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789-2019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GB/T 16789-2019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16789-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5596
下载资源

GB/T 16789-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16789-2019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GB/T 167892019

轴杆架脚尖处,应铲去卓皮。两轴杆头应尽可能同高。比较前30min将因瓦基线尺由卷鼓上取下,并 引张起来(不加重锤)。比较共进行12个测回。每一个测回包括: a)用各因瓦基线尺按1、2、3n的次序测量两轴杆头间的距离,每尺前后端观测员同次同时各读 定三次数,各距离(前一后)之差应小于0.2mm; b) 观测员连同尺架、滑轮、重锤换位(基线尺不调头),各尺再按n3、2、1的次序测量两轴杆头间 的距离,规定同a)。 在每测回的始末和中间测次,均应测定空气温度 分别取每根尺的12个测回测定结果的中数,加入尺长改正数和温度改正数。将各尺改正后的结果 取中数(互差大于0.2mm的结果不参加),各尺结果与此中数的较差应在土0.05mm以内。因瓦基线 尺野外比较计算,参见附录D

因瓦补尺的长度,每半年应测定一次。测定用两根24m因瓦基线尺在野外进行。 选择平坦的地方,稳固地整置相距24m的两个轴杆架,轴杆头应尽可能同高。在测定前30min, 将补尺和24m因瓦基线尺由箱内取出,并引张起来(不加重锤)。测定程序如下: 用两根24m因瓦基线尺往、返测量两轴杆头间的距离,返测时两观测员连同尺架、滑轮、重铺 换位。每尺前后端各读定三次数,各距离(前一后)之差应小于0.2mm。 b 在两轴杆架之间安置中间轴杆架,每两相邻轴杆架间的距离为补尺之长,各中间轴杆架应精密 整置于两端轴杆架之视准面内,相邻两轴杆架顶部的高差应小于5mm。 往、返测量各轴杆头之高差和用补尺往、返测量距离,返测时,补尺调头,两观测员连同尺架、滑 轮、重锤换位。每尺前后端各读6次数,各距离(前一后)之差应小于0.2mm。 d)撤去所有中间轴杆架。再用两根24m因瓦基线尺测量两轴杆架间之距离SL 758-2018 水情预警信号,规定同a)。 以上的测定为一个测回,共应测两个测回,各测回的始、末应测定空气温度。补尺野外比较计算参 见附录D。

6.3水准仪、水准标尺和经纬仪的检定

6.3.1作业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经纬仪,手持式激光测距仪和全站仪等,应每年进行检定或校准, 并在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水准仪的检校按JJG425规定执行,水准标尺的检校按JJG8规定 执行,光电测距仪的检校按JJG703规定执行,光学经纬仪的检校按JJG414规定执行,手持式激光测 距仪按JJG966规定执行。 6.3.2作业过程中,水准仪的i角每天应测定一次,并将其改正到6"以内。数字水准仪可将当天测得的 i角存入仪器内,并对所测数据按照该i角自动修正, 6.3.3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应每年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精度应满足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1如果基线端点为标石,则先在端点上配置轴杆架,轴杆头的精确位置用两台经纬仪(或全站

GB/T167892019

互成90°方向投影而定。在基线的第一个节点上整置经纬仪(或全站仪),照准端点上的轴杆头,然后依 次整置轴杆架。相邻两轴杆架间的距离与24m之差一般不得大于3cm。 安置轴杆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基线方向平行,而第三脚分别交替安置于基线方向的左右两侧,并 使其牢固插入土中,拧紧所有螺旋。轴杆头应垂直于地面,十字线应有一线与基线同向。 中间各段点上的轴杆架位置,均应用两台经纬仪(或全站仪)投影而定。 当轴杆架配置到经纬仪(或全站仪)所在处时,取下经纬仪(或全站仪),用两台经纬仪(或全站仪)成 90°方向投影整置该节的最后一个轴杆架,并检查最后一个跨距

7.1.2整条基线的轴杆架应统一编号

7.1.4不足一基线尺长的距离,使用因瓦补尺丈量。使用补尺的地方,宜选取地势平坦的场地进行轴 杆架配置,配置的相邻两轴杆头间的高差应尽可能小。 使用补尺应遵守下列原则: a)应尽量少用; b)不得使用补尺测量短于1m的距离; a) 使用补尺测量的尺段,距离段点应为一个24m尺段以下。 7.1.5如果基线各段点均为观测墩时,则在节点上整置经纬仪(或全站仪),照准端点观测墩标志依次 整置轴杆架。轴杆架的安置要求同7.1.1

