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04/T 258-2016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pdf

DBJ04/T 258-2016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9.1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477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04/T 258-2016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pdf

需要进行基础埋深的深度修正时,增强体桩身强度验算应按照基 底压力验算。

地区的工程特性、工法试验结果以及工程经验,采用适当的方法, 以积累工程经验

(蒙)12J6 外装修(Ⅱ)砂石桩复合地基

6.4.5砂石桩法用于处理软土地基,国内外也有较多的工程实

6.4.5砂石桩法用于处理软土地基,国内外也有较多的工程实 例。但应注意由于软黏土含水量高、透水性差,砂石桩很难发挥挤 密效用,其主要作用是部分置换并与软黏土构成复合地基,同时加 速软土的排水固结,从而增大地基土的强度,提高软基的承载力。 在软黏土中应用砂石桩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而 不少人对砂石桩处理软黏土持有疑义,认为黏土透水性差,特别是 灵敏度高的土在成桩过程中,土中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不能迅速消 散,同时天然结构受到扰动将导致其抗剪强度降低,如置换率不够 高是很难获得可靠的处理效果的。此外,认为如不经过预压,处理 后地基仍将发生较大的沉降,对沉降要求严格的建筑结构难以满 足允许的沉降要求。所以,用砂石桩处理饱和软黏土地基,应按建 筑结构的具体条件区别对待,最好是通过现场试验后再确定是否 采用。据此本条指出,在饱和黏土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 工程也可米用砂石桩置换处理。

6.4.6施工可用的机械及方法是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前提,不 同的机具具有不同的特性参数和性能,它关系到砂石桩的布置、桩 距及用料的确定以及效果的预测等,必须事前有所了解。

6.4.6施工可用的机械及

同的机具具有不同的特性参数和性能,它关系到砂石桩的布置、桩 距及用料的确定以及效果的预测等,必须事前有所了解。

6.4.7砂石桩的平面布置多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

土地基,因靠挤密桩周土提高密度,所以采用等边三角形更有利, 它使地基挤密较为均匀。考虑基础形式和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等 因素,工程中还可以根据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采用矩形、等腰 三角形等布桩形式。

方法、填砂石的性质和数量、砂石桩排列和间距等多种因素

影响,较为复杂。国内外虽已有不少实践,并曾进行了一些试验 究,积累了一些资料和经验,但是有关设计参数如桩距、灌砂石 以及施工质量的控制等仍须通过施工前的现场试验才能确定。

6.4.9砂石桩桩身是散体材料,由于施工的影响施工后

土需要挖除或密实处理,所以砂石桩复合地基设置褥垫层是有 的。同时垫层起水平排水作用,有利于施工后加快土层固结:对 立基础等碎石垫层还可以起明显的应力扩散作用,降低砂石桩 桩周围土的附加应力,减少桩体的侧向变形,从而提高复合地基 载力,减少地基变形量。

(Ⅲ)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6.4.1T水泥王搅拌法是利用水泥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 搅拌机械,就地将软化土和固化剂(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使软 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从而提高 地基土强度和增大变形模量。根据固化剂掺入状态的不同,它可 分为浆液搅拌和粉体喷射搅拌两种。前者是用浆液和地基土搅 拌,后者是用粉体和地基土搅拌。 水泥土搅拌法加固软土技术具有其独特优点:最大限度地利 用了原:搅拌时无振动、无噪声和无污染,对周围原有建筑物及 地下管沟影响很小根据上部结构的需要,可灵活地采用柱状、壁 伏、栅格状和块状等加固形式。 水泥固化剂一般适用于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黏性土、 粉土、填土(包括冲填土)、饱和黄土、粉砂以及中粗砂、砾砂(当加 固粗粒时,应注意有无明显的流动地下水)等地基加固。 根据室内试验,一般认为用水泥作加固料,对含有高岭石、多 水高岭石、蒙脱石等黏土矿物的软土加固效果较好;而对含有伊利 石、氯化物和水铝石英等矿物的黏性土以及有机质含量高,pH值 较低的酸性土加固效果较差。 掺合料可以添加粉煤灰等。当黏土的塑性指数1p>25时,容 易在搅拌头叶片上形成泥团,无法完成水泥土的拌和。当地基土 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时,由于不能保证水泥充分水化,故不宜

