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0445-2019 村庄整治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10.2.1对村庄坑塘河道周边,应注重维护绿化生态环境,坑塘 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面绿化,水面绿化应考景观效果。对 于村庄内河渠坑塘周边,可选择种植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在空 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本地乡土乔木,保持水土和堤岸安全。
边坡绿化首先应当注重保护、保留村庄现有水系的自然岸线,保 护现有水系的脉络肌理,结合现有水系的岸线条件,合理设计两 则边坡绿化,营造良好的绿化氛围,边坡绿化的设置形式应以生 态护坡为主,铺设保持水土的地被植物。 生态修复是恢复与水体接触的生物、植物群体,通过生物植 物吸收水体污染营养物质而净化水体。生态护坡和种植水生植物 是体现水体自然净化的生态修复措施,人工湿地是促使水体定向 流动而形成的高效生态修复措施。 1生态护坡: 传统护坡以水泥、砂浆、石料、混凝土和沥青为主要建筑材 料,存在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平衡、降低坑塘河道水质净 化能力等问题。而生态护坡能依靠植物根系护坡,并能对水体起 到生态修复作用。村庄坑塘和小型河道的生态护坡不需工程结构 处理,可采用简易的自然驳岸形式,可参考图24。缓坡草坪自 然驳岸适用于边坡大于1:2的安全稳定驳岸。块石自然驳岸适 用于边坡在1:1~1:2之间的较陡驳岸,块石起到抗滑稳定和 景观作用
GTCC-001-2018 铁路贯通地线-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a)缓坡草坪自然驳
2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一般包括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 物和滨水植物等,由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吸收水体中的污
染物。 挺水植物茎叶伸出水面,根和地下茎埋在泥里,因此只适用 于水深1.5m以下的浅水区域种植,该类植物包括黄花鸢尾、水 葱、香蒲、菖蒲、蒲草、芦苇、荷花、泽泻、雨久花、水蓑衣、 半枝莲等。浮叶植物根生长在水下泥土之中,叶柄细长,叶片自 然漂浮在水面上,也适用于浅水区域种植,该类植物包括金银莲 花、睡莲、满江红等。沉水植物的根扎于水下泥土之中,全株沉 没于水面之下,因此适用于水深1.5m以上的深水区域种植,该 类植物包括苦草、大水芹、草、黑藻、金鱼藻、竹叶眼子菜 狐尾藻、水车前、石龙尾、水筛、水盾草等。 3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人.工将土壤、砂、石、煤渣等基质按一定比例铺 垫,植入特定的水生植被,并将底部完全封闭的可处理废水的生 态系统。人工湿地主要有表面流、潜流和混合流三种类型,见 图25:
1)表面流湿地:由浅盆地、土壤或其他支撑植物根系生 长的介质以及控制水深的构筑物组成。水面在地表面 以上,植物露出水面,扎根于土壤中,水流基本覆盖 地表。表面流湿地投资和运行费用低,操作和维护简 便,但占地面积比较大。 2)潜流湿地:是一个封闭式的盆地,带有由石头或沙砾
组成的多孔基质。水面在地表面以下,水体流经填料 床,植物的根深入到填料床底部。潜流湿地适用于固 体本浓度相对较低的污废水:能够适应寒冷的环境,将 蚊虫和臭气带来的问题最小化,占地面积小,适用于 公共地区,但运行和维护成本高。 3)混合流湿地:在混合或多级系统市,不同处理单元依 据不同反应类型进行设计,因此包含所有的处理模式,
10.3村庄道路绿化
10.3.2村庄主要道路两侧可种植树体高大、分枝点较高的乡土 乔木:经济条件较好或旅游发展型乡村,可结合实际需要,在适 当区域结合乔木,配置常绿灌木或花灌木。 10.3.3村庄次要道路宜选择树干通直、对土壤要求不高、养护 管理简单的树种,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和村民的需要。 10.3.4宅间道路绿化应适应本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可采用 当地树种、花卉混合配置。对于宅间道路两侧有宅前菜园的,可 种植果蔬、中草药等兼顾景观性和产业经济效益的农作物。
10.4公共活动场所绿化
10.4.2公共活动场所绿化应注重用地的节约,集约紧凑的使用 地,尽量对村庄内不适宜建设的区域,通过微改造的方式,改 善人居环境;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庄,应充分利用既有公共环 境,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10.4.3公共绿地绿化应与村庄自然肌理充分结合,充分体现乡 村特色,严禁设置村落风貌环境相冲突或与村落空间尺度不协调 的广场或公园。
10.5宅旁和庭院绿化
10.5宅旁和庭院绿化
