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pdf

16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4498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16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pdf

4。2。1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一2004)的规定,公路路基、路面 检测偏差应小于20mm,桥面检测偏差应小于6mm。上述检测偏差包含控制点之间的相对 中误差、检查测量误差。按照测量误差理论和实际经验值推算,控制点最弱点高程中误差 应分别小于±25mm、±10mmo 根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和各等级每公里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按公式L: 2×M)2 (单位:km式中M弱为最弱点高程中误差,Mw为每公里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可 Mw 估算出相应等级的水准路线允许长度,路线分别为10km、25km、60km、600km,桥梁分别为 1.6km、4km、10km,100kmc “双摆站”是指使用两台仪器同时观测对水准尺的水准观测方法,也可使用一台仪 器通过变换仪器高方法观测2次。由于国家水准点破坏较严重,导致水准路线长度经常 超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双摆站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增加了水准测量的精度,更重 要的是增加了水准测量的可靠性,因此可将水准路线长度放宽至2倍。2次高差测量较 差与基辅(黑红)面高差之差容许值相同。亦可采用首先建立高等级的高程控制网,再在 其基础上加密的办法

4。2.3大量试验资料证明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当距离大于6001

影响将突然增加,考虑到公路控制点间的实际应用距离,因此规定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其边长应小于600m。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是由观测高差等引起的,单次同向观测高差的 误差仅受距离测量误差和气象条件的影响。根据误差理论,距离观测误差引起的单次观 测高差中误差按垂直角为15°估算为0.6mm,考虑到气象条件的影响估算值为1.2mm, 测回内同向观测间互差应小于3.6mm,取整为4mm,允许互差则为8mm:四等三角高程测

量对向观测高差较差限差为40√D深圳万海花园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则单向观测高差中误差为±10√D/2,一测回观测高 差的中误差为±5√D/2,则测回间互差限差为10√D;同理可推出五等三角高程测量同 向测回间互差限差15√D,和水准精度要求相同

4。2。4跨河水准测量中各测回高差互差限差的公式推导:每公观测高差偶然中误差

4。2。4跨河水准测量中各测回高差互差限差的公式推导:每公量观测高差偶然中误差

为MA,S公里的观测高差偶然中误差应为MVS。另外MVS也是N个测回平均值的 精度,则每一测回观测的精度应为MaVNS,各测回高差互差的限差为2V2MA.VNS,取 整为3MNS

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5。1.1测图比例尺越天,用于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工作的资金和时间越多,因此对 于不同的设计阶段和对象应选择恰当比例尺的地形图。公路地形图测图比例尺是根据多 年的用图经验和实际情况,根据设计对地形图的精度要求和对地形、地物内容的翔实程度 以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确定的。初步设计阶段当地形、地貌比 较复杂,地物比较密切时应采用1:2000地形图,当地形、地貌比较简单,地物比较稀少 时,可采用1:5000地形图;施工图设计阶段,当地形、地貌特别复杂,地物比较密切时,可 采用1:1000地形图,般情况下,采用1:2000地形图,只有当地形、地貌特别简单,地物 非常稀少时,方可采用1:5000地形图。重要工点采用1:500。设计阶段使用的地形图 般用于路线方案设计,初步设计阶段一般路段的纵、横断面的点绘和非重要地物、地形位 置的量取均可在地形图上进行,但重要路段的纵、横断面,重要地物、地形位置的获取以及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所有勘测工作,一般情况下不应依靠在地形图上确定,必须实测;当所 使用的地形图的精度可以满足本规范要求的各项测量工作(纵断面测量、横断面测量、专 业调查)的精度时,可考虑在地形图上量取有关数据。 地形图比例尺的选择应以满足公路设计各阶段的需要为原则。

。1。2当地形比较平坦,采用表5.1.2中所列等高距表示地形等高线太稀疏 表达地形变化时,可加入间曲线。

,规范规定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重要地物点为±0.6mm,一般地物点为±0.8mmc