水泥土强度fc约增大20%~30%。 外掺剂对水泥土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木质素磺酸钙对水泥 王强度的增长影响不大,主要起减水作用;三乙醇胺、氯化钙、碳酸 钠、水玻璃和石膏等材料对水泥土强度有增强作用,其效果对不同 王质和不同水泥掺入比文有所不同。当掺入与水泥等量的粉煤灰 后,水泥土强度可提高10%左右。故在加固软土时掺入粉煤灰不 文可消耗工业废料,水泥土强度还可有所提高。 水泥土搅拌桩用于竖向承载时,很多工程未设置褥垫层,考虑 到褥垫层有利于发挥桩间土的作用,在有条件时仍以设置褥垫层 为好。 水泥土搅拌形成水泥加固体,用于基坑工程围护挡墙、被动 区加固、防渗惟幕等的设计、施工和检测等可参照本规范。 5.4.12对于泥炭土、有机质含量大于5%或pH值小于4的酸性 王,如前述水泥在上述王层有可能不凝固或发生后期崩解。因此 必须进行现场和室内试验确定其实用性。 6.4.13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前应进行工艺性试桩,提供提钻速度 灰(浆)量等参数,验证搅拌均匀程度及成桩直径,同时了解下 钻及提升的阻力情况、工作效率等。

6.4.14喷粉量是保证成桩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有效测量。

6.4.14喷粉量是保证成桩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有效测量。

(IV)灰土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6.4.15灰挤密桩或土挤密桩通过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 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备好的灰 土或素土(黏性土)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实至设计标高。用 灰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灰土挤密桩;用素土分层夯实的桩体, 称为土挤密桩。二者分别与挤密的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 受基础的上部荷载。 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和工程实践表明,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 桩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等地基, 不论是消除土的湿陷性还是提高承载力都是有效的。但当土的含 水量大于24%及其饱和度超过65%时,在成孔及拔管过程中,桩

孔及其周围容易缩颈和隆起,挤密效果差,故上述方法不适用于处 理地下水位以下及毛细饱和带的土层。基底下5m以内的湿陷性 黄土、素填土、杂填土,通常采用土(或灰土)垫层或强夯等方法处 理。大于15m的土层,由于成孔设备限制,一般采用其他方法处 理。本条规定可处理地基的深度为5m~15m,基本上符合本省的 情况。 饱和度小于60%的湿陷性黄土,其承载力较高,湿陷性较强 处理地基常以消除湿陷性为主。而素填土、杂填土的湿陷性一般 较小,但其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故处理地基常以降低压缩性、提高 承载力为主。 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 面,其效果基本相同或差别不明显,但土挤密桩地基的承载力和水 稳性不及灰土挤密桩,选用上述方法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处理地 基的自的确定。 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自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在我省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的地基处理中已广泛使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一般工程,施工 前在现场不进行成孔挤密等试验,不致产生不良后果,并有利于加 快地基处理的施工进度。但在缺乏建筑经验的地区和对不均匀沉 降有严格限制的重要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现场进行试验 以检验地基处理方案和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对确保地基处理质量 查明其效果都很有必要。在太原东山黄土地区,有些项目场地的 黄土较坚硬,成桩效果不是很理想,建议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其适 用性。 试验内容包括成孔、孔内夯实质量、桩间土的挤密情况、单桩 和桩间土以及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等。

6.4.16根据我国黄土地区的现有成孔设备和成孔方法,成子

桩孔直径可为300mm~600mm。桩孔之间的中心距离通常为桩孔 直径的2.0倍~3.0倍,保证对土体挤密和消除湿陷性的要求。

500mm厚的垫层,一方面可使桩顶和桩间土找平,另一方面保证应 力扩散,调整桩王的应力比,并对减小桩身应力集中也有良好的作 用。

通过现场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或通过灰土桩或土桩的静 荷试验结果和桩周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根据经验确定。 () 水泥级时卡磁工抗骨全地其

6.4.19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 水拌和形成的高黏结强度桩(简称CFG桩),桩、桩间土和褥垫层 起构成复合地基。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是高黏结强度,需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 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素混凝土桩的区别仅在于桩体材料的构 成不同,而在其受力和变形特性方面没有什么区别。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地基变 形小等点,并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就基础形式而言,既可适用 于条基、独立基础,也可适用于箱基、筏基;既有工业厂房,也有民 用建筑。就土性而言,适用于处理黏王、粉土、砂土和正常固结的 系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不仅用于承载力较低的土,对承载力较高 (如承载力ak=200kPa)但变形不能满足要求的地基,也可采用水 泥粉煤灰碎石桩以减少地基变形。 对一般黏性土、粉土或砂土,桩端具有好的持力层.经水泥粉 煤灰碎石桩处理后可作为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地基。桩顶段为土承 担荷载,故不宜为湿陷性土及液化土,应处理。对可液化地基,可 采用碎石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一般先施工碎 桩,然后在碎石桩中间打沉管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既可消除地基 土的液化,又可获取很高的复合地基承载力。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处理软土及饱和土地基,当开挖一定深度 后,采用打入式沉桩施工方法时,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正可能引起的

坑边坡及坑外土滑坡、下沉,影响临近建筑物及设施

6.4.20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具有较强的置换作用,其他参数相

越长、桩的荷载分担比(桩承担的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越 设计时须将桩端落在相对好的土层上,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 的端阻力,也可避免场地岩性变化大可能造成建筑物沉降的不 勾

