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99-2017 页岩气调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规程

DZ/T 0299-2017 页岩气调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Z/T 0299-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12212
下载资源

DZ/T 0299-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299-2017 页岩气调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规程

6.5.7.1根据速度变化情况或构造条件确定速度分析点的密度。二维地震数据速度分析点间隔宜不大 于500m,三维地震数据速度分析点间隔宜不大于500m×500m。 6.5.7.2速度谱计算使用的道集个数合理,切除参数正确,满足速度分析的要求。 6.5.7.3速度拾取可靠,时间域、空间域变化合理。对速度跳跃点附近应加密分析拾取点,并分析原因。 6.5.7.4 检查测线交点处速度选择的合理性。 6.5.7.5 当速度谱质量差,难以确定准确速度时应进行速度扫描,扫描范围大于实际资料的速度范围 提高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的信噪比。 6.5.7.6宽方位角地震资料的叠加速度应考虑随方位角、地层倾角变化

8.1根据主要富有机质贞岩层系(段)反射波最大反射角、地层各向异性特性,选择动校正方法。 8.2在CMP道集上合理切除因动校正产生的拉伸畸变。 8.3最终叠加剖面的质量优于中间叠加剖面的质量。

6.5.9叠后时间偏移

6.5.9.1根据主要富有机质贞岩层系(段)的构造特征和资料品质选取偏移算法。 6.5.9.2合理建立初始偏移速度场,地层倾角较大时应选取倾角时差校正(DMO)速度作初始偏移速 度;根据偏移试验结果确定偏移速度场,偏移速度场趋势符合地质规律。 6.5.9.3地层倾角较大、空间采样不足时,应在偏移前做地震道内插。 6.5.9.4偏移后同相轴归位合理、断点清晰、无空间假频及影响地震解释的画弧现象JGJ/T 453-2019金属面夹芯板应用技术标准,主要富有机质页 岩层系(段)信噪比有所提高。

6.5.10叠前时间偏移

6.5.10.1根据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的构造特征、各向异性特征选取偏移算法。 6.5.10.2合理选择炮检距分组参数,使各个炮检距组内的覆盖次数基本均匀。 6.5.10.3调整偏移速度,确保输出的共接收点道集的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同相轴校平。 6.5.10.4对重要偏移参数进行试验,如偏移孔径、偏移角度、反假频参数等。 6.5.10.5偏移后剖面绕射波、回转波、断面波等收敛,断裂清楚,归位准确合理;剖面上无频散和假频 无严重画弧现象

6.5.11叠前深度偏移

5.5.11.1根据主要富有机质负岩层系(段)的构造特征、各向异性特征选取深度偏移算法。 6.5.11.2在时间偏移剖面上的层位解释结果应符合地质规律。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上,纵测线和横测 线方向层位解释应闭合。 6.5.11.3利用叠前时间偏移的均方根速度场转换得到初始的深度/层速度模型,同时结合地震、测井 钻井、VSP、地质露头等信息,建立与客观构造模式基本符合的初始深度/层速度模型。 6.5.11.4利用井资料对模型进行约束、修正,经过多次选代建立最终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层速度 模型。 6. 5. 11. 5 对重要偏移参数进行试验,如偏移孔径、偏移步长、反假频参数等。

6.5.11.6深度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应合理归位。深度剖面地层的相对高低关系应与钻井 一致。

减5.12分方位角处理

6.5.12.1根据1.区构造特征及裂缝发育情况,确定分方位角处理方案。 6.5.12.2分方位角选取考虑构造裂缝方向,同时尽可能保证所分方位角数据的叠前CMP面元覆盖次 数、炮检距分布均勾。 6.5.12.3针对不同方位角数据进行叠前三维地震道内插处理。 6.5.12.4参照6.5.10要求进行不同方位角数据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6.5.13叠前反演道集资料处理

6.5.13.1进行相对保幅处理,保持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地震资料相对振幅关系和动力学特征。 5.5.13.2应用相对振幅保持去噪技术,压制道集上的各种噪声,提高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道集 资料信噪比。 6.5.13.3校平共反射道集上的有效反射同相轴,并尽可能地保留大炮检距的反射信息

6. 5.14叠后处理

6.5.14.1对叠加和偏移后数据,适当进行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处理。 5.5.14.2叠后噪声压制方法选用正确,噪声压制后剖面的信噪比提高合理且不失真,波组清晰、特征明 显、形态自然。 5.5.14.3提高分辨率处理方法与参数选取合理,处理后剖面有效频带得到拓宽,地震资料分辨率得到 提高。 6.5.14.4合理选择滤波方式和增益参数,尽可能保留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宽,有效反射波组特征清楚