水下地形测量除了上述测量误差外,还有由于船体倾斜引起的平面位置测量误差。该 部分误差与水深和船体倾角有关。按水深10m、倾角5°计算,则该部分实地误差为 ±0.872m,在1:500、1:1000、1:2000图上误差分别为±1.744mm、±0.872mm、±0.436mm。因 此水下地形图测绘中,图上平面位置中误差分别为±1.9mm、±1.2mm、±0.9mm(测量误差 按一般地物的图上精度±0.8mm计算),取整分别为±2.0mm、±1.2mm、±1.0mm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主要受以下五方面的影响,即:图根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mk)、测 定地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c)、地形概括误差(mc)、地形点平面位移引起的高程误差 (my)、内插和勾绘等高线的误差(mH)。

mD = m + m + mé + m+ mH mk = Ha/10 mc = m×tanα + $2 ×(1/cos*α) ×(ma/p)2+ m? + m² mc=μxVL my= mp× N × tanα mμ=1.0× N× tanα

式中:H 等高距; L 地形点间的最大视距; 影响系数; mp 地形点平面误差; N一 测图比例尺分母; ms 视距误差; S 视距; m 测定倾角误差; mimu" 测量仪器高误差和读数误差。 按上述各式估算出的高程中误差,一般平原区为(1/3)Hd、丘陵区为(1/2)Ha、重丘区 为(2/3)Hd、山岭区为Hd。 水下地形图等高线误差除含有陆地地形图测量误差外,还包括水深测量误差、船体倾 斜或测线在水流的作用下引起的倾斜误差。水深测量误差可按水深的1/10估算,若取水 深10m,则水深测量误差为1m;船体倾斜或测线倾斜引起的测深误差按水深10m、倾角5° 计算,则该部分误差为38mm。按陆地微丘区等高线插值的高程中误差以及等高距1m进 行估筐.则水下地形图测绘的等高线插值中误差应为1.2倍的等高距。

5。1。5所谓左侧正方向,是指路线前进方尚左侧的止东、正西、正南、正北,如路线由南 间北,地形图的注记及符号以正西方向为上;如路线由东南偏东向西北偏西,则以正南方 向为上。这样方面保证出版文件时注记符号基本朝上,另一方面保持“正方向”,可使得 读图不是很困难。

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5。1。7每幅图测出图廓外5mm,是为了接图的需要,太大没有必要,太小接图不方便 也不准确。两幅图接边时都含有误差,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故为2~2倍。

5.2。1图根导线采用支导线形式时,由于支导线可靠性及精度较差,所以劫 边数不宜多于3条。

图根点的精度,相对于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所测比例尺图 这也是在展点误差范围之内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 使图根点高程误差对等高线不产生显著的影响。

采用测距仪或全站仪测图时,由于设站的图根点至测点的距离可以放长,相应地,图 根点的密度可相应减少,根据实践经验取表5.2.4中0.4倍的值;采用GPSRTK测图时 其密度可进一步减少,取表5.2.4中0.2倍的值,完全可以满足测图需要并保证测图精 度。地形复杂、隐蔽及城镇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适当加大图根点密度。

最小,交会布点的质量最高。2次交会坐标之差应小于图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2√2倍,即 .28mm,取整为 0.3mm。

0.53M 1.0M × 103 = 1 890 ~ 2 000

2p"Mz 12n m"g= L /(n+1)(n+2)

5。3。1测绘法所使用的仪器和工具的误差,直接影响测图的精度,故对仪器、工具的误 差应有所控制,以保证重要地物0.6mm、一般地物0.8mm的精度要求。 5。3.2视距法测距长度是根据地形点点位中误差确定的,当垂直角超过10°时,长度应 适当缩短;平坦地形成像清晰时,可放长20%。

图幅分幅、等高距应与该测区陆

公路勘测规范(ITGC10—2007)

形图测绘一致,以便于使用。

5.4.3测深点的平面定位可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GPSRTK等方法。

深点的平面定位可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GPSRTK等方法。有条件的应采 SRTK联合使用、具有可实时测量平面位置、水深功能的测深仪。