6.4.2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可只布置在基础范围内,对可液化地

基,基础内可采用振动沉管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振动沉管碎石 作的加固方案,但基础外一定范围内须打设一定数量的碎石桩

设计的桩距首先要满足承载力和变形量的要求。从施工角度 考虑,尽量选用较大的桩距,以防正新打桩对已打桩的不良影响。 就土的挤(振)密性而言,可将土分为: 1挤(振)密效果好的土,如松散粉细砂、粉土、人工填土等; 2可挤(振)密土,如不太密实的粉质黏土; 3不可挤(振)密土,如饱和软黏土或密实度很高的黏性土 砂土等。 施工工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桩间土产生扰动或挤密的施 工工艺,如振动沉管打桩机成孔制桩,属挤土成桩工艺。二是对桩 间土不产生扰动或挤密的施工工艺,如长螺旋钻孔成桩,属非挤土 或部分挤土)成桩工艺。 对不可挤密土和挤土成桩工艺宜采用较大的桩距。 在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改变桩长来调 整桩距。采用非挤土、部分挤土成桩工艺施工(如泥浆护壁钻孔灌 注桩、长螺旋钻灌注桩),桩距宜取3倍~5倍桩径:采用挤土成 工艺施工(如预制桩和振动沉管打桩机施工)和墙下条基单排布 桩桩距可适当加大,宜取3倍~6倍桩径。桩长范围内有饱和粉 土、粉细砂、淤泥、淤泥质王层,为防止施工发生窜孔、缩颈、断桩 减少新打桩对已打桩的不良影响宜采用较大桩距

6.4.23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在复合地基中具 有如下作用: 1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它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形成复 合地基的重要条件; 2通过改变褥垫层厚度,调整桩垂直荷载的分担,通常褥垫 层越薄桩承担的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越高; 3减少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 4调整桩、土水平荷载的分担,褥垫层越厚,土分担的水平荷 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越大,桩分担的水平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 越小。对抗震设防区,不宜采用厚度过薄的褥垫层设计: 5褥垫层的设置,可使桩间土承载力充分发挥,作用在桩间 土表面的荷载桩侧的单元体产生竖向和水平向附加应力,水平 句附加应力作用在桩表面具有增大侧阻力的作用,在桩端产生的 竖向附加应力对提高单桩承载力是有益的

(VI)多桩型复合地基

检测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设计、施工参数。 6.4.25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一般情况下场地土具有特殊 性,采用一种增强体处理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或变形要求, 而采用一种增强体处理特殊性土,减少其特殊性的工程危害,再利 用另一种增强体处理使之达到设计要求。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工作特性,是在等变形条件下的增强体和 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设计参数和施工工 艺。 6.4.27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特殊土,原则上应扩大处理面 积,保证处理地基的长期稳定性。 6.4.28根据近年来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成果,复合地基的垫层 厚度与增强体直径、间距、桩间土承载力发挥和复合地基变形控制 等有关褥执层过厚全形成校深的负磨阳区影响复合地其增强体

厚度与增强体直径、间距、桩间土承载力发挥和复合地基变形控 等有关,褥垫层过厚会形成较深的负摩阻区,影响复合地基增强

承载力的发挥;褥垫层过薄复合地基增强体水平受力过大,容易损 环,同时影响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

注:当混凝土中掺人矿物掺和料时,表中“水泥用量”为“胶凝材料用量”,“水灰比”为 “水胶比”。

:裂缝控制等级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

注:当表中有多种防护措施时,可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和作用程度、基础梁的重要 性等因素选用其中一种。

7.2.1无筋扩展基础变形能力差,对上部结构的刚度要求较高。 多层砌体结构有较好的刚度,比较适合采用;由于无筋扩展基础对 觅高比有较高的限值,因此基础宽度6≥2.5米时,基础高度将很 大,不经济,轻型厂房基础相对较小,比较适合采用。 7.2.2由于三合土基础近年我省已较少采用,因此未列人本规

大,不经济,轻型厂房基础相对较小,比较适合采用。 7.2.2由于三合土基础近年我省已较少采用,因此未列入本规 范。若确有采用,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CB50007中相关要求执行

7.2.2由于三合土基础近年我省已较少采用,因此未列人本规

范。若确有采用,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GB50007中相关要求执行。

7.3.2独立基础不应出现很大的偏心。当采用独立基础无法避 免时,可采用联合基础等措施减小偏心。 7.3.12基础台阶的宽高比小于或等于2.5是旨在保证基底反力 呈直线分布。

7.4.1基础梁的截面高度应根据地基反力、柱荷载的大小等因素 确定。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柱下条形基础梁的截面高度一般为柱 距的1/4~1/8。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中论述了原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对五十项工程的统计表明,条形 基础梁的高跨比在1/4~1/6之间的占工程数的88%。为了减小