6.5.15滤波和增益

效频宽 处理成果,有效反射波组特征清楚,有利于地震资料解释。

6.6.1解编或格式转换发现丢炮、丢道时,查找原因并及时解决。 6.6.2定义观测系统后,检查相应图件(观测系统图、覆盖次数分布图、激发点接收点位置图、炮检距分 布图、单炮线性动校正图)等。 6.6.3检查基准面静校正应用前后叠加剖面、单炮、共炮检距初至等图件。 6.6.4检查噪声压制前后的单炮、叠加及噪声剖面等图件。 6.6.5检查振幅补偿处理前后纯波叠加面、纯波单炮等图件。 6.6.6检查不同反褶积方法和参数试验的单炮记录、叠加剖面、自相关剖面,反褶积前后主要富有机质 页岩层系(段)频谱对比等图件。 6.6.7检查剩余静校正前后叠加剖面、剩余静校正量收敛曲线等图件。 6.6.8检查最终叠加速度及叠加剖面。在构造复杂及低信噪比区域,进行常速扫描及变速扫描确定速 度范围。 6.6.9检查代表性的CMP道集,检查动校拉伸切除函数是否正确。大炮检距情况下,采用高次项动校 正方法进行动校正。

6.6.10检查、监控代表性测线(束)叠后时间偏移速度场、偏移剖面等图件。 6.6.11检查、监控代表性测线(束)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偏移剖面,有代表性的共成像点道集、速度谱 等图件。 6.6.12检查、监控代表性测线(束)叠前深度偏移深度/速度模型、主要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段)深度/速 度切片、偏移剖面,有代表性的共成像点道集、速度谱或剩余速度谱等图件

6.7.1处理成果数据

处理成果数据包括如下内容: a) 最终叠加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b)最终偏移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C) 叠加和偏移速度数据。 d)地震资料处理成果报告

处理成果数据包括如下内容: a)最终叠加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b)最终偏移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c)叠加和偏移速度数据。 d)地震资料处理成果报告

6.7.2处理成果图件

6.7.2.1成果剖面绘图比例:纵向1cm代表100ms、横向1:25000(或按甲方要求)。 6.7.2.2成果剖面显示方向正确,无丢道或重道现象,时间剖面两侧有t。时间刻度。 6.7.2.3剖面应有边图、顶图。边图内容主要包括:工.区、测线名称和测线方向、甲方、采集施工主要参 数、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处理单位、处理日期等。顶图内容主要包括:叠加或偏移速度函数、覆盖次数、 测线交点和过井井号、地表高程及静校正量曲线、CMP号及对应桩号等

6.7.2.1成果剖面绘图比例 儿八蚁按中安水求) 6.7.2.2成果剖面显示方向正确,无丢道或重道现象,时间剖面两侧有t。时间刻度。 6.7.2.3面应有边图、顶图。边图内容主要包括:工.区、测线名称和测线方向、甲方、采集施工主要参 数、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处理单位、处理日期等。图内容主要包括:叠加或偏移速度函数、覆盖次数、 测线交点和过井井号、地表高程及静校正量曲线、CMP号及对应桩号等

6.7.3处理成果报告的编写

要内容参见附录M。 3.2编写要求: a)按地震工程合同中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编写。 b)所用资料应为经质量验收合格的正式资料。 c)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文字简练、结构严谨、立论有据、结论客观

6. 7.3. 2编写要求

a)按地震工程合同中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编写。 b)所用资料应为经质量验收合格的正式资料。 c)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文字简练、结构严谨、立论有据、结论客观

处理成果验收内容包括: a) 最终叠加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b)最终偏移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c)叠加利偏移速度数据。 d)地震资料处理成果报告。 e)处理过程中关键环节处理参数试验及质量控制图件。

处理成果验收内容包括: 最终叠加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b)最终偏移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c)叠加和偏移速度数据。 d)地震资料处理成果报告。 e)处理过程中关键环节处理参数试弱

6.8.2.1按照SY/T5332相关要求,地震数据处理成果剖面质量执行三级评价标准。 6.8.2.2地震部面一级品应满足:

6.8.2.3地震部面二级品应满足

6.9. 1二维地震处理成果归档

二维地震处理成果归档包括: a)最终叠加纯波和成果数据。 b) 最终偏移纯波和成果数据。 C) 叠加/偏移速度数据。 d)必要的中间处理成果数据,如静校正数据、CMP道集等。

6.9.2三维地震处理成果归档

二维地震处理成果归档包括: 最终叠加纯波和成果数据。 b) 最终偏移纯波和成果数据。 C) 分方位角偏移纯波和成果数据。 d) 叠加/偏移速度数据。 e) 最终CRP道集。 必要的中间处理成果数据,如静校正数据、CMP道集等