10.5.1鼓励将宅旁和庭院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在庭院 内或宅旁自主安排种植果木、蔬菜、瓜果等,将蔬菜作为地被植 物栽培,建设生态经济型庭院,量现优美的田园风光。 10.5.2对于面积较大的庭院,可栽植乡土经济果木,林下空间 可配合种植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的庭院,可栽植蔬 莱、茶等体量较小的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亦可通过搭建棚架栽 种攀缘类蔬果,兼顾收获、遮阴和景观效果。 10.5.3屋顶绿化在民宅应用上需要考虑屋面的防水、建筑的承 重、植物的阻根穿刺等要点,不宜在村庄屋顶选用、灌未进 行屋顶绿化
11.1.1村庄内部的坑塘河道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近些年村庄 内部的水体和沿岸环境日趋恶化,重影响公共卫生和村容村 貌,是村庄整治的重点内容之一。 坑塘整治对象主要指村庄内部与村民生产生活直接密切关 联,有一定蓄水容量的低地、湿地、洼地等,包括村内养殖、种 植用的自然水塘,也包括人工采石、挖砂、取土等形成的蓄水低 地。河道整治对象主要指流经村内的自然河道和各类人开挖的 沟渠。 坑塘按照乡村坑塘常见利用方式分类。河道沟渠按照基本功 能分类,不包含航运功能。 11.1.2坑塘河道的配套设施、水体及用地是坑塘河道功能能否 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不同功能坑塘河道对水体控制标准按相关 行业生产和技术要求来控制 各功能坑塘河道水体控制要求: 1涝调节坑塘:功能与水体容量大小成正比,为保证基 本皇涝调节功能:按坑塘界定的最大容量10"m"的1/2及最小水 深1m确定最小水面面积,水质按满足农业用水标准确定: 2渔业养殖和农作物种植坑塘:最小水面面积按农田常用 计量单位1亩确定,适宜水深按照农业生产一般要求确定; 3消防与杂用水坑塘:对水面面积无严格规定:考虑该功 能坑塘对水质有一定要求,通过适当扩大坑塘水面面积扩增水体 容量,以保障水体交换,控制水深以0.5m~1.0m为宜,易于 促进微生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4水景观坑塘:对水面面积无严格规定,水深按能满足
地、浅水滩景观要求即可; 5污水处理坑塘:按照稳定塘污水自然处理方式控制坑塘 水体,坑塘适宜水深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提供 的典型设计参数确定,即好氧稳定塘按1.0m~1.5m确定,厌 氧稳定塘按2.5m~5.0m确定。坑塘最小水面面积依据污水处 理量、坑塘水深及其他工艺要求确定;根据村庄人口数量和污水 量排放标准,村庄排污量一般在50m/d~500m/d之间,按照 处理规模50m/d确定最小水面面积;另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室 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污水总停留时间按60d计算,内 此好氧稳定塘最小水面面积按1500m²~3000m²控制,厌氧稳定 糖则按600m?~1200m控制; 6河道:河道均有行洪功能,应按照自然形成的河道宽度 控制,具有取水功能的河道,水深按照取水构筑物最小进水深度 确定; 7水体水质:各功能坑塘河道水质类别执行现行国家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 护自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1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 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的索 低场等;加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 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 区;N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 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1.1.3坑塘整治应优先考虑公共性,具备易于实施的建设条 件:防止育目整治现象。 11.1.4坑塘河道整治应强调其不同功能的协调性,明确主要功 能和次要功能,防止因局部坑塘河道整治影响整体防洪、灌溉 要求。
11.1.5坑塘河道功能调整的依据:
应首先明确整治对象的功能,村庄坑塘的使用功能应合
理分配,满足经济、安全、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如养殖种 植坑塘满足经济要求,旱涝调节坑塘满足安全和经济要求,污水 净化坑塘、水景观坑塘满足环境要求等; 2不同功能的坑塘对自然地势、所在位置、水体容量、水 质状况有不同要求,因此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并加强了对涉及安 全和农业用水水源的旱涝调节坑塘和河道的保护