基础梁的宽度,可采取柱范围变截面的构造,以满足局部加强的配 筋要求。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受弯构件 配筋率要求,梁底、梁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0%和 45G/G,中的较大值;当梁的腹板高度h.≥450mm时,在梁的两个 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 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6h的0.1%。大直径钢筋对于减少混凝 土收缩应力,效果较差,因此,规定基础梁两侧的构造纵筋直径及 间距不宜过大。 条形基础梁的截面尺寸一般比其所支承的柱的截面尺寸大很 多,其刚度远大于柱的刚度,在此条件下,强震作用时塑性铰只会 产生在柱根部。因而,可按非抗震连续梁配筋

梁计算内力的适用条件。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 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截面高度大于或等于1/6柱 距时,地基反力可按直线分布考虑。其中规定基础梁高度大于或 等于1/6的柱距的条件是根据柱距L与文克勒地基模型中的弹性 特征系数的乘积入作了分析,当高跨比大于或等于1/6时,对一般 柱距及中等压缩性的地基都可考虑地基反力为直线分布。当不满 足上述条件时,宜按弹性地基梁计算反力,分析时常采用的弹性地 基模型有文克勒地基模型和半无限弹性体地基模型。 选择基础梁截面时,柱边缘处基础梁和与之垂直的基础梁受 剪截面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 露天施工基础梁养护时间较长,其纵向长度超过混凝土规范 规定时,为避免温度应力引起混凝土基础梁开裂,与上部结构超长 时采取相同的措施,采取后浇缝处理是适宜的

5.3现阶段我省各类设计单位均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的相关条文对筱板基础的偏心进行

控制的,一般情况良好。其中主要是带裙房的高层建筑,由于楼身 贡心高,荷载重,当筏形基础开始产生倾斜后,建筑物总重对基础 地面形心文产生新的倾覆力矩增量,倾覆力矩增量文产生新的倾 斜增量,倾斜可能随时间而增长,直到地基变形稳定为止。所以规 定竖向合力偏心距的限值,供设计时调整板平面布置。 7.5.4由于基础的的受力很大,有时需要较高的混凝土等级,当 混凝土强度高、体积大时,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过大水化热,同 时由于水泥用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干缩量也加大,处理不好容易导 致基础构件开裂。而高层建筑基础要达到满负荷,需要一个较长 的施工工期,这一特点为基础采用长龄期混凝土提供了条件。基 础设计中可规定采用龄期为45天、60天或90天的混凝土,这样在 司一混凝土最终强度条件下,可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减小水化 热,减少收缩量。 7.5.5本条的提出是基于柔性地基(非密实土非岩石持力层,场 地类别为血类和V类)和带地下室外墙的整体式役基和箱基(四 周和土层紧密接触,基础理置较深)。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可以考 虑地基土的柔性影响,对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基底水平地震剪 力、倾覆力矩予以折减。但该折减系数是一个综合性的包络值,不 能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5.2节中的折减 系数同时使用。 筏基内力按弹性地基梁板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时,应重视对役 板上墙体和荷载的简化、归并,消除那些对基础设计影响不大且有 可能造成计算结果奇异的因素。应注意对程序计算结果的归并整 理,当局部计算位置配筋很大时,应考虑基础各部位的共同作用, 合理确定配筋范围,必要时与简化计算进行比较,综合取值。 弹性地基梁板方法的原理是模拟受力土层的变形,计算在某 沉降量下结构构件的反应,这就使得基础计算成为在已知地基总 沉降量前提下的基础沉降的复核过程,也是基础配筋的确定过程, 所以要先行确定沉降量。规范提供了两种沉降计算方法,计算程

控制的,一般情况良好。其中主要是带裙房的高层建筑,由于楼身 贡心高,荷载重,当形基础开始产生倾斜后,建筑物总重对基础 地面形心文产生新的倾覆力矩增量,倾覆力矩增量文产生新的倾 料增量,倾斜可能随时间而增长,直到地基变形稳定为止。所以规 定竖向合力偏心距的限值,供设计时调整板平面布置。

混凝土强度高、体积大时,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过大水化热,同 时由于水泥用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干缩量也加大,处理不好容易导 致基础构件开裂。而高层建筑基础要达到满负荷,需要一个较长 的施工工期,这一特点为基础采用长龄期混凝土提供了条件。基 础设计中可规定采用龄期为45天、60天或90天的混凝土,这样在 司一混凝土最终强度条件下,可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减小水化 热,减少收缩量。

