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30-201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130-201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HJ 130-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0.8K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2367
下载资源

HJ 130-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J 130-201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技术流程可参照图1执行)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各工作环节常用方法参见附录B。开展具体评价工作时可根据需要选用,也 可选用其他已广泛应用、可验证的技术方法。

规划概述应明确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 :规划协调性分析应明确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相符性,以及规划在空间布局、资源

GBT 19668.3-2017 信息技术服务 监理 第3部分:运行维护监理规范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HJ 1302019

介绍规划编制背景和定位,结合图、表梳理分析规划的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不同阶段目标、 发展规模、布局、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结构等)、建设时序,配套基础设施等 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内容,梳理规划的环境目标、环境污染治理要求、环保基础设施建 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如规划方案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有明确的规划内容,应说明其 建设时段、内容、规模、选址等。

5.3.1筛选出与本规划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资源利用 和产业政策,分析本规划与其相关要求的符合性。

5.3.2分析规划规模、布局、结构等规划内容与上层位规划、区域“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战略 或规划环评成果的符合性,识别并明确在空间布局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冲 突和矛盾。 5.3.3筛选出在评价范围内与本规划同层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分析

3.3筛选出在评价范围内与本规划 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分 同层位规划在关键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性,明确规划与同层位规划间的冲突 盾。

开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明确评价区域资源利用水平和生: 能、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梳理规划实施的资源、 、环境制约因素。

2.1调查应包括自然地理状况、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功 、资源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概况、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等内容。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规 境影响特点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从附录C中选择相应内容开展调查和资料收集,并附相 件。

6.2.1调查应包括自然地理状况、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功能 区、资源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概况、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等内容。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规划 环境影响特点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从附录C中选择相应内容开展调查和资料收集,并附相应 图件。 5.2.2现状调查应立足于收集和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常规现状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和有效性。有 常规监测资料的区域,资料原则上包括近5年或更长时间段资料,能够说明各项调查内容的现状和 变化趋势。对其中的环境监测数据,应给出监测点位名称、监测点位分布图、监测因子、监测时 段、监测频次及监测周期等,分析说明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5.2.3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或评价范围内有需要特别保护的环境敏感区时,可利用相关研 究成果,必要时进行补充调查或监测,补充调查样点或监测点位应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6.3现状评价与回顾性分析

6.3.1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分析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各类资源利用的现状水平和变化趋势

6.3.2环境与生态现状评价

HJ 1302019

a)结合各类环境功能区划及其目标质量要求,评价区域水、天气、土壤、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 现状和演变趋势,明确主要和特征污染因子,并分析其主要来源;分析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主 要环境敏感区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明确需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b)结合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状况,评价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分析生态状况和演 变趋势及驱动因子。当评价区域涉及环境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时,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 伏和存在的问题等;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关键物种时,应分析该物种种群与重要生境的保护现 状和存在问题。明确需解决的主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问题,

6.3.3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分析评价区域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等现状与区域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 境质量底线等管控要求间的关系,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7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识别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资源、生态、环境影响,初步判断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确定 重点,明确环境目标,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

7.2.1根据规划方案的内容、年限,识别和分析评价期内规划实施对资源、生态、环境 的途径、方式,以及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识别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 险。

险。 7.2.2对于可能产生具有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群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无机和有机污染 物、放射性污染物、微生物等的规划,还应识别规划实施产生的污染物与人体接触的途径以及可能 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 7.2.3对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重大不良影响,可从规划实施是否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和生 态功能丧失、资源利用冲突加剧、人居环境明显恶化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具体判断标准详 见附录D。 7.2.4通过环境影响识别,筛选出受规划实施影响显著的资源、生态、环境要素,作为环境影响 湿上亚重

