接时,为防止延迟裂纹,要求焊后保温一段时间,则应规定最低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于某些延迟裂纹倾向较高的合金钢厚壁接头,焊后保持预热温度往往还不能可靠地防止延迟裂纹,则应根据钢材的焊接性和工艺试验报告,填写后热温度和后热时间。
▲其它:补充说明预热、后热、层间温度保持的相关要求,如加热方法、测量范围、保温缓冷措施等。
◆焊后热处理:对于焊后需作热处理的接头,应写明焊后热处理的允许温度范围和焊件所需的实际保温时间,并注明升温速率和降温速度。
◆保护气体:气体保护焊所用的保护气体可按其用途分别填写。通常可分喷嘴保护气体、拖罩(尾部)保护气体、背面成形气体(背部气),分别注明保护气体的纯度和流量。
▲混合气体:当采用混合气体时应标明气体的混合比。
▲流量:以L/min为单位,应填写每种保护气体的最低流量。当WPS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工件时,则应标出合适的保护气体流量范围,由焊工按所焊焊件厚度合理选择。
◆电特性:包括电流种类和极性、钨极类型和尺寸、焊接电流、电弧电压和焊接速度等。
▲电流种类:填写焊件施焊所可能用的电流种类。
▲极性:填写焊件施焊所可能用的极性。
▲电流范围:填写焊件施焊时预定焊接电流范围。
▲电压:填写焊件施焊时预定的电弧电压范围。
▲焊接速度:填写焊件施焊时预定的焊接速度范围。
▲钨极尺寸及类型:填写钨极类型如钍钨极、铈钨极,并填写钨极直径。
▲送丝速度:对熔化极气体保护半自动焊和自动焊而言。
▲焊道层数:原则上按焊道分别填写,一般同一焊层中焊接规范参数相同,可按层填写,如果几层的规范参数相同则可填写从第几层到第几层,打底层要单独填写。每层分多道焊(两道及以上)时,应注明每层的焊道数。
▲焊接方法:按实际焊接方法填写。
▲焊接工艺参数(电流、电压、焊速、线能量):电流、电压所选数值范围可以稍大,焊速可以稍小,不要求与评定报告完全相同,以适应生产需要。由于线能量是补加因素,所以线能量不能超过评定报告相应值的上限,电流类别与极性应与评定报告一致。
▲直接或摆动焊道:按产品实际工艺要求填写。一般:横焊位置不摆动或微摆动,其他位置均摆动或小摆动。
▲摆动方式:是对“直接或摆动焊道”的说明,指:焊条和填充焊丝的摆动方法;电极(焊丝)摆动幅度、频率和两端停留时间,按实际工艺要求填写。
▲喷嘴尺寸:针对气体保护焊而言。
▲导电嘴至工件距离:按产品实际工艺填写一个适当范围。
▲焊前清理和层间清理方法:注明机械(砂轮机、钢丝刷)或化学清理方法。
▲背面清根方法:注明焊缝背面采用碳弧气刨和/或砂轮打磨等清理方法。
▲单道焊或多道焊:此为补加因素,当单道焊时需要进行评定;而从单道焊变为多道焊时,不需要重新评定。
▲单丝焊或多丝焊:注意当有冲击韧性要求时,要进行评定。
▲锤击:当要求锤击时,应明确锤击方法。注意打底层与盖面层不宜锤击。
◆其他:填写其他需要提出的技术措施。应将焊接施工执行标准中的有关焊接技术要求在本栏内表达清楚,可包括:焊接环境及防护要求;对焊接设备的要求;焊前清理要求;焊接技术措施及焊接操作注意事项;防止产生焊接缺陷的工艺措施;焊缝检查要求;焊缝表面质量要求;无损检测合格标准等。并注明本规程是否适用于焊缝返修焊和补焊。
◆签字栏:焊接施工技术人员编制,焊接责任工程师审核,总工程师批准。
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范例)
7.4.3 焊工培训及资格确认
明确按相关标准、规范和合同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从事相应焊接项目的焊工进行资格考核和认可。应检查焊工的持证项目,保证焊工持证上岗率为100%。必要时根据现场工作需要对焊工进行现场模拟培训和考核,可提出具体的培训考核办法。
如:对高压厚壁管道、特殊材料、特殊焊接位置(如炉管焊接的狭小位置等)以及焊接环境恶劣的场合采取专门培训和选拔优秀焊工的办法确保焊接质量。
7.4.4 焊接技术交底
明确焊接技术员要向所有进入现场的焊工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应包括焊接方案、焊接工艺指导书和焊接质量验收标准的全部内容。
