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废止.pdf

GB 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废止.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4143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433-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废止.pdf

2拦排地表水、排除地下水。在地面径流及渗流、地下水较易导致滑坡 的条件下,采取拦排水工程。首先在滑坡体外边缘开挖截水沟并布置排水 勾,将来自滑坡体外围的地表径流截排到滑坡体下游坡脚以外。同时在滑 床面修建纵、横排水系统,排除滑坡体内地下径流,防止进人滑动面引起 土体下滑。其设计按防洪排水工程规定执行。 3滑坡体上造林。滑坡体基本稳定,但在人为挖损的条件下,仍有滑坡 潜在危险的坡面,在滑坡体上种植深根性乔未和灌木,利用植物根系固定 坡面,同时利用植物蒸腾作用,减少地下水对滑坡的促动。具体设计按植 被工程建设规定执行(见图6)

4抗滑桩。对建设施工区坡面构造中两种岩层间有塑性滑动层,开挖后 易引起上部剧烈滑动位移时。通过在地基内打桩加固滑坡土体稳定坡面 或在滑动层与基岩间打入楔子,阻止滑坡体滑动(见图7)

一抗滑桩:2一滑坡体;3一不透水层

(市政工程标书)上海市苏州河支流污水截流工程项目某标段污水截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一抗滑桩:2一滑坡体;3一不透水层

抗滑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滑桩主要适用浅层及中型非塑滑坡前缘。不宜用于塑流状深层滑 坡。 2)根据作用于桩上土体特性、下滑力大小及施工条件等,确定抗滑桩断 面及布设密度。 3)根据下滑推力、滑床土体物理力学性质,通过桩结构应力分析确定抗 滑理深。 4)根据滑坡体的具体情况.在抗滑桩间加设挡土墙、支撑等建筑物,与 抗滑桩共同作用。 5抗滑墙。为防治小型滑坡或在中小型滑坡的前缘进行填土反压整治滑 坡时,采用抗滑墙工程(见图8)。

9.3.1渣场及开挖面整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平(缓)地渣场整治。 1)以平地作为渣场且堆渣高度在3m左右时,周围修建的挡渣墙应高出 渣面1m。长江流域达到0.3m或0.5m以上,以便覆土利用。 2)堆渣场应先修筑挡渣墙,然后从墙脚开始逐层向后延伸(每层厚 0.5~0.6m)。堆渣至最终高度时,渣面应大致平整,以便覆土改造利用。 3)渣场表面平整后,先铺一层粘土并碾压密实作为防渗层,再覆表土。 4)铺土厚度一般为:农地0.5~0.8m。林地≥0.5m,草地≥0.3m。在土料 快之的地区,可先铺一层风化岩石碎俏,改造为林草用地。 5)选择土层深厚处作为渣场改造土料的取土场,取土后及时平整处理 减少新的破坏。 6)拦渣坝和拦渣堤内弃土(石、沙、渣)填满后,须采取渣面平整或覆土 措施,按上述方法改造成为可利用地。 2坡地渣场整治。 1)以坡地作为排土(石,砂、渣)场时,除对排弃物自然边坡及坡脚采取 护坡工程外,渣场部应平整,外沿修筑截排水工程,内侧修建排水系统 中间作为造林、种草用地。 2)根据用地需要,将渣面修整成为窄条梯田、梯地、反坡梯田等,再用 熟化土逐台铺垫。

3尾矿(沙)、粉煤灰、赤泥等场地整治 1)对尾矿(沙)库中有毒有害物质必须采取净化处理措施,防正库内污水 下泄给下游河流及环境造成污染。 2)尾矿(沙)库、粉煤灰场、赤泥库排废期满后,先铺设粘土或其他类型 的防渗层,然后铺熟化土,改造成为农林草用地或其他用地,防止有毒有 害物质对种植物的污染危害。 3)粘土防渗层厚度≥0.3m,表土铺设厚度同前。 4)沟中洪水处理应符合本规范防洪标准的规定。 4开挖破损面整治。 1)对破损坡面采取护坡工程,并在距开挖边缘线10m以外布置截排水 工程,避免取土场上方地表径流对边坡坡面的冲刷,保证边坡稳定。护坡 工程的型式宜采用植物护坡。对取土场平面采取平整、覆土等土地整治工 程,同时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尽快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2)山坡坡地取土场。施工前应将表土集中堆放,施下与生产取土之后及 时对取土场平面进行平整,并铺覆熟化土,改造成农林草或其他用地,铺 土厚度同上。 3)山坡取石场。利用取石过程中废弃的细颗粒碎石、岩屑等平整取石场 平面,其上铺设不小于0.25m的黏土防渗层,然后根据用地需要铺贾熟化 土,改造成农林草用地或其他用地。在缺之土料的地区铺垫一层风化岩石 碎屑之后,将取石场平面作为林草用地或其他用地。铺土厚度同上。 9.3.2坑凹回填与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凹形迹地整理。在流域中下游区,坑凹地多改造为水塘,对洼地边坡 夯实,四周采取植物措施流域上游地区的坑凹地多数改造成台地(梯地)