7.2.4通过环境影响识别,筛选出受规划实施影响显著的资源、生态、环境要素,作为 预测与评价的重点。

7.3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确定

HJ 1302019

关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结合规划协调性分析结论,衔接区域“三线一单”成果,设定各评价时 段有关生态功能保护、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的具体目标及要求。 7.3.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从环境质量、生态保 护、资源利用、污染排放、风险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符合评价区 域生态环境特征,体现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不断改善的要求,体现规划的属性特点及其主要环境影 响特征。 7.3.3确定评价指标值。评价指标应易于统计、比较和量化,指标值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生态环 境保护政策、相关标准中规定的限值要求,如国内政策、标准中没有相应的规定,也可参考国际标 准来确定;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可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或经过专家论证,给出半定量的指标值或定性 说明。

7.3.3确定评价指标值。评价指标应易于统计、比较和量化,指标值符合相关产业政策 境保护政策、相关标准中规定的限值要求,如国内政策、标准中没有相应的规定,也可参 准来确定;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可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或经过专家论证,给出半定量的指标 说明。

8.1.1主要针对环境影响识别出的资源、生态、环境要素,开展多情景的影响预测与评价,一般 包括预测情景设置、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环境质量、生态功能的影响预测与评价,对环境 致感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等内 容。 3.1.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给出规划实施对评价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叠 加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规划实施后能否满足环境目标要求,评估区域资源与 不境承载能力。

1.1主要针对环境影响识别出的资源、生态、环境要素,开展多情景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括预测情景设置、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环境质量、生态功能的影响预测与评价,对环 感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等

8.1.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给出规划实施对评价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 加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规划实施后能否满足环境目标要求,评估区 环境承载能力。

1.3应充分考虑不同层级和属性规划的环境影响特征以及决策需求,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式开展评价。对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预测和评价可参考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2 【2.3、HJ2.4、HJ19、HJ169、HJ610、HJ623、HJ964等)来进行。

8.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内容

8.2.1预测情景设置

应结合规划所依托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区域生态功能维护和环境质量改善要 从规划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时序等方面,设置多种情景开展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2.2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压力分析

a)依据环境现状评价和回顾性分析结果,考虑技术进步等因素,估算不同情景下水、土地、能 源等规划实施支撑性资源的需求量和主要污染物(包括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 。 b)依据生态现状评价和回顾性分析结果,考虑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生态保护修复等因素,评估 不同情景下主要生态因子(如生物量、植被覆盖度/率、重要生境面积等)的变化量

8.2.3影响预测与评价

a)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不同情景 施导致的区域水资源、水文情势、海洋水 力环境和冲淤环境、地下水补径排状况等的变化,分析主要污染物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近岸海 环境质量的影响,明确影响的范围、程度 评价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能否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绘

HJ 1302019

必要的预测与评价图件。 b)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不同情景下规划实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 响,明确影响范围、程度,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能否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绘制必要的预测与评 价图件。 c)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不同情景下规划实施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价土壤环境的变化 能否满足相应环境管控要求,绘制必要的预测与评价图件。 d)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不同情景下规划实施对声环境质量的影响,明确影响范围、程 度,评价声环境质量的变化能否满足相应的功能区目标,绘制必要的预测与评价图件 e)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不同情景下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评价规划实施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绘制必要的预测与评价图件。 f)环境敏感区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不同情景下规划实施对评价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 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影响,评价其是否符合相应的保护和管控要求,绘制必要的预测与评价图件。 g)人群健康风险分析。对可能产生具有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群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无 机和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微生物等的规划,根据上述特定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范围,估算暴 露人群数量和暴露水平,开展人群健康风险分析。 h)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对于涉及重大环境风险源的规划,应进行风险源及源强、风险源叠 加、风险源与受体响应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8.2.4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

a)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分析规划实施支撑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可利用(配 置)上线和规划实施主要环境影响要素(大气、水等)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结合现状利用和排放量、 区域削减量,分析各评价时段剩余可利用的资源量和剩余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b)资源与环境承载状态评估。根据规划实施新增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分析规划实施对 各评价时段剩余可利用资源量和剩余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占用情况,评估资源与环境对规划实施的 承载状态。