11.2.1坑塘河道自然补水主要来源于汇流区域雨水和地下水的 补给。山区、丘陵地区与平原水网地区的引水、蓄水等水资源利 用方式有明显差别。山区、丘陵地区多以山体地下水的渗流、汇 集而形成持续、稳定的可用水源,而且地势高差大,自流引水条 件好。平原水网地区湖泊居多,湖泊具有浅层地下水的补给能 力,通过湖泊水位变化形成平衡,在非降雨时间也能满足日常取 水需求。 11.2.2坑塘河道水源不足主要影响农田灌溉需求功能。坑塘河 道存量水体在符合本标准表11.1.2规定直不受取水影响的情况 下,除农由灌溉外的其他使用功能基本能满足。此外,因水厂水 源地多选用长期稳定、水量充沛的水体,故本标准补水整治目的 主要为满足农田灌溉需求。 农田灌溉多集中在着、夏、秋三个季节,当坑塘河道仅出现 冬季季节性缺水,而其他本节仍能满足灌溉用水时,则不需进行 补水整治。 坑塘河水源不足有下列两种情况: 1河道上游沿途取水量增多而水源减小; 2坑塘河道面积萎缩,蓄水容量相应减小。 11.2.3社会用水量的不断增长是坑塘河道水源不足的主要原 因,实施开源节流是缓解坑塘河道缺水的有效举措。 11.2.4坑塘引水是寻求持续可利用的水源,而蓄水是针对既有 水源在不充足的条件下所采用的水量调节措施
11.2.2坑塘河道水源不足主要影响农田灌溉需求功能
引水整治应保障可持续的引水量:减少引水明渠投资和输水 能耗。 引水明渠断面及坡度规定。对引水流量较小、水体容量有限 的坑塘,明渠横断面可参考图26,坡度可参考表16控制。根据 明渠断面和坡度的对应关系,该明渠断面最小流量可达0.40m/s 以上,日引水流量达3.5×10m,对水体容量10°m的最大坑 塘,3d内可完成最大容量补水。
表16明渠坡度控制标准
明渠构造形式选择。平原地区引水渠坡度较缓,土明渠基本 能适应流速要求,采用土明渠可节省明渠整治投资。山区及丘陵 地区明渠坡度较大,常有水流冲刷现象,宜选择构造强度较高的 明渠,可参考图27。 不同功能坑塘的蓄水方式选用:旱涝调节坑塘水位变化大, 适宜采用节制闸方式蓄水;其他功能的坑塘水位变化较小,适宜 采川滚水坝方式蓄水。蓄水构筑物可参考图28。
(a)节制闸水位控制
1河道引水与另选取水水源地:两种整治方式均受到投入 资金、实施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应通过方案比选后选择实施措 范。对取水功能要求较高的河道宜采取引水整治方式,尽量减少 对生产、生活取水的影响。 2河道蓄水: 1)河坑蓄水:适用于易于改造的简易蓄水构筑物,可参 考图29。鉴于村庄农由灌溉取水构筑物规模较小,依 据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对水泵吸 水管喇叭口最小悬空高度和最小没水深控制的要求, 规定河床挖深不宜超过1m,以限制河床的挖深。河坑 蓄水方式简使,对河道行洪没有影响,但河坑容易淤 塞,需定期清理。 2)橡胶坝蓄水:橡胶坝蓄水能使筑坝河道上游用水区域 受益,可参考图29。按照满足水泵吸水管喇叭口最小 水深要求,提出橡胶坝坝顶控制高度不超过1.5m,以
减少防洪影响和对河道下游用水的影响。橡胶坝投资 较大,还需加强坝高防洪调控管理
11.3.1本条为坑塘扩容整治的前提条件。
11.3.2为避免因坑塘扩容影响周边土地其他功能的利用,明确 了扩容形式和选择原则。 11.3.3涝调节、污水处理等涉及生产保障、公共安全、环境 的坑塘与养殖种植经济类型的坑塘比较,前者社会影响较大,因 比在坑塘扩容整治与周边其他土地利用设施发生矛盾时,明确了 两者不同的协调原则。“扩容优先”,明确了保证坑塘扩容、周边 其他设施相应改造或废除的原则;“因地制宜、相互协调”,明确 了坑塘扩容与周边其他设施对土地的利用要求处于平等位置,应 以相互协调为原则,甚至坑塘扩容整治需服从于其他设施对土地 的利用要求。 11.3.4、11.3.5早涝调节坑塘是雨水蓄滞空间,是泵站、湖 泊、水网排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旱涝调节坑塘的整治须在地 区水利排灌系统建设要求下实施,以提高村庄雨水防灾能力。选 择地势低洼地带扩增旱涝调节坑塘,是发挥坑塘雨水蓄滞空间功 能的需要
11.3.2为避免因坑塘扩容影响周边土地其他功能的利用,明确
11.4.1坑塘河道水质必须符合使用功能安全需求。坑塘河道水 体若重金属污染物超标,将会通过取水灌溉、养殖种植方式集聚 到农作物和鱼体内,对人的食用安全带来威胁。若氮、磷等污染 物超标,将导致藻类大量生长紧殖,水体溶解氧下降,形成水体 富营养化污染导致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也会影响 水景观和杂用水感官需求的功能。因此坑塘河道水质不具备规定 要求的应进行整治。 11.4.2坑塘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外 源污染:实施水体截污、消除污染源是本要求。对水质指标低 于N类、污染重的水体,若只采用截污和换水措施,其底泥污 染物释放所产生的内源污染将再次污染水体,内而应有水体底泥 清淤措施,消除底泥污染。水质指标在N类以上、污染较轻的水 本,一般满足养殖、景观、旅游水体功能需求,可不采取底泥清 淤,以截污和生态修复为主。 11.4.3对不同的淤泥成分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只接纳村庄 生活污水的淤泥一般肥分较高而重金属等沉积性毒害物质含量极 少,在经过消毒处理后是比较好的农业有机肥料,应积极回用。
1.4.2坑塘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列 原污染:实施水体截污、消除污染源是基本要求。对水质指标低 N类、污染严重的水体,若只采用截污和换水措施,其底泥污 物释放所产生的内源污染将再次污染水体,因而应有水体底泥 淤措施,消除底泥污染。水质指标在N类以上、污染较轻的水 本,一般满足养殖、景观、旅游水体功能需求,可不采取底泥清 轮,以截污和生态修复为主。