按梯田建设的要求进行整治 2矿坑整治。对矿坑地应采取回填、整平、覆土措施,复垦成为农林草 用地。 1)回填工程。浅坑浅回一般采用条带式分条填理,或任意工作线(面)回 填,回填材料利用废弃土(石、沙、渣、灰)。回填方式根据坑凹地形地质 地层岩性、施工条件及其面积确定。深坑深凹根据原工程设计中有关边坡 和采场工作面稳定设计、采排方式以及采场处理等设计,确定回填工程的 方式。坡地坑凹先修筑拦挡建筑物,然后采用分阶后退方式回填坑凹。降 水量大的地方,浅坑浅凹地要配套水系工程。 2)平整工程。坑凹回填工程之后,采取粗、细两种平整方式对堆垫场地 进行平整。对干平地和宽缓平地上的坑凹回填后,堆垫高度基本接近原地 面时,采取全面粗整平,待地面沉陷稳定后,补填沉陷缝穴)并进行细整平 和覆土。 3凹形采石(挖砂)场整治可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1)在十旱、半十早地区。首先利用岩石碎俏平整采石场坑凹,然后铺覆 0.3m厚的粘土防渗层。在黄土区或有取土条件的地方,对平整土地表面覆 土;在土料缺芝的地区,可先铺一层易风化岩石碎屑,改造为林革用地, 铺土厚度同上。 2)在降水量丰沛、地下水出露地区,当凹形取石场(挖砂场)周边有充足 土料时,采用岩屑、废沙填平坑回、表层铺土,将取石场改造为农林用地 种植耐湿耐涝农作物或乔灌木,铺土厚度根据用地需求确定。若缺之土料 则采取坑凹平整和边坡修整加固工程,将其改造成蓄水池(塘)作为水产养殖 用地。

4凹形取土场整治。根据地形地质地貌条件、周边地表径流量大小情况。 采用边坡防护下程、截排水工程、坡面水系工程和土地整治工程。 1)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且无地下水出露的凹形取土场,采用生土填平坑 可,表层按农林草用地要求铺覆熟化土,覆土厚度同上。若取土场周边无 熟化土。则采取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种植有机物含量高的农作物或 草类等耕作措施改良土壤。 2)对降水量丰沛、地下水出露地区,当土壤、水分等符合农林草类植物 种植要求时,采取土地平整、覆土措施,将取土场改造成为农地或林地 并种植适宜农作物或乔灌木,同时在周边布置截(引、排)水工程和边坡防护 工程。 3)当取土场内外水量丰富、水质较好,适合养殖水产品或种植水生植物 时,可用粘土、砌石、混凝土等防渗处理工程,并修筑引水排水工程,将 其改造成为养殖场或水生植物种植场。 4)当土质较差时,采取边坡防护、场地粗平整和植被自然恢复工程。 9.3.4整治后的土地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下列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确定土地利用恢复方向, 1)综合分析的原则。根据建设项已的生产工艺、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

9.3.4整治后的土地利用应符合下列

1按下列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确定土地利用恢复方向, 1)综合分析的原则。根据建设项已的生产工艺、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状况、水土保持治理要求等,综合分析评价整治土地适宜性。 2)主导因子原则。对各种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因子进行筛选,选择主导因 子特别是限制因子。分析评价土地适宜性。 3)土地生产力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整治后的土地生产力提高 需经过一个稳定过程,在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初期主地生 产力低时作为林草用地,中后期土地生产力提高后作为农业用地,

坡不小千1:1.5~1:2。石质顺坝坝顶宽1.5~3m,背水坡1:1.5~1:2,迎水坡 1:1~1:1.5。土石顺坝坝基为细沙河床时,应布置沉排,沉排伸出坝基的宽度 背水坡不小于6m,迎水坡不小于3m。 7墙式护岸。 1)墙后与岸坡之间应回填沙、砾石,与墙顶相平。墙体设置排水孔,排 水孔处设反滤层。 2)沿墙式护岸长度方向设置变形缝,其分段长度:钢筋混凝土结构20m 混凝土结构15m,浆砌石结构10m,岩基上的墙体分段长度可适当加长。 3)墙式护岸嵌入岸坡以下的墙基结构,可采用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沉并结 构。 4)地下连续墙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尺寸根据分析计算确定。 5)沉井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力分析计算方法与沉井结构相同 8在河流的弯道处,回岸水位比凸岸水位高出的数据可按公式(5)进行近似 计算:

式中:H一一岸水位与凸岸水位之差,m; V一一水流流速,m/s; B一一河(沟)道宽度,m; R一一弯道曲率半径,m; g—一重力加速度,取9.8m/s²; 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分析。 河段防洪规划及其治导线确定堤距,上下游、左右

保障必要的行洪宽度,使设计洪水从两堤之间安全通过口河段两岸防洪 之间的距离(或一岸防洪堤与对岸高地之间的距离)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 大或缩小。 2)堤距设计根据河道纵横断面、水力要素、河流特性及冲淤变化,分别 计算不同堤距的河道设计水面线、设计堤顶高程线、工程量及工程投资: 根据不同堤距的技术经济指标,考虑对设计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 因素,分析确定堤距。 3)确定堤距时,要考虑现有水文资料系列的局限性、滩区的滞洪淤沙作 用、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留有余地。 4)利用河道上原有堤防洪,应以不影响行洪安全为前提。 2堤距洪水计算。洪水验算按均匀流公式计算,对冲淤变化较大的河流 可建立一维饱和(或非饱和)输沙模型推求水面线。均匀流计算按滩槽分别计 算,计算方法见公式(6)、公式(7)。

