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pdf变风量未端装置和风机盘管等实现各自服务区域的独立温度 控制,当冬季、夏季分别运行加热和冷却工况时,要求改变未端 装置的动作方向。例如,在冷却工况下,当房间温度降低时,变 风量未端装置的风阀应向关小的位置调节;当房间温度升高时, 再向开大的位置调节。在加热工况下,风阀的调节过程则相反。 为保证室内气流组织,送风口(包括散流器和喷口)也需根 据冬夏季设置改变送风方向和风量的转换装置。
9.4.9电加热器的连锁与保护。强制性条文。
要求电加热器与送风机连锁,是一种保护控制,可避免系统 中因无风电加热器单独工作导致的火灾。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可 靠性,还要求设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措施,例如,用蓝视风 机运行的风压差开关信号及在电加热器后面设超温断电信号与风 机启停连锁等方式,来保证电加热器的安全运行。 电加热器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可避免因漏电造成触电 类的事故。
9.5空调冷热源及其水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青岛城阳区某热力公司锅炉拆除、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9.5.1空调冷热源和空调水系统的检测点。
冷热源和空调水系统应设置的检测点,为最低要求。设计 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9.5.2蓄冷、蓄热系统的检测点。
9.5.2蓄冷、蓄热系统的检测
蓄冷(热)系统设置检测点的最低要求。设计时应根据系统 设置加以确定。
9.5.3冷水机组水系统的控制方式及连锁,
许多工程采用的是总回水温度来控制,但由于冷水机组的最 高效率点通常位于该机组的某一部分负荷区域,因此采用冷量控 制的方式比采用温度控制的方式更有利于冷水机组在高效率区域 运行而节能,是目前最合理和节能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计量
冷量的元器件和设备价格较高,因此推荐在有条件时(如采用了 ODC控制系统时),优先采用此方式。同时,台数控制的基本原 则是:①D让设备尽可能处于高效运行;②让相同型号的设备的运 行时间尽量接近以保持其同样的运行寿命(通常优先后动累计运 行小时数最少的设备);③满足用户侧低负荷运行的需求。 由于制冷机运行时,一定要保证它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有足够 的水量流过。为达到这一自的,制冷机水系统中其他设备,包括 电动水阀冷冻水泵、冷水泵、冷塔风机等应先于制冷机升机 运行,停机则应按相反顺序进行。通常通过水流开关检测与冷机 连锁的水泵状态,即确认水流开关接通后才充许制冷机启动。
9.5.4冰蓄冷系统二次冷媒侧换热器的防冻保护
一般空调系统夜间负荷往往很小,甚至处在停运状态,而冰 蓄冷系统主要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进行蓄冰。因此,在二者进行换 热的板换处,由于空调系统的水侧冷水基本不流动,如果乙二醇 侧的制冰低温传递过来,易引起另一侧水的冻结,造成板换的冻 裂破坏。因此,必须随时观察板换处乙二醇侧的溶液温度,调节 好有关电动调节阀的开度,防止事故发生。
9.5.6水泵运行台数及变速控制
二级泵和多级泵空调水系统中二级泵等负荷侧各级水泵运行 台数宜采用流量控制方式;水泵变速宜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 系统压差测点宜设在最不利环路十管靠近末端处;负荷侧多级泵 变速宜根据用户侧压差变化控制,压差测点宜设在用户侧支管靠 近末端处,
9.5.7变流量一级泵系统水泵变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的
精确控制流量和降低水流量变化速率的控制措施包括: 1)应采用高精度的流量或压差测定装置; 2)冷水机组的电动隔断阀应选择“慢开”型; 3)旁通阀的流量特性应选择线性;
4)负荷侧多台设备的启停时间宜错开,设备盘管的水阀应
5.8空调冷却水系统基本的控
