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doc9.2. Ⅳ级围岩地段(台阶法)施工程序及开挖支护作业
9.2.1.Ⅳ级围岩地段(台阶法)施工程序
JJG 1051-2021 电解质分析仪 替代JJG 1051-2009.pdf9.2.2. Ⅳ级围岩地段(台阶法)开挖支护作业循环
说明:Ⅴ级围岩实际平均每两个作业循环施作一排超前小导管并注浆,此处仅为每循环平均打小导管注浆时间,摊入作业循环时间。
(钻孔深度1.3m,每循环进尺按1.0m)
说明:Ⅳ级围岩实际平均每两个作业循环施作一排超前锚杆,此处仅为每循环平均打锚杆时间,摊入作业循环时间。
9.2.3. Ⅳ级围岩地段(台阶法)施工月进尺估算
每个作业循环时间为14 小时,每天计完成1.7 个循环,折合月进度为51 米,实际进尺按50m 计。
9.3. Ⅲ级围岩地段(台阶法)施工程序及开挖支护作业循环
9.3.1. Ⅲ级围岩地段(台阶法)施工程序
9.3.2.Ⅲ级围岩地段(台阶法)开挖支护作业循环
(钻孔深度1.8m,每循环进尺按1.6m)
9.3.3.月进尺估算:
每个作业循环时间为17 小时,每天计完成1.4 个循环,折合月进度为67 米,实际月进尺按61m 计。
10.1.Ⅴ级围岩地段爆破方案
Ⅴ级围岩地段地层岩性为土质,采用人工开挖或风镐开挖,人工或风镐挖不动的硬土,采用弱爆破法开挖。
10.2.Ⅳ级围岩地段爆破设计
10.3.Ⅲ级围岩地段爆破设计
10.4.主要爆破参数的选定
10.4.1.爆破试验确定爆破参数
施工前首先要根据地质调查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
用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进行现场爆破试验,提出爆破参数。
周边眼装药结构:本隧道周边眼爆破均采用不耦合装药及竹片、传爆线、小直径药卷间隔装药结构。
破碎地段,周边眼采用钻密眼,人为切开一条缝不装药或隔孔装药措施。
10.4.4.炮眼布置方式
周边眼、内圈眼环形布孔,掘进眼采用线性布孔方式。
10.4.5.装药量计算
先根据周边眼的装药集中度和掏槽眼的装药长度进行周边眼和掏槽眼的药量计算,其他炮眼按式(1)计算,按式(2)复核,科学进行药量分配。
单眼装药量计算公式q=k·a·w·L·λ 式(1)
总装药量计算公式Q=k·L·S 式(2)
实施光面爆破,从掏槽眼开始,由内向外,最后是周边光面爆破。
11.1.钻孔机械及各部位钻孔安排
根据本隧道围岩级别和拟采用的施工方法,本工程拟以掘进台车并利用风动钻岩机钻孔为主,钻孔台车辅助钻孔的方式配置钻孔机械。
具体安排:Ⅴ级围岩CD 法开挖地带,由于各分部开挖断面较小,拟主要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
Ⅳ级围岩采用短台阶法地段,上台阶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
下台阶尽量采用钻孔台车钻孔。
Ⅲ级围岩地段采用台阶法地段,由于上下台阶较短,尽量采用钻孔台车钻孔,以缩短钻孔时间,加快施工进度。钻孔台车不能钻到位的地段,则改为风动凿岩机钻孔。
11.2.钻爆施工程序
11.3.各工序施工说明
11.3.1.放样布眼
钻眼前,用激光指向仪精确定向,经纬仪、水平仪、钢尺相配合,测量人员用红油漆准确给出开挖断面的中线和轮廓线,标出炮眼位置,其误差不超过5cm(距开挖面每50 米埋设一个中线桩,每100 米设一个临时水准点)。
11.3.2.定位开眼
采用钻孔台车或风动凿岩机钻眼,其轴线与隧道轴线要保持平行。就位后按炮眼布置图正对钻孔。对于掏槽眼和周边眼的钻眼精度要求比其它眼要高,开眼误差控制在5cm 以内。
按照不同孔位,将钻工定点定位。钻工要熟悉炮眼布置图,要能熟练的操作凿岩机械,特别是钻周边眼,一定要由有丰富经验的老钻工司钻,有专人指挥,确保周边眼有准确的外插角(眼深3m 时,外插角<3 度;眼深5m 时,外插角2 度),使两茬炮交界处台阶不大于15cm。同时,根据眼口位置岩石的凹凸程度调整炮眼深度,保证炮眼底在同一平面上。
装药前,用炮钩和高压风将炮眼内石屑刮出吹净。
装药需分片分组,按炮眼设计图确定的装药量自上而下进行,雷管要“对号入座”,要定人、定位、定段别,不得乱装药。
所有炮眼均以炮泥堵塞,堵塞长度不小于20cm。
11.3.7.非点炮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后才能引爆。爆破后,如有瞎炮,要进行专门处理,并及时检查光爆效果,分析原因,进一步调整爆破设计。
12.1.“CD 法”向台阶法转换
在掘进过程中,运用地质超前预报手段,及时撑握掘进前方围岩级别变化,一旦探明围岩级别将发生变化,立即着手进行工法转换的准备工作。
计划在3m 之内完成工法转换过渡,由于CD 法分六部施工,一、四部位置位于上台阶位置,因此当一部撑子面掘进至Ⅲ或Ⅳ级围岩后,考虑要继续向前开挖。同理当四部挖至时也如此开挖并与一部向前开挖的空间汇合。当Ⅴ级围岩最后五、六步开挖至围岩变化段时,从而自然形成了上下台阶。
12.2 台阶法向“CD 法”转换
与上述方法相反,从台阶法的一侧直接开挖侧导洞,下台阶跟进,即可形成CD 法施工。
本工程浅埋段位于DK132+920~DK133+135,长215m(包括水库),为保证隧道安全通过该浅埋段,采取如下施工技术措施:
13.1.截排、疏干地表水
采用挖排水沟的方法引排、疏干地表水,截断流入相应隧道地表范围的地表水,防止雨水汇集于洞顶岩层,并渗入地下。