5.5地形图数字化要素分层

5.5.1标识地物、地貌属性的特征代码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以现有地形图图式为依据,尽可能使地物、地貌属性的特征代码设计与图式编号 致,并具有实用性、通用性、可扩性。 (2)代码应简单明了,便于转换、使用、扩充,少占内存。 (3)地物、地貌的特征代码分为点、线、面几大类,以便分层处理,为建立地形图数据库 奠定基础。 (4)标志数据属性的数据代码,可用汉语拼音缩写表示,也可采用国际惯用的符号表 。

6。1。1在选择航摄仪镜头焦距时,应根据摄区的地形和成图精度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在保证飞机最低安全高度和避免摄影死角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短焦距镜头进行航空摄影。 航摄比例尺是根据其分母与成图比例尺分母之比为4~6计算求得的。 。1.3飞行质量中像片重叠度、倾角、旋偏角、航高差、航线弯曲度等各项的要求限差

在选择航摄仪镜头焦距时,应根据摄区的地形和成图精度要求进行综合 飞机最低安全高度和避免摄影死角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短焦距镜头进行航空 摄比例尺是根据其分母与成图比例尺分母之比为4~6计算求得的。

在保证飞机最低安全高度和避免摄影死角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短焦距镜头进行航空摄影, 航摄比例尺是根据其分母与成图比例尺分母之比为4~6计算求得的。 。1。3飞行质量中像片重叠度、倾角、旋偏角、航高差、航线弯曲度等各项的要求限差 取值与国家规范相同。 沿路线走廊的纵向覆盖,要求航带两端各超出分区范围一条基线以上,保证分区接头 部位的搭接宽度,避免产生漏洞。 航迹线偏移应小于像幅的10%,这是对飞行时航迹线偏移提出的比较严格的要求 以保证路线走廊带范围完全包含在像片有效范围之内。

在像控点布设时,提出了像控点离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60mm,其自的是为 像控点控制的成图范围,避免在航测内业成图或补图时因像控点离方位线的 使成图范围受到限制,

Ms = ±276mg n3+20.5n +35 H Ms= ±0.239 Ms=±0.239 T H

公路勘测规范(ITGC10—2007】

精度提出的。误差分配原则:前工序的作业成果对后一工序影响最小;最后总精度一定达 到要求。航测外业工作是航测内业工作的前工序,所以在考虑航测外业允许误差时,也根 据此分配原则。像片平面控制点精度,以往均定为不超过图上0.1mm,这在中、小比例尺 成图中是容易达到的,但大比例尺成图就不容易达到。所以规范规定,像片平面控制点的 点位中误差为1/5成图精度,即:平原、微丘为图上0.12mm;重丘、山岭为图上0.16mm,占 地物点总误差20%。

6。3。1规范中规定内业加密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分别不大于 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1//2和等高线高程中误差的1//3。规范中规定的具体数值即以 此原则进行计算并凑整后的值。这样规定对像片纠正、微分纠正和立体成图均能保证成 图的最终精度,能满足公路勘察设计的要求。 6。3。2野外控制点只转标不转刺,作业中依据像片上野外刺孔,绘制的详细点位略图 和说明,在室内进行影像判断。这样可减少由于转刺带来的刺孔偏差。 区域网平差时,由于用于公路勘察设计的航片比例尺较大,使得在飞行过程中很难保 证像片能在六度重叠内选点。为保证区域内像片连接及构网,很有必要将像片重叠处选 取双点,使其旁向连接。双点连接也可增加内业加密的可靠性。 为了不致出现过多的孔位,影响立体观测,规定个点位只刺孔一次,刺于过主点且 垂直于方位线的像片上。

规范中规定内业加密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分别不大 面位置中误差1//2和等高线高程中误差的1//3。规范中规定的具体数值即 行计算并凑整后的值。这样规定对像片纠正、微分纠正和立体成图均能保证 情度,能满足公路勘察设计的要求。