6.9.3归档数据格式要求

归档数据格式要求包括: a)最终叠加和偏移的归档采用SEG一Y格式;速度数据采用ASCII码格式;静校正数据采用文本 格式。 b)其他执行SY/T5332的要求。

A.1采集技术设计内容

采集技术设计内容包括: a)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甲方提出的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 b)工区概况:工区范围、自然条件、地震地质条件、以往施工方法及资料品质分析等。 C)难点与措施:技术难点、技术对策。 d)采集参数论证:地球物理参数、道距或面元、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等。 拟定采集参数及.工作量:观测系统参数、激发参数、接收参数、仪器参数及工作量统计(二维地震 工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长度、测线长度;三维地震工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面积、资 料面积、施工面积)。 f 表层调查及静校正:表层调查方法及静校正方法。 g) 试验方案:试验位置、试验因素、试验资料分析内容等。 h) 质量管理要求:甲方制定的质量指标及技术要求,测量、钻井、接收、激发、仪器等各工序的质量 管理措施。 i) HSE管理要求:测量、钻井、接收、激发、仪器等各工序的HSE管理措施。 主要附图、附表:测线(网)部署图、测线(网)设计图、测线(网)部署坐标表。

采集技术设计内容包括: a)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甲方提出的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 b)工区概况:工区范围、自然条件、地震地质条件、以往施工方法及资料品质分析等。 C)难点与措施:技术难点、技术对策。 d)采集参数论证:地球物理参数、道距或面元、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等。 e)拟定采集参数及.工.作量:观测系统参数、激发参数、接收参数、仪器参数及工作量统计(二维地震 工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长度、测线长度;三维地震工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面积、资 料面积、施工面积)。 f)表层调查及静校正:表层调查方法及静校正方法。 g)试验方案:试验位置、试验因素、试验资料分析内容等。 h) 质量管理要求:甲方制定的质量指标及技术要求,测量、钻井、接收、激发、仪器等各工序的质量 管理措施。 HSE管理要求:测量、钻井、接收、激发、仪器等各工序的HSE管理措施。 主要附图、附表:测线(网)部署图、测线(网)设计图、测线(网)部署坐标表。

A.2采集施工设计内容

采集施工设计内容包括: a)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甲方提出的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 b)工区概况:工区范围、自然条件、地震地质条件、以往施工方法及资料品质分析等。 c)施工难点与措施:施工难点、施工对策。 d)施工方法及工作量:观测系统参数、激发参数、接收参数、仪器参数及工作量统计(二维地震工作 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长度、测线长度;三维地震丁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面积、资料面 积、施工面积)。 e)表层调查及静校正:表层调查方法、静校正方法。 f)试验方案:试验位置、试验因素等。 g)现场处理工作:现场处理流程、现场处理质量控制措施。 h)施工组织与管理措施:人员与设备配置、质量计划、HSE计划和预案、生产计划。 质量及HSE管理要求:甲方制定的质量指标及技术要求,测量、钻开、接收、激发、仪器等各工序 的质量及HSE管理措施, j)提交原始资料及要求:提交原始资料、成果资料清单。 k)主要附图、附表:测线(网)施工设计图、测线(网)部署坐标表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可控震源相位、畸变指标

可控震源相位、畸变指标见表C.1

表C.1可控震源相位、畸变指标

D.1仪器班报外封面格式(A4纸)

图D.1仪器班报外封面格式

D.2仪器班报内封面格式(A4纸)

仪器班报内封面格式见图D.2和图D.3。

主:每线(果)填与一张本表 ,如变动教大,在本

图D.2采集参数一览表

图D.3激发参数一览表

仪器班报内容见表D.1

表D.1仪器班报 共页第贞

数字磁带盘/箱标识见图E.1和图E.2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数字磁带盘标识和磁带箱标识

图E.1数字磁带盘(方型)标识格式

注:贴在磁带盘箱外侧面,

图E.2数字磁带箱标识格式

现场处理部面档案卡标识见图F.1。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现场处理剖面档案卡标识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现场处理剖面档案卡标识

图F.1现场处理部面外套格式标识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试验工作总结报告内容

试验工作总结报告内容: a)地质任务及工作部署。 b)试验方案:试验目的、试验原则、试验点或试验段(束)位置、试验内容及工作量。 c)试验资料分析流程。 d)试验点或试验段(束)资料分析。 e)试验结论。 f)推荐野外施工因素。 g)附表(试验工作量完成统计 面及试验资料分析图件