Q,B,h等符号的角标1、2、3分别代表主槽和两边河漫滩。 3堤型选择。 1)根据筑堤材料和填筑形式,选择均质土堤或分区填筑非均质土堤。非 均质土堤分为斜墙式、心墙或混合型。 2)堤型选择根据堤段所在地的地形、堤址地质、筑堤材料、施工条件、 工程造价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分析确定。 3)同一堤线的各堤段根据具体条件分别采用不同堤型。在堤型变换处应 处理好结合部位工程连接 4堤防设计水位线。在拟建提防区段内沿程有接近设计流量的观测水位 资料时。根据控制站设计水位和水面比降推算堤防沿程设计水位,并考虑 桥梁、码头、跨河、拦河等建筑物的奎水作用。当沿程无接近设计流量的 见测水位资料时,根据控制站设计水位推求水面线来确定堤防沿程设计水 立。在推求水面曲线时,应根据实测或调查洪水资料推求糙率,并利用上 下游水文站实测水位进行检验。 5堤身断面设计。 1)土堤堤顶和堤坡依据地形地质、设计水位、筑堤材料及交通条件,分 段确定。可参照已建成的防洪堤结构初步选定标准断面,经稳定分析与技 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堤身断面结构及尺寸。 2)堤顶高程按设计洪水位、风浪爬高、安全超高三者之和确定。当土堤 临水面设有坚固的防浪墙时,防浪墙高程可视为设计堤顶高程。土堤堤 页应高于设计水位0.5m以上。土堤预留沉降加高,通常采用堤高的3%~ 8%。地震沉降加高一般可不考虑,但对于特别重要堤防的软弱地基上的堤 防,须专门论证确定。

3)堤顶宽度根据防汛、管理、施工、结构等要求确定,一般I、II级堤 防宽6m,级以下堤防不小于3m。提顶有交通和存放物料要求时,须 专门设置回车场、避车道、存料场等,其间距和尺寸根据需要确定。 4)堤顶路面结构根据防汛的管理要求确定。常用结构形式有粘土、砂石、 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预制块等。堤顶应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坡度2%3% 5)堤坡根据筑堤材料、堤高、施工方法及运用情况,经稳定分析计算确 定。土堤常用的坡度为1:2.5~1:4。 6)土堤台尺寸根据堤身结构、防渗、交通等因素,并经稳定分析后确 定。堤高超过6m时可设置2~3m的台。 7)土堤临水面应有护坡工程。护坡工程应坚固耐久、就地取材、造价低 便于施工和维修。 8)土堤背水坡及临水坡前有较高、较宽滩地或为不经常过水的季节性河 流时,应优先选择草皮护坡。 6石防渗体。 1)防渗体的位置应使堤身浸润线和背水坡渗流溢出比降下降到充许范 围之内,并满足结构与施工要求。 2)防渗体主要有斜墙、心墙等形式。堤身其他防渗设施的必要性及形式, 立根据渗流计算及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3)土质防渗体断面自上而下逐渐加厚。其顶部最小水平宽度不小于1m, 如为机械施工,可依其要求确定。底部厚度斜墙不小于设计水头的1/5,心 墙不小于设计水头的1/4。防渗体的顶部在设计水位以上的最小超高为 0.5m。防渗体的顶部和斜墙临水面应设置保护层。 4)填筑土料的透水性不相同时,应将抗渗性好的土料填筑于临水面

侧。 7浆砌石防洪堤。 1)在地形狭窄的河(沟)道中,水流流速较大,防洪要求高时,应修建浆 砌石防洪堤。 2)堤顶高程设计与土堤相同。 3)堤顶宽度。浆砌石堤顶一般宽0.5~1.0m,迎水面边坡1:0.3~1:0.5 堤顶安全超高0.5m,石堤基础埋探应在水流的冲刷深度以下,且不小于 0.5m。 4)堤坡。参照挡土墙设计。浆砌石拦洪堤沿长方向应预留变形缝 8防洪堤安全加高及安全系数。 1)防洪堤工程的安全加高,根据工程的级别,按表4的规定选用。

表 4防洪堤的安全加高

2)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表5规定的数值

表5土堤的抗滑安全系数

10.3.4排洪排水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排洪渠工程。 1)土质排洪渠。在有洪水危害的山坡上部或下部。按设计断面半挖半填, 修筑土质排洪渠。不加衬砌,结构简单,取材方便,节省投资。适用于渠

降和流速较小且渠道土质较密实的渠段 2)衬砌排洪渠。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将土质排洪渠底部和边坡加 于渠道比降和流速较大的渠段。 3)三合土排洪渠。排洪渠的填方部分用三合土分层填筑夯实。三 砂、石灰混合比例为6:3:1。适用范围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渠段。 坡面洪峰流量确定。 1)清水洪峰流量。根据各地水文手册中有关参数按公式(8)计算 QB = 0.278kiF 式中 QB一最大清水流量,m²/s: k一径流系数; i平均 1h 降雨强度,mm/h; F—一山坡集水面积km²; 2)高含沙洪峰流量。洪水容重1.1~1.5t/m²,采取公式(9)计算; Qs = Q:(1 + P) 式中 Qs一一高含沙洪水洪峰流量,m"/s; Q:—最大清水流量,m /s; β一修正系数。 排洪渠断面确定。 1)一般采用梯形断面。渠内过水断面水深按均匀流公式计 2)梯形填方渠道断面,渠堤顶宽1.5~2.5m渠道过水断面通过 3安全超高按明温均匀流公式管得水深后,增加全超高

Qs =Q:(1+Φ)

式中Qs 高含沙洪水洪峰流量,m*/s; Q:—最大清水流量,m²/s; Φ一修正系数。 3排洪渠断面确定。 1)一般采用梯形断面。渠内过水断面水深按均匀流公式计 算。 2)梯形填方渠道断面,渠堤顶宽1.5~2.5m,渠道过水断面通过计算 定。 3)安全超高按明渠均匀流公式算得水深后,增加安全超高。