7.2.1轴杆头水准测量采用Sos或S级光学水准仪或数字水准仪和1.5m长的标尺。 7.2.2轴杆头水准测量的程序与7.3中长度测量相同。如果长度测量是分节做往、返测量,则轴杆头水 准测量亦分节做往、返测量;如长度测量按全长做往、返测量,则轴杆头水准测量亦按全长做往、返测量。 抽杆头水准测量的往测在长度测量的往测之前进行,而返测则在长度测量返测之后进行 7.2.3轴杆头水准测量使用光学水准仪时按中丝法取标尺两面读数,使用数字水准仪时照准标尺两 次,分别读数。测量时,水准标尺上的圆气泡应居中。由一测站读取的轴杆架数,不得多于5个。测站 的选择,应使与每一轴杆架的距离大致相等,但视距不得超过75m。 7.2.4使用光学水准仪时,每一轴杆架上标尺黑面和红面读数,经过化算后,其差值不得超过2mm, 根据标尺黑面和红面所得高差,其互差不得大于2mm。相邻两轴杆头之间的高差,计算至0.1mm。 7.2.5使用数字水准仪时,每一轴杆架上标尺两次测量结果,其差值不得超过2mm。根据标尺两次重 复测量所得高差,其互差不得大于2mm 7.2.6高差大于1m的尺段和长度不足24m的短距离,应测定两次高差。两次测定之间变换仪器高 度,视距差不得大于2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不得超过2mm。 7.2.7相邻两轴杆头间,由往测和返测所得高差之差,不得超过表1中的数值

表1往测和返测高差之差的限差

如高差之差超限,则应对相应轴杆架重新进行测量。如确认系往测之后返测之前轴杆架

超限,则应对相应轴杆架重新进行测量。如确认系往测之后返测之前轴杆架被碰动而

GB/T 167892019

超限,则需返测重测。重测时可对往返测分别进行倾斜改正

7.3. 1长度测量方法

比长基线场使用六根因瓦基线尺丈量。一条基线一般应分为距离大致相等的三节进行测量,每 节用四根因瓦基线尺测量(其中两根用于往测,另两根用于返测)。用于各节测量的因瓦基线尺配置见 表2

表2用于各节测量的因瓦基线尺配置

每次使用的两根因瓦基线尺,最好具有不同的温度线膨胀系数。

7.3.2长度测量实施步骤

长度测量按如下步骤实施: a) 测量前30min,应将因瓦基线尺置于露天阴凉处,使其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b 测量时,因瓦基线尺两端三棱分划尺的零分划应在测量前进方向的后面。 C) 挂尺前,前端读数员应检查前端轴杆架(或木桩)是否牢固,轴杆头的整置是否正确、全部螺旋 是否旋紧。 d 整置三棱分划尺,使其斜棱稍微触及轴杆头,并与其上的十学线划一致。 e) 重锤不得触及地面。应在因瓦基线尺和重锤停止摇摆后,方可开始读数, f 每一尺段,每一根因瓦基线尺前后端读定三对数,读至0.1mm。相邻两对读数间应将分划尺 移动1cm~2cm,移动方向,往测由小往大,返测由大往小。 测量时,放锤、提锤以及并始读数的口令,均由前端发出,而动作应在后端应“好”的瞬间,两端 同时进行。 h) 报数由前端读数员开始,后端继之,先报毫来以下的数,后报厘来和毫来数。读完三对数后,读 数员应将三棱分划尺提高1cm~2cm,等待记簿员口令。 1 记簿员依次将读数记录,并求出“前一后”,每根尺“前一后”互差不得超过0.2mm。如超限,应 补读一对数。若连续五对读数不合,则应重新测定。 J 在每一尺段上应注意两根因瓦基线尺所测尺度之差异,此差异与两根因瓦基线尺之差相比较, 其互差不得超过0.2mm。如超限,分析并排除可能超限的原因,进行重测。如果重测的结果 与同尺原测结果之差及其中数与另一尺的结果之差,均不超出0.2mm者,则采用同尺重测的 结果与原测结果取中数。否则,只采用重测的结果。如果重测的结果差异如前,则可能是因瓦 基线尺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应进行因瓦基线尺的野外比较,以了解尺长的变化 情况,并用后备因瓦基线尺代替长度发生变化的因瓦基线尺进行测量。因瓦基线尺受损伤,落 地或尺长变更等情况,应详细地记入手薄中。 k 往下一尺段转移时,后端读数员(连同尺架、滑轮、重锤)前进,变为下一尺段的前端;原前端读