7.4.5 焊接材料管理
明确焊接材料的管理要求,包括采购、验收、保管、烘烤、发放、使用和回收。
提示:焊接材料的保管与使用
——以评定焊条的质量和使用性能。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般情况下应进行质量证明书核对、包装检查和焊条外观检验。
(1)核对焊条质量证明书。焊条质量证明书的内容除说明该批焊条质量符合相应焊条标准规定外,还应包括:
(a)焊条型号、牌号、规格(直径和长度);
(b)批号、数量及生产日期;
(c)熔敷金属化学成份检验结果;
(d)熔敷金属或对接接头各项性能检验结果;
(e)生产厂名称与地址;
(f)生产厂技术检验部门与检验人员签章。
(2)检查焊条的包装: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受潮现象;检查包装上的标记内容是否齐全,是否清晰可辨;其型号、牌号、规格、生产批号、检验号、制造厂与商标等是否与质量证明书相一致。
(3)检查焊条的外观质量:是否受污染,在储运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影响焊接质量的缺陷产生;识别标记是否清晰、牢固,与产品实物是否相符。
通过试焊以评定焊条的工艺性能。
◆必要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等复验:
应根据有关标准或供货协议的要求进行复验。如球罐使用的焊条要进行扩散氢测定。
现场设立焊材库,焊材库应建在干燥、通风、无腐蚀性的场所。焊材库内应设有通风、除湿设备,以保持库内干燥和通风良好。对焊条库实行分区管理,明牌标识;库内应设置多层焊材架,做到排列整齐,架子底层离地面高度距离不小于300mm,离墙壁距离不小于300mm。对库内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控。
空气中相对湿度和温度越高,药皮越容易吸湿。相对湿度为90%时,普通碱性焊条露在外面一天就会严重受潮。相对湿度为70%以上时,涂料水分增加很快。只有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时, 焊条储存才不受影响。
▲焊条受潮后的明显特征:
△焊条受潮后,药皮的颜色发深,焊条相碰没有清脆的金属声。
△有的焊条表面长期受潮甚至反碱出现“白花”。
△有些焊条表面虽然没有特殊的变化,但焊接时电弧强,飞溅增多。
▲受潮焊条对焊接工艺性能的影响:
(1)电弧强烈,燃烧不稳定;
(2)飞溅多,颗粒大;
(3)熔深大,容易产生咬边;
(4)熔渣覆盖不均匀,焊波粗糙,造成压坑;
(5)熔渣清除困难,低氢型焊条的熔渣表面气孔多。
▲受潮焊条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1)产生焊接裂纹和气孔。焊条受潮吸收的水份在焊接电弧热的作用下,变成气体,分解出氢,致使形成焊接裂纹和气孔。碱性焊条尤甚。焊条包装时用聚乙烯塑料袋封口,也不能保证长期的彻底防潮。
(2)力学性能各项指标偏低。
◆焊条保管的基本要求:
(2)焊条运输、堆放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损伤药皮,堆放不要太高。对药皮强度较差的焊条(如高强度焊条、不锈钢焊条、堆焊焊条、铸铁焊条等))更要当心。
(3)避免腐蚀。避免受油或其他腐蚀介质及杂质的污染
(4)妥善存储:
①必须分类、 分牌号堆放, 避免混乱。
③焊条存放离开地面和墙壁一定的距离(约20cm以上)。
④焊条使用前不要随意拆开包装, 尽量做到现用现拆、先入库先使用。
⑤未用完的剩余焊条再密封起来,存放时间越长越易受潮。
◇焊材质量证明书或说明书推荐的期限;
◇酸性焊材及防潮包装密封良好的低氢型焊材为两年;
◇石墨型焊材及其他焊材为一年。
超过上述规定有效期限的焊条、焊剂及药芯焊丝,应按规定复验合格后才能发放使用。
(1) 对存放多年的焊条应进行工艺性试验。焊条按规定温度进行烘干, 并按规定程序试焊, 若没有发现焊条工艺性能有异常变化(如药皮脱落、气孔、 裂纹等, 则焊条机械性能一般是可以保证的。