4)排洪渠纵断面设计应将地面线、渠底线、水面线、渠线绘制在纵断 面设计图中。 4排洪涵洞布设。 1)一般分为浆砌石拱形涵洞、钢筋混凝土箱形涵洞、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洞三种类型。 2)浆砌石拱形涵洞。其底板和侧墙用浆砌块石砌筑,顶拱用浆砌粗料石 彻筑。当拱上垂直荷载较大时,采用失跨比为1/2的半圆拱;当拱上荷载较 小时,采用跨比小于1/2的圆弧拱。 3)钢筋混凝土箱形涵洞。其顶板,底板及侧墙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框形结 构,适合布置在项目区内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排除坡面和地表径流。 4)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洞。涵洞边墙和底板由浆砌块石砌筑 贞部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覆盖。 5涵洞排洪流量计算方法与排洪渠相同。 5涵洞断面尺寸确定。 1)涵洞中水流流态按明渠均匀流计算。由干边墙垂直、下部为矩形渠槽 其过水断面按公式(10)与公式(11)计算

2)最大流速。的计算可根据一般小型水利手册,分别选用公式(12)与公 式(13)

V= C(Ri)/2 (12) V = R?2/3;1/ 2 / n (13) 式中R一一水力半径,m; v一最大流速,m/s; i一一涵洞纵坡比降, n一一涵洞糙率; C——流速系数, C = Rl6 / n,ml/2 / s; A与R通过试算求解。 3)涵洞高度的计算用公式(10)求得的过水断面,其水深h加上不小于 0.3m超高,即为涵洞净高。 4)涵洞纵坡比降的确定,排洪涵洞应有较大的比降,以利于淤积物的下 泄。沟道人口衔接段在渡槽进口前需有15~20倍槽宽的直线引流段,与渡 槽进口平滑衔接。 10.3.5排导工程 1排导槽。 1)排导槽自上而下由进口段、急流段和出口段三段组成。进口段宜呈喇 叭状,并设渐变段与急流段顺畅衔接。 2)排导槽出口下游的排泄区宜顺直或通过裁弯取直后比较顺直,以利于 泥右流流动。排导槽应有足够的纵向坡度,或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后有足 够的纵坡,保证泥石流的顺畅下泄,不淤不堵排导槽。 2渡槽

1)渡槽由沟道人流衔接段、进口段、槽身、出口段和沟道出流衔接段五 部分组成:进口段采用梯形或弧形喇叭口断面,从衔接段渐变到槽身。渐 变段长度一般大于5~15倍槽宽,且须大于20m,其扩散角应小于8°~15°。 2)槽身段。根据槽下跨越物确定其宽度,其长度为跨越物净宽的2~2.5 倍。 3)渡槽出口段与出流衔接段应顺畅连接,宜避开弯曲沟道,以免在槽尾 附近散留停淤。 4)沟道出流衔接段其断面与比降,应使泥石流顺畅地流出渡槽出口,并 不产生淤积或冲刷,以保证渡槽的正常使用。 5)适宜采用渡槽的条件: ①泥石流频繁暴发,高含沙洪水与常流水交替出现,沟道经常受冲刷; ②泥石流最大流量不超过200m²/s,其中固体物质粒径最大不超过 1.5m; ③具有足够的地形高差,能满足线路设施立体交义净空的要求: ④进出口顺畅,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和抗冲刷能力。 5)不宜采用渡槽的条件;沟道迁无常,沟床冲淤变化剧烈,洪水流量 容重和固体物质粒径变幅很大的高薪性泥石流,以及含巨大漂砾的泥石流 3停淤场。停淤场分为侧向、正向、凹地三种形式,根据停淤场的地形 池质条件、泥石流的走向、物质组成、数量等因素选择采用: 1)侧向停撇场。当堆积扇和低阶地面较宽、纵坡较缓时,将堆积扇径向 垄岗或宽谷一侧山麓修筑成侧向围堤,在泥石流流动方向构成半封闭的侧 向停淤场,将泥石流控制在预定范围内停淤。其布置要求为: ①人流口布置在沟道或堆积扇纵坡转折变化处,并略偏向下游,使上

部纵坡大于下部,便于布置入流设施并使泥石流获得较大落差 ②在弯道凹岸中点偏上游处布置侧向溢流堰,沟底修筑并适当抬高潜 槛,以实现侧向入流与分流。在低水位时侧向溢流堰应使洪水顺沟道排泄 高水位时也能侧向分流,使泥石流的分流与停淤达到自动调节。 ③停淤场人流口处沟床设计横向坡度,应使进人停撇场内的泥石流迅 速散开,铺满沟床并立即流走,以免在堰首发生拥塞、滞流.并防止累积性 撇积而堵塞人流口。 ④停淤场应具有开阔、渐变的平面形状,采取修整措施消除阻碍流动 的急弯和死角。 2)正向停淤场。当泥石流出沟口后,下游有公路或其他需保护的建筑物 时。在堆积扇的扇腰处垂直于流向修建正向停撇场。布置要点: ①止向停淤场由齿状拦挡坝与正向防护围堤结合而成,拦挡坝的两端 出口,齿状拦挡坝与公路、河流之间修筑防护围堤,形成高低两级止向停 淤场,见图9。