从节能的观点来看,较低的冷却水进水温度有利于提高冷水 机组的能效比,因此尽可能降低冷却水温对于节能是有利的。但 为了保证冷水机组能够正常运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通常 冷却水进水温度有最低水温限制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一定的 冷却水水温控制措施。通常有三种做法:①调节冷却塔风机运行 台数;②调节冷却塔风机转速;③当室外气温很低,即使停开风 机也不能满足最低水温要求时,可在供、回水总管上设置旁通电 动阀,通过调节旁通流量保证进入冷水机组的冷却水温高于最低 限值。在、②两种方式中,冷却塔风机的运行总能耗也得以降 低。而③方式可控制进入冷水机组的冷却水温度在设定范围内, 是冷水机组的一种保护措施。 冷却水系统在使用时,由于水分的不断蒸发,水中的离子浓 度会越来越大。为了防止由于高离子浓度带来的结垢等种种弊 病,必须及时排污。排污方法通常有定期排污和控制离子浓度排 亏。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采用自动控制方法,其中控制离子浓度排 污方法在使用效果与节能方面具有明显优点
9.5.9集中监控系统与冷水机组控制器之间的通信要求
冷水机组控制器通信接口的设立,可使集中监控系统的中, 主机系统能够监控冷水机组的运行参数以及使冷水系统能量管 更加合理。
10.1.1消声与隔振的设计原则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只是建筑中噪声 和振动源的一部分。当系统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到工艺和使用 的要求时,就应根据工艺和使用要求,也就是各自的充许噪声标 准及对振动的限制,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或固体传播)等进行消声与隔振设计,并应做到技术 经济合理。
10.1.2室内及环境噪声标准
室内和环境噪声标准是消声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条规定 由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 的噪声级,应满足国家现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I 3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和《工业企业广界噪声标准》GB12348等标准的要求。 10.1.3振动控制设计标准。 一坛动对人体健事的色害且相亚重的 左暖通宝润玄炫中振动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在暖通空调系统中我 可题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本条规定了振动控制设计应满足目 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等标准的要求。
10.1.4降低风系统噪声的措施
本条规定了降低风系统噪声应注意的事项。系统设计安装了 消声器,其消声效果也很好,但经消声处理后的风管文穿过高噪 声房间,再次被污染,又回复到了原来的噪声水平,最终不能起 到消声作用,这个问题,过去往往被人们忽视。同样道理,噪声 高的风管穿过要求噪声低的房间时,它也会污染低噪声房间,使 其达不到要求。因此,对这两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当然,必须
穿过时还是充许的,但应对风管进行良好的隔声处理,以避免 述两种情况发生。
10.1.5风管内的风速。
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道无特殊要求时,可按 经济流速采用即可。.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介绍,经济流速6m/s ~13m/s,本条推荐采用的8m/s~10m/s在经济流速的范围内。 消声装置与房间之间的风管,其空气流速不宜过大,因为风 速增大,会引起系统内气流噪声和管壁振动加大,风速增加到一 定值后,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基至会超过消声装置后的计算声压 级;风管内的风速也不宜过小,否则会使风管的截面积增大,既 耗费材料又占用较大的建筑空间,这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条 给出了适应四种室内充许噪声级的主管和支管的风速范围。
10.1.6机房位置及噪声源的控制
通风、空调与制冷机房是产生噪声和振动的地方,是噪声和 振动的发源处,其位置应尽量不靠近有较高防振和消声要求的房 间,否则对周围环境影响颇大。 通风、空调与制冷系统运行时,机房内会产生相当高的噪 声,一般为80dB(A)~100dB(A),甚至更高,远远超过环 境噪声标准的要求。为了防上对相邻房间和周围环境的于扰,本 条规定了噪声源位置在靠近有较高隔振和消声要求的房间时,必 须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噪声和振动传播的途径上对其加 以控制。为了防止机房内噪声源通过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对周围 环境的影响,设计中应首先考虑采取把声源和振源控制在局部范 围内的隔声与隔振措施,如采用实心墙体、密封门窗、堵塞空 和设置隔振器等,这样做仍达不到要求时,再辅以降低声源噪声 的吸声措施。大量实践证明,这样做是简单易行、经济合理的。
