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pdf

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7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4476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pdf

DB54/T 011720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纲 监测体系与监测内容. 遥感监测方法与技术... 地面监测方法与技术.. 10 结果与验证, 质量保证与监控. 10监测报告格式 附录A(规范性附录)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网络. 附录B(规范性附录) 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 附录C(资料性附录) 草地生态监测调查登记表.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林业监测体系调查记录表.. 44 附录E(资料性附录) 水土保持监测调查登记表... 附录F(资料性附录) 监测报告 64

本标准按GB/T1.1要求编写。 本标准由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某大厦水电施工组织设计,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起草人:王小丹、鲁旭阳、吴建波、鄢燕、范继辉、刘伟龙、赵慧、蔡延江、曹樱子、张天 华、边巴拉姆、普布旦巴、严官隅、张晓杰、刘丽君、米玛

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监测方法、站点布设、技术指标体系、监领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 本标准适用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适用于对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 的跟踪监测。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2 20483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GB/T2 21141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4255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 24708湿地分类 GB/T 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范 GB/T 27618植物有害生物调查监测指南 GB/T 27648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 GB/T 3302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HJ710. 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LY/T 1211 森林植物(包括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1812 林地分类 LY/T 2030 落叶收集法快速测定落叶天然林叶面积指数的技术规程 LY/T 2249 森林群落结构监测规范 LY/T 2258 立木生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技术规程 LY/T 2259 立木生物量建模方法技术规程 LY/T 2359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NY/T 635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 NY/T 1121 土壤检测 NY/T 123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QX/T 58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4部分:冻土观测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生态安全屏障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呈现多层次的结构和有序化的格局,不但与其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与所在区域人文环境相和谐。能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与环境服务,并对相邻环境乃至更大尺度环境的安全起着保障作用。具有这种功能的生态屏障是一种安全的屏障,称之为生态安全屏障。3. 2生态监测应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察,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来监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用以评价与预测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服务。3. 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3.4生态监测网络是由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草地生态监测体系、林业生态监测体系、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及整合的现有监测资源共同构成的监测网络。3.5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某一领域,如气象、植被、土地类型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监测。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与分析,获取所需参数。对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对比,从而得到监测对象的动态信息。3. 6地面监测通过地面站点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获取大气、生物、土壤、水分等要素的监测方法,包括定位观测、样带调查、专项调查和区域调查等。3. 7几何纠正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成像时地物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发生的形变。4总纲4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网络由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草地生态监测体系、林业生态监测 土保持监测体系及整合的现有监测资源共同构成。生态监测网络构成见附录A:图A.1,生态环 点位布设见附录A:图A.2。

根据生态安全屏障保护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方式,获取 反映西藏和各业区生态环境 环境的各种因素

2.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各生态类型特点,在工 筛选出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能反映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将遥感监测、地面监测和收集的基础资料汇总后,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建立生态监测综合数

4.2.4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综合成效评估

资料分析和监测结果,采用适宜的方法与技术,综合评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提出 观的建议,保障后续工程顺利实施。生态监测技术路线详见附录A:图A.3。

按规定的监测时目 屏障的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结构 与功能和环境效应的监测信息 与查询等信息服务。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监测区域、重点监测工程和重要功能等,设置专项监测。

4. 4. 1遥感监测

以“3S”技术为支撑,从区域和景观尺度对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区域和影响区域进行周 测,结合地面站点和样方对各种生态要素和环境特征进行时空动态监测和评估。

依托地面监测站点设置的定位和半定位样地,监测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生态工程实施 工程区内外的变化。积累地面资料和基础数据

包括基础数据准备、背景资料和统计资料收集、地面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汇总、遥感信息提取 图件处理、分析评价、编写监测报告、成果输出及发布等环节。

5.1.1.1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由生态监测中心(1个)、亚区监测站(10个)和生态类型背景点(100个) 级监测体系组成,开展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重要功能的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见附录B:表 3.1。生态监测中心组成见附录B:图B.1,生态监测站见附录B:表B.2,背景监测点布局见附录B:表 B.3。

5. 1. 1. 2 生态监测中心

是保障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网络正常运行的核心,具有综合管理与技术把关的职能。主要负 责监测体系统筹布设、监测规范制定、站点运行管理、技术人员培训。承担大型仪器校验与共性要素的 分析测试。监管各体系野外数据采集与数据质量。遥感与基础地理信息集成、各类专业数据库建设和成 效评估信息系统构建,组织完成综合报告

5.1.1.3生态亚区监测站

5.1.2生态环境监测内容与指标

5.1.2.1共性监测内容与指标

1. 2. 2区域特色监测内容与指

测体系,对草地资源动态和草地类生态 监测,科学评价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人 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实施效果。草地生态 系组成详见附录A:图A.1。

5. 2. 2 监测内容与指标

主要监测草地类型和面积、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牧草比例和产量、土壤理化性质、载畜量等。监 测指标见附录B:表B.6。

5. 2. 2. 2草地类生态工程监测

开展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监测,包括退牧还草和鼠、虫、毒章害治理 藿溉人工饲草基地、草种繁育基地、绿洲型饲草产业基地和人工饲草示范基地工程监测。主要监测指标 见附录B:表B.7。

对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实施全面监测,科学评价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防 工程、重要湿地保护工程、森林火烧迹地更新工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 施效果。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组成见附录A:图A.1。

5.3.2.1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监测

监测森林类型和面积、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和调落物等。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8。

5.3.2.2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监测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火烧迹地更新工程面积、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主要监 见附录B:表B. 9。

5.3.2.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保护区建设工程

监测保护区生境面积变化、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保护区内资源情况、地表覆被特征和疫源 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0

5.3.2.4重要湿地保护工程

5.3.2.5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监测防护林资源状况、防护林的结构功能变化和防护成效。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2。

5.3.2.6防沙治沙工程

查明西藏水土流失现状和动态,监测评价治理工程的实施成效。监测体系组成见附录A:图A.1。

开展西藏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监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成效监测。主要监测指标见 附录B:表B.14。

6遥感监测方法与技力

6. 1. 1. 1工作底图

工作底图以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根据监测需求确定适宜比例尺

6. 1. 1. 2遥感影像

根据监测评估需要合理选择低分辨率(>50m)、中分辨率(10~50m)和高分辨率(<10m) 影像。针对特定需求优化遥感数据的选择,重点区域可选取多信息源融合后的影像。影像时相以5~10 月为最佳,多时相作参考,单景云层覆盖应少于10%。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小的不易发生变化的区域,可 适当放宽到15%~20%,受人为影响比较大易发生生态变化的区域要求尽量没有云覆盖。

采用阿尔伯斯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判读提取目标地物的最小单元:一般规定变化的面状地 于4×4个象元(120m×120m)。几何纠正时还应建立坐标系统及投影。

远洋城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案采用归一化法、插值法、比值法、变换向量、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对遥 进行分类和判别。

6.3.2影像合成与融合处理

对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标准 假彩色合成,合成的影像地面分辨率为30m。根据实际需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保证监测的精度要求

6. 3. 3影像预判

在相同或者相近的环境条件基础上,通过对地貌、植被、土壤、气候及人文要素特征分析,对 像色调、形状、空间组合进行判定,建立地物的解译标志录巴寺大坝施工组织设计,实现对遥感信息的初判和解译

6.5.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监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