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1066.1-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41066.1-2021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海洋石油半潜式钻井平台 第1部分功能配置和设计.pdf5.5.1.6钻井系统应设计有维修通道。 5.5.1.7钻台区域应设计不少于两条直接通向安全区的逃生通道,井架(或钻塔)应设计有应急脱险 设施。 5.5.1.8钻台区域的设备布置应使司钻能直接或借助可靠的辅助可视设备看清钻台面及井架内的作业 活动。
5.5.2.1钻井绞车应具备回收和下放水下设备的能力。 5.5.2.2井架的“V”型门高度应满足操作隔水管、伸缩节和钻井管具的需要。 .5.2.3 液压式钻柱升沉补偿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气管线尺寸应根据平台管线实际布置路径进行设计计算; b) 气瓶组总容积应根据平台设计极限作业工况补偿精度要求进行计算,气瓶规格尺寸满足存储 位置空间限制; c 应配备为气瓶组充气的备用气瓶; d)其他设计应符合SY/T7460的要求
5.2.1钻井绞车应具备回收和下放水下设备的能力。 5.2.2井架的“V”型门高度应满足操作隔水管、伸缩节和钻井管具的需要。 5.2.3液压式钻柱升沉补偿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气管线尺寸应根据平台管线实际布置路径进行设计计算; 气瓶组总容积应根据平台设计极限作业工况补偿精度要求进行计算,气瓶规格尺寸满足存储 位置空间限制; C 应配备为气瓶组充气的备用气瓶; d)其他设计应符合SY/T7460的要求
5.5.3.1顶部驱动装置应采用多电机驱动形式,高位背钳额定扭矩宜不小于135kN·m,在额定转速 下持续扭矩宜不小于62kN·m,额定工作压力宜不小于52MPa。 5.5.3.2转盘开口尺寸应不小于1257mm。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系统5.5.4钻井液处理和循环系统
GB/T 41066.1—2021
可以远程读取仪表数据
5.4.4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设计要求 a 钻并液处理能力应满足平台设计的最大钻并液密度、排量和温度的要求; b 钻井液分配器应配备阀门,阀门出口尺寸不低于250mm,能将钻井液平均分配到振动筛; C 井口返回的钻井液管线应采用封闭式管汇,倾斜角度宜不小于6”,应配备冲洗管线及流量传 感器; d) 岩屑输送系统包含水平输送带、垂直输送带,采用变速驱动、螺杆式、本地控制; e 计量罐应采用无盖的散开式罐体结构,罐体容积不应大于15m",并宜分隔为大小两个罐体, 罐体的尺寸和结构应满足可直观目测出罐内液体产生80L体积变化的刻度要求; 应在钻台及辅助井口、机舱、钻井液泵舱、振动筛房、固井单元、钻井液池区域、散装舱、管架区、 主甲板区域、浮箱泵舱、工作间、生活区顶部提供淡水/钻井水、电源和空气接口; 其他设计应符合SY/T5612的要求
5.5.4.4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设计要求: a) 钻并液处理能力应满足平台设计的最大钻并液密度、排量和温度的要求; b) 钻井液分配器应配备阀门,阀门出口尺寸不低于250mm,能将钻井液平均分配到振动筛; C 井口返回的钻井液管线应采用封闭式管汇,倾斜角度宜不小于6”,应配备冲洗管线及流量传 感器; d) 岩屑输送系统包含水平输送带、垂直输送带,采用变速驱动、螺杆式、本地控制; e 计量罐应采用无盖的散开式罐体结构,罐体容积不应大于15m",并宜分隔为大小两个罐体, 罐体的尺寸和结构应满足可直观目测出罐内液体产生80L体积变化的刻度要求; 应在钻台及辅助井口、机舱、钻井液泵舱、振动筛房、固井单元、钻井液池区域、散装舱、管架区、 主甲板区域、浮箱泵舱、工作间、生活区顶部提供淡水/钻井水、电源和空气接口; g 其他设计应符合SY/T5612的要求