(2) 焊条有轻微锈迹,基本不影响性能。若锈迹严重,可酌情降级使用或用于一般构件焊接。 锈迹焊条最好按国家标准试验其力学性能,然后决定其使用范围。
(3) 焊接涂料中含有大量铁粉且有锈蚀现象的焊条, 虽经烘干,焊接时仍产生气孔或扩散氢含量很高,则应报废。
(4) 焊条严重变质,药皮严重脱落, 则应报废。
(1)焊条吸潮,如果焊芯不生锈和药皮不变质,焊条重新烘干后可确保原来的性能而不影响使用。
(2)烘烤温度应遵照焊条说明书的规定。
◇烘烤温度低了达不到除去水份的目的;
◇烘烤过高,容易引起粘结剂的分解造成药皮开裂,焊接时产生脱落现象,而且药皮内的合金元素会氧化,影响合金的过渡。
(3)焊条在烘箱中叠起层数:一般以直径4mm的不超过3层;直径3.2mm的不超过5层,且堆放不应超过隔层高度的2/3,避免烘烤时受热不均和潮气不易排出。
焊条叠起太厚易造成烘烤温度不均匀,不能烘透或局部过热而使药皮脱落。
(4)焊条烘烤速度控制:应缓慢升温,然后保温和缓慢冷却。推荐焊条进箱温度为100℃以下,升降温速度不宜超过150℃/小时。
不可将焊条突然放入高温箱内,或者突然从高温箱内取出,这样也会引起药皮开裂、剥落。
(5)烘干后的焊条应及时放入100—150℃恒温箱内恒温保存。
(6)重新烘干次数一般不超过2次,超过2次应征求焊条制造厂的意见。烘烤次数过多易造成药皮脱落。
(1)每名施焊焊工应配备一只焊条保温筒,焊工领用的焊条应及时放在保温筒内随用随取。一只保温筒内禁止混装两种以上牌号的焊条。
(2)焊接工作结束后(或下班前),应对剩余的焊材进行回收入库。回收的焊条应核对标记并检查药皮是否损坏,同时在焊条尾部作出回收标记。在4小时内回收的焊条应按不同的牌号、规格堆放在恒温箱内指定的地方,不得混淆。现场使用超过4小时或低于规定温度的焊条回收后应放在烘烤箱内指定的位置重新进行烘烤。
(3)焊丝使用前应用砂布彻底清除其表面铁锈,并用丙酮、酒精等易挥发溶剂擦洗油污。
(4)焊接用氩气、CO2等保护气体在使用前应进行逐瓶筛选并试焊、保持干燥。
7.4.6 焊接、热处理及工装设备管理
应明确焊接、热处理及工装设备的管理要求,对焊接和热处理设备的现场放置、工作环境、使用维护提出要求。
焊接设备正常运转是焊接质量保证的必要条件。手工焊接时因焊接设备不完善而造成缺陷的情况较少,但自动焊机及其附属工具如有故障和损坏,则对焊接结果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焊前:
◇应对焊机和工装设备进行检查、校正,确认其工作性能稳定可靠。
◇检查电流表、电压表是否检定合格。
◇应对焊接设备的使用环境进行监控,保证焊接过程设备完好。
(1)焊接设备必须满足现场施焊的要求,其电源特性应能满足所用焊材和焊接方法的要求。
(2)对于远距和高空作业(尤其是氩弧焊接)时,采用定制专业加长电源线和配备随身控制器等保证焊接质量。
(3)保证焊接工作正常实施的焊接机具如管道对口机、坡口机,加热设备,通风设备、除湿设备等均应符合施工要求。
(4)焊接及热处理设备使用前应进行检查、评定、认可,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电流表、电压表和温度测量仪表、仪器计量准确,在检定周期内。
(5)对焊接及热处理设备的使用环境进行监控,保证焊接及热处理过程中设备的技术性能和使用特性完全满足对焊接和热处理质量的要求。
规定焊前应检查的内容,包括:
(1)对设计文件的审查(焊接专业图纸会审);
(2)对焊接工艺评定及其覆盖率的检查;
(3)对焊接作业指导书的检查:是否编审并下发到焊工手工;
(4)对焊接工程所用母材的检查验收:符合相应材料标准的规定,确保母材材质使用正确,防止用错材料造成焊接问题。
(5)对焊接材料的检查验收:符合相应焊材标准的规定。
(6)对焊接工装设备及热处理设备的检查:确保设备完好、计量仪表在有效检定周期内。
(7)对焊件的坡口形式、加工质量和尺寸的检查:符合设计文件、焊接工艺规程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当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对坡口表面要求进行无损检测时,应明确检测方法、范围和合格标准。