7.5.5本条的提出是基于柔性地基(非密实土非岩石持

地类别为血类和V类)和带地下室外墙的整体式筏基和箱基(四 周和土层紧密接触,基础埋置较深)。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可以考 虑地基士的柔性影响,对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基底水平地震 力、倾覆力矩予以折减。但该折减系数是一个综合性的包络值,不 能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5.2节中的折减 系数同时使用。 筏基内力按弹性地基梁板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时,应重视对筱 板上墙体和荷载的简化、归并,消除那些对基础设计影响不大且有 可能造成计算结果奇异的因素。应注意对程序计算结果的归并整 理,当局部计算位置配筋很大时,应考虑基础各部位的共同作用, 合理确定配筋范围,必要时与简化计算进行比较,综合取值。 弹性地基梁板方法的原理是模拟受力土层的变形,计算在某 沉降量下结构构件的反应,这就使得基础计算成为在已知地基总 沉降量前提下的基础沉降的复核过程,也是基础配筋的确定过程, 所以要先行确定沉降量。规范提供了两种沉降计算方法,计算程 又有一些改进方法,但都由于计算假定和取值的偏差,结果常不

能令人满意。而沉降量又是不能回避或绕开的量值,所以工程经 验尤为重要。通过收集省内已建成的各类型建筑在不同区域地质 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归纳总结出沉降量的大致范围,为基础设计提 供依据。

7.5.8大比例的室内模型试验和工程案例结果表明,高月

裙房第一跨之间不设沉降缝和后浇带而将后浇带设置在第二跨 时.高层建筑的荷载通过裙房的基础向周围扩散并逐渐减少,第 跨基础下的地基反力相对较大,因此应满足一定条件并采用与高 层基础相同的厚度,否则可能出现因承载力不够发生破坏或变形 过大出现裂缝。 室内模型试验和工程沉降观察还表明,在同一大面积整体役 形基础上建有多幢高层和低层建筑时,筏板基础的结构分析宜考 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否则将得到与沉降试验结果 不符的较小的基础边缘沉降值和较大的基础曲度。基础挠曲度 的定义为:基础两端沉降的平均值和基础中间最大沉降的差值与 基础两端距离的比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试验结果表 明,挠曲度大于0.7%时,筏板角部出现裂缝,随后底层边、角柱的 根部内侧顺着基础整体挠曲方向出现裂缝。因此,控制基础挠曲 度是必要的

移为零,二是转角为零。从工程角度来看,嵌固部位是一个区域, 只有相对嵌固,没有绝对的固定。地下室顶面通常具备满足上述 要求的条件,有条件时应尽量将上部结构嵌固于此(上部结构刚度 变化较大的部位,如裙房顶等,只能是刚度突变区域,而不能成为 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当不符合1.5倍要求时,单层地下室嵌固 端即设在筏形基础顶面。而多层地下室嵌固端考虑相邻向下一 层,直至满足1.5倍刚度比要求。此时认为此区域满足对上部结 构的嵌固,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基侧土对地下室刚度的贡献和地下 一层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的嵌固作用。构造上要对地下室顶板 首层和地下一层的抗侧力构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必要时可采

下室(如地下车库),基础和地下室外墙可按弹塑性设计方法设 计,同时考虑外防水作用,按一类环境确定混凝土裂缝控制标准, 裂缝宽度可控制在0.3mm;一般情况下需要验算主要承受浮力的 防水板的混凝土裂缝宽度。外墙外表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按 二类环境确定。对于使用要求高的重要地下室(如设备间),应严 格要求基础及地下室外墙的防水质量,控制裂缝宽度,当按构件边 缘内力计算时,裂缝宽度应小于0.2mm。 抗浮设计水位不同手防水设计水位,涉及到结构的整体稳定 和局部稳定验算及构件计算。抗浮设计水位国家规范没有明确规 定,一般可按当地标准确定。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丰水期,地下水位 高,对重要工程的抗浮设计应予以高度重视。而在我国北方的 大缺水地区,应根据水文地质情况及地下水的变化规律综合确定 抗浮设计水位。对重大工程,一般宜进行抗浮设计水位的专项论 证

7.6.1箱形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地基土承载力、上部结构白 置及荷载大小等因素确定。其外墙沿建筑物周边布置,内墙沼 部结构的柱网或剪力墙位置纵横均匀布置

7.6.4箱形基础的高度,应根据建筑物使用要求确定.但应满

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要求,并宜小于箱形基础长度的1/20,且 宜小于3m。此处箱形基础长度不包括底板悬挑部分。当建筑 有多层地下室时,可以将最下面一、二层设计成箱形基础,也可 全部地下室设计成箱形基础。

况、墙体刚度和防水要求经计算确定。墙的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无人防要求 时,基础底板可参照表7.6.5选用.不应小于400mm,外墙厚度不 应小于250mm,内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有人防要求时,尚应符

合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的有关规定

表7.6.5 底板厚度参考表

1当高层建筑与相连裙房基础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 基础的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当不满足时,必须采 取有效措施。位于地面以下沉降缝的缝隙,应用粗砂填实; 2高层建筑与相连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 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 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3高层建筑与相连裙房之间不充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 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 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8.1.2基桩的最小中心距确定应考虑土类、沉桩工艺、桩型、机