10.1.7室外设备噪声控制
对露大布置的通风、空调和制冷设备及其附属设备如冷却 塔、空气源冷(热)水机组等,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要求 时,亦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如在其进、排风口设置消声设
备,或在其周围设置隔声屏障等。
10.2.1噪声源声功率级的确定
进行暖通空调系统消声与隔声设计时,首先必须知道其设备 通风机、空调机组、制冷压缩机和水泵等声功率级,再与室内 外充许的噪声标准相比较,通过计算最终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消声 装置。
D.2.2再生噪声与自然衰减量的
当气流以一定速度通过直风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 和送、回风口等部件时,由于部件受气流的冲击漏振或因气流发 生偏斜和涡流,从而产生气流再生噪声。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 再生噪声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成为系统中的一个新噪声源, 所以,应通过计算确定所产生的再生噪声级,以便采取适当措施 来降低或消除。 本条规定了在噪声要求不高,风速较低的情况下,对于直风 管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自然衰减量。气流再生噪声和噪 声自然衰减量是风速的函数。
10.2.3设置消声装置的条件及消声量的确定
设置消声装置的条件及消声量
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量,应尽量用风管、弯头和三通 等部件以及房间的自然衰减降低或消除。当这样做不能满足消声 要求时,则应设置消声装置或采取其他消声措施,如采用消声弯 头等。消声装置所需的消声量,应根据室内所充许的噪声标准和 系统的噪声功率级分频带通过计算确定。
10.2.4选择消声设备的原则。
选择消声设备时,首先应了解消声设备的声学特性,使其在 各频带的消声能力与噪声源的频率特性及各频带所需消声量相适 应。如对中、高频噪声源,宜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 对于低、中频噪声源,宜采用共振式或其他抗性消声设备;对子 脉动低频噪声源,宜采用抗性或微穿孔板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
对于变频带噪声源,宜采用阻抗复合式或微穿孔板消声设备。其 次,还应兼顾消声设备的空气动力特性,消声设备的阻力不宜 过大。
10.2.5消声设备的布置原则。
为了减少和防止机房噪声源对其他房间的影响,并尽量发挥 消声设备应有的消声作用,消声设备一般应布置在靠近机房的气 流稳定的管段上。当消声器直接布置在机房内时,消声器、检查 及消声器后至机房隔墙的那段风管必须有良好的隔声措施;当 消声器布置在机房外时,其位置应尽量临近机房隔墙,而耳消声 器前至隔墙的那段风管(包括拐弯静压箱或弯头)也应有良好的 隔声措施,以免机房内的噪声通过消声设备本体、检查门及风管 的不严密处再次传入系统中,使消声设备输出端的噪声增高。 在有些情况下,如系统所需的消声量较大或不同房间的充许 噪声标准不同时,可在总管和支管上分段设置消声设备。在支管 或风口上设置消声设备,·还可适当提高风管风速,相应减小风管 尺寸。
10.2.6管道穿过围护结构的处理
管道本身会由于液体或气体的流动而产生振动,当与墙壁硬 接触时,会产生固体传声,因此应使之与弹性材料接触,同时也 为防止噪声通过孔洞缝隙泄露出去而影响相邻房间及周围环境。
10.3.1设置隔振的条件
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振动,如不予 以要善处理,将会对工艺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工作造成影响,并 且有害于人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本 条规定当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充许 程度时,应设置隔振器或采取其他隔振措施,这样做还能起到降 低固体传声的作用。 10.3.2~10.3.4选择隔振器的原则。