(8)对焊接结构尺寸和焊件组对质量的检查:应检查组对焊件的形状、位置、错边量、角变形、组对间隙和搭接接头的搭接量,确认符合设计文件、焊接工艺规程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9)对焊前清理质量的检查:检查坡口及坡口两侧的清理质量,清理宽度及清理后的表面应符合相应标准规范和焊接工艺规程的规定。
(10)对焊前预热温度的检查:用仪表或测温笔测量预热区域的预热温度并作记录,保证温度达到规定要求后才能施焊。预热温度及预热区域宽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焊接工艺规程和相应标准规范的规定。
(11)对工夹具焊接的检查:检查工夹具材质、焊接质量(含焊缝尺寸)是否保证强度要求。
(12)对定位焊缝的检查:定位焊缝焊完后应清除渣皮进行检查,检查定位焊缝的尺寸、焊接质量是否保证强度要求,有无焊接缺陷存在。定位焊缝尺寸(长度、厚度、间距或焊点数)应能保证焊缝在正式焊接过程中不致开裂。对发现的缺陷应去除后方可进行正式焊缝的焊接。
(13)对焊接环境的检查确认:确认焊接环境温度、湿度、风速是否符合相应标准和现场焊接工作实际要求,否则严禁或停止施焊,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焊接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和气候状况满足焊接工作的需要。
(14)明确上述检查要求未能满足前严禁施焊。
7.4.8 焊接中间检查
规定焊缝从根部打底焊开始到全焊缝焊完为止的焊接全过程应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焊接线能量有规定的焊缝,施焊时应测量电弧电压、焊接电流及焊接速度并作记录,焊接线能量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焊接工艺规程的规定。
(2)对焊缝层次有明确规定的焊缝,应检查焊接层数,其层次数及每层厚度应符合焊接作业指导书和相应标准规范的规定。
(3)多层焊每层焊完后,应立即对层间进行清理,并进行外观检测,发现缺陷消除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焊接。对规定进行层间无损检测的焊缝,无损检测应在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了,表面无损检测应在射线检测及超声波检测前进行了,经检测的焊缝在评定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焊接。
(4)对层间温度有明确规定的焊缝,应检查记录层间温度,层间温度应符合焊接工艺规程的规定。
(5)对中断焊接的焊缝,继续焊接前应清理并检查,消除发现的缺陷并满足规定的预热温度后方可施焊。
(6)焊接双面焊件时应清理并检查焊缝根部的背面,消除缺陷后方可施焊背面焊缝。规定清根的焊缝,应在清根后进行外观检查及规定的无损检测,消除缺陷后方可施焊。
有后热要求的焊缝,应在整个后热过程中测量后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并记录,符合焊接工艺规程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7)有后热要求时,应检查后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8)对于设计文件、相关标准规定进行焊接中间试件检查时,应明确焊接试件的规格、焊接条件、焊接位置、焊接时机、焊接工艺要求等,并明确检查方法和合格标准。
7.4.9 焊接后检查
规定焊缝焊接完工后应检查的内容,包括:
(1)除设计文件和焊接工艺规程有特殊要求的焊缝外,焊缝应在焊完后立即去除渣皮、飞溅物,清理干净焊缝表面,打上焊工钢印(规定不允许可钢印的情况除外),再进行外观检查。
(2)焊缝外观检查:应明确外观质量验收标准。