1一正向停淤堤:2一导流坝:3一堤:4一停淤场:5一公路:6一主河

②拦挡坝两端不封闭,两侧预留排泄道,在堆积扇上形成第一级高阴 淤场,具有正面阻滞停撇、两侧泄流的功能,以加快停淤和水土(石)分离

③拦挡坝部修筑疏齿状溢流口,在拦挡石砾的同时,将分选不带石 砾的洪水排向下游。 ④)在齿状拦挡坝下游河岸(公路路基上游)修建围堤,构成第二级低阶 亭淤场。经齿状拦挡坝排人的洪水在此处停淤。 5沿堆积扇两侧开挖排洪沟,引导停撇后的洪水排人河道。 3)回地停淤场。泥石流活跌、沿主河槽一侧有扇间凹地时,修建凹地停 淤场,按下列要求布置: ①在堆积扇上修建导流堤.将泥石流引入扇间回地停淤。回地两侧受相 邻两个堆积扇持约束,形成天然围堤。 ②根据回地容积及泥石流总量确定是否在下游出口处修筑拦挡工程: 以及拦挡工程的规模。 ③在凹地停淤场出口以下开挖排洪渠,将停撇后的洪水排入下游河 道。 10.3.6沟床固定与泥石流拦挡工程。 格栅坝过流格栅有梁式、耙式、齿状等多种形式。 1沟床加固工程: 1)断面确定。沟床加固工程的断面确定、稳定分析与拦沙坝基本相同, 且一般高度多在5m以下·无其是高度为2~3m左右。顶宽1~1.5m,下游 坡度1:0.2,上游坡为直角。在排导工程最上游端设置的沟床加固工程通过 隐定计算,确定上游坡度。 2)过水断面的确定。过水断面应能使设计流量安全通过。排导工程最上 游端部沟床加固工程,考虑到其与拦沙坝一样畜水,根据堰流公式确定过 水断面,按平均流速和设计流量的关系求所需面积。

3沟床加固工程的方向。其方向应与下游流向成直角 4)护坦工程的长度按公式(14)计算,护坦的厚度一般为0.7~1.0m。纵 坡应水平,并采用混凝土结构

式中h一一溢流水面至护坦面的高度,m。 5)边墙沟床加固工程修筑边墙时,为避免跌水的冲刷。将边墙基础设计 在由肩部垂直下落线的后侧。在护坦部分具有使落下水流不溢流的高度。 6)端墙根据设计流量、沟床粒径、沟床加固工程的落差等,还应考虑端 墙下游防冲条件来确定,一般为2~3m。将端墙上下游坡均作成90°,顶宽 0.7~lm 7)翼墙设计。排导工程中的沟末加固工程时。应每隔几段将沟床加固工 程的翼部建筑在岩体中。 8)最下游端沟床加固工程过水部分按堰堤断面设计。 2潜坝加固工程。设计原则与沟床加固工程相同。高度根据沟床演变的 幅度确定。一般为2m左右,顶部高程与设计沟床高程齐平,顶宽0.5~1.5m 左右,上游坡为90°,下游坡根据稳定计算求得,一般为1:0.2。在潜坝下 游回填抛石或石笼,防止冲刷。翼部设计与沟床加固工程相同。 3铺砌工程;铺砌工程一般分为块石铺砌工程、混凝土块铺砌工程和混 疑土铺筑工程。 1)块石铺砌工程。在坡度缓于1:10,垂直高度小于2m、坡面长小于7m 时,采取块石铺砌工程。块石铺砌工程中的挡墙采用浆砌(30~40cm)毛方石、 杂毛方石料。混凝土块铺砌工程背填混凝土厚度为5~10cm,垫层用碎石、 大卵石夯填,厚度10~24cm,沿坡面纵向按10m间隔设置隔墙。

2)溢流口一般采用矩形断面,高为h,宽为b,高宽比h/b=1.5~2。 3)筛分率e。按公式(15)计算:

3)筛分率e。按公式(15)计算: e=V, / V (15) 式中Vi—一一次泥石流过程中库内泥沙滞留量,m²; V2通过坝体下泄的泥沙量m²; 4)当下泄粒径Dc=0.5Dm,滞留库内的泥沙百分比为20%时,梁式坝筛 分效果正常(Dm为流体中砾石最大粒径)。 5)在同一沟段按筛孔大小,从上向下布置梁式坝坝系,以达到最高的筛 分效率。 7耙式坝。 1)坝和溢流口的形式与梁式坝相同(见图11),不同的是在溢流口处用钢 材作成格状耙式竖梁。

8齿状现。 1)将重力坝的顶部作成齿状溢流口,齿口采用窄深式三角形、梯形、矩 形断面(见图12)。

2)齿口尺寸。一般要求齿口宽深比h/b=1:1~2:1. 3)齿口密度应符合公式(16)的要求:

(0.2 <(Z b / B)<0.6 (16) 式中 b—齿口宽度,m; B一溢流口总宽度,m。 当b/B=0.4时,调节量效果最佳。 4)齿口宽与拦截作用关系。设Dml与Dm2分别为中小洪水与大洪水可换 带泥沙的最大粒径,则当b/Dml>(2~3)和b/Dm2≤1.5时,拦截效果最佳。 5)齿口宽与闭塞条件。设Dm为洪水中可带泥沙的最大粒径,则当 b/Dm>2时不闭塞,b/Dm≤1.5时为闭塞。 9桩林。

1)在泥石流间歇发生、暴发频率较低的沟道中下游,用型钢、钢管桩或 钢筋混凝土桩,垂直沟道成排打桩形成桩林,拦阻泥石流中粗大石砾和其 他固体物质,削弱其破坏力。 2)在沟中垂直泥石流流向,布置两排或多排桩,每两排桩上下交错成 “品”字形。设Dm为洪水中带的最大粒径,桩间距为b,二者之比应符 合公式(17)的要求:

b/Dm>1.5~2

3)当桩林总长在地面外露部分在3~8m范围内时,桩高h为间距 的2~4倍。 4)桩基应埋在冲刷线以下,且埋置长度不应小于总长度的1/3。 5)桩林的受力分析与结构设计与悬臂梁类同,

