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25.6-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J 25.6-2019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对备选技术方案的主要技术指标、工程费用、环境及健康安全等比选,采用对比分析或 阵评分等方法确定最优方案,比选内容包括: a)主要技术指标:结合地块地下水污染特征、修复和风险管控目标,从符合法律法规、 效果、时间、成本和环境影响等方面,比较不同备选技术方案主要技术的可操作 性、有效性。 b)工程费用:根据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的工程量,估算并比较不同备选技术方案费 用,比较不同备选技术方案产生费用的合理性。 c)环境及健康安全:综合比较不同备选技术方案的二次污染排放情况以及对施工人员 周边人群健康和生态受体的影响等
7.3制定环境管理计戈
GB/T 41894.2-2022 船舶与海上技术 通过测量轴变形量确定船舶推进系统轴功率 第2部分:光学反射法.pdf7.3.1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对施工和运行过程造成的地下水、土壤、地表水、环境空气等二次污染,应制定防治措 施,并分析论证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
7.3.2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计划包括工程实施过程的环境监理、二次污染监控中的环境监测。应根据确定 的技术方案,结合地块污染特征和所处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相关技术 要求参照HJ25.2热行。
7.3.3环境应急安全计划
为确保地块修复和风险管控过程中施工人员与周边人群和生态受体的安全,应根据国家 知地方环境应急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编制环境应急安全计划,内容包括安全问题识别、 预防措施、突发事故应急措施、安全防护装备和安全防护培训等,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要全面反映工作内容,技术方案中的文字应简洁和准 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等形式描述各种关键技术信息,以利于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编 制。 技术方案应根据污染地块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污染特征和工程特点,参见附录B编 制。 当地块涉及土壤污染时,应统筹考虑地下水与土壤修复和风险管控,土壤修复的有关技 术要求参照HJ25.4执行
8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及施工
8. 1. 1一般要求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根据工作开展阶段划分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根据 专业划分为工艺和辅助专业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按单一阶段考 患。对于小型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 参照HJ2050执行。 当已有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不能满足工程设计需要时,应开展必要的地质和水文地质 调查工作。
8. 1. 2. 1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文件应根据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进行编制,应满足编制施工图、采 购主要设备及控制工程建设投资的需要。初步设计文件宜包括初步设计说明书、初步设计图 纸和初步设计概算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初步设计说明书宜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主要设备材料表。 b)初步设计图纸宜由总图、工艺、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图纸组成,地下水修复 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应开展总图、工艺专业图纸设计。当工程包含修复车间、仓库 等建筑物时,宜开展建筑专业图纸设计;当工程包含修复车间、仓库、地面处理设 备等建(构)筑物时,宜开展结构专业图纸设计;当工程包含给排水、消防用水 时,宜开展给排水专业图纸设计:当工程需进行地下水抽出、药剂注入、地面处理 设备自动化控制、监测设计时,宜开展自动化专业图纸设计:当工程采用可渗透反 应墙、阻隔等技术时,宜开展岩土工程专业图纸设计;当工程需进行供电、电气控 制时,宜开展电气专业图纸设计;当工程包含采暖、空调、通风等,宜开展采暖通 风专业图纸设计。 c)初步设计概算书包括编制说明、编制依据、工程总概算表、单项工程概算表和其它费 用概算表等
8. 1. 2. 2施工图设讯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根据初步设计文件进行编制,未开展初步设计的根据技术方案进行编 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编制工程预算、工程施工招标、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 作、施工组织计划编制和工程施工的需要。施工图设计文件宜包括施工图设计说明书、施工 图设计图纸、工程预算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包括各专业设计说明和工程量表。 b)施工图设计图纸中各专业图纸组成根据8.1.2.1b)确定。 c)工程预算书包括编制说明、工程设备材料表、工程总预算书、单项工程预算书、单位 工程预算书和需要补充的估价表等。
8. 1. 3工艺和辅助专业设讯
8. 1. 3. 1工艺专业设计