生活污水的淤泥一般肥分较高而重金属等沉积性毒害物质含量极 少,在经过消毒处理后是比较好的农业有机肥料,应积极回用 工业污水一般含有难以白然降解的重金属、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 质,长期接纳工业污水排放的坑塘河道,其清除淤泥应进行无害 化处理,不可回用。
11.5.1坑塘河道维护管理规定
能力,并污染水质; 4改善水质最基本的措施是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 因此应严格控制排污口,并逐步减少其数量; 5水上游览设施的建设若分隔水面和减少水面面积,将降 低水体调蓄容积,阻碍水体连通,降低系统排涝能力,造成内涝 风险增加。
11.5.2坑塘河道安全防护整治的一般规定:
塘河通水保不超过 m基本元险,超过1 发生危险时自救比较容易,但对于拦洪、泄洪沟渠,由于突发性 强、流速快,即使水深不足0.8m也很危险,因此,这类水体周 边必须设置警示标志; 2水体边坡设置应结合自然护坡建设,根据地质情况确定 一般地质情况不小于1:2即可,松散型砂质不应小于1:2.5, 粉类地质不应小于1:3; 3人群相对集中的临水地段,应采取较高标准的安全护栏 防范措施;人员稀少的临水地段,则可采取控制水边通道最低宽 度的一般防范措施,减少投资;护栏最低控制高度应按照现行国 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确定,栏条净间距按儿童防 护要求控制。水边通道最低宽度按保证两人对向交会时的安全要 求控制。
12. 1 一般规定
12.1.3本条明确了村庄各类建筑在新建、改建、扩建时,关于
12.1.3本条明确了村庄各 建设用地范围的管理规定。 开展村庄建筑整治工程时,应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 主规划为依据:不得在建设过程中突破上位规划,侵占基本农 山。并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一户只 能申请一处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的政策执行。严禁超标循 占地建房。严格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宅基地管理。 12.1.4日照、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是村庄居住建筑重要的室内 环境调节手段。充足的日照是提升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 这村庄居住建筑冬李内温度的有效手段,而夏季遮阳则是降低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村庄居住建筑室内温度的必要举措
12.2.3地基处理可以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防止建筑物产生 过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以及侧向变形等;提高地基土的抗震性 能等。地圈梁可以调节可能发生的不均匀沉降,提高房屋的整体 空间刚度、有效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能
12.2.4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整体性差,容易受建筑沉降及温度
2.2.4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整体性差,容易受建筑沉降及温度 为影响开裂,抗震性能也差,所以应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使用。
12.2.8村庄建筑建设比较混乱,没有相关人员的要求,造成 设不规范,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由有资质或由经验的专业人, 施可以保证建筑的基本安全性。
1强调村庄居住建筑良好的自然通风主要有两个自的,, 是为了改善室内热环境,增加热舒适感;二是为了提高通风空调 设备的效率,因为建筑群良好的通风可以提高空调设备的冷凝器 工作效率,有利于节省设备的运行能耗。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重点考意防止冬季冷风渗透而增加供暖 能耗,同时兼顾夏季自然通风的有效利用。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 暖地区,则重点考虑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的热舒适度,减少夏 季空调能耗。 2朝向是指建筑物主立面(或正面)的方位角,一般由建 筑与周围环境、道路之间的关系确定。朝尚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 获得充足的日照,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的朝向、 方位以及整体规划应考虑多方面的内素,权衡各个因素,选择出 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或较好的朝向。由于南方地区多山,平 地较少,建筑受地形、地貌影响很大,宜采用南北朝向。 3日照直接影响居室的热环境和建筑能耗,同时也是影响 住户心理感受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累,在村庄居住建筑设计中是 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房间有良好的白然通风,一是可以显著地降低房间白然室 温,为居住者提供更多时间生活在自然室温环境的可能性;二是