.3.2~10.3.4选择隔振器的原
1从隔振器的一般原理可知,工作区的固有频率,或者说 包括振动设备、支座和隔振器在内的整个隔振体系的固有频率; 与隔振体系的质量成反比,与隔振器的刚度成正比,也可以借助 于隔振器的静态压缩量用下式计算:
1 k 5 2元V m
式中:f一一振动设备的扰动频率(Hz); n一振动设备的转速(r/min)。 隔振器的隔振效果一般以传递率表示,它主要取决于振动设 备的扰动频率与隔振器的固有频率之比,如忽略系统的阻尼作 用,其关系式为:
式中:T一振动传递率。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由式(37)可以看出,当f/f。趋近于0时,振动传递率接 近于1,此时隔振器不起隔振作用;当f三f。时,传递率趋于无 穷大,表示系统发生共振,这时不仅没有隔振作用,反而使系统 的振动急剧增加,这是隔振设计必须避免的;只有当f/f。≥2
时,亦即振动传递率小于1,隔振器才能起作用,其比值愈大, 隔振效果愈好。虽然在理论上,f/f。愈大愈好,但因设计很低 的f。,不但有困难、造价高,而且当f/f。>5时,隔振效果提 高得也很缓慢,通常在工程设计上选用f/f。三2.5~5,因此规 定设备运转频率(即扰动频率或驱动频率)与隔振器的固有频率 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5。 弹簧隔振器的固有频率较低(一般为2Hz~5Hz),橡胶隔 振器的固有频率较高(一般为5Hz~10Hz),为了发挥其应有的 隔振作用,使f/f。二2.5~5,因此,本规范规定当设备转速小 于或等于1500r/min时,宜选用弹簧隔振器;设备转速大于 1500r/min时,宜选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垫快或橡胶隔振器。对弹 簧隔振器适用范围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它不能用于高转速的振动 设备,而是因为采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已能满足隔振要求,而且做 法简单,比较经济。 各类建筑由于充许噪声的标准不同,因而对隔振的要求也不 尽相同。由设备隔振而使与机房毗邻房间内的噪声降低量NR可 由经验公式(38)得出:
=12.5lg(1/1
充许振动传递率(T)随着建筑和设备的不同而不同,具体 建议值见表17:
不同建筑类别允许的振动传递率T自
2为了保证隔振器的隔振效果并考虑某些安全因素,橡 隔振器的计算压缩变形量,一般按制造厂提供的极限压缩量
1/3~1/2采用;橡胶隔振器和弹簧隔振器所承受的荷载,均不 应超过充许工作荷载;由于弹簧隔振器的压缩变形量大,阻尼作 用小,其振幅也较大,当设备启动与停止运行通过共振区其共振 振幅达到最大时,有可能使设备及基础起破坏作用。因此,条文 中规定,当共振振幅较大时,弹簧隔振器宜与阻尼大的材料联合 使用。 3当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或橡胶隔振器垂直方 向的固有频率之比为2.5时,隔振效率约为80%,自振频率 之比为4~5时,隔振效率大于93%,此时的隔振效果才比较 明显。在保证稳定性的条件下,应尽量增大这个比值。根据 固体声的特性,低频声域的隔声设计应遵循隔振设计的原则: 即仍遵循单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理论,高频声域的隔声设 计不再遵循单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理论,此时必须考虑到 声波沿着不同介质传播所发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十 分复杂的,它既包括在不同介质中介面上的能量反射,也包 括在介质中被吸收的声波能量。根据上述现象及工程实践, 在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再设置一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能够减 弱固体声的传播
10.3.5对隔振台座的要求。
加大隔振台座的质量及尺寸等,是为了加强隔振基础的稳定 性和降低隔振器的固有频率,提高隔振效果。设计安装时,要使 设备的重心尽量落在各隔振器的儿何中心上,整个振动体系的重 心要尽量低,以保证其稳定性。同时应使隔振器的自由高度尽量 一致,基础底面也应平整,使各隔振器在平面上均匀对称,受压 均匀。 10.3.6、10.3.7减缓固体传振和传声的措施。 为了减缓通风机和水泵设备运行时,通过刚性连接的管道产 生的固体传振和传声,同时防止这些设备设置隔振器后,由于振 动加剧而导致管道破裂或设备损坏,其进出口宜采用软管与管道 连接。这样做还能加大隔振体系的阻尼作用,降低通过共振时的