9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安全为核心,综合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论证规划目标、规模, 布局、结构等规划内容的环境合理性以及评价设定的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判定规划实施的重大 资源、生态、环境制约的程度、范围、方式等,提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并推荐环境可行的规 划方案。如果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后资源、生态、环境仍难以承载,不能满足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 量底线要求,应提出规划方案的重大调整建议

9.2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源、生态、环境综合影响的角度,论证规划内容的合理性;后者从规划实施对区域经济、社会与环 境发挥的作用,以及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关系的角度,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9.2.2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

HJ 1302019

a)基于区域环境保护目标以及“三线一单”要求,结合规划协调性分析结论,论证规划目标 与发展定位的环境合理性。 b)基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和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结论,结合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 等要求,论证规划规模和建设时序的环境合理性。 c)基于规划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他环境敏感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对以上 区域的影响预测结果,结合环境风险评价的结论,论证规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 d)基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和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结论,结合区域环境管理和循环经济发展 要求,以及规划重点产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和清洁生产水平,论证规划用地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 构的环境合理性。 e)基于规划实施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结合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有效性 论证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9.2.3规划方案的环境效益论证

分析规划实施在维护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 人居安全、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环境效益,

9.2.4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进行综合论证时,应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选择论证方向,突出重点。 a)对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高的行业规划,重点从流域和区域资源利用上线、环 境质量底线对规划实施的约束、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环境风险、人群健康风险等 方面,论述规划拟定的发展规模、布局(及选址)和产业结构的环境合理性。 b)对于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农业、畜牧业、林业、 能源、水利、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专项规划,重点从流域或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对规 划实施的约束,以及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及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结构、功能的影响和生态 风险等角度,论述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 c)对于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航运等交通类规划,重点从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功 能所造成的影响,规划布局与评价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他环境敏感区的协调性 等方面,论述规划布局(及选线、选址)的环境合理性。 d)对于产业园区等规划,重点从区域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对规划实施的约束、规划及 包括的交通运输实施可能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环境风险与人群健康风险等方面,综合论述规 划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时序以及规划环境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合理性。 e)对于城市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综合类规划,重点从区域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 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对规划实施的约束,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规划及相关 交通运输实施对改善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等方面,综合论述规 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

9.3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9.3.1根据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环境效益论证结果,对规划内容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优化调整建议,特别是出现以下情形时: a)规划的主要目标、发展定位不符合上层位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三线一单”等要求。 b)规划空间布局和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选址、选线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以 及其他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要求。 c)规划开发活动或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不满足区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属于国家明令禁止 的产业类型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

HJ 1302019

d)规划方案中配套的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风险防控措施实施后,区域的资源、生态、环境承 载力仍无法支撑规划实施,环境质量无法满足评价目标,或仍可能造成重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或仍存在显著的环境风险。 e)规划方案中有依据现有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无法或难以对其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 范围作出科学、准确判断的内容。 9.3.2应明确优化调整后的规划布局、规模、结构、建设时序,给出相应的优化调整图、表,说明 优化调整后的规划方案具备资源、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可支撑性。 9.3.3将优化调整后的规划方案,作为评价推荐的规划方案。 9.3.4说明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的互动过程、互动内容和各时段向规划编制机关反馈的建议及其被 采纳情况等互动结果。

10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10.1规划的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是针对评价推荐的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 响,在充分评估规划方案中已明确的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能源增效等相关措施的基础 上,提出的环境保护方案和管控要求。 10.2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指导规划实施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 作,有效预防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产生,并促进环境目标在相应的规划期限内可以实现。 10.3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一般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管控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a)提出现有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规划区域整体性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补偿等 环境保护方案,以及与周边区域开展联防联控等预防和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b)提出规划区域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等目标、指标性管控要求, c)对于产业园区等规划,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 方面,以清单方式列出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成果形式见附录E。