加人湖面、水库水面以及,GPS测量等辅助数据,可以提高加密的精度及成果的可靠 性。

ms=±1.66mm.×10 mh = ± 1.21 imf mg×10~3

式中:ms 平面位置中误差(m); mh 高程中误差(m); m 像片比例尺分母; mg 上、下视差量测中误差(mm); F 航摄仪主距(mm); 像片基线长度(mm)。 0.01mm,取2倍中误差作为限差,由此推得模型连接允许的较差。 虽然全数字摄影测量在作业手段与方法以及产品形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目 前生产与科研单位仍沿用这一模型连接较差作为限差,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6。3。5规范中影像图的影像分为可见光全色黑白航空像片、可见光真彩色航空像片、 假彩色红外航空像片、黑白红外航空像片等。在公路勘察设计中,不同的阶段对影像图的 需求是不一致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表现总体方案、区域地质、地貌及经济状况, 用粗略的像片平面图即可,即将航摄像片简单拼接,概略比例尺归化,不必要进行精确纠 正,即使在重丘、山岭区亦如此。在初测阶段及定测阶段,主要是做方案比选及在优选的 方案基础上进行施工图设计,要求影像图准确,此阶段需要像片平面图及正射影像图。 影像地形图是在像片平面图或正射影像图上叠加等高线,它与常规地形图相同,可以 直接用于公路设计。 纠正镶嵌时,底片刺点中误差为0.04mm,纠正对点中误差为0.3mm,裁切线、重叠、裂 缝中误差为0.1mm,片与片、带与带接边中误差按像片纠正时综合法成图的地物平面位置 中误差不超过0.6mm考虑。

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中得以应用。数字地面模型是利用不同的地形数据采集设备 采集大量地形点、线的三维信息,并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分析和联网,使这些空间点按照 数学模型要求的规律来描述地形起伏的数字模型。 DTM系统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地面数据获取、DTM的构建和成果应用。从自前国家或 地区地理信息数据库(GIS)的建立以及大量的DTM应用实践来看,摄影测量技术仍是地面原始 数据获取的最主要、最有效手段。DTM技术是最新发展的数字摄影测量(DPS)技术中重要的组 成部分;DTM系统也是联结公路(CAD)设计与测量技术之间必要的环节。 7。1。2DTM的精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以DTM为基础的公路工程设计的质 量,因此,用于工程设计的DTM的精度必须满足相应设计阶段的要求。 基础数据的精度可以通过制定严格而规范的地形三维采集作业技术要求及数据预处 理中的粗差剔除的手段来保证。 高程处理的精度可以通过选择优秀的、优先顾及地形三维特征线(包括特征点)信息 的DTM软件,并通过选择三维特征点线、密度适中且分布合理的地形三维碎部点共同参 与构网计算的手段来保证。 规范中提出的利用不同方法采集地形数据的DTM高程插值精度指标是综合考虑了 外业及内业不同作业工序中的高程精度指标后制定的。 在以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数据采集时,由于测绘生产单位主要应用数字摄影测量设备 采集地面三维数据,由数字影像匹配后带来的量测误差已经很小,DTM基础数据的精度 主要取决于摄影测量空三加密计算后像控点的精度和立体模型绝对定向的精度。规范给 出的摄影测量数据的DTM高程插值精度(重丘区、山岭区)是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利用这两 顶中误差计算确定的。 当采用地图数字化或扫描失量化方法采集地面三维数据时,首先需要控制的精度就 是平面精度,包括图纸的定向精度和地图数字化(矢量化)采集的精度。图纸定向过程中 先择控制点时应注意包括图廓点,以使定向控制点所包围的区域面积最大,以利于提高图 氏定向的精度。在扫描图纸定向选取控制点的过程中,应在屏幕上放大图像仔细选取控 制点,这对提高图纸定向精度是非常必要的。

