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X/T 118-202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地面ICS 07. 060 A 47
QX/T 118—2020 代替QX/T118—2010
Quality control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ataSurface
GB 50345-2012屋面工程技术规范OX/T1182020
范围 术语和定义 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3.1质量控制内容 3.2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步骤 附录A(资料性附录) 要素界限值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要素内部一致性检查条款 附录C(资料性附录) 要素时间一致性检查阈值
OX/T118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18一2010《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QX/T118一2010相比,除编辑性 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QX/T66一2007相应术语定义的引用(见2010年版的第2章); 删除了术语“值域检查”“气候学界限值”“气候学界限值检查”和“修改数据”(见2010年版的 2.4—2.6、2.13); 增加了术语“界限值”和“界限值检查”(见2.4、2.5); 修改了“订正数据”的定义,将对QX/T93一2008定义3.4的引用修改为改写(见2.11,2010 年版的2.12); 修改了界限值检查的内容(见3.2.3、附录A,2010年版的3.2.3、附录A); 增加了主要变化范围获得途径(见3.2.4); 删除了原标准3.2.5引导语中有至少有一个数据为错误资料的说明;按照人工观测和自动观 测两种方式对能见度范围进行了区分(见附录B的W)、*));对导线直径进行了明确说明,增加 了导线直径为26.8mm时的电线积冰检查(见附录B的bb));增加了13项数据间的内部一致 性检查(见附录B的*)、n)一r)、ff)一1l)); 删除了空间一致性检查只进行气温值检查的限制(见3.2.7,2010年版的3.2.7); 将“质量控制标识”修改为“数据质量标识”(见3.2.9,2010年版的3.2.9); 删除了质量控制标识修改数据”(见2010年版的3.2.9); 增加了“无观测任务”标识(见3.2.9); 修改了质量控制码的含义,质量控制码3的含义改为“预留”,质量控制码4的含义改为“订正 数据”(见3.2.9的表1,2010年版3.2.9的表1); 增加了质量控制步骤章节(见第4章); 增加了草面温度、40cm(80cm、160cm、320cm)地温时间变化时间一致性检查阅值和各要素 小时数据时间一致性检查阈值(见附录C的表C.1); 一删除了附录C,将相应内容移至第4章(见2010年版附录C);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黑龙江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芝花、袁湘玲、余予、许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X/T1182010
本标规定了地面 量控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surface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ata 反映距离地球陆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的观测数据。 注:主要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 度、浅层和深层地温、雪深和雪压、冻土、电线积冰等, 2.2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观测记录达到所要求质量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2.3 格式检查formatcheck 数据是否符合规定格式的检查。 2.4 界限值limite*range 从物理意义和气候学角度不可能出现的临界值。 2.5 界限值检查limite*rangecheck 气象记录是否超越其界限值的检查。 2.6 主要变化范围检查 main change range check 在指定的地域和时域范围内,要素数据是否在其主要变化范围内的检查, 2.7 内部一致性检查internalconsistencycheck 同一时间观测的气象要素记录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定物理联系的检查。 2.8 时间一致性检查 temporal consistencycheck 气象记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是否具有特定规律的检查。 2.9 空间一致性检查 spatial consistency check 气象记录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变化是否符合其空间规律的检查
