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4045-2021 湖滨生态系统构建与稳定维持技术指南.pdfICS65.020 B 60
DB 32/T 4045202
湖滨生态系统构建与稳定维持
龙湖景观工程工艺手册2018版.pdfTechnical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stable maintenance oflakesideecosystem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在
前 百,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目标和原则 5生态系统构建 6生态系统稳定维持 附录A(资料性)水生生物物种 植物种植密度
前 ..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目标和原则 5生态系统构建 6生态系统稳定维持 附录A(资料性)水生生物物种和水生植物种植密度
生态系统构建与稳定维持技术
本文件提供了湖滨生态系统构建与稳定维持的目标、原则、构建技术、稳定维持技术的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结构和功能受损的湖滨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稳定维持。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又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文件。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581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50201 防洪标准 GB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HJ/T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774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 HJ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JTS154 防波堤与护岸设计规范 SL167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SL196 水文调查规范 SL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379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 SL395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T793 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 SL/T80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DB32/T3202 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 DB32/T3258 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DB32/T3674 生态河湖状况评价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湖滨lakeside 陆地和湖泊水域交汇处的水陆交错地带及具有水陆生态系统作用特征的水向辐射区
湖滨生态系统lakesideecosystem 由湖滨区域水生和陆生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以及周边环境共同构成的功能综合体。 3.3 湖滨生境lakesidehabitat 湖滨区域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 态因素。 3.4 优势种dominantspecie 对群落其他种有很大的影响而本身受其他种的影响最小的物种或在群落中具有最大密度、盖度或生 物量的物种。 3.5 先锋种pioneerspecie 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能够耐受极端局部环境条件且具有较高传播力的物种。 3.6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湖滨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等,这包 含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湖滨生态系统lakesideecosystem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湖滨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等: 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湖滨生态系统构建与稳定维持应达到以下目标: a)具备并保持适宜湖滨生物生长繁殖的生境条件; b)具备并保持适宜的湖滨生物多样性; c)具备并保持稳定的湖滨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 d)具备并保持一定的环境和谐性和景观观赏性,为鸟类和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地。
湖滨生态系统构建与稳定维持应遵循以下原则: a)因地制宜原则。宜根据不同湖滨特点,进行生态系统构建: b)自然恢复原则。生态系统构建宜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c)本土物种原则。生态系统构建宜选取本土物种,避免外来物种; d)环境友好原则。宜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和工艺,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e)可持续发展原则。宜定期维护管理,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稳定状态; f)安全保障原则。宜统筹考虑防洪安全、供水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功能安全
5. 1. 1 水位调控
5.1.1.1防洪标准可按GB50201执行。 在满足湖滨区域防洪、水系水量调控、调蓄等要求的前提下,宜 按照湖滨生态系统构建需要调控水位。 5.1.1.2可通过人工引排、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方式进行水位调控。
5.1.2.1岸坡修复宜考虑岸线、岸坡、底质、水体交换等方面。宜采用生态护岸的方式进行岸坡修复, 生态护岸有关技术可按SL/T800执行。 5.1.2.2岸坡修复宜保证岸坡的稳定性、生态性DB/T 29-138-2018标准下载,防止水土流失。湖滨岸坡稳定性评估可按SL/T793 热行。
5.1.3.1根据不同湖滨类型可采用消浪坝、消浪潜坝、消浪丁坝、木桩消浪、围隔消浪、抛石消浪等消 浪结构或措施。 5.1.3.2缓坡型(坡度<25°)人工或自然堤岸湖滨适用于消浪坝、消浪潜坝、消浪丁坝、木桩消浪, 围隔消浪等。 5.1.3.3陡坡型(坡度25°~35°)人工或自然堤岸湖滨适用于消浪坝、抛石消浪等。 5.1.3.4消浪坝、消浪潜坝等可按结构材料、坝高及与水流流向关系等,选用透水或不透水、淹没或非 庵没等形式。 5.1.3.5消浪坝、消浪潜坝等标准及级别确定、总体布置、地基处理、稳定计算及安全系数、建筑材料 构造要求可按GB50286、SL379、JTS154执行。消浪建设过程应考虑水力条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5.1.4底质修整改造
5.1.4.1湖滨底质修整改造宜满足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底质条件。 5.1.4.2湖滨底质修整改造包括地形地貌改造和底质的改良。 5.1.4.3湖滨底质地形地貌改造宜采用侵占物拆除、地形平整等。 5.1.4.4湖滨底质的改良可采用原位固化、钝化修复或生态疏浚清除后异位处置等。 5.1.4.5生态疏浚技术可按DB32/T3258执行
5. 1.5 水质改善
5.1.5.1水质宜满足湖泊水功能区划及水质管理目标。 5.1.5.2宜在外源污染进入湖滨区域前采取湖滨缓冲带等拦截措施。 5.1.5.3河流入湖污染宜通过截污纳管等措施,控制水污染物入湖量,通航河道应进行移动污染源控制。 5.1.5.4宜在生态系统构建区域建设适宜的生态净化装置,如生态浮床、曝气增氧装置等。 5.1.5.5对于蓝藻门浮游植物为优势种、存在蓝藻暴发风险的湖泊宜进行蓝藻控制JGJT318-2014 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蓝藻控制可采用蓝 藻打捞、水生植物抑藻、滤食性鱼类抑藻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