5.5.5.1防喷器组设计要求如下:
张力,并根据GB/T30217.1的规定设计张紧装置数量; b 隔水管张紧器系统气管线尺寸应根据平台管线实际布置路径进行设计计算; C 气瓶组总容积应根据平台设计极限作业工况补偿精度要求进行计算,气瓶数量应根据存储位 置空间尺寸确定,并应包括备用气瓶; d 其他设计应符合GB/T30217.1和SY/T6913的要求
5.5.6管柱自动化处理装置
5.5.6.1管架区应能储存满足钻井、完井需要的钻具、套管、油管等管具。 5.5.6.2管子水平抓取设备宜具备同时抓取多根钻杆的能力。 5.5.6.3管子水平移送设备宜适应输送隔水管、伸缩节的能力,且宜设置管子暂存架。 5.5.6.4接/卸立根和存储设备宜适应最大管径350mm的管柱,设计载荷应能满足提升钻链立根的 要求。 5.5.6.5 当动力源失效后,抓持管具的设备应能保持安全抓持状态不小于10min,并应具备将管具应 急下放至安全位置的能力。
5.5.7钻并控制装置
5.5.7.2司钻房防护等级应符合危险区域要求,其空调的进风口应位于安全区。 5.5.7.3布置于司钻房内的操控面板应方便司钻快速操作 5.5.7.4软件系统应能遥控涉及整个钻井流程关键设备设施的工业控制系统及相关的泵、阀门。 5.5.7.5软件系统宜提供不少于四处终端,其中主控终端位于司钻房,显示终端应布置于作业者办公 室、高级队长办公室、队长办公室, 5.5.7.6软件系统应通过第三方安全测评
5.5.8.1转运能力应分别与相关设备重量相匹配,并留有安全余量,
.5.8.1 转运脂力 女全乐单 .5.8.2 转运设备的扶正装置及设备存放区固定装置的强度应满足平台自存工况的要求。 5.5.8.3 防喷器转运设备、采油树转运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满足转运、下放、回收、储存防喷器和采油树的要求; 月池区设备应能辅助安装和拆卸防喷器控制管缆; c)应设置下放和回收防喷器的导向装置
5.5.9第三方服务设备
5.5.9.2钻井液池应预留第三方录并设备用的传感器接口,并预留连通到作业者办公室、录并工作间 同钻房的电缆通道。 5.5.9.3ROV下方空间应满足平台处于作业工况下摇摆时仍能安全人水,如空间受限宜设计导向绳利 导向框架。 5.5.9.4测井区域的设计和布置应便于电测人员操作,并易于观察到井口位置
5.5.9.2钻井液池应预留第三方录并设备用的传感器接口,并预留连通到作业者办公室、录并工作间 同钻房的电缆通道。 5.5.9.3ROV下方空间应满足平台处于作业工况下摇摆时仍能安全人水,如空间受限宜设计导向绳和 导向框架。 5.5.9.4测井区域的设计和布置应便于电测人员操作,并易于观察到井口位置
5.10.1钻并液压站能力应与钻并设备的设备需求相匹配,并留有安全余量。其液压系统的设计 系统中单一故障不影响关键设备的正常使用
GB/T 41066.1—2021
5.5.10.2钻井工具的存放应易于转运。
5.6甲板及辅助机械装置
5.6.1.1应满足SY/T10003的要求。 5.6.1.2应将左右舫的其中一台吊机设置为应急吊机。 5.6.1.3 至少有一台吊机的布置及能力应满足隔水管伸缩节、防喷器组、水下采油树的最重组件吊装要 求,并能覆盖主要的作业区域。 5.6.1.4 应具备失效保护和应急下放的能力。 5.6.1.5 应具备4级海况波浪补偿的能力。 5.6.1.6 吊机主结构及主要部件的设计疲劳寿命应与平台一致。 5.6.1.7 吊机小钩载重能力应不小于15t。 5.6.1.8钢丝绳应满足SY/T5170的要求
5.6.1.1应满足SY/T10003的要求。 5.6.1.2应将左右的其中一台吊机设置为应急吊机。 5.6.1.3至少有一台吊机的布置及能力应满足隔水管伸缩节、防喷器组、水下采油树的最重组件吊装要 求,并能覆盖主要的作业区域。 5.6.1.4应具备失效保护和应急下放的能力。 5.6.1.5 应具备4级海况波浪补偿的能力。 5.6.1.6 吊机主结构及主要部件的设计疲劳寿命应与平台一致。 5.6.1.7 吊机小钩载重能力应不小于15t。 5.6.1.8钢丝绳应满足 SY/T 5170的要求
5.6.2辅助机械设备