及排列方式,没有经验时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 范》JGJ94相关条文执行。

性黄土产生挤密效果,可有效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当桩间土 湿陷性完全消除时,按非湿陷性地基设计。面积置换率设计时 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m 面积置换率; Pdo 处理前后地基土的干密度; Pdl 般情况下可取1.60g/cm,必要时通过调查、试验 确定。 8.2.4编制过程中筛选收集了近年来我省工程实践中的完整试 桩资料372根,涵盖9个地市,其中太原地区288根。根据载荷试 验得出的极限承载力,统计得出后注浆侧阻力增强系数、端阻力增 强系数见下表

桩资料372根,涵盖9个地市,其中太原地区288根。根据载荷 验得出的极限承载力,统计得出后注浆侧阻力增强系数、端阻力 强系数见下表。

主浆侧阻力增强系数βs、端阻力增强系

注:干作业钻、挖孔桩,β,按表列值乘以小于1.0的折减系数。当桩端持力层为黏性 土或粉土时,折减系数取0.6;为砂土或碎石土时,取0.8。

8.3.1管桩室内足尺模型试验证明.在桩与承台连接部位采用

强构造措施,如设置加强环、劲性填芯等可有效提高桩与承台的抗 水平承载力。

4.1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密实性高,质量容易控制,也容易进

8.4.1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密实性高.质量容易控制.也

行防护。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因管壁较薄,预应力筋对腐蚀敏感,故 仅限在中、弱环境下使用;在强腐蚀环境下使用应经论证并确有保 证。混凝土灌注桩在混凝土未硬化时就与腐蚀介质接触,同时防 护较为困难。但随着灌注桩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施工技术水平 日益成熟,且各种性能外加剂的不断完善,在中、弱环境下使用已 比较可靠,在强腐蚀环境下也有大量成功案例,但需充分的论证并 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8.4.2桩承台理深较浅时,桩可能处于十湿交替和冻融等因素

用强烈的环境,因此要加强防护

9.1.2关于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主要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中的划分方法 这主要是考虑到该方法给出了基坑深度的具体数值,便于实际操 作,同时该标准作为验收规范的要求具有强制性,在实际工作中根 据具体情况可以考虑更严格的标准,但不能低于该条的要求。例 如,对于二级与三级基坑深度的界限可以考虑5m或6m。 9.1.5对增加了基坑土方开挖的进度、范围、厚度及顺序的设计 要求及基坑工程应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要求。由于基坑 挖土过程就是给基坑支护结构加载的过程,因此只有对挖土过程 进行控制,才能有时间对支护结及周环境及时观测,根据观测结果 指导下一步的设计和施工,这就是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土方 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 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9.1.2关于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主要采用了现

9.1.2关于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主要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中的划分方法 这主要是考虑到该方法给出了基坑深度的具体数值,便于实际操 作,同时该标准作为验收规范的要求具有强制性,在实际工作中根 据具体情况可以考虑更严格的标准,但不能低于该条的要求。例 如,对于二级与三级基坑深度的界限可以考虑5m或6m。

要求及基坑工程应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要求。由于基坑 挖土过程就是给基坑支护结构加载的过程,因此只有对挖土过程 进行控制,才能有时间对支护结及周环境及时观测,根据观测结果 指导下一步的设计和施工,这就是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土方 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 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9.2.8降水并的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考虑到并管堵塞或抽气会 影响排水效果,因此,在计算出的并数基础上增加10%。渗透系 数作为重要参数宜按现场抽水试验确定。成井工艺对出水量影响 很大,回转钻进成孔出水效果比冲击成孔好。为了减小抽水的影 响范围,降水井可采用浅而多的原则布置,出水段的下端不宜低于 止水惟幕的下端。

较高,深度超过10m的基坑应谨

9.3.1由于基坑支护结构在地下施工属隐蔽工程,场地土层的性 质及分布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只 能在开挖过程中才能得到全面的检验。根据基坑工程事故的调查 情况,基坑工程发生重大事故前或多或少都有预兆,如果能够切实 故好监测工作,及时发现事故预兆并采取适当措施,则可避免不少 重大基坑事故的发生,减少基坑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司时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也是实施动态设计的必 备条件。

施工工况、李节及周围环境的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自前规程还 不能给出统一的基坑监测项目预警值,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具体 情况给出一个监控限值,如监测地点建筑物的报警值可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的允许变形及差异 沉降等控制。

10.1.1有要求的工程是指根据国标、行标、设计要求需要在使用 期间进行监测的工程;对变形有特殊限制的工程:采用新的设计施 工方法而文缺之经验的工程。 10.1.2检验与监测工作对保证工程安全有重要作用,应及时分 析、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工程和人身安全。