GB/T167892019

数员(连同尺架、滑轮、重锤)留在原地变为后端,并注意保护轴杆架位置不变。扶尺架,提重锤 者连同器械亦可不变前后端位置,每尺段循序前进,至一段的二分之一处前后端再互换位置。 往测结束后,即进行返测。返测时两读数员连同器械互换位置,更换因瓦基线尺。 m)每五个尺段读记温度两次。每一段的开始和结束时均应记载天气和时间。 用因瓦补尺测量时,往测或返测都应读六对数。在测量短于一补尺的长度时,往测用补尺的 端读数,返测用另一端, 用钢卷尺检测用补尺测量得出的短距离;如短距离由整尺测量得出,可不进行检测。使用补尺 的轴杆架,其配置及编号,应绘图表示。 D)记员应经常将轴杆架的编号与实地对照

银据每一根因瓦基线尺测量算得的段长,其互差应符合式(1) 超限时该段应用两根因瓦基线尺在一个方向进行重测

7.3.4实施基线测量的气象条件

比长基线场测量时的天气、风力和温度等应满足检定器具的工作要求。基线测量时的气温宜 C左右,最低气温不低于一5℃,最高气温不高于35℃;基线测量时横向风速不大于4m/s;下雨 时不得进行基线测量

8.2.1长度测量在每一测段始末应记录日期、时间、天气、观测者、记录者、尺号、是否往返测。 8.2.2长度测量每两个跨距记录一次温度,在每一跨距上记录轴杆架号,每个尺子的三对读数, 8.2.3轴杆头水准测量在每一测段始末应记录日期、时间、天气、观测者、记录者、仪器类型、编号、是否 往返测。 8.2.4轴杆头水准测量在每站上记录测站号、轴杆架号、标尺读数

8.3.1手演记录的要求

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 手薄一律用铅笔填写,记录的文字数字应清晰、整洁,不得涤草模糊。手薄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 擦,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和文字,应仔细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填写更正的数字和文字,并在 备考栏里注明原因,但观测数据的小数部分不应划改。对作废的记录,亦用单线划去,并注明原因及重 洲结果记干何处

8.3.2电子记录的要求

求按CH/T2004和CH

GB/T 167892019

线丈量采用的因瓦基线尺表,计算过程参见附录

按每根因瓦基线尺分别计算各段长度。 各段每根因瓦基线尺读数之和加人温度改正数、尺长改正数、倾斜改正数、分划尺改正数后,即为 因瓦基线尺算得的段长。段长计算参见附录F。 其中,因瓦基线尺读数由手簿抄得;因瓦基线尺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和尺长改正由因瓦基线尺检定 合出:分划尺改正数按式(3)计算

(b一α)一一因瓦基线尺前后端分划尺的读数差,单位为米(m), 测量基线所用因瓦基线尺的Z(b一α)之值,可以认为是相同的,由各因瓦基线尺读数和取中 T

9.3各段最后长度计算

对各因瓦基线尺算得的段长取平均值,再加入悬链线不对称改正、重力变化改正后,即为该段之最

9.3.2悬链线不对称改正数

9.3.3重力变化改正数

重力变化改正数△g按式(5)计算:

式中: Ag 重力变化改正数; 跨距数; 81 因瓦基线尺检定处的重力加速度,见式(6)

GB/T167892019

1——因瓦基线尺检定处的纬度; p2基线场所在地的纬度。 注:1、4,均可从地图上量取或实测等.精度至0.1%

各段长度相加,即为基线全长之最后长度

9.5.1基线测量本身的误差

基线测量本身的误差E,按式(9)计算。基线各段(或节)往返测共用四根因瓦基 度结果

式中: 基线测量本身的误差; 四个长度的中数与每个长度的差; 因瓦基线尺数目,等于4。 基线全长的E,等于各段(或节)的E,平方和开方

基线各段、各节和全长的轴杆头水准测量误差E2,均按式(10)计算: E2=±0.013 7/Zh (10) 式中: E2 基线各段、各节和全长的轴杆头水准测量误差; Zh 倾斜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