能够有效地缩短房间空调器开启的时间,节能效果明显。房间的 自然进风设计要使窗口开启朝向和窗扇的开启方式有利于向房间 导入室外风,房间的自然排风设计要能保证利用常开的房门、户 门、外窗、专用通风口等,直接或间接(通过与室外连通的走 道、楼梯间、天井等)向室外顺畅地排风。 4本款从节能和有利于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的角度出发 规定了村庄居住建筑功能空间的适宜尺寸。 5村庄居住建筑的卧室、起居等主要房间是村民日常生 活使用频率较高、使用时段较长的居住空间,本着节能和舒适的 原则,宜布置在日照、采光条件好的南侧;厨房、卫生间、储藏 至等辅助房间由于使用频率较低,使用时段较短,可布置在日 照、采光条件稍差的北侧或东西侧。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温暖潮 湿,考虑到店住者的身体健康,室宜设在通风好、不潮湿的 房间。 6卧室和起居室具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是居住者生理和 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有利于降低人工照明能耗,室内良好的月 然通风能保证案内人员的热舒适性,可以有效地改普室内空气质 量:有助于健康;厨房具有天然采光条件可保证基本的事操作 的照明需求,也有利于降低人工照明能耗,厨房的自然通风条件 可以保证炊事人员基本操作时和可燃气体泄漏时所需的通风 换气。 7日前的村庄居住建筑设计中,存在看外窗面积越来越天 而同时可开启面积比例相对缩小的趋势,有的建筑根本达不到 开启面积占外窗面积25%或30%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室内自然 通风效果。本款可保证室内在非供暖季节有较好的白然通风 环境。
2.3.2公共建筑功能改造整治基本要求:
公共建筑功能改造整治基本票
全民健康水平起到关键的作用: 2在村庄建设幼儿园和中小学,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 3随着乡村物质生活的逐步丰富,村民越来越重视文化 本育事业的建设,加强文化场所及运动场所的建设,可以正确弓 爵村民进行健康业余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 4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于有条件的村庄 在整治的同时应采取适合各地区的养老模式,有效的化解村民养 老的后顾之忧; 5在村庄整治的同时还要考虑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为村民 提供更多的机会,实现乡村振兴
1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土特色传承
13.1.2村庄整治巾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首先通过调查和认定工 作,科学、明确地确定保护对象。调查和认定工作应由地方人民 政府负责主管,由政府文物保护工作部门承担组织任务、开展具 本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应充分吸收村民意见,鼓励村民主动 参与村庄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对不同性 质、类型、特征的保护对象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13.1.3对有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的村庄,村庄整治时应注 意与不同性质、类型、特征保护对象的保护需求相衔接。涉及历 史文化遗产的应与文物行政部门先沟通,应保证不影响遗存和风 貌的真实、完整保护;涉及乡土特色的应保证风貌协调
13.2.1、13.2.2村庄整治币要判定历更文化遗产编制保扩规 划,尚未编制保护规划的应参考相关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划分保护 支划,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划定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 建设控制地带,必要时可划定环境协调区。 核心保护范围内应严格保护传统格局、风貌及其依存的景观 环境;必要的新建、扩建、改建、维修和整治等活动不应影响原 有空间格局、街港肌理和传统风貌。建设控制地带是核心保护区 与外围新建区域的中间过渡地带,应对区域内建筑的风貌、体 量、高度、色彩等方面进行管控:延续村庄整体的传统风貌 13.2.3市政基础设施要结合各地条件和村庄现实,采用多种适 合方式,但是要保证街风貌不被破坏。污水处理厂(站)、锅