振幅。同样道理,为了防止管道将振动设备的振动和噪声传播出 去,支吊架与管道间应设弹性材料垫层。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 处,其与孔洞之间的缝隙,应使用具备隔声能力的弹性材料填充 密实。
10.3.8.使用浮筑双隔振台座来减少振动
11. 1. 1需要进行保温的条件
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散热损失、节约能源、保持生产及输送 能力,改善工作环境、防止烫伤,应对设备、管道(包括管件 阀门等)应进行保温。由于空调系统需要保温的设备和管道种头 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温的部位和要求。
11.1.2需要进行保冷的条件。
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节约能源、保持和发挥生产能 力、防止表面结露、改善工作环境,设备、管道(包括阀门、管 附件等)应进行保冷。由于空调系统需要保冷的设备和管道种类 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冷的部位和要求。特别需要指 出的是,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环路应根据当地气象参数做好保 温、保冷或防凝露措施。
1.3对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的
近年来,随看我国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数量的增多以及 由于绝热材料的燃烧而产生火事故的惨痛教训,对绝热材 料的燃烧性能要求会越来越高,规范建筑中使用的绝热材料 然烧性能要求很有必要,设计采用的绝热材料燃烧性能必须 满足相应的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相关防火规范包括《建筑 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
11.1.4对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保温层厚度的计算原则。
11.2.1设备、管道及其配套的部、配件的材料选择。
设备、管道以及它们配套的部件、配件等所接触的介质是包 括了内部输送的介质与外部环境接触的物质。民用建筑中的设 备、管道的使用条件通常较为良好,但也有一些使用条件比较恶 劣的场合。空调机组的冷凝水盘,由于经常性有凝结水存在, 般常用不锈钢底盘;厨房灶台排风罩与风管输运空气中也存在大 量水蒸气,常用不锈钢板制作;游泳馆的空调设备与风道除了会 与水汽接触外,还会与氯离子接触,因此常采用带有耐腐蚀涂膜 的散热翅片、无机玻璃钢风管或耐腐蚀能力较好的彩钢板制作的 风管;同样,用于海边附近的空调室外机,通常也选用带有耐腐 蚀涂膜的散热翅片;对于设置在室外设备与管道的外表面材料也 应具有抗日射高温及紫外线老化的能力。如此,设计必须根据这 些条件正确选择使用材料。
11.2.2金属设备与管道外表面防腐。
一般情况下,有色金属、不锈钢管、不锈钢板、镀锌钢管、 镀锌钢板和用作保护层的铝板都具有很好的耐腐蚀能力,不需要 涂漆。但这些金属材料与一些特定的物质接触时也会产生腐蚀 如:铝、锌材料不耐性介质,不耐氯、氯化氮和氟化氢,也不 宜用于铜、汞、铅等金属化合物粉末作用的部位;奥氏体铬镍不 锈钢不耐盐酸、氯气等含氯离子的物质。因此这类金属在非正常 使用环境条件下,也应注意防腐蚀工作。 防腐蚀涂料有很多类型,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大气条件。用于 酸性介质环境时,宜选用氯化橡胶、聚氨酯、环氧、聚氯乙烯茧 丹、内烯酸聚氨酯、丙烯酸环氧、环氧沥青、聚氨酯沥青等涂 料;用于弱酸性介质环境时,可选用醇酸涂料等;用于碱性介质 环境时,宜选用环氧涂料等;用于室外环境时,可选用氯化橡 胶、脂肪族聚氨酯、高氯化聚乙烯、丙烯酸聚氨酯、醇酸等;用 于对涂层有耐磨、耐久要求时,宜选用树脂玻璃鳞片涂料
11.2.3涂层的底漆与面漆。 为保证涂层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涂层的底层涂料、中间涂 与面层涂料应选用相互间结合良好的涂层配套。
11.2.3涂层的底漆与面漆。
