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087-2020 热回收新风机组.pdf

GB∕T 21087-2020 热回收新风机组.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0453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21087-2020 热回收新风机组.pdf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交换效率、能效系数和能量回收比试验方法

试验装置可分为风管法和两室法,可采用图F.1和图F.2所示试验装置对交换效率(显 率、湿量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能效系数和能量回收比进行试验。试验报告应注明试验装

F.1.2.1风管法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F.1

清水混凝土结构表面施工工艺图F.1风管法试验装置示意图

.1.2.2试验装置用管路应保 高和最低温度的差值应小于0.3K;静压测试设备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F.1.3.1两室法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F.2

图F.2两室法试验装置示意图

F.1.3.2试验装置用管路应保温隔热 在温度测量位置上游应设置混合装置,温度测量位置处风管内最 高和最低温度的差值应小于0.3K;静压测试设备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F.1.3.2试验装置用管路应保温

F.1.41C试验仪表

试验用仪表应满足表5的要求

F.2.1被试ERV或ERC应按附录C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内部漏风率,或按附录E规定的试验方法测 量送风净新风率,测量结果应在满足6.7、6.10要求后,进行本附录规定内容的试验。 注:对于送、排风量不相等的ERV或ERC,在测试名义风量条件下的交换效率时,应先完成送、排风量相等且风量 等于名义送风量条件下的交换效率测试,交换效率测量结果应满足6.11的要求。 F.2.2按照产品的风口尺寸制作风道,连接被试ERV或ERC到试验装置。 F.2.3试验室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分别控制在10℃~30℃和30%~95%内。 F.2.4试验工况应满足表3的规定

2.1被试ERV或ERC应按附录C规定的试验方法测量内部漏风率,或按附录E规定的试验方法 送风净新风率,测量结果应在满足6.7、6.10要求后,进行本附录规定内容的试验。 注:对于送、排风量不相等的ERV或ERC,在测试名义风量条件下的交换效率时,应先完成送、排风量相等且 等于名义送风量条件下的交换效率测试,交换效率测量结果应满足6.11的要求。 2.2按照产品的风口尺寸制作风道,连接被试ERV或ERC到试验装置。 2.3试验室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分别控制在10℃~30℃和30%~95%内。 2.4试验工况应满足表3的规定

F.3.1确定被试ERV或ERC的测试风量

E.3.2控制被试ERV或ERC在测试风量下满足以下要求:

a)送风和排风空气体积流量偏差不应超过测试风量的1%; b)送风出口与新风进口的静压绝对值应相等,偏差不应大于5Pa(静压不大于100Pa时)或不大 于进、出口静压绝对值中较大者的5%且不大于10Pa(静压大于100Pa时); 排风出口与回风进口的静压绝对值应相等,偏差不应大于5Pa(静压不大于100Pa时)或不大 于进、出口静压绝对值中较大者的5%且不大于10Pa(静压大于100Pa时)。 F.3.3试验工况下连续测试不少于30min,在各个位置处的温度和湿度的数据采集速率不应低于 次/min,且应完成至少30次测量。 E.3.4试验时应同时记录送风量、排风量、机外余压或静压损失值和试验室环境条件

F.4.1显热交换效率应按公式(F.1)进行计

显热交换效率应按公式(F.1)进行计算

式中: 7md———显热交换效率,以百分数(%)表示; tOA 新风进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SA一 送风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RA 回风进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4.2湿量交换效率应按公式(F.2)进行计算:

回风进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F.4.2湿量交换效率应按公式(F.2)进行计算

式中: 7h 全热交换效率,以百分数(%)表示; hOA 新风进口空气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sA 送风出口空气的焰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RA 回风进口空气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F.4.4ERC的能量回收比应按公式(F.4)进行计算:

RER= m SANe|h sAhoA/X1 000 7fs 7e

式中: RER 能量回收比; m SANiet 送风净新风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hsA 送风出口空气的恰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oA 新风进口空气的恰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AP 送风侧的阻力,单位为帕斯卡(Pa); QsA 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7fs 送风风机的总效率,取为0.55; Ap 排风侧的阻力,单位为帕斯卡(Pa); QEA 排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7fe 排风风机的总效率,取为0.55; Pfz 辅助设备(如转轮电机、控制器等)的输入功率,单位为瓦特(W)。 F.4.5ERV的能效系数应按公式(F.5)~公式(F.9)进行计算:

式中: COE ducted 接风管ERV的能效系数; mSANet 送风净新风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hsA 送风出口空气的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oA 新风进口空气的恰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Pvma 输送空气的能量值,单位为瓦特(W); Pin ERV的输人功率,单位为瓦特(W); COE unducted 不接风管ERV的能效系数; msA 送风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UEATR 机组排气传输比,以百分数(%)表示; Ps 进出口的外部静压,单位为帕斯卡(Pa) P 进出口的动压,单位为帕斯卡(Pa); V 送风的比容,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克(m"/kg); Pem ERV中电机的输人功率,单位为瓦特(W); Pau ERV中其他电器元件的输人功率,单位为瓦特(W)

G.1 试验装置和仪表

G.1.1A类试验装置适用于单机往复式ERV的测试,示意图见图G.1。

G.1.1A类试验装置适用于单机往复式ERV的测试.示意图则图G.1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能试验方法

G.1.3试验用仪表应满足表5的要求

G.1.3试验用仪表应满足表5的要求

G.2.1单机往复式 ERV

图G.2双机耦合往复式ERV测试装置示意图

G.2.1.1单机往复式ERV空气动力性能试验应按照附录A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项目包括风量、 风压和功率。 G.2.1.2检查被试ERV的功能。被试ERV由蓄热体、通风通道、进出口通风配件、双向流风机及定时 转换流向的控制器组成,在定时转换流向控制器的控制下,应分别在如图G.3所示的t。、t,时段内,接 续交替运行。

图G3单机往复式ERV通风运行控制原理图

GB/T 21087—2020

G.2.1.3单机往复式ERV冷量回收工况出风温度变化见图G.4,测试运行分为3个阶段:阶段1为预 平衡阶段,阶段2为热平衡阶段,阶段3为数据采集阶段。当送风出口连续3次交替运行采集的温度平 均值与3次采集时各次送风出口温度平均值的偏差不大于0.5℃,则达到热平衡,可开始数据采集。在 数据采集阶段,连续采集送风出口空气温度0.5h,计算每个脉冲的送风出口空气温度的初始值、中间值 和结束值的平均值,作为该ERV的等效送风温度。以室内、外空气温度和等效送风温度作为依据,按 照附录F给出的公式计算热回收效率

单机往复式ERV冷量回收工况出风温度变化

G.2.1.4单机往复式ERV热量回收工况出风温度变化见图G.5,测试运行阶段和计算内容应符合 G.2.1.3的要求

.2.2双机耦合往复式

图G.5单机往复式ERV热量回收工况出风温度变化图

G.2.2.1双机耦合往复式ERV空气动力性能试验应按附录A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项目包括风 量、风压和功率。 G.2.2.2检查被试ERV的功能。被试ERV由两个风量控制时段相互耦合的机组A和机组B组成, 每个机组均包括蓄热体、通风通道、进出口通风配件、双向流风机及定时转换流向的控制器,在定时转换 流向控制器的控制下,应分别在如图G.6所示的t,、t,时段内,接续交替运行

图G.6双机耦合式ERV通风运行控制原

双机耦合式ERV通风运行控制原理图

2.2.3双机耦合往复式ERV冷量回收工况出风温度变化见图G.7,其测试运行阶段和计算内容 G.2.1.3的要求。

双机耦合往复式ERV冷量回收工况出风温度变

GB/T 21087—2020

—A机组送风运行时间(B机组排风运行时间)

.2.4双机耦合往复式ERV热量回收工况出风温度变化见图G.8,其测试运行阶段和计算内容应 G.2.1.4的要求,

A机组送风运行时间(B机组排风运行时间): At 一—预平衡阶段与平衡阶段温度差。

L耦合往复式ERV热量回收工况出风温度变化图

H.1 试验装置和仪表

H.1.1凝露、凝结水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H.1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凝露、凝结水试验方法