用肉眼或借助低倍放大镜进行,用于发现焊缝表面存在的下列缺陷:裂纹;气孔;咬边;夹渣;未焊透;根部收缩;角焊缝厚度不足;角焊缝焊脚不对称;余高超标等。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和有色金属焊缝表面还应进行色泽检查:通过观察焊缝表面的颜色,用于检查表面的保护效果及过热情况。
(3)表面无损检测:应明确焊缝表面无损检测的方法、检测比例、检测时机、检测标准及合格标准。
通过磁粉检测(PT)或渗透检测(MT)等方法,用于发现焊缝表面线型缺陷和表面孔型缺陷。
(4)焊缝内部质量检查:应明确焊缝无损检测的方法、检测比例、检测时机、检测标准及合格标准。
通过射线照相检验(RT)或超声波探伤(UT)等方法,用于发现焊缝内部存在的下列缺陷: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园形缺陷(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条状缺陷(长宽比大于3的条孔和条渣)。
(5)有焊后热处理要求时,热处理前应检查测温点和热电偶的数量和布置是否合理,热电偶固定是否牢靠,加热及保温宽度是否符合要求;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应通过检查热处理曲线来监控热处理参数(热处理温度、恒温时间、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热处理参数和加热区域应符合设计文件、相关标准规范和焊接工艺规程的规定;热处理后应进行热处理的效果检查,包括检查方法、检查比例及部位、合格标准。
(6)焊缝有酸洗、钝化要求时,应检查酸洗、钝化后的表面清洗质量和酸洗、钝化效果。
(7)焊缝的其他检验:应根据设计文件、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明确焊缝化学成分分析(光谱分析)、硬度检查、金相检验以及焊接试件(产品试板)的力学性能、晶间腐蚀试验等附加检验项目,明确检验方法、检验比例、检验标准及合格指标。
(8)焊缝的强度试验及严密性试验:专门提出试压方案。
7.4.10 焊接工程交工验收
应明确本焊接工程应提交的交工技术文件和质量记录及其格式内容。
焊接工作是设备、管道或钢结构工程的组成部分,焊接工程不单独交工,因此焊接工程的各项记录和检验报告应符合相应施工标准和设计文件规定 。 一般情况,焊接工程施工涉及的交工技术文件包括以下内容:
(1)母材及焊材质量证明书或复、试验报告;
(2)焊接施工检查记录及检验报告:
焊缝热处理报告(包括热处理时间――温度曲线)
焊缝无损检测报告(RT、UT、MT、PT)
其他检验、试验报告(如硬度、光谱、晶间腐蚀、化学分析、力学性能试验等)
(3)设计修改文件及材料代用单;
(4)设备排版图或管道单线图。对有无损检测要求的焊缝,为便于进行质量追踪检查,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在单线图或简图上标明焊缝编号、无损检测方法、局部检测位置、热处理焊缝位置、焊缝返修位置、焊工代号等相关记录。
7.5 焊接工程标识管理
规定本焊接工程对母材和焊材标识、焊缝和焊缝检验状态标识的有关具体要求,包括标识方法、标识的执行、标识的防护等。
本公司对焊接工程进行标识管理,以确保母材及焊材的使用处理可控状态,区分焊材特性及状态,防止不同种类和不同状态的焊材发生混淆和误用,实现必要的焊材追溯。通过在焊缝实体上进行标识(钢印、软印)以及图表记录等方式,使焊接过程和焊缝检验处于受控状态,并具有可追溯性。
母材标识由材料保管员实施。母材的标识移植由作业班组进行,检查员检查监督。
经采购、验收合格的焊材进入一级库后,由一级库焊材管理员根据规定的色标或挂牌要求进行标识,并分区上架堆放。焊接责任工程师检查确认。
焊材根据现场使用情况按批量下发至二级库,二级库焊材管理员根据色标或挂牌要求对所使用焊材进行验收核对,并分类分规格摆放,如发现有标识漏标的情况应进行补标识。
焊材色标标识在焊条夹持顶端或焊丝端部,同时可在焊材外包装箱上进行与内部焊材颜色相同的颜色标识。
发放到焊工手中的焊条应色标清晰。焊工应保证色标不清晰的焊材不领用。
回收的焊材必须色标清晰,易于辨认,且回收后在焊材端部涂以回收标记。对明确种类但无色标的焊材可按规定进行色标标识移植。