合方式,但是要保证街巷风貌不被破坏。污水处理厂(站)、锅 炉房、变电站、固体废奔物处理厂、加油站、储气站、储油站等
具有潜在安全隐患的市政工程设施,应设置在保护范围以外。小 型市政工程设施宜采用隐蔽的方式设置,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境;传统民居建筑修不必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方式,可以由 村民组织,但是修样式应有专业人员指导。严禁以改善生活为 要求拆除历史建筑修建新宝。
13.3.1村庄整治工作应考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村庄的物 质空间载体相结合,为其提供传承场地和展示空间,加强传统文 化的传承。
13.3.2对于村庄的传统建筑可加强互联网十运用,通过VR
全景地图、3D影像、APP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建筑室内空 间的改造提升,多元化展示村庄历史文化。
14. 1 一般规定
14.1.1能源在收集、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氧化 谈、氮氧化物、颗粒物、废水和废渣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一方 面会带来室内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引发各类中毒事 件;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村庄及周边区域的土壤、水体和大气 环境破坏。因此,有条件的村庄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 气质量标准》GB/T18883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的规定执行。 村庄是农村居民的聚居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控 制农村能源消耗总量。我国当前农村能源利用比较粗放、用能设 备一般也比较落后,使得部分区域农村住宅的户均能耗强度甚至 高于城市住宅。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我国能源行业驱 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4.1.2村庄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间和部分生产空间,为
根据村庄的自身条件,确定合理的能源供应方式,有利于推 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与城市相比,不仅具有丰富的可 再生资源,同时也具备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诸多条件,因此不需 要、也不应当照搬城市以商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用方式。但由于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不同,使用时应根据当地 的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能源供应方式。比如,对于西南等水力 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推行水电的利用;对于东北、华北、华 中、西南等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推行生物质能源的利 用;对于华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 推行太阳能的利用。
14.2.3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
14.2.3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 质能和其他能源进行农村电源建设,增加农村电力供应。 14.2.4可再生能源一般比较分散,使用不方便,使得农民使 意愿不强。建设示范应用工程,探紧合理的商业模式,有助 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进程,从而带动可再生能源的大量
用意愿不强。建设示范应用程:探紧合理的商业模式,有助 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进程,从而带动可再生能源的大量 使用。 生物质是农村分布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但直接燃烧的热利 效率较低,并伴随大量烟尘和灰渣的排放,造成资源浪费和室 内外环境污染。通过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率低排 放利用。对于秸秆、薪柴等农林废弃物,可考虑采用固化压缩成 型燃料技术:将其转换为生物质成型燃料使用,也可转换为生物 质天然气使用。对于离蓄粪使,应转化为沼气或生物质天然气进 行利用。沼气及生物质天然气的利用,应根据资源规模,建立户 用小型或集式的大中型供气系统。