11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并依据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结论提出建设项目的生 态环境准入要求(包括选址或选线、规模、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和生态 保护要求等)、污染防治措施建设要求等, 1.2对符合规划环评环境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具体建设项目,应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 重要依据,其环评文件中选址选线、规模分析内容可适当简化。当规划环评资源、环境现状调查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并依据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结论提出建设 态环境准入要求(包括选址或选线、规模、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 保护要求等)、污染防治措施建设要求等

1.2对符合规划环评环境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具体建设项目,应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 重要依据,其环评文件中选址选线、规模分析内容可适当简化。当规划环评资源、环境现状调查与 评价结果仍具有时效性时,规划所包含的建设 件中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可适当简化。

12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12.1结合规划实施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拟定跟踪评价计划,监测和调查规划实施对区域环境质 量、生态功能、资源利用等的实际影响,以及不良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

.2跟踪评价取得的数据、资料和结果应能够说明规划实施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实际变化,反 划优化调整建议、环境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对策措施的执行效果,并为后续规划

HJ 1302019

施、调整、修编,完善生态环境管理方案和加强相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提供依据。 12.3跟踪评价计划应包括工作目的、监测方案、调查方法、评价重点、执行单位、实施安排等内 容。主要包括: a)明确需重点调查、监测、评价的资源生态环境要素,提出具体监测计划及评价指标,以及相 应的监测点位、频次、周期等。 b)提出调查和分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环境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分析和评价不良生态环境影响预防和减缓措施有效性 的监测要求和评价准则。 c)提出规划实施对区域环境质量、生态功能、资源利用等的阶段性综合影响,环境影响减缓措 施和环境管控要求的执行效果,后续规划实施调整建议等跟踪评价结论的内容和要求。

收集整理公众意见和会商意见,对于已采纳的,应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明确说明修改的具体 内容:对于未采纳的,应说明理由。

14.1评价结论是对全部评价工作内容和成果的归纳总结,应文字简洁、观点鲜明、逻辑清晰、结 论明确。

14.2在评价结论中应明确以下内容:

a)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演变趋势,资源利 用现状和演变趋势,生态状况和演变趋势,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及成因, 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b)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区域水、土地、能源等各类资源要素和大气、水 等环境要素对规划实施的承载能力,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规划实施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结论。 c)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结论,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环境效益论证结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等 d)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管控要求。 e)规划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和简化建议等。 f)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g)公众意见、会商意见的回复和采纳情况。

15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要求

152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HJ 1302019

b)规划分析。介绍规划不同阶段目标、发展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时序,以及规划包含的具 体建设项目的建设计划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内容;给出规划与法规政策、上层位规 划、区域“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同层位规划在环境目标、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符合性和 协调性分析结论,重点明确规划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c)现状调查与评价。通过调查评价区域资源利用状况、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 等,说明评价区域内的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及其保护要求,分析区域水资源、 土地资源、能源等各类自然资源现状利用水平和变化趋势,评价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和演变趋 势,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和演变趋势,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 及成因。对已开发区域进行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说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上一轮规划实施的关 系。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d)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资源、生态、环境要素及其 范围和程度,确定不同规划时段的环境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给出评价指标值。 e)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设置多种预测情景,估算不同情景下规划实施对各类支撑性资源的 需求量和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以及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量。预测与评价不同情景下规划 实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环境质量、环境敏感区的影响范围与程度,明确规划实施后能否满足 环境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型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特点,开展人群健康风险分析、环境风险预测与 评价。评价区域资源与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承载能力。 f)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根据规划环境目标可达性论证规划的目标、规模、布 局、结构等规划内容的环境合理性,以及规划实施的环境效益。介绍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互动情 况。明确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并给出调整后的规划布局、结构、规模、建设时序。 g)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给出减缓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环境保护方案和管控要求。 h)如规划方案中包含具体的建设项目,应给出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要求和简 化建议。 i)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说明拟定的跟踪监测与评价计划 j)说明公众意见、会商意见回复和采纳情况。 k)评价结论。归纳总结评价工作成果,明确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以及优化调整建议和调整 后的规划方案。

a)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图件一般包括规划概述相关图件,环境现状和区域规划相关图件, 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优化调整、环境管控、跟踪评价计划等成果图件。 b)成果图件应包含地理信息、数据信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c)报告书应包含的成果图件及格式、内容要求见附录F。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规划环境影响特点 和区域环境保护要求,选取提交附录F中相应图件。