与面层涂料应选用相互闻间结合良好的涂层配套。 11.2.4涂漆前管道外表面的处理应符合涂层产品的相应要求。 为保证涂层质量,涂漆前管道与设备的外表面应平整,把焊 渣、毛刺、铁锈、油污等清除十净。一般情况下在在防腐工程施 工验收规范中都有规定。但对于有特殊要求时,如需要喷射或抛 射除锈、火焰除锈、化学除锈等,应在设计文件中规定。 11.2.5对用于与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接触的绝热材料的相关 要求。 国家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GB50126 中规定:用于奥氏体不锈钢设备或管道上的绝热材料,其氯化 物、氟化物、硅酸盐、钠离子含量的规定如下:
表 18离子含量的对应关系对照表
附录 A室外空气计算参
表19部分台站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参考值
表20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对比
注1:西安站由于迁站或者台站号改变造成数据不完整,2006~2010年数据缺失。 注2:上海市气象台站由于迁站等原因,数据十分不连续,基本基准站里仅徐汇站 数据较为完整,且只有截止至1998年的数据。由于1951~1980年的数据没 有徐汇站(或站名改变),台站编号不确定,故分开表示。
附录 D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分7个纬度(北纬20°、25°、30° 35°、40°、45°、50°),6种大气透明度等级给出了太阳辐射照度 值,表达形式比较简捷,而耳概括了全国情况,便于设计应用。 在附录D中,分别给出了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值(直接辐射与 散射辐射值之和,即为相应时刻透过标准窗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 总辐射照度),为空气调节负荷计算方法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条 件。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和计算大气透明度等级,即可直接从附 录C、附录D中查到当地的太阳辐射照度值,从设计应用的角度 看,还是比较方便的。
CECS53-1993标准下载附录E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夏季空气调节用的计算大气透明度等级分布图,其制定条件 是在标准大气压力下,大气质量M=2,(M= ,β一高度角, sinp' 这里取B=30°)。 根据附录E所标定的计算大气透明度等级,再按本规范第 4.2.4条表4.2.4进行大气压力订正,即可确定出当地的计算大 气透明度等级。这一附录是根据我国气象部门有关科研成果中给 出的我国七月大气透明度分布图,并参照全国日照率等值线图改 制的。
附录F加热由门窗缝隙渗人
附录G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本附录给出的全国104个城市的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 数n值,是参照国内有关资料提出的方法,通过具体地统计气象 资料得出的。所谓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是1971~ 1980年累年一月份各朝向的平均风速、风向频率和室内外温差 三者的乘积与其最大值的比值,即以渗透冷空气量最大的某一朝 可n=1,其他朝向分别采取n<1的修正系数。在附录中所列的 104个城市中,有一小部分城市n二1的朝向不是采暖问题比较 突出的北、东北或西北,而是南、西南或东南等。如乌鲁木齐南 可n三1,北向n=0.35;哈尔滨南向n=1,北向n=0.30。有的 单位反映这样规定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考虑到各地 区的实际情况及小气候因素的影响,为了给设计人员留有选择的 余地,在附录的表述中给予一定灵活性,
附录 H夏季空调冷负荷简化计算
本附录依据典型房间计算得出,该典型房间是在广泛征集目 前国内通常采用的公共建筑房间类型基础上确定的,具有较好的 代表性。计算系数是利用本规范附录A的气象参数,参照国内 外有关资料,对国内外主流空调冷负荷商业计算软件比对、分 析、协调、统一、改进后,用多种软件共同计算获得的。计算结 果考虑了不同软件的综合影响。 本附录依据典型房间确定各种类型辐射分配比例,设计人员 可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以及个人经验选择使用。 轻型房间典型内围护结构和重型房间典型内围护结构见表 21和表22。
某工程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后浇带施工方案轻型房间典型内围护结构
表22重型房间典型内围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