1应做好验槽(坑)准备工作,熟悉勘察报告,了解拟建建筑 物的类型和特点,研究基础设计图纸及环境监测资料。当遇下列 情况时,应列为验槽(坑)的重点: 1)当持力土层的顶板标高有较大的起伏变化时: 2)基础范围内存在两种以上不同成因类型的地层时; 3)基础范围内存在局部异常土质或坑穴、古井、老基地或 古迹遗址时; 4)基础范围内遇有断层破碎带、软弱岩脉以及古河道、湖 勾坑等不良地质条件时: 5)在雨期或冬期等不良气候条件下施工,基底土质可能受 到影响时。 2验槽(坑)应首先核对基槽(坑)的施工位置。平面尺寸和 槽(坑)底标高的偏差应控制在可视具体的工程情况和基础类型 确定。一般情况下,槽(坑)底标高的偏差应控制在0mm~50mm 范围内;平面尺寸,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量测,长、宽尺寸不应小于 设计要求。验槽(坑)方法宜采用轻型动力触探或袖珍贯入仪等 简便易行的方法,当持力层下理藏有下卧砂层而承压水头高于基 底时,则不宜进行针探,以免造成涌砂。当施工揭露的岩土条件与

勘察报告有较大差别或者验槽(坑)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有针对 性地进行补充勘察测试工作。 3基槽(坑)检验报告是岩土工程的重要技术档案,应做到 资料齐全,及时归档。 10.2.2地基处理和桩基础施工的环节较多,影响工程质量的因 素也多。作为过程控制,有些参数在施工中需要检测(施工单位自 检),操作也比较容易,施工结束后检验则比较困难,一旦产生质量 问题事后也不易补救,因此应加强自检工作。验收检验是验证性 检验,一般在施工完成后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检测抽样量 一般低于自检抽样量,侧重点也不同。 10.2.4刚性桩复合地基单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采用低应变 法: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可采用静载荷试验;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 力可采用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当施工工艺对地基土承 载力影响较小、有地区经验时,可采用单桩静载荷试验和桩间土静 载荷试验结果确定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对于不同类型的复合地基,其桩身质量及承载力检验方法推 荐如下: 1砂石桩、碎石桩的桩体密实度可采用动力触探方法检验 处理效果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桩间土应在处理后采 用动力触探、标砖贯入、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检验; 2水泥土搅拌桩的桩身质量可采用轻便触探和标准贯入试 验结合钻芯取样、分段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检测,处理效果应采 用单桩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进行检测; 3灰土挤密桩、土挤密桩的桩身质量应对桩长范围内灰土或 土填料的平均压密系数进行检测,桩间土应对处理深度内的平均 挤密系数进行检测,处理效果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进行检 则; 4旋喷桩的桩身质量可采用开挖检查、钻孔取芯、标准贯入 式验、动力触探等手段进行检测,处理效果应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和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进行检测:

5夯实水泥土桩的桩身质量应对处理深度内桩体的干密度 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可采用取土或轻便触探,处理效果应采用单栅 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进行检测; 6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桩身质量应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检测 处理应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进行检测。 10.2.5垫层承载力检测原则上宜采用静载荷试验,但在多年时 可经验中发现垫层静载荷试验数据沉降量在设计要求特征值2倍 时,一般不会超过7mm~10mm,所以对不超过限制条件的可选择 土工和原位测试手段来代替。 强夯和挤密处理湿陷场地时,通常按设计要求检测数量较 大,在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后可适当降低抽检比率。 10.2.7长桩和超长桩目前应用越来越多,在本地区尚无可靠详 实资料以供设计优化,在此类桩检测时宜采用内力测试、成孔质量 检测、声波透射法等多种手段,在承载力和完整性检测方面累计经 验和数据。 反射波法测试时受仪器和现场条件所限,存在临界检测深度 结合交通、铁路和多年实践经验,在桩长超过40m或长径比大于 40应补充声测,以检验桩身完整性。 自前受建设环境和设计要求所限对桩的承载力提出很高要 求,在吸纳其他省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在极限承载力要 求在30000kN以上时,选择自平衡测试可以达到技术经济双赢。 10.2.8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检测应较其他桩型严格,这是施工 工艺本身决定的。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随机抽检一定比例的桩孔 进行成孔质量(含孔径、孔深、垂直度及孔底沉渣厚度等)检测,或 者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桩孔进行检测,能及时发现并解决 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对提高整体桩基施工质量是有利的。 孔底沉渣厚度应在钢筋笼放入后,混凝土浇筑前测定。成孔 结束后,放钢筋笼和灌注导管都会造成孔壁岩土体的跌落,增加孔 底浴漆巨度因此浴漆恒底应具清孔层的结