H.1.2试验用仪表应满足表5的要求。

H.1.2试验用仪表应满足表5的要求。

图H.1凝露、凝结水试验装置示意图

H.2.1按产品说明书安装被试ERV和ERC。 H.2.2按照表3规定的试验工况,调整环境条件和被试ERV和ERC风量、静压达到工况要求, H.2.3工况稳定4h后,目测检查被试ERV和ERC的室内侧有无凝露滴下,检查被试ERV和ERC 机内底板是否有凝结水珠存在,凝结水排除是否通畅

2.1按产品说明书安装被试ERV和ERC。 2.2按照表3规定的试验工况,调整环境条件和被试ERV和ERC风量、静压达到工况要求。 2.3工况稳定4h后,目测检查被试ERV和ERC的室内侧有无凝露滴下,检查被试ERV和日 内底板是否有凝结水珠存在,凝结水排除是否通畅

[.1. 1 试验装置

1.1.1.1噪声测量室应选择全消声室或半消声室。如选择半消声室,地面应为反射面。 1.1.1.2测量室的声学环境应符合GB/T9068中工程法(适用于送风量大于3000m"/h的ERV)和精 密法(适用于送风量不天于3000m"/h的ERV)的要求 1.1.1.3对于风口连接风道的ERV,其噪声测量用连接风道应采用消声风管,长度应为2m。 I.1.1.4静压测点位置与被试ERV相应风口的距离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

1.1噪声测量室应选择全消声室或半消声室。如选择半消声室,地面应为反射面, 1.2测量室的声学环境应符合GB/T9068中工程法(适用于送风量大于3000m"/h的ERV)和 (适用于送风量不大于3000m/h的ERV)的要求 1.3对于风口连接风道的ERV,其噪声测量用连接风道应采用消声风管,长度应为2m 1.4静压测点位置与被试ERV相应风口的距离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

试验用仪表应满足表5的要求。

I.2.1按产品说明书安装ERV,连接消声风管。 1.2.2调整被试ERV达到表3规定的试验工况,运行10min。 1.2.3壁挂式、立式、落地式暗装、吊顶卧式明装、吊顶卧式暗装、卡式ERV应分别按图1.1~图1.6所 示位置测量噪声值

.2.1按产品说明书安装ERV,连接消声风管,

图I.1壁挂式ERV噪声测试示意图

立式ERV噪声测试示

图I.3落地式暗装ERV噪声测试示意图

图I.4吊顶卧式明装ERV噪声测试示意图

图I.5吊顶卧式暗装ERV噪声测试示意图

1.2.4现场噪声试验应按照GB/T9068的要求进行。 L.2.5按GB/T9068规定的方法计算和修正试验数据

1.2.4现场噪声试验应按照GB/T9068的要求进行。

图L.6卡式ERV噪声测试示意图

附录J (规范性附录) 交变性能试验方法

SY/T 6847-2012标准下载I.1 试验装置和仪表

1.1.1试验装置、仪表应满足附录F的要求。

附录J (规范性附录) 交变性能试验方法

ERV和ERC交变性能

2.2按照图J.1所示交变试验顺序流程完成3个周期的试验,整个交变试验完整的过程控制原理见 J.2。对应每个周期的试验过程如下: a)调节环境控制系统,达到要求的冷量回收试验工况,被试ERV或ERC在高挡风量下连续运行 1h; b 调节环境控制系统,达到要求的通风试验工况,被试ERV或ERC在高挡风量下连续运行1h; c)调节环境控制系统,达到要求的热量回收试验工况,被试ERV或ERC在低挡风量下连续运行 1h;

GB/T210872020

广西建设工程重要造价文件汇编(2000-2019年8月).pdf图J.1交变试验顺序流程示意图

J.2.3完成3个周期的交变试验后,按附录A、附录E、附录F规定的试验方法,测试ERV或ERC的风 量风压、送风净新风率和高挡风量下的热交换效率,结果与交变性能试验前相比偏差不应大于3%,且 应满足表2的要求。

2.3完成3个周期的交变试验后,按附录A、附录E、附录F规定的试验方法,测试ERV或ERC自 风压、送风净新风率和高挡风量下的热交换效率,结果与交变性能试验前相比偏差不应大于3% 满足表2的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