9.5.3因瓦基线尺温度系数的测定误差

E, =± 0.013 7/2A/

用于检验因瓦基线尺和长度的标准杆长度的误差

用于检验因瓦基线尺和长度的标准杆长度的误差E,按式(12)计算

GB/T 167892019

用于检验因瓦基线尺和长度的标准杆长度的误差 基线各段、节及全长的24m整尺段数。

9.5.5检验基线最后长度总的误差

线最后长度总的误差E,按式(13)计算(参见附录

比长基线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参见附录I

资料整理应包括: 施测单位、作业时间和人员名单; b) 比长基线的略图; c) 作业技术要求; d) 观测手筹;, e) 计算资料; f) 观测成果及精度统计表; g) 因瓦基线尺和气象仪表等的检定资料; 验收报告

好启用前,应连续两年进行复测。启用后,每三年

E=±E+E+E+E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比长基线分段设计 比长基线分段设计参见表A.1

GB/T167892019

A.1比长基线分段设计

GB/T 167892019

图B.1地面标石样式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观测墩、基岩桩样式 观测墩样式见图C.1.基岩桩样式见图C.2。

GB/T16789—2019

GB/T 167892019

图 C.2基岩桩样式

图 C.2基岩桩样式

GB/T167892019

GB/T 167892019

表D2尺长改正数计算

表D.34m、6m和8m补尺比较计算(以6m补尺为例)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计算基线所采用的因瓦基线尺长度表 计算基线所采用的因瓦基线尺长度表参见表E.1

GB/T167892019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计算基线所采用的因瓦基线尺长度表

GB/T 167892019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段长计算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各段最后长度计算 各段最后长度计算示例参见表G.1

GB/T167892019

GB/T 167892019

GB/T167892019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比长基线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比长基线使用6根24m因瓦基线尺丈量。一般情况下应将比长基线分为大致相等的3节,每节使 用4根因瓦基线尺进行测量(其中2根用于往测,另外2根用于返测)。每1根尺子所测的每一尺段读 数都需要加入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和倾斜改正,4根基线尺测量结果取平均为本段长度,每段相加即为 全长结果

L:一一第i根基线尺所测距离结果; L一一4根基线尺测量结果平均值。 每一根基线尺所测距离都需要加3项改正: D;=24m+d;+△,+△+△, 式中: 第i根基线尺前后读数差,i=1,2,3,4; C A, 温度修正值,△,=α(t—20)十β(t²—20"); α 第i根因瓦基线尺的温度线膨胀系数,由检定证书获得 4 第i根因瓦基线尺的尺长改正,由检定证书获得: h²h4 A

得到:D)=c(d)+()+()+c() 式中:C1=C2=C3=C4=1,所以: u(D)=u(d)+"()+u(+u()

L.4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1因瓦基线尺前后读数差的标准不确定度u

L=+(L.+L+L.+La)

在野外测量基线时,因瓦基线尺前后端读数差限差为0.2mm,但每一尺段每根尺都要三次读数

GB/T 167892019

平均.可以认为服从正态分布,所以标准差为u(d)=0.2/3=0.07mm。

I.4.2温度修正值的标准不确定度u(4,)

目前,国内的因瓦基线尺检定证书一般给定的24m尺长扩展不确定度为20um(k=3),所以可认 为尺长标准偏差u(△,)=7um,近似为0.01mm。

I.4.4倾斜改正引起的不确定度u(AJTG 5142-2019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2019-09-01开始实施),)

规范要求比长基线场地的总坡度小于1°,化算到一尺段则为0.42m。考虑到场地局部高差变化, 尺段的倾斜度应不大于1/24m,即每尺段高差不大于1m,高差使用S1级水准仪测量,每一尺段的 高差限差不超过u(h)=2mm。 根据倾斜改正计算公式,一 h 可以计算出不确定度。 2d8d3 u()=( )u(h)=0.08mm

L.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0.07mm)²+(0.0024mm)²+(0.01mm)²+(0.08mm) =0.011 4mm u(D)=0.106 8 mm 对于L=1000m的基线,则需要至少1000/24~42尺段,加之基线中间点的分隔造成的补尺段, 可以认为1000m内有45段,在这45段之和的距离中,对于同一根基线尺来说,读数误差、温度改正误 差和倾斜改正误差都是随机误差,而尺长误差则是系统误差,所以单根因瓦基线尺测量基线全长S的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应为: u(S)=45u²(d)+45u(△,)+45u(,)+45u(△) =45×(0.07mm)²+45×(0.0024mm)²+45×(0.01mm)²+45×(0.08mm)2 =0.5133mm² u. (S) = 0.72 mm

式中: S=di十d十d:十十d4为单根因瓦基线尺测量45段之和。 4根尺所测基线求平均值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应为:

GB/T167892019

JTS 235-2016 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u.(L)= u,(S) 0.36m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