在给数字化的图形元素赋高程值时应该特别仔细,当确认高程有困难时,应缩放图形 窗口仔细判定,确认正确数值后再进行高程赋值,避免数据采集粗差的出现。根据地图数 字化或扫描矢量化采集时,限差不得超过1/2等高距的要求,相应确定数据采集的高程中 误差不得超过1/4的等高距。规范中此次明确规定地图数字化或扫描矢量化采集时平面 及高程方面的精度指标,是为了保证采集数据的质量。 利用野外实测地面数据建立DTM的精度是根据地形类别来划分,具体的指标是根据 地形类别、采样密度、DTM内插处理的精度等控制因素综合确定的。根据公路工程项目 实际应用野外实测数据建立DTM的经验,在采样密度没有明显增加、地面植被较为稀疏 的条件下,在重丘区及山岭区采集地面数据建立DTM的高程插值精度可以控制在0.3m 之内。但在地形特别复杂、地面植被密集导致采样密度变小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较高的 DTM高程插值精度就比较困难,因此规范中确定的重丘区及山岭区采集地面数据建立 DTM的高程插值精度(中误差分别为±0.5m、±0.7m)是一个综合指标,也是客观可行的 7。1。3接边精度可以通过DTM软件的网形优化功能,来有效剔除局部的“平三角形” 与“边界上错误的大三角形”,并使相邻的DTM部分有一定数量的公共点等措施得到保 证。这样不仅保证了DTM的接边精度,而直可以确保利用DTM进行高程内插计算结果 的可靠性。 “平三角形"是指在构建DTM时,由于该处缺少地形三维特征信息而导致的DTM内 局部三角网为同一条等高线上点联网生成的错误结果。 “边界上错误的大三角形”是指在构建DTM时,没有将整个区域边界上的地面点排序 :成联网的三维约束线,导致的DTM边界以外出现的边界上点联网生成异常大三角形的 错误结果,

7。1。DTM产品质量用属性质量和数据处理质量来评定。具体的检查方法有利用 OTM内插生成等高线与同期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套合检查(等高线套合检查法)、DTM的三 维可视化检查、计算检查点的高程内插中误差等方法。其中等高线套合检查法、三维可视 化法检查DTM是否异常、是否进行过优化、特征线是否完整等主要是在三维图形环境下 进行的,尽管在三维图形环境下更容易发现数据中的粗差,但这是凭主观判断进行质量评 价的。在实际T程应用中,为了精确地评定DTM的数据处理精度,一般是采用定数量 的检查点的内插高程与实测高程的差计算高程内插的中误差。 关于属性质量,自前还没有某种可靠的量化指标,因此规范中主要以定性指标加以规 楚。在数据采集时优先考虑地形三维特征信息的规定,同时兼顾了提高数据处理质量和 属性质量的需要