11.3.1坡面蓄水工程应符合以下要求

11.3.1坡面备水工程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平阶。适应于地形较为完整、土层较厚、坡度在15°~25°之间坡面, 面宽1~1.5m。具有3°~5°反坡。上下两阶之间水平距离以设计造林行距 为准。在阶面上能全部拦蓄各阶台间斜坡径流,由此确定阶面宽度、反坡 坡度(或阶边设),或调整阶间距离。树苗种植干距阶边0.3~0.5m(约1/3 阶宽)处。 2水平沟。适用于在15°~25°之间的陡坡,沟口上宽0.6~1.0m,沟底宽 0.3~0.5m,沟深0.4~0.6m,沟由半开挖半填筑而成,内侧挖出的生土用在 外侧筑。树苗植于沟底外侧。根据设计造林行距和坡面径流量大小确定 上下沟的间距和水平沟断面尺寸。 3窄梯田。在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的坡地种植果树或其他立地条件要求 较高的经济树木时,采取窄梯田。田面宽2~3m,田边蓄水高0.3m,顶宽 0.3m,根据果树设计行距确定上下两台梯由间距。由面修筑平整后将挖方 主土部分耕翻0.3m左石,在田面中部挖穴种植果树。 4鱼鳞坑。适用于地形破碎、土层较薄、不能采用带状整地的坡地。每 坑平面呈半圆形,长径0.8~1.5m,短径0.3~0.5m,坑内取土在下沿筑成 弧状土,高0.20.3m(中部高,两端低)。各坑在坡面基本沿等高线布置, 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根据设计造林行距和株距,确定坑 的行距和穴距。树苗种植在坑内距上沿0.2~0.3m范围,坑两端开挖宽深均

12.3.1~12.3.6沉沙临时防护措施应简便、易行、实用,随主体工程 度及时布设。

12.3.6沉沙临时防护措施应简便、易行、实用,随主体工程施工进 布设

型卫生防护林带应与农田、草地、灌木林地结合,平行布置1~4条主林带。 并适当配置副林带。林带宽度分为100m、500m、300m、100m、50m。 3实验室及精密仪器车间。卫生防护林带与实验室或车间外围的绿化带、 草坪、灌木相结合形成封闭环境,阻挡尘埃、风沙、烟尘等污染物。林带 与车间距离以不妨碍采光为原则。不选择易产生绒毛、飞絮及多花粉的树 种如杨、柳等。 4噪声车间。在锻压、车工、焊接等有噪声的车间周围,布置自然式树 丛种植、宽度不小于10m的卫生防护林带,采用枝叶茂密、叶面大的树种, 并考虑乔木与灌木相结合。 5高温车间。在炼钢、翻沙、热处理等高温度车间周围,布置浓密高大 的乔木林带,以遮荫避阳、降低温度,树种不得选用针叶或其他高含油脂 树种。 6污染车间。在产生“三废”的车间周围布置林带,调节气候、减小风 速,在车间上风向配置疏透结构的林带,以利空气流通,下风向布置多层 紧密结构的林带,以减少污染物外移。根据污染物与树种抗性选择树种, 抗SO2功能强的树种主要有毛白杨、五角枫、大麻黄、自蜡等,抗HF强的 树种有臭椿、梧桐、青杨等

13.3.6堤岸滩绿化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岸坡防护绿化。 1)在水库最高洪水位线以上,由疏松母质组成、坡度30以下的库岸布 置岸坡防风防蚀林,如果库岸为陡峭基岩,无法布置防浪林,可根据条件

在陡岸边一定距离布置种植防风林或攀缘植物。林带结构采用紧密结构或 疏透结构。 2)树种。距离库岸较近的区域选择旱柳、垂柳等耐水淹树种。距离水面 较远、水分条件差,选择耐早的松、相类树种。 3)林带宽度。根据水库洪水位以上土壤侵蚀类型及水面线以上周边面积 大小,确定林带宽度,同一水库各区段可采取不同的林带宽度。 4)防风防蚀林应与水库环境美化、水上旅游等综合规划结合,以增加水 库生态景观。 2防浪林。在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上的岸坡布置防浪灌术林,树种以柳等 耐水淹灌木为主,根据水面起浪高度确定造林宽度。 3护滩林。对于水分条件较好的坝后低湿地和低洼滩地,可营造速生丰 产林。对于具备蓄水条件的坑塘。可整治成养鱼塘、种耦塘等池塘工程。 4护岸林带。沿河岸、渠系两岸、防洪堤、沟岸布置护岸林带,防止洪 水冲刷河(沟)岸、岸边农由、堤防、渠道边坡。根据水分和土壤等立地条件 选择布置耐洪涝、耐盐碱、喜阴湿、根系发达的乔灌术林带。主要树种有: 杨、柳、落叶松、池杉等乔木。芦苇等灌木。渠道、堤防等洪水位以上的 地带可种植香根草、小米草等。 13.3.7交通道路绿化应符合下列要求 1道路两侧绿化。 1)根据主体工程道路布置与设计,沿道路两侧布绿化工程。 2)行道树应选择高度不小于5m,主干通直、抗病虫害的树种。在道路 转弯处行道树不应遮挡司机视线及妨碍车辆正常行驶。 3)厂区道路绿化不宜妨碍车间采光。行道树与建筑物、地上及地下管线

1道路两侧绿化。 1)根据主体工程道路布置与设计,沿道路两侧布绿化工程 2)行道树应选择高度不小于5m,主干通直、抗病虫害的树种。在道路 转弯处行道树不应遮挡司机视线及妨碍车辆正常行驶。 3厂区道路绿化不宜妨碍车间采光。行道树与建筑物、地上及地下管线