工艺专业设计根据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确定的工艺技术路线、工艺参数和工 量等进行编制。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主要涉及的工艺技术参数可参见附录C,具体 数取值宜通过试验、计算或根据经验值确定。工艺专业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a)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艺流程图,设计计算可采用解析法或数值法求解。 b)根据计算结果及工艺流程图细化设计,内容包括各处理单体、并、主要设备及仪 表、连接管道等,汇总整理设备、仪表清单和主要材料清单等。 c)根据单体设计结果,进行工艺总平面布置设计,将单体设计和工艺总平面设计互相调 整完善。 d)进行工艺管道设计,合理确定管道的位置、敷设和连接方式等,绘制工艺管道布置 图。 e)完善设备、仪表清单和主要材料清单等,绘制工艺管道仪表流程图。 f)设计图可包括:工艺流程图,设施设备布置图、并点(如抽出并、注人并、加热并、 监测井等)的平面布置图和结构图、药剂配制和地面处理设备图、井和设备等的安 装图,工艺总平面布置图、修复和风险管控区平面位置图、工艺管道布置图、工艺 管道仪表流程图,可根据工程设计内容合理增减。
8. 1. 3. 2 辅助专业设计
图纸比例设置应使图纸能够清楚表达设计内容,
辅助专业设计为工艺专业之外的专业设计,可根据具体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设计 内容合理增减,辅助专业设计应在工艺专业设计基础上进行,为修复和风险管控工艺专业设 计提供支撑,
8. 2. 1施工准备
8. 2. 2施工过程
现场施工过程包括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系统施工安装、调试等,应依据工程设计图 纸、施工方案和相关技术规范文件开展。施工过程中做好工程动态控制工作,通过落实安全 和质量保证措施、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和建设安装成本,保证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目标 的全面实现。施工过程如果出现设计需要变更的情况,经建设、监理单位同意,由设计单位 进行设计变更。当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施工可能对地下水流场或污染羽造成扰动时, 应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掌握地下水流场和污染羽变化等情况
8. 2. 3 环境管理
根据国家和地方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结合工程施工工艺特点以及工程周边环境,实施环 境管理计划,防范钻探建井、地面处理设备安装、阻隔墙建设等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地下水、 土壤、地表水、环境空气等二次污染。
9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运行及监测
9. 1. 1运行维护方案编制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应编制运行维护方案,包括系统运行管理、设备操作、设备 维护保养、安全运行管理制度建立、设备检修等内容。当涉及地下水修复药剂、工程控制材 料和二次污染物处理药剂及材料等使用时,应包括对药剂和材料进场检测、试验、储存、使 用的管理等内容。
9.1.2运行维护内容
9.1.2.1对设备设施运行进行记录,包括计量仪器仪表读数、材料使用情况等,记录应及 时、准确、完整。 9.1.2.2对设备设施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环境事故的单元进行定期检查。设备设施运行不正 常时,及时检修、更换或调整,
9.1.2.3 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包括设备清洁、润滑及保养、易损件的更换等, 9.1.2.4对进场的药剂和材料进行检测、试验、登记,对药剂和材料的储存、使用进行管 理。
9.2.1.1修复监测并布设
9.2.1.1.1根据地块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构筑物情况、地下水污染特征和采用的修复 技术,进行修复监测井的布设,设置对照井、内部监测井和控制井,可充分利用地块环境调 查设置的监测并。监测并位置、数量应满足污染羽特征刻画、工程运行状况分析的监测要 求。 9.2.1.1.2对照井设置在污染羽地下水流向上游,反映区域地下水质量。内部监测井设置在 污染羽内部,反映修复过程中污染羽浓度变化情况,内部监测并可结合污染羽分布情况,按 三角形或四边形布设。控制井设置在地下水污染羽边界的位置,设置在污染羽的上游、下游 以及垂直于地下水径流方向的污染羽两侧的边界位置。当污染地下水可能影响临近含水层 时,应针对该含水层设置监测井,以评估修复工程对该含水层的影响。当周边存在受体时, 宜在地下水污染羽边缘和受体之间设置监测井。 9.2.1.1.3原则上对照井至少设置1个,内部监测井至少设置3~4个,控制井至少设置4 个,可根据修复工程特点合理调整。原则上内部监测并设置网格不宜大于80m×80m,存在 非水溶性有机物或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监测井设置网格不宜大于40m×40m。 9.2.1.1.4当含水层厚度大于6m时,原则上应分层进行采样,可采用多层监测,根据污染物 等征、含水层结构等进行合理调整。对于低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监测点应设置在含水 层顶部;对于高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监测点应设置在含水层底部和隔水层顶部。针对 不同含水层设置监测井时应分层止水
9.2.1.2风险管控监测并布设
根据地块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污染特征和采用的风险管控技术,进行风险管控 监测并的布设,充分利用地块环境调查设置的监测并,宜在风险管控范围的上游、内部、下 游、两侧,以及可能涉及的二次污染区域、风险管控薄弱位置和周边受体位置设置。监测井 位置、数量应满足风险管控工程运行状况分析的监测要求
9. 2. 2监测指标
工程运行期间需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注人药剂特征指标、工程性能指标、二次污染物 行监测,具体包括: a)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包括地下水水位、目标污染物浓度等。 b)注入药剂特征指标:包括药剂浓度以及因药剂注入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参数,如 pH、温度、电导率、总硬度、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等。 c)工程性能指标:取决于使用的工程控制措施的类型,如阻隔墙技术可通过监测墙体地 下水流向上游及下游的地下水水位、目标污染物浓度等判断工程控制运行状况