位测试于段米代咨。 强夯和挤密桩处理湿陷场地时,通常按设计要求检测数量较 大,在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后可适当降低抽检比率。 10.2.7长桩和超长桩目前应用越来越多,在本地区尚无可靠详 实资料以供设计优化,在此类桩检测时宜采用内力测试、成孔质量 检测、声波透射法等多种手段,在承载力和完整性检测方面累计经 验和数据。 反射波法测试时受仪器和现场条件所限,存在临界检测深度, 结合交通、铁路和多年实践经验,在桩长超过40m或长径比大于 40应补充声测,以检验桩身完整性。 自前受建设环境和设计要求所限对桩的承载力提出很高要 求,在吸纳其他省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在极限承载力要 求在30000kN以上时,选择自平衡测试可以达到技术经济双赢。 10.2.8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检测应较其他桩型严格,这是施工 工艺本身决定的。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随机抽检一定比例的桩孔

10.2.7长桩和超长桩目前应用越来越多,在本地区尚无可靠 实资料以供设计优化,在此类桩检测时宜采用内力测试、成孔质 检测、声波透射法等多种手段,在承载力和完整性检测方面累计 验和数据

10.2.7长桩和超长桩自前应用越来越多,在本地区尚无可靠

反射波法测试时受仪器和现场条件所限,存在临界检测深月 结合交通、铁路和多年实践经验,在桩长超过40m或长径比大 40应补充声测,以检验桩身完整性。 自前受建设环境和设计要求所限对桩的承载力提出很高 求,在吸纳其他省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在极限承载力 求在30000kN以上时,选择自平衡测试可以达到技术经济双赢

10.2.8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检测应较其他

工艺本身决定的。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随机抽检一定比例的桩孔 进行成孔质量(含孔径、孔深、垂直度及孔底沉渣厚度等)检测,或 者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桩孔进行检测,能及时发现并解决 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对提高整体基施工质量是有利的。 孔底沉渣厚度应在钢筋笼放入后,混凝土浇筑前测定。成孔 结束后,放钢筋笼和灌注导管都会造成孔壁岩土体的跌落,增加孔 底沉渣厚度,因此沉渣厚度应是清孔后的结果。 10.2.9对地下连续墙.应提交经确认的成墙记录,主要包括槽底

10.2.9对地下连续墙,应提交经确认的成墙记录,主要包

岩性、入岩深度、槽底标高、槽宽、垂直度、清渣、钢筋笼制作和安装 质量、混凝土灌注质量记录及预留试块强度检验报告等。由于高 低应变检测数学模型与连续墙不符,第地下连续墙的检测,应采用 钻孔抽芯或声波透射法。对承重连续墙,检验槽段不宜少于同条 件下总槽段数的20%。 10.2.10岩石错杆现在已普遍使用为了更好地控制岁石错杆

10.2.10岩石镭杆现在已普遍使用。为了更好地控制岩石锚杆 施工质量,提高检验数量,规定检验数量不得少于锚杆总数的 5%,但最少抽检数量不变。

10.3.1监测剖面及监测点数量应满足监控到填土区的整体稳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保护要求确定基坑的地基基 设计等级,依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对基坑的检测内容、数量、频次 报警标准及抢险措施提出明确要求,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使基坑开挖过程必须严格进行第三方监测, 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施工降水过程中应对地下水位变化、周边 形、建筑物的变形、沉降倾斜、裂缝和水平位移等情况进行监测

周边条件变化而发生改变,需要监测。当监测的锚头预应力不 设计锁定值的70%,且边坡位移超过设计警戒值时,应对预应 锚杆重新进行张拉锁定

模、施工工况与季节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而定。对设计 等级为丙级的基坑也提出了监测要求DB41/T 1698-2018标准下载,对每种等级的基坑均增加 了地面沉降监测要求。

10.3.6监测值的变化和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允许的最大沂

进行监测确定。 10.3.7挤土桩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土体隆起等挤土效应,不但影 响周边环境,也会造成邻桩的抬起,严重影响成桩质量和单桩承载 力,应实施监控。监测结果反映土体隆起和位移、邻桩桩顶标高及 桩位偏差超出设计要求时,应提出处理意见。 10.3.8本条所指的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包括从施工开始,整个施 工期内和使用期间对建筑物进行的沉降观测。并以实测资料作为 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查的依据之一,建筑物施工期的观测 日期和次数,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建筑物竣工后的第一年内,每 隔2月~3月观测一次,以后适当延长至4月~6月,直到达到沉 降变形稳定

10.3.7挤土桩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土体隆起等挤土效应GB/Z 36281-2018标准下载,不但

响周边环境,也会造成邻桩的抬起,严重影响成桩质量和单桩承 力,应实施监控。监测结果反映土体隆起和位移、邻桩桩顶标高 桩位偏差超出设计要求时,应提出处理意见。

工期内和使用期间对建筑物进行的沉降观测。并以实测资料作 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香的依据之一,建筑物施工期的观 日期和次数,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建筑物工后的第一年内 隔2月~3月观测一次,以后适当延长至4月~6月,直到达到 降变形稳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