焊接工程标识包括焊缝标识和焊缝的检验状态标识。
焊缝标识:由操作者在施焊完的焊缝附近标注焊口号、焊工号和焊接日期等进行可追溯性标识,焊接检查员检查确认。标识方法可用钢印、油漆或记号笔标注,但低温钢、高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不允许用钢印标记。
焊缝的检验状态标识:首先由焊接检查员对待检测的焊缝进行现场标识,然后由无损检测人员分别对待检测和已检测的焊缝进行检测部位、方位标识和与检测工作相关的标识。
焊接工作完成后,要求在设备排版图或管道单线图上对焊工及焊缝检验状态进行记录,包括焊缝编号、探伤方法、局部探伤位置、热处理焊缝位置、焊缝返修位置、焊工代号等。
应防止母材和焊材在标识过程中其受污染或损坏。
施工过程中应对各类焊接标识进行保护,确保各类标识清楚、醒目,不因风、雨、搬运等因素使标识模糊不清、损坏或丧失。一旦发现标识丧失或不清楚时,应经重新验证后重新标识。
7.6 焊接环境管理措施(季节性的施工措施)
(1)规定焊接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天气状况等。
(2)当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焊接所需时,应提出具体的补救措施,否则严禁施焊。一般要考虑到冬季、雨季、南北方、海洋气候给焊接带来的影响。
施工现场应做好对天气情况的监测工作,制定现场焊接和热处理作业的防风、防雨、防潮湿措施并严格实施,保证焊接环境条件符合焊接要求,防止由于风速和湿度过大引起焊接缺陷。
施焊环境应满足下列要求:
(1)焊接的环境温度应能保证焊件焊接所需的足够温度和焊工技能不受影响。
(2)焊接时的风速不应超过下列规定,否则应有防风措施:
①手工电弧焊:8m/s;
②氩弧焊、CO2气体保护焊:2m/s。
(3)焊接电弧1m范围内的相对湿度不大于90%。
(4)当焊件表面潮湿、覆盖有冰雪,或在下雨、下雪刮风期间,焊工及焊件无保护措施时不应进行焊接。
(5)当焊件温度低于0℃时,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到15℃以上。
7.7 施工成果保护措施
对已完的焊接工程各工序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对已完焊接实体的彼此爱护和自我防护所采取的措施。如坡口和焊丝清理干净后的防护措施;奥氏体不锈钢和在色金属焊缝附近母材防焊接飞溅的防护措施;已完焊接构件堆放时的保护措施等。
根据焊接工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程度,提出其他管理要求。如焊接工程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焊接数据库管理)等。
JB/T 1674-2014标准下载(1)针对本焊接工程提出主要危害因素和现场环境影响因素辨识、评价并制定控制措施。
(2)提出季节性焊接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提出实施本方案所需的焊接施工管理人员、工种的人数及技能要求。焊接施工管理人员包括焊接和热处理技术人员、焊材管理人员、焊接检查人员、焊接统计人员等,工种包括焊工、热处理工和与焊接工程相关联的配合工种(管工、铆工、气焊工、电工、辅助工等)。
T/CECS 188-2019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结构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扫描、清晰无水印) 提出焊接材料(焊条、焊丝、)计划、焊接施工手段(措施)用料和消耗材料计划(如砂轮片、焊接用气体等)。
11 施工机具、计量器具使用计划
提出实施本方案所需的焊机、热处理设备、焊接工装器具、焊接防护用具、计量检测器具的型号、规格和数量,以保证用于本焊接工程的焊接、热处理及工装设备性能可靠、适用性强,满足焊接施工和热处理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