1)二次污染物: 包括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在地下水、土壤、地表水、环境空气中产生的 二次污染物
9. 2. 3监测频次
9.2.3.1地下水修复工程运行阶段根据目标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分为修复工程运行初期、运 行稳定期、运行后期。目标污染物浓度在修复工程运行初期呈变化剧烈或波动情形,在运行 稳定期持续下降,在运行后期持续达到或低于修复目标值,或达到修复极限。 9.2.3.2地下水修复工程的运行初期,宜采用较高的监测频次,运行稳定期及运行后期可适 当降低监测频次。工程运行初期原则上监测频次为每半个月一次;运行稳定期原则上监测频 次为每月一次;运行后期原则上监测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 月。 9.2.3.3风险管控工程运行监测频次取决于风险管控措施的类型。采用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时,运行监测频次可参照9.2.3.2确定;采用阻隔技术时,原则上监测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 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2.3.4当出现修复或风险管控效果低于预期、局部区域修复和风险管控失效、污染扩散等 不利情况时,应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获取工程运行监测数据后应及时进行 可对9.2.2申全部或部分监测指标进行趋 势预测,趋势预测可采用图表、数值模拟或统计学等方法
工程运行状况分析应根据地下水监测数据及趋势预测结果开展,应分析地下水修复和风 险管控工程运行阶段的有效性、目标可达性、经济可行性等,判断技术方案、工程设计、施 工、运行有无调整和优化的必要
10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D.1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应根据地块修复和风险管控进度以及掌握的地块信息,对地块概念模型进行实时更新, 为开展效果评估提供依据。相关技术要求可参照HJ25.5执行
10.2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
10. 2. 1评估范围
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范围应包括地下水修复范围的上游、内部和下游,以及修复可能涉 及的二次污染区域。
0.2.2.1需初步判断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稳定达标且地下水流场达到稳定状态时,方可进入 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阶段。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采样节点见图2。
10.2.2.2原则上采用修复工程运行阶段监测数据进行修复达标初判,至少需要连续4个批次 的季度监测数据。若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均未检出或低于修复目标值,则初步判断达到修复 目标;若部分浓度高于修复目标值,可采用均值检验或趋势检验方法进行修复达标初判,当 均值的置信上限(upperconfidencelimit,简称UCL)低于修复目标值、浓度稳定或持续降低 时,则初步判断达到修复目标。均值检验和趋势检验案例参见附录D。 10.2.2.3若修复过程未改变地下水流场,则地下水水位、流量、季节变化等与修复开展前应 基本相同;若修复过程改变了地下水流场,则需要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地下水流场受周边影 响较大等情况除外。
10.2.3采样持续时间和频次
图2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采样节点示意图
10.2.3.1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采样频次应根据地块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修复方式确 定,如水力梯度、渗透系数、季节变化和其他因素等。 10.2.3.2修复效果评估阶段应至少采集8个批次的样品,采样持续时间至少为1年。 10.2.3.3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对于地下水流 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
10.2.4布点数量与位置
10.2.4.1原则上修复效果评估范围上游应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内部应至少设置3个监测 点,下游应至少设置2个监测点。 10.2.4.2原则上修复效果评估范围内部采样网格不宜大于80m×80m,存在非水溶性有机 物或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采样网格不宜大于40m×40m。 10.2.4.3地下水采样点应优先设置在修复设施运行薄弱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利区域 等。
10.2.4.4可充分利用地块环境调查、工程运行阶段设置的监测并,现有监测并应符合地下水 修复效果评估采样条件。
10.2.5.1修复后地下水的检测指标为修复技术方案中确定的目标污染物。 10.2.5.2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微生物修复后地下水的检测指标应包括产生的二次污染物, 原则上二次污染物指标应根据修复技术方案中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和地下水修复工程运行监测 结果确定。
10.2.6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10.2.7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值
10.2.7.1修复后地下水的评估标准值为地块环境调查或修复技术方案中目标污染物的修复目 标值。 10.2.7.2若修复目标值有变,应结合修复工程实际情况与管理要求调整修复效果评估标准 值。 10.2.7.3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微生物修复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的评估标准,原则上应根据修 复技术方案中的可行性分析结果确定,也可参照GB/T14848中地下水使用功能对应标准值执 行,或根据暴露情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