13.2.采用粉喷桩(或注水泥浆)加固
选用旋喷桩时,成桩直径按1.2m 考虑,孔距按2 倍的桩径设计,按梅花形布置。旋喷桩成孔采用地质钻机。
ⅡDK133+100线路左侧50米处水库段防渗处理
在隧道开挖接近该里程段前,及早对ⅡDK133+100 线路左侧50 米处水库地段进行防渗处理,选择枯水季节施工,先排干积水,再人工铺设两布一膜。要严格按有关施工工艺进行。
15.1.地质超前预报技术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是防止隧道开挖突发性灾害、保证施工工期、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保证施工质量和控制隧道建设成本的有效手段。对于本隧道,由于岩溶发育,做好地质超前预报显得相当重要。
我们拟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仪、地质素描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探测掌子面前方10~20m 以远的地质情况;及时掌握地质变化,采取经验准则、类比分析等一些预报手段确定施工前方岩溶、地下水及破碎带的范围,及时给监理、设计部门报告。
15.2.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施工技术
隧道Ⅴ级围岩地段开挖前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后能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加固围岩,封堵地下水,并结合钢架支护,形成棚架式支护体系,是确保本隧道软弱围岩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小导管沿开挖轮廓线从格栅腹部穿过,环向间距30cm~50cm,单根长3.5m,纵向间距2.4m 一环,即每掘进2.4m 打一排小导管。打设小导管时仰角及外插角10°~15°(角度过小影响下榀格栅的架设,易造成侵限,角度过大,出现超挖现象严重)。
施工安排上考虑小钢管现场洞外加工,使用时运进洞内。
施工方法:在经定位的岩面用凿岩机钻孔,再人工将小钢管打入孔内,后用注浆泵压注水泥浆。小导管为外径Φ42mm,壁厚5mm 钢花管,长度3.5m,管壁四周按15cm 间距梅花形、钻设Φ8mm 压浆孔,根部1m 范围内不钻孔。前端加工成锥形,末端焊Ф6 环形箍筋,以防打设小导管时端部开裂,影响注浆管联接。
小导管加工见图3.3.10
3.3.10 注浆管加工示意图
15.2.1.施工工艺框图
15.2.2.施工工艺说明
布孔:钻孔前应先喷砼封闭掌子面,以防漏浆,而后测量布孔,在设计孔位点上标记。
钻眼: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成孔后,用高压风管或掏勺将孔内砂石吹(掏)出,以免堵塞。
封口、试泵:人工推送钢管入孔,管口用麻丝和锚固剂封堵。然后旋上孔口阀,连接注浆管路。注浆前注浆系统要试运转“热身”,一般为20 分钟。利用注浆泵先压水检查路是否漏水,设备状态是否正常,尔后再做压水试验,以冲洗岩石裂隙,扩大浆液通路,增加浆液充塞的密实性,核实岩石的渗透性。
浆液配制:浆液采用1:1 水泥砂浆,用卧式搅拌机拌和。
在注浆前通过试验合理确定浆液配比、注浆压力等注浆参数。
浆液配比选择要考虑岩石裂隙情况及浆液扩散半径,现场通过试验确定。配制浆液时,要注意加料顺序和速度,防止浆液结块。浆液应随配随用,用多少配多少,以免造成浪费。配制好的浆液,需经过滤后方可进入泵体,以防杂物堵塞管路或泵体。
注浆压力控制:注浆压力按分级升压法控制,由注浆泵油压控制调节。具体调法是:启动注浆泵,正常运转后关闭泵口阀门,泵停止运转后,旋转压力调解旋扭,将油压调在要求的油压刻度值上。随着注浆阻力的增大,泵压随之增高,当达到固定值时,自动停泵。为防止由于压注速度过大,造成上压过快返浆、漏浆等异常现场,影响注浆质量,在注浆前先注三分钟的单液水泥浆,检查止浆情况,确定合适的压入速度,再行确定双液压入速度进行双液注浆。
结束标准:采用终压和注浆量双控制。一般以单管设计注浆量为标准,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不小于20min,进浆量仍达不到设计标准时,也可结束注浆。
清洗注浆系统:达到结束标准后,停止注浆,随即卸下注浆混合器及注浆系统,并用清水清洗干净。以保证下次注浆顺利进行。施工中要加强劳动保护,防止浆液沾染人体。
效果检查:开挖检查浆液渗透及固结状况;据压力浆量曲线分析判断DB12T 1003—2020标准下载,没达到设计要求时,须补注处理。
发生串浆现象,即液浆从其它孔中流出时,采用多台泵同时注浆或堵塞串浆孔隔孔注浆。
注水泥浆压力突然升高时,即可能发生了堵管时,立即停机检查。
水泥浆单液进浆量很大,压力长时间不升高,则应调整浆液浓度及配合比,缩短凝胶时间,进行小量低压力注浆或间歇式注浆,使浆液在裂隙中有相对停留时间,以便凝胶,但停留时间不能超过混合浆的凝胶时间。
15.3.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
沿江快速通道市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5.3.1.施工工艺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