试验工作总结报告内容: a)地质任务及工作部署。 b)试验方案:试验目的、试验原则、试验点或试验段(束)位置、试验内容及工作量, c)试验资料分析流程。 d)试验点或试验段(束)资料分析。 e)试验结论。 f)推荐野外施工因素。 g)附表(试验工作量完成统计

可控震源存储介质标识见图1.1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可控意源存储介质标识

图.1可控焦源资料存储介质标识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辅助数据存储介质、小折射记录、微测井记录标识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辅助数据存储介质、小折射记录、微测井记录标识

图J.1地震记录辅助数据存储介质标识

图J.2小折射记录头部标识

图3微地震测井记录头部标识

附录K (资料性附录) 采集工作总结报告内容

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甲方提出的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 b)工区概况:工区范围、自然条件、地震地质条件等。 施工难点与措施:施工难点、施工对策。 d 施工方法及工作量:观测系统参数、激发参数、接收参数、仪器参数及工作量统计(二维地震统计 工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长度、测线长度;三维地震统计工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面 积、资料面积、施工面积) e)表层调查及静校正:表层调查工作完成情况及表层结构图件、静校正方法。 资源投人:人员、设备配备等。 施工情况:工作量完成情况、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质量指标完成情况、时效分析。 h 质量及HSE管理要求:甲方制定的质量指标及技术要求,测量、钻并、接收、激发、仪器等各工序 的质量及HSE管理措施。 采集效果:原始单炮和现场剖面品质分析,采集技术方案及施工方法有效性分析,完成地质任务 情况分析。 认识及建议:采集方案及项目运作的总结、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k)采集项目验收意见书。 1 测量工作总结报告。 m 资料上交清单。 n)主要附表:生产情况汇总表(设计及施工完成工作量)、工作量完成统计表(二维地震采集工作量 完成情况统计表;三维地震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试验情况统计表、单炮记录完成工.作量以 及质量评价统计表、部面完成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评价表。 主要附图:采集工作完成图、表层调查点位分布图、表层调查高速顶速度图、表层调查低降速带 厚度图、现场处理剖面。

a)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甲方提出的地质任务及部署工作量。 b)工区概况:工区范围、自然条件、地震地质条件等。 施工难点与措施:施工难点、施工对策。 施工方法及工作量:观测系统参数、激发参数、接收参数、仪器参数及工作量统计(二维地震统计 工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长度、测线长度;三维地震统计工作量包括炮数、道数、满覆盖面 积、资料面积、施工面积) e)表层调查及静校正:表层调查工作完成情况及表层结构图件、静校正方法。 资源投人:人员、设备配备等。 施工情况:工作量完成情况、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质量指标完成情况、时效分析。 h 质量及HSE管理要求:甲方制定的质量指标及技术要求,测量、钻并、接收、激发、仪器等各工序 的质量及HSE管理措施。 采集效果:原始单炮和现场剖面品质分析NB/T 10083-2018 水电工程水利计算规范,采集技术方案及施工方法有效性分析,完成地质任务 情况分析。 认识及建议:采集方案及项目运作的总结、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k)采集项目验收意见书。 1) 测量工作总结报告。 m 资料上交清单。 n)主要附表:生产情况汇总表(设计及施工完成工作量)、工作量完成统计表(二维地震采集工作量 完成情况统计表;三维地震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试验情况统计表、单炮记录完成工.作量以 及质量评价统计表、部面完成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评价表。 主要附图:采集工作完成图、表层调查点位分布图、表层调查高速顶速度图、表层调查低降速带

n)主要附表:生产情况汇总表(设计及施工完成工作量)、工作量完成统计表(二维地震采集工作量 完成情况统计表;三维地震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试验情况统计表、单炮记录完成工作量以 及质量评价统计表、剖面完成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评价表。 ) 主要附图:采集工作完成图、表层调查点位分布图、表层调查高速顶速度图、表层调查低降速带 厚度图、现场处理剖面。

附录L (资料性附录) 采集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采集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见表L.1、表L.2。

采集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见表I.1、表L.2。

表L.1二维地震采集完成工作量统计

表L.2三维地需采集完成工作量统计

处理报告内容: a)项目概况:工区地质情况、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工作量、处理周期、项目组织等。 b)原始资料分析:野外采集参数、原始资料数据特征等。 C)处理难点与思路:处理重点与处理思路。 d)处理流程及试验参数:展示处理过程中关键处理环节试验参数与效果。 e)处理效果分析:多方面展示处理成果,并附图加以说明。 结论与建议:总结处理难点及措施,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下步建议

GB/T41862-2022 土方及矿山机械 自主和半自主机器系统安全.pdf本社负责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