15.4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a)环境影响分析依据。重点明确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环境目标、标准。 b)现状调查与评价。通过调查评价区域资源利用状况、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 等,分析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各类资源现状利用水平,评价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和演 变趋势,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和演变趋势等,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利用和保 护问题及成因。明确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C)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上层位规划和同层位规划在环境目

HJ 1302019

标、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符合性和协调性。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环境质量、环境敏感区的影响范围与程度。根据规划类型及其环境影响特点,开展环境风险预测与 平价。评价区域资源与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承载能力,以及环境目标的可达性。给出规划方案的环境 合理性论证结果。 d)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给出减缓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环境保护方案和环境管控要求。针对主要 环境影响提出跟踪监测和评价计划。 e)根据评价需要,在篇章(或说明)中附必要的图、表。

HJ 13020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工作流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规划编制的早期阶段介入,并与规划编制、论证及审定等关键环节和过 程充分互动,互动内容一般包括: 1.在规划前期阶段,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通过对规划内容的分析,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法 律法规、环境政策等,收集上层位规划和规划所在区域战略环评及“三线一单”成果,对规划区域 及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初步调查环境敏感区情况,识别规划 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分析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 2.在规划方案编制阶段,完成现状调查与评价,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预测和 评价拟定规划方案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影响,并将评价结果和结论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作为 方案比选和优化的参考和依据。 3.在规划的审定阶段: a)进一步论证拟推荐的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形成必要的优化调整建议,反馈给规划编制机 关。针对推荐的规划方案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 书。 b)如果拟选定的规划方案在资源、生态、环境方面难以承载,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生态环 境影响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减缓对策和措施,或者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和专家知识对可能 产生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等无法做出科学判断,应向规划编制机关提出对规划方案做 出重大修改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4.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后,应根据审查小组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审查意见对报告书进行 修改完善。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常用方法见表B.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常用方法见表正

HJ 1302019

表 B.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常用方法

HJ 1302019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际工作中根据规划环境影响特点和区

表C.1资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HJ 1302019

HJ 1302019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判识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需考虑的因素

结合以下因素,判断和识别规划实施是否会产生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 1.导致区域环境质量、生态功能恶化的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规划实施使评价区 域的环境质量下降(环境质量降级)或导致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组成、结构、功能发 生显著不良变化或导致其功能丧失。 2.导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严重冲突的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规划实施与规划范 围内或相邻区域内的其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产生的显著冲突,规划实施可能导致 的跨行政区、跨流域以及跨国界的显著不良影响。 3.导致人居环境发生显著不利变化的重大不良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规划实施导致具有易 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微生物等在 水、大气和土壤等人群主要环境暴露介质中污染水平显著增加,农牧渔产品污染风险、人群健康风 险显著增加,规划实施导致人居生态环境发生显著不良变化

HJ 1302019

GB/T 50299-2018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性附录) 环境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包含内容

表 E.1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包含内容

HJ 1302019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图件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包含的基础图件主要包括规划数据图件、环境现状和区域规划数据图件, 图件具体要求见表E1。

DB34/T 2841-2017 MPE 双壁波纹管通用技术要求表 F1基础图件要求

HJ 1302019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包含的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图件、 优化调整成果图件、环境管控成果图件和跟踪评价计划成果图件,图件具体要求见表F2。成果 应与工作基础底图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数据格式,按要素类型可将相关数据按不同图层存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