OX/T118202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2.10 质量控制码qualitycontrolflag 标识观测资料质量状况的数字。 [QX/T93—2017,定义3.2] 2.11 订正数据 correcte* *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通过一定方式获取的可用以代替原疑误或缺测数据的数据 注:改写QX/T932017,定义3.3。
包括格式检查、缺测检查、界限值检查、主要变化范围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 致性检查、质量控制综合分析和数据质量标识
应对观测数据的结构以及每条数据记录的长度进行检查
超越界限值的资料为错误资料。
3.2.4主要变化范围检查
在指定地域和时域范围内,超出要素主要变化范围的数据为可疑资料,应做进一步检查,以判断资 科正确与否。 要素主要变化范围可依据台站历史资料计算获得
3.2.5内部一致性检查
有观测任务时,相应要素观测资料应进行内部一致性检查,未通过某一项检查时,相应数据为可 。内部一致性检查条款参见附录B。
3.2.6时间一致性检查
不符合要素时间变化规律的数据为可疑资料。 致性检省國1 时录C。
3.2.7空间一致性检查
利用与被检站下垫面及周围环境相似的一个或多个邻近站观测数据计算被检站要素值DB14/T 717-2018 高速公路沿线服务设施施工指南,对被检 则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超出给定的阈值,即认为被检站观测数据为可疑资料
3.2.8质量控制综合分析
OX/T1182020
对上还检查后的可疑资科进行综合分析 查为错误的资科进行原因分析, 吴资料的纠正及今后数据质量的提高
3.2.9数据质量标识
表1质量控制码及其含义
质量控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格式检查、缺测检查、界限值检查、主要变化范围检查、内部一致性 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质量控制综合分析,最后为数据质量标识。质量控制过程中 居应用需求的差异对上述环节进行增减。
OX/T1182020
要素内部一致性检查条款如下: a) 日最低气压不大于定时气压;定时气压不大于日最高气压; b) 日最低气温不大于定时气温;定时气温不大于日最高气温; C 日最低地面温度不大于定时地面温度;定时地面温度不大于日最高地面温度; *) 日最低草面(雪面)温度不大于定时草面(雪面)温度;定时草面(雪面)温度不大于日最高草面 (雪面)温度: e) 日最小相对湿度不大于定时相对湿度; f) 干球温度不小于湿球温度(湿球结冰时例外); g) 气温不小于露点温度; h) 10min平均风速不大于最大风速; 2min平均风速不大于极大风速; j) 极大风速不小于最大风速; k) 极大风速不小于17.0m/s时,应有大风天气现象;有大风天气现象时,极大风速应不小于 17.0m/s; 海拔高度大于0m时,海平面气压大于本站气压;海拔高度等于0m时,海平面气压等于本站 气压;海拔高度小于0m时DB34/T 3188-2018 建筑光伏系统防火技术规范,海平面气压小于本站气压; m) 总云量不小于低云量; 日蒸发量应等于各时蒸发量之和; ) 日降水量应等于各时降水量之和; P) 日日照时数应等于各时日照时数之和; 日最小能见度不大于定时能见度: 同一时期内,上层地温变化幅度不低于其下的任何一层地温变化幅度; S) 有非0的总云量记录时,则应有云状记录: t) 有非0的低云量记录时,则应有低云状记录; u) 云状记录中有吹雪、雪暴、雾或轻雾时,总云量、低云量均应为10成: V) 云状记录中有烟幕、霾、浮尘、沙尘暴或扬沙时,则总云量、低云量因不明而不观测; *)人工观测能见度小于1.0km(自动观测能见度小于750m)时,应有雾或沙尘暴、雪暴、吹雪、浮 尘、烟幕、霾、降水天气现象; X 人工观测能见度小于10.0km且不小于1.0km(自动观测能见度小于7500m且不小于750 m)时,应有轻雾或吹雪、扬沙、浮尘、烟幕、霾、降水天气现象; 降水量大于0.0mm或为微量时,应有降水或雪暴天气现象;当有降水或雪暴天气现象时,降 水量应大于0.0mm或为微量; 积雪深度不小于Ocm时,应有积雪大气现象: aa) 每月5、10、15、20、25日和月末最后1天积雪深度不小于5cm时,应有雪压值; bb) 电线积冰观测中,导线直径为4mm,雨淞(雾淞)直径不小于8(15)mm时,应有重量值;导线 直径为26.8mm,雨淞(雾淞)直径不小于31(38)mm时,应有重量值; Cc) 电线积冰直径不小于导线直径时,应有雨淞或雾淞天气现象; **)电线积冰厚度不大于电线积冰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