沼气供气系统的建设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户用沼气池设计规范》GB/T4750和《沼气工程技 术规范第1部分:工程设计》NY/T1220.1《沼气T程技术规范第 2部分:输配系统设计》NY/T1220.2、《湿气I程技术规范第3部 分:施T.及验收》NY/T1220.3、《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第1部分: 运行管理》NY/T1220.4及《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第5部分:质量评 价》NY/T1220.5等的要求.保证产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可利用地区(三类地区及以 上),具有较好的可开发潜力。村庄住宅较城市分散,有充足的 地方布置集热器:更适于太阳能利用。其中太阳能热水器由于结 构简单、价格合理、使用方使、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在农村地区 应鼓励使用,但应保证设备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现行国家标准《家用 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T19141中的相关规定。经济条件允 许时,可建立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系统,满足采暖和生活用电等 需求。 小型风力发电能够为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地区的村庄解决生 活和部分生产用电。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较为成熟,具备
0.1kW~10kW多个风力发电机组生产能力,且有启动风速低、 低速发电性能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价格便宜等优点。有条 件的地区,风力发电应与电力系统并网。如并网难度较大,可采 用离网型小型风力发电技术,风力机的选型、安装数量应与村庄 电力需求相当。 能源互联网技术是将能源开发利用与先进的互联网结合在一 起的全新的应用技术,该技术将风、光、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高 效转换,与城镇电力网络、天然气网络、供热网络等多种能源输 配网络深度融合,加上利用储能技术进行调峰,实现能源自生产 至消费全过程高效管理。目前,村级能源互联网技术已逐步成 熟,部分试点项目已投入使用。 14.2.5新薪柴和煤炭直接燃烧是当前我国农村炊事用能的主要方 式之一。这种方式存在热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多、卫生条件 差等缺点,既造成能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室内外空气环境质量。 将生物质转化为天然气或成型燃料,是生物质能源高效清洁 利用的较好的方式。自前这类技术已经成熟,市场化前景也比较 好。生物质天然气、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需配合专用的炉真使用 炉真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家用沼气灶》GB/T3606和《户 用生物质炊事炉具通用技术条件》NY/T2369等的相关规定。 村庄采用气体燃料时,可采用管道、瓶组、罐装气等方式。 管道供气适用于城镇周边、比较方便将城镇管网引入的村庄;瓶 组供气是指将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在村庄附近 集中气化,建设村级燃气供应站及小规模管网,通过管道向农户 供应的方式。罐装气指液化石油气瓶装供气。 14.2.6传统生物质柴灶的热利用效率仅为15%~20%:节柴 省煤灶和北方地区的“炕连灶”系统有助于提高生物质的热利用 效率,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式。节柴省煤灶和炕连灿 的搭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施工工艺 规程》NY/T1636中的相关规定,具体可参见图30~图32
0.1kW~10kW多个风力发电机组生产能力,且有启动风速低、 低速发电性能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价格便宜等优点。有条 件的地区,风力发电应与电力系统并网。如并网难度较大,可采 用离网型小型风力发电技术,风力机的选型、安装数量应与村庄 电力需求相当。 能源互联网技术是将能源开发利用与先进的互联网结合在一 起的全新的应用技术,该技术将风、光、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高 效转换,与城镇电力网络、天然气网络、供热网络等多种能源输 配网络深度融合,加上利用储能技术进行调峰,实现能源自生产 至消费全过程高效管理。自前,村级能源互联网技术已逐步成 熟,部分试点项目已投入使用。
14.2.5新柴和煤炭直接燃烧是当前我国农村事川能的主要
14.2.6传统生物质柴灶的热利用效率仅为15%~20%.