的间距应在1.5~2。以上,离高压线的间距应大于5m。 4)公路、铁路等交通绿化工程,应按相关规范标准设计与施工。 2道路绿化布置。 1)宽度超过20m的大型道路两侧各植两条林带,其中道路内侧栽植大 对冠落叶行道树,建筑物一侧栽植小树冠行道树,在分车道绿化带栽植常 绿树,在人行道绿化带栽植落叶乔木,其下布置花坛与草坪。 2)宽度5~10m的道路,两侧各栽一行树冠较大的行道树,公路两旁人 行道绿化带与两侧建筑物基础绿化带相配合,或连成整块。基础绿化带栽 值小乔木、灌木、化卉或铺设草皮。 3)宽度不足5m的窄型道路,两侧栽植小树冠树种,如妨碍建筑物室内 采光,则栽植低矮灌木,多年生花草,铺设草皮。 3道路绿化树种。 道路绿化树种应形态美观、树冠高大、枝叶繁茂、耐修剪,适应性和 抗污染能力强,病虫害少,没有或较少产生污染环境的种毛、飞絮或散发 异味 4铁路绿化。 1)铁路绿化一般近铁轨侧种植灌木.外侧种植乔木。种植木时,与外 轨的距离必须大于8m,种植灌木时,与外轨的距离必须大于6m。 2)铁路路堤边坡采用草皮、灌护坡,不宜种植乔木。根据征地范围在 波脚外侧种植乔灌木。 3)路堑顶部距截水沟2m以外栽植乔木。在路堑边坡与护坡工程相结合 种植草皮或灌木。 4)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一般自交叉道口每侧40m以内。公路线路距

父义口每侧50m以内形成麦形地段内,不宜种植乔术,可种植lm以下的灌 木。 5)铁路转弯处,其内侧至少预留出200m的视距,在此范围内不得种植 阻挡视线的乔灌木。 6)当铁路通过市区或居民区时,应留出较宽的绿化带种植乔灌木,防尘 隔噪声。 7)在铁路站台上布置不妨碍人车通行的花坛、水池及庭荫树,供旅客休 息。 5公路绿化。 1)采用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覆盖公路两侧边坡、分隔带及沿线空地 包括护路林带、中央分隔带、停车场绿化、交义道口绿化、路劳附属建筑 物绿化、路基路堑边坡绿化及公路周围闲置地绿化,采取点、线、面结合 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布置绿化工程。 2)城区段公路绿化与街道绿化类似。 3)乡村区段公路根据“美化环境,防护道路”的原则布置绿化工程。高 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缘、路堑坡排水沟外缘(无排水沟和 截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坡脚外缘、或坡顶外缘)征地范围内(1~3m或更宽) 立种植一行或多行乔木或灌木林带,局部种植草坪。路堤、路堑边坡绿化 与护坡工程相结合,种植攀缘植物。中央隔离带一般宽1~1.5m,种植常绿 灌木、花卉或可修剪的针叶树,并与草坪相结合。公路附属建筑物间空闲 地根据立地条件进行绿化。二、三、四级公路根据条件布置绿化工程。 4)公路绿化树种要求:抗污染(尾气)、耐修剪、抗病虫害,与周边环境较 为协调且形态美观。树种选择应注重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速生与慢

生、乔木与灌木、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特别是长里程公路,每隔适当距离 可变换主栽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绿化景观。 13.3.9生活区、厂区道路绿化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业区和生活区道路绿化具有组织交通、联系分隔生产系统或生活小 区,防尘隔噪、净化空气、降低辐射、缓和日温的作用。 2工业区和生活区绿化,应与交通运输、架空管线、地下管道及电缆等 设施统一布置。综合协调植物生长与生产运行及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暖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避 免相互干扰。 3工业区和生活区立地条件和环境较差,土质瘩薄,辐射热高,尘埃和 有害气体危害大,人为损伤频繁的。宜选择耐臀薄、耐修剪、抗污染、吸 尘、防噪作用大,并具有美化环境的树种.主要有悬铃木、池桐、国槐、油 松、侧柏、广玉兰、乌柏、香樟等。 4工业区和生活区坡地及空闲地规划布置草坪,与护坡工程、周边绿化 工程构成绿色屏障,防止水土流失,美化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环境。 13.3.11园林化种植、园林化植树应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孤植、对植 丛植、群植、带植、风景林和绿篱等多种形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抓孤植。 1)单株树术孤植,要求发挥树术的个体美,作为园林构图中的主景也 可将数株同一树种密集种植为一个单元.起到相同效果。 2)孤植位置。孤植树未的四周应留出最适宜的观赏视距,一般配置在大 草坪及空地中央,地势开阔的水边、高地、庭园中、山石旁,或用于道路 与小河的弯曲转折处。 3)孤植树种。孤植树木宜选用树体高大、姿态优美、轮廓富于变化、花

果繁茂、色彩艳丽的树种,如松类、雪松、云杉、银否、香樟、七叶树、 国槐等。 2对植。 1)采用同一树种的树木。垂直于主景的几何中轴线作对称(对应)栽植。 2)对植位置。常用于大门人口处或桥头等地。 3)对植的灵活处理。自然式园林布局.可采用非对称种植,即允许树木 大小姿态有所差异,与中轴线距离不等.但须左右均衡。如左侧为一株大树 则右侧可为两株小树。 3丛植. 1)将两二株至十儿株乔木加上若干灌木栽植在一起,以表现群体美,同 时表现树丛中的个体美。 2)丛植树种。以屁萌为主时,树种全由乔木组成,树下配置自然山石、 坐椅等供人休憩。以观赏为主时.用乔未和灌未混交,中心配置具独特价值 的观赏树。 4群植。 1)将二三十株或更多的乔、灌栽植于一处,组成一种封闭式群体。以 突出群体美。林冠部分与林缘部分的树木,应分别表现为树冠美与林缘美 群植的配置应具长期的稳定性。 2)群植位置。主要布置在有足够视距的开阔地段,或在道路交叉角上。 也可作为隐蔽、境界林种植。 5带植口 1)布设成带状树群,要求林冠线有高低起伏,林缘线有曲折变化, 2)带植位置。布设于园林中不同区域的分界处,划分园林空间,也可作