10.2.8地下水修复效果达标判断
10.2.8.1原则上每口监测井中的检测指标均持续稳定达标,方可认为地下水达到修复效果。 若未达到修复效果,应对未达标区域开展补充修复。 0.2.8.2可采用趋势分析进行持续稳定达标判断: a)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现稳态或者下降趋势,可判断地下水达到修复效果。 b)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则判断地下水未达到修复效果。 10.2.8.3在95%的置信水平下,趋势线斜率显著大于0,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 势;若趋势线斜率显著小于0,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若趋势线斜率与0没 有显著差异,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稳态。趋势检验案例参见附录D。 0.2.8.4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可判断地下水修复达到极限: a)地块概念模型清晰,污染羽及其周边监测井可充分反映地下水修复实施情况和客观评 估修复效果。 b)至少有1年的月度监测数据显示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超过修复目标且保持稳定或无下 降趋势。 c)通过概念模型和监测数据可说明现有修复技术继续实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 因。 d)现有修复工程设计合理,并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操作和足够的维护。 e)进一步可行性研究表明不存在适用于本地块的其他修复技术
10.2.9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
0.2.9.1对于地下水修复,若目标污染物浓度未达到评估标准,但判断地块地下水已达到修 复极限,可在实施风险管控措施的前提下,对残留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 0.2.9.2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a)更新地块概念模型:掌握修复和风险管控后地块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空间 分布、潜在暴露途径、受体等,考虑风险管控措施设置情况,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具体参照HJ25.5执行, b)分析残留污染物环境风险:地块内非水溶性有机物等已最大限度地被清除,修复停 止后至少1年且有8个批次的监测数据表明污染羽浓度降低或趋于稳定,污染羽范围 逐渐缩减,或地下水中污染物存在自然衰减。 c)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残留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可参照HJ25.3执行,相关参 数根据地块概念模型取值。对于存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地块,可设置土壤气监测 井采集土壤气样品,辅助开展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 0.2.9.3若残留污染物对环境和受体产生的风险可接受,则认为达到修复效果;若残留污染 勿对受体和环境产生的风险不可接受,则需对现有风险管控措施进行优化或提出新的风险管 空措施。
10.3地下水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10. 3. 1采样频次
10.3.1.1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一般在工程设施完工1年内开展 10.3.1.2污染物指标应至少采集4个批次的样品,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 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 10.3.1.3工程性能指标应按照工程实施评估周期和频次进行评估,
10. 3. 2 布点数量与位置
10.3.2.1地下水监测井设置需结合风险管控措施的布置,在风险管控范围上游、内部、下 游,以及可能涉及的二次污染区域设置监测点。 0.3.2.2可充分利用地块环境调查、修复和风险管控实施阶段设置的监测井,现有监测井应 符合风险管控效果评估采样条件
10.3.3.1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检测指标包括工程性能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工程性能指标包括抗 玉强度、渗透性能、阻隔性能、工程设施连续性与完整性等;污染物指标包括地下水、土壤 和室内空气等环境介质中的目标污染物及其他相关指标。 10.3.3.2可增加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流速、地球化学参数等作为风险管控效果的辅助判断依
10.3.4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10.3.5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标准
10.3.5.1风险管控工程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或不影响预期效果。 10.3.5.2地块风险管控措施下游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应持续下降,地下水污染扩散得到控 制。
10. 3. 6 评估方法
10.3.6.1若工程性能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则判断风险管控达到预期效果,可 对风险管控措施继续开展运行与维护。 10.3.6.2若工程性能指标或污染物指标未达到评估标准,则判断风险管控未达到预期效果, 应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优化或调整,
10.4效果评估报告编制