省煤灶和北方地区的“炕连灶”系统有助于提高生物质的热利 效率,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式。节柴省煤灶和炕连灯 的搭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施工工艺 规程》NY/T1636中的相关规定,具体可参见图30~图32。
14.2.7推进北方农村地区冬季供暖清洁化是我国治理大气污
图30节煤省柴灶断面示意
图31高效预制架空炕连灶平面
图32高效预制架空炕连灶纵部面
梁、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是农村生活 方式的重大变革。2017年12月,我国颁布《北方地区冬季清洁 取暖规划(2017~2021年)》,明确农村地区优先利用地热、生 物质、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供暖,有条件的发展天然气或电供 暖,适当利用集中供暖延伸覆盖。 炕是生物质能利用的方式之一,是北方农村常见的利用柴灶 产生的高温烟气余热进行采暖的设备。前些年我国推行过节能吊 炕,这类吊炕可有效提高燃料效率,但由于保暖性能差,并不受 农民喜欢。 太阳能采暖的方式包括被动式与主动式两种。被动式利用主 要是通过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巧 妙处理、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恰当选择,在冬季能集取、保持、贮 存太阳热能,解决建筑物采暖问题。它不需要或仅使用很少的动 力和机械设备,运行费用和风险低,在农宅中具有较好的适应 性。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技术规范》JGJ/T267中的相关规定。主动式太阳能利用是将太 阳能供暖系统与外源辅助供暖结合起来,一般技术比较复杂,控 制调节性较强,但一次投资高,维修管理工作量大,在经济条件 充许时可以采用。主动式太阳能的利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太 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标准》GB50495中的相关规定。 农村天然气采暖较好的方式是壁挂炉。 电采暖的方式较多,包括电锅炉、发热电缆、电热膜、蓄热 电暖器等,热泵是电采暖中能效较高的利用方式。热泵仅利用少 量高品位的电能,即可从室外环境(空气、土壤)中提取大量热 量向室内供热。与采用电直接加热的方式相比,消耗同样多电 能,热泵能够向室内提供更多的热量,因此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 效果。热泵包括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等。其中空 气源热泵的供热效果受室外空气温度影响较大,适用于华北、西 北等寒冷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通过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实 践结果分析,空气源热泵运行成本比燃气壁挂炉有较大优势,约
相当于燃气壁挂炉的60%,但其初装成本较高,是燃气壁挂炉 的一倍左有;土壤源热泵的成本较高,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中的要求进 行设计和应用;水源热泵运行管理较复杂:不推荐一般农户 使用。
14.2.8采用集中居住的村庄,其居住模式与城市地
近,建筑体形系数小,集币程度高,可以采用集中供暖系统进行 供暖,以提高热源热利用效率,减少采暖能源消耗。
14.3.1能源设施布局应避开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并做好 安全防护。农村能源供应设施包括变电站(所)、配电室、电力 线路等供电设施,天然气调压站、压缩天然气释放站、液化石油 气瓶组气化站、液化石油气换瓶站、大中型沼气池及沼气储罐等 供气设施,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厂,以及集中式锅炉房、太阳能 集中电站、风力发电站等
业均有标准进行规范。比如国家现行标准《20kV及以下变电所 设计规范》GB50053、《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499等。 为保障农村安全,特别是防火安全,农村应使用达标的电气无器 件,并规范安装。对配电设施与所带最大负荷匹配及过流保护装 置的使用,也是为了满足安全需求。近几年我国许多古村落遭遇 火灾,多数与电气的不当使用相关。 农村供电具有用户分散、负荷密度小、功率因数低、用电季 节性强、供电成本高等特点,农村配电设施分散设置,可有效降 低网损,也利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分布式电源的接入。 我国北方农村采暖推行的“燥煤改电”工程,或其他村庄电气 化改建工程,会造成电力负荷的大量增加。这些工程实施前,应 对电网进行改造,增大配变电设施及线路容量,满足安全供电 需求,
太阳能光伏发电接入电网GB/T 1844.1-2022 塑料 符号和缩略语 第1部分: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pdf,应遵循接入后不影响电网的安全 稳定运行的原则,光伏发电较多的村庄,应总体考虑多接入点自 影响,并遵循电力公司相关规定。
14.3.3由于具有结构简单,架设及检修方便,投资少等优点 我国多数村庄电力线路采用的是架空线路。但不少村庄安排架空 线路时,存在私拉乱扯现象,造成架空线路满天飞,既影响 观,也不安全。通信线路不得与裸导线电力架空线同杆,也是 虑安全因素,
14.3.+村级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厂一般采用小型加工机组,
14.3.5太阳能光伏电站占地面积较大,利用废地建设是主
方式之一。另外,结合鱼塘、塑料大棚等农用地建设,这几年七 开始大量采用,这种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益。对于光伏电 发电上网,国家能源局在政策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比如发布 光伏电站项自管理暂行办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自管理办法 等,对电站如何并网、项目建设单位及电网公司各自应承担的 任与义务等,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村容村貌造成影响,安装高度也以不影响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 为宜。
14.3.7结合绿地和废弃地建设,可以减少地源热泵系
占用。地质条件勘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 术规范》GB50366中的要求进行。
T/CCIAT 0007-2019 风积沙路基填筑(湿压)施工标准占用。地质条件勘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