为河流与园路林道两侧的配景, 3)带植树种。用乔木、亚乔木、大小灌木以及多年生花卉组成纯林或混 交林。 6绿篱。 1)绿禽种类根据绿篱高度有下列四类:绿墙高1.6m以上;高绿篱高 1.2~1.6m;中绿禽高0.5~1.2m;低绿禽高0.5m以下。 2)根据绿禽离的树种。有下列五类:常绿禽由常绿灌木组成;落叶禽离由带 叶灌木组成;花篱由开花灌木组成;果篱由赏果灌木组成;蔓禽是将种植的蔓 生植物缠绕在制好的钢架或竹架上。 3)建造绿离应选用萌擎力和一再生力强、分枝多、耐修剪、叶片小而稠 密、易繁殖、生长较慢的树种。 13.3.13草坪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草坪类型。 1)自然式草坪。按照原有地形、士壤等条件,种植草类并配置花卉、乔 灌木,形成与周围环境协调的绿色景观。 2)规则式草坪。绿地内按照规则的儿何图案布置草地、道路、花坛、丛 林、水体等园林建筑观赏景物。 3)单纯草坪。种植早熟木、野牛草等单一草种而成的草坪,适用于小面 积绿地种植。 4)混合草坪。由紫羊茅,欧剪股颖和黑麦草等多种类草坪植物混合播种 而成。适用于大面积的草坪。 5)缀化草坪。由木本科植物与少量低矮但开化鲜艳的草花植物组成。草 坪点缀植物有秋水仙、石蒜、韭兰等。此类草坪适用于自然草坪。

2草坪植物选择。草坪植物大部分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少量为莎草科植物), 应具有耐践踏、植株矮小、枝叶茂密、耐旱、抗病性强、水平根茎和甸旬 茎发达、花叶观赏期长等特点。草坪植物草种参考表6选用

14.3.2防风固沙造林应符合下列要求

悬挑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商务楼1防风固沙林带。 1)林带走向。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呈小于45°的偏角。

副林带和主林带止父。道路两侧林带一般林随路走”。 2)林带宽度。基干林带一般宽20~50m。农田防护林带的主林带宽8~12m 副林带宽4~6m。 3)林带间距。基干林带一般间距50~100m,农田防护林网间距按乔木壮 龄期平均树高的15~20倍计算。 4)林带结构。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分别采用疏透结构林带、紧密结构林 带、通风结构林带。 2风口造林。 1)在风口先布设与主风垂直的带状沙障,宽1~2m,间距20~30m,在 沙障的保护下进行风口造林。 2)风口造林林型应选择紧密结构的乔、灌木混交林,株距0.5m,行距 1.0,乔灌比例1:1,隔株或隔行栽植。 3片状造林。 1)在风蚀较轻的沙地、固定低沙丘与半固定沙丘,采取直接成片造林 全面固沙。 2)在流动沙丘区应先布置沙障,减缓风速,固定流沙,同时造林。主要 方式为:在迎风坡脚下种植灌未,拉低沙丘,在背风坡丘间低地栽植成片 乔木林带,阻挡流沙前移。 4造林树种。 1)乔木树种。应具有耐干旱、膺薄、耐风打、耐沙埋、生长快、根系发 达、分枝多、冠幅大、繁殖容易、抗病虫害、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北方选 择的树种应耐严寒,南方选择的树种应耐高温。 2)灌木树种。要求防风效果好,抗十早,耐沙理、枝叶繁茂、萌孽力强

条材(或薪材)产量高、质量好。 5造林密度。 1)立地条件较好的固定沙丘与丘间地,乔木与灌木比例1:2或1:1;杨 树、旱柳、白榆等3001200株/hm²;樟子松、侧柏1500~4500株/hm²。 2)立地条件较差的流动或半流动沙地采用沙障固沙造林,以灌木为主。 单行或双行条带式密植,适当加大行带间距离,增加挡风固沙作用。株距1~ 1.5m,行带距3~6m,1000~3000株/hm²。 6造林整地。 1)固定或半固定沙地应于前一年秋未或冬初整地,第二年春李栽植。流 动沙地应随挖随栽。 2)沙地造林采用带状整地,带宽1~1.5m,禁止采用全面整地,以免引 起风蚀。 7沙地土壤改良, 1)引洪漫地。在河流两岸且地形平缓的风沙区,洪水李节将洪水引至整 平的沙地内进行淤灌,待淤泥达30cm以上时,即可种树、草、农作物。 2)封沙育草。在一定时期内确定一定范围的沙地,禁止放牧及樵采,以 利于恢复植被,固定流沙,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然后造林种 草,开发利用。 8沙地造林方法。 1)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是果树、针叶树及大多数阔叶树等树种的主要造 林方法,也是沙地造林的主要方法。萌芽力强的刺槐、紫穗槐等采取截十 造林,减少水分蒸发,提高造林成活率。 2)播种造林。对花棒、柠条、踏郎、沙嵩、紫穗槐等种子来源厂泛的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