效果评估报告应包括地块概况、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实施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 况、效果评估布点与采样、检测结果分析、效果评估结论及后期环境监管建议等。地下水修 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可参见附录E编制
1.1后期环境监管要求
11.1.1根据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结论,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原则上应开展后期环境 监管。 11.1.2后期环境监管方式应包括长期环境监测与制度控制。
11.2.1一般通过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进行周期性地下水样品采集和检测,也可设置土壤气监 测井进行土壤气样品采集和检测,监测井位置应优先考虑污染物浓度高的区域、受体所处位 置等。 11.2.2应充分利用地块内符合采样条件的监测井。 11.2.3长期监测宜1~2年开展一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制度控制包括限制地块使用方式、限制地下水利用方式、通知和公告地块潜在风险、制 定限制进入或使用条例等方式,多种制度控制方式可同时使用。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
(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编制提 1总论 1.1任务由来 1.2编制依据 1.3编制内容 2地块问题识别 2.1地块基本信息 2.2地块地下水污染现状 2.3风险评估 3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模式选择 3.1确认地块条件 3.2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3.3确定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目标 3.4确定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模式 4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筛选 4.1技术初步筛选 4.2技术可行性分析 4.3技术综合评估 5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制定 5.1技术路线 5.2工艺参数 5.3工程量估算 5.4费用和周期估算 5.5方案比选 6环境管理计划 6.1环境影响分析 6.2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6.3环境监测计划 6.4环境应急安全计划 7成本效益分析 7.1修复和风险管控费用 7.2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施工进度安排 9结论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主要涉及的工艺技术参数技术技术抽出注入井/监测井抽出/注入/加热修复药剂抽出水抽出气量抽出注入注入注入反应时井结加热井/量/水/尾气处间/降解活性炭污泥目标系统墙体几墙体材墙体渗分类名称构电极结构结构影响半径投加比处理量理量负压药剂量气量压力速率用量产量温度功率何参数料配比透性异位抽出处理修复技术VXVX*X38*XX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X修复原位植物修复技术XXXX+修复XXXX+XX原位地下水瀑X*X$修复气技术XX+原位化学氧化XXX修复技术XXXXx原位化学还原修复技术XXXXXX原位双/多相抽*XXXX修复提技术XX原位热处理技修复XXXXX原位电动修复修复技术XXXXXX原位监测自然修复襄减技术XXXXXXXX风险管控阻隔技术XXxXXXXXX风险可渗透反管控应墙技术XXXXXX主:需要,可能需要,不需要23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均值检验和趋势检验案例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均值检验和趋势检验案例
表D.1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案例地块地下水中污染物达到修复目标CECS 487-2017-T 数据中心制冷与空调设计标准,可进入到修复效 果评估阶段。
图D.1修复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
图D.2氯乙烯(VC)修复达标初判阶段浓度趋势分析
目标值;图D.3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趋势线斜率显著小于0,说明DCE浓度呈现下降 趋势,因此可判断DCE达到修复目标值。 )氯乙烯(VC)浓度中2个时间点数据高于目标值5ug/L,其他数据均低于目标值, 运用数据9~18进行分析,计算得到VC浓度均值的UCL为4.62μg/L,低于修复目标 值;图D.4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趋势线斜率显著小于0,说明VC浓度呈现下降趋势, 因此可判断VC达到修复且标值
图D.4氯乙烯(VC)效果评估阶段浓度趋势分析
简要描述污染地块基本信息,调查评估及修复和风险管控的时间节点与概况、相关批复 情况等。
GB/T 50337-2018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2.1法律法规 2.2标准规范 2.3项目文件 3地块概况 3.1地块调查评价结论 3.2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方案 3.3修复和风险管控实施情况 3.4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4地块概念模型 4.1资料回顾 4.2现场踏勘 4.3人员访谈 4.4地块概念模型 5布点与采样方案 5.1评估范围 5.2采样节点和频次 5.3布点数量与位置 5.4检测指标 5.5评估标准值 6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6.1样品采集 6.2实验室检测 7效果评估 7.1检测结果分析 7.2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8结论和建议 8.1效果评估结论 8.2后期环境监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