7.2.2数据采集的要求

对于公路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儿种DTM模型建立与数据处理的方式而言,摄影测量的 数据采集方式是最主要且有效的方式。采样方法包括选择采样法、混合采样法、等高线 法、规则格网法、渐进采样法、部面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是人机交互式的或自动化的。工程 设计过程中,由于对DTM的计算精度与数据处理效率的较高要求,宜采用选择性采样及 混含采样的地形三维数据采集方法。在植被覆盖严重或阴影严重地区,应采取野外实地 补测地面三维数据等措施。 在将DEM(数字高程模型)应用于工程实际时,应该对测区的地形实际情况及勘察设 计的不同阶段加以区分,明确各个设计阶段及不同类别的DEM应用应达到的精度指标, 根据需要达到的精度指标确定应采用的地形数据采集方法及采样密度。在条件及时间许 可的情况下,可以分别采集和构建同一地区的两组不同密度及精度的DEM,分别供进行 工程方案研究与方案详细设计使用。这样既保证了进行工程设计方案快速比选的需要 (经济、高效),又满足了工程方案详细设计时利用DEM进行高程内插计算对于结果精确 的需要(准确、可靠)。 在自动影像匹配之前,应进行数字影像匹配的预处理工作。利用数字影像的地形特 征线作为制约条件进行匹配预处理,其目的是提高影像匹配的质量,防止出现错误的影像 匹配结果,并确保地面三维数据量测的质量,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大范围出现地形数据采 集错误的可能性。 (1)优先考虑地形三维特征信息的选择性采样方法 分析测区的地形情况,优先采集对整个DTM精度提高影响较大的地形特征线及断裂 线三维信息,保证线上的点位有足够的密度。其次以联机图形方式逐点采集地形特征点, 地形碎部点的三维信息,应确保数据采集的质量。利用选择性采样的地形数据构建出的 DTM,能够最大程度反映地形的真实起伏变化,精度高,数据量相对较少。 (2)基于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影像匹配相关的混合采样方法 混合数据是链状数据(即地形断裂线、结构线、水涯线、道路与大坝等人工构造物的 上、下边线等构造线)与根据规则格网采样获取的数据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数据。该方法具 有快速、高效的优点,但建立的DTM的整体精度比利用地形三维特征线、点及不规则分布 的地形碎部点建立的DTM的精度略低,总的数据量也要大。 (3)地形图数字化采样方法 巴有地形图的数字化可利用数字化仪或大幅面高分辨率工程扫描仪完成,采集数据 打的地形原图应是干净、平整的聚酯薄膜图或纸质良好的图纸。需要特别注意的点是 原图叫不清楚的线画及被符号或注记压盖的线画(特别是等高线)应先补充描绘清楚。图 纸楚向过程中对图纸进行变形改正时,选取的定向控制点应为图廓点或相距尽量远的格 网点,楚向控制点数应不少于4个,并尽量利用多个(或全部)点位清晰、分布均匀的图廓 点及格网点作为定向控制点,应采用最小二乘平差方法进行图纸变形改正和比例尺校正。 选择多个定向控制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图纸定向及变形改正的精度,目前有的测绘生产 单位通常选择16个以上的定向控制点来保证作业的精度。 于扶跟踪数字化(高程需人工键入)的优点是所获取的向量形式的数据在计算机中比

较容易处理;缺点是速度慢、人工劳动强度大。 扫描数字化或称屏幕数字化是将地图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目前主 要采用半自动化跟踪(需人工干预)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又能使处理软 牛简单、易实现。 对于利用地形图等高线和高程点等数字化后生成的DTM来说,DTM的误差包括原始 地形图的精度、进行图纸定向的误差、采点误差。采点设备误差包括数字化仪或扫描仪的 误差:人为误差包括数字化对点误差及高程赋值误差;图纸定向误差类似于航测内业成图 的绝对定向误差,这种误差主要来源于控制点数字化和控制点大地坐标匹配时产生的误 差。 对于已有的数字化地形图文件,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文件的数据格式统一,并且排 除二维的数据参加后续的DTM构网计算。 (4)野外实测数据采样方法 全野外地形数据采集的方法与摄影测量的选择性采样法相似,在室内采集数据的步 骤和要求基本一致,与摄影测量的选择性采样法不同之处是在野外无法直接采集等高线 数据,因此在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采集时,宜主要采集地形的三维特征线、特征点,以及点 位分布合理的地形离散点等三维信息。利用激光扫描设备进行野外三维地形数据采集 时,应注意选择目标清楚、特征明显的点作为公共控制点,注意避免出现由于前面物体遮 挡或不同测站间有数据裂缝的不利情况。 当条件许可时,利用GPSRTK进行三维地形数据采集也是可行的方法。但应注意 GPS接收机锁定卫星及信号稳定的情况;还应注意当地重力异常值是否已知、有多少常规 方法测定的水准点,以便进行GPSRTK测量的高程拟合解算。 (5)利用既有地形数据库信息方法 目前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已建立起了大比例尺的区域地图数 据库或CIS系统。据调查,这些数据来源不一,精度也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对于其中可 用的地形数据在考虑其精度、内容及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后,亦可采用。 根据实践经验,数据采集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工程设计计算的精度要求和数据采集、记 录、存储的方便程度;数据采样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的成果,而无论采用何 种数学模型描述地面,均无法弥补由于采样造成的精度损失。 7。2。4原始采样数据文件以ASCII码方式存储是为了便于各种系统均能通用;规定以 采样单位按地形、地物分类存放是为了有利于数据的检核、管理、保存,避免大的损失。在 实际作业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任务书及建立DTM软件具体功能的要求,选择存储为DWG 或DCN格式的三维图形文件,图形文件中地形特征线、特征点、等高线等要素应严格分 层、分属性存放。同时应保证存储的DWG或DGN格式文件中的地形三维数据、特征线三 维数据信息能够被所使用的DTM处理软件正确读取。

SL 401-2007标准下载公路勘测规范(TTCC10—2007)

D = INT VA

7。2。6用于参与DTM构网计算的地形碎部点、某些地物点、地形特征点、特征线等的 三维数据在采集时应仔细切准并记录(按离散点方式逐点采集),采用野外测量方法采集 数据时,跑点人员宜一次完成同一条地形特征线上点的测量。这样可保证离散点的数据 质量。特别是高程数据的质量以及DTM的精度。

7.3数据编辑和预处理

7.3。1对数据传输方面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数据交换的正确性。

7。3。1对数据传输方面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数据交换的正确性。

影响DTM精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DTM原始数据的质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 素。不管采用何种测量方法某学院10层教学大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测量数据总会包含各种各样的误差,这些误差从不同方面影 响了DTM原始数据的质量,而DTM原始数据的质量又将严重影响最终DTM产品及其派 生产品的精度或保真度,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并予以专门的处理。 对来源不同的原始采样数据应进行坐标转换的处理和文件格式统一性的检查,其目 的是为了保证所有参与DTM建模的数据处于相同的坐标系里,并且属性代码、文件格式 统一 数字地面模型必须保证每个原始地面点的正确性,否则,插值处理时会出现“大脉冲” 现象,所以挑错(剔除粗差)是一项必要而仔细的工作。数据点的挑错可采用程序自动剔 除法、人法、人机交互法或图形编辑法。 程序自动剔除法能够快速剔除高程值过大或过小的异常点,只需在数据预处理过程 中确定本区域内正常高程值的范围,正常高程值范围外的地形点即被数据处理程序自动 剔除掉。但对于高程在正常值范围内的粗差点却无法自动剔除。 人机交互方式剔除粗差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这一方法通常适用于独立的粗差点, H处理的速度慢。 对于一定面积范围内整体数据出现的错误,则采用图形编辑方法较为合适。利用图

形多个视窗的显示功能,可以快速确定某些等高线采集时高程赋值的错误,通过与上、下 相邻等高线高程的对比以等高距为依据,修正等高线的错误高程,然后就可生成正确的地 形三维数据文件,供随后构建数字地面模型时使用。 对原始采样数据应进行粗差检查与剔除。除了可采用计算机自动挑错或人机交互挑 错、采用分段预生成DTM后按三维图形显示方式进行编辑和查错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 预生成的DTM内插生成的等高线与已有的数字化地形图等高线套合法检查、DTM分层设 色法判断区域色块是否异常等数据点粗差检查方法。对于一个特定的研究区域,在三维 透视图上可疑点是否表现为粗差非常直观,很容易正确判定。利用分层设色法时,在 DTM模型中高程范围的层次划分越细、对应的颜色赋予的越丰富,检查粗差就越方便,效 率越高。这种三维可视化检查粗差的方法对于局部区域的数据非常有效,因此,可将大面 积或长里程的地形三维数据分块进行检查,发现并剔除粗差数据后,再进行全部数据构建 三维DTM模型的处理。 由于DIM有着非常适宜于建立三维可视化的特点,所以可以首先通过目视效果对粗 差进行检测,有粗差的地形是很不自然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首先通过自视与程 序自动剔除正常高程范围外数据点的方法组合来进行粗差的检测,然后再使用各种方法 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粗差探测与剔除。这种将不同的粗差探测与剔除的方法组合使用的 办法是DTM实际应用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规则地物在几何图形上有其内在规律性,而在采样过程中必然会带有某种误差,这将 影响这些地物的正确表示。规范要求对这些地物作必要的规格化处理,通常可用平差或 儿何纠正等方法予以自动改正。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