6.2.1通用压缩空气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a)通用压缩空气系统的工作压力为0.8MPa~1MPa; D 空气压缩机应采用一用一备设计,每台压缩机的额定排量至少为系统用气量的75%,且在满 足所有设备需求的基础上具备不少于20%的容量储备; 可通过减压站减压至0.4MPa~0.6MPa并与散装料输送系统联通供气,以满足散装料输送 系统的单一空气压缩机故障时,剩余供气量应满足使用要求; d 空气干燥器的容量应与空气压缩机的排量相匹配,宜采用吸附再生式的干燥器。 6.2.2 冷却水系统应符合5.3.3.4的要求。 6.2.3 阀门遥控系统设计要求如下: a 处于水线以下位置的阀门宜选用液压遥控形式,位于危险区域的阀门遥控装置应满足防爆 要求; b)液压遥控的液压管宜选用022Cr17Ni12Mo2(316L)或等效材质,在阀门驱动头和液压站之间 应采用整根管线; c)通海阀的液压驱动头的管路上应有阀门或等效措施避免液压反流,并设计有能在破损水线上 方进行操作的手工液压站并联管路。 6.2.4 通风和空调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甲板箱的封闭区域应有机械通风设施,位于开放场所的通风筒应具有风雨密装置并且能避免 雨水被吸入到风管内; b) 中心控制站除了正常工作的空调通风系统外,还应设置一套独立的空调系统; 应在负压保护且相对封闭的危险区与安全区连通处设置气锁间; 通风导管内的流速设计应满足对噪声的相关要求; e) 位于水密线以下的供排风管应安装有能在破损水线以上进行操纵的水密阀; 生活区域通风进风口应远离危险区域; g) 生活区域应保持正压通风,且走廊和逃生通道的压力应高于邻接的舱室的压力; 厨房、空调压缩机房、洗衣间、卫生间、洗浴间、换衣间相对于邻接的舱室应保持负压; 医疗区域的排风应单独直接排至室外,不应当做空调的回风使用; 吸烟室、厨房、卫生间、沐浴间排风应单独或成组地直接排至室外,不应当做空调的回风使用
0.6.2.1通用压缩空气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a)通用压缩空气系统的工作压力为0.8MPa~1MPa; b) 空气压缩机应采用一用一备设计,每台压缩机的额定排量至少为系统用气量的75%,且在满 足所有设备需求的基础上具备不少于20%的容量储备; C 可通过减压站减压至0.4MPa~0.6MPa并与散装料输送系统联通供气,以满足散装料输送 系统的单一空气压缩机故障时,剩余供气量应满足使用要求; 空气干燥器的容量应与空气压缩机的排量相匹配,宜采用吸附再生式的干燥器。 5.6.2.2 冷却水系统应符合5.3.3.4的要求。 5.6.2.3 阀门遥控系统设计要求如下: a 处于水线以下位置的阀门宜选用液压遥控形式,位于危险区域的阀门遥控装置应满足防爆 要求; b)液压遥控的液压管宜选用022Cr17Ni12Mo2(316L)或等效材质,在阀门驱动头和液压站之间 应采用整根管线; c)通海阀的液压驱动头的管路上应有阀门或等效措施避免液压反流,并设计有能在破损水线上 方进行操作的手工液压站并联管路。 5.6.2.4 通风和空调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申板箱的封团区域应有机械通风设施,位于开放场所的通风筒应具有风雨密装置并且能避免 雨水被吸人到风管内; b 中心控制站除了正常工作的空调通风系统外,还应设置一套独立的空调系统; 应在负压保护且相对封闭的危险区与安全区连通处设置气锁间; 通风导管内的流速设计应满足对噪声的相关要求; 位于水密线以下的供排风管应安装有能在破损水线以上进行操纵的水密阀; f 生活区域通风进风口应远离危险区域; g) 生活区域应保持正压通风,且走廊和逃生通道的压力应高于邻接的舱室的压力; 厨房、空调压缩机房、洗衣间、卫生间、洗浴间、换衣间相对于邻接的舱室应保持负压; 心 医疗区域的排风应单独直接排至室外,不应当做空调的回风使用; 吸烟室、厨房、卫生间、沐浴间排风应单独或成组地直接排至室外,不应当做空调的回风使用;
k)通风系统的电源应可在居住舱室以外切断; 发生火灾时,通风系统的主吸风口和排风口应能在通风处所以外关闭; m) 住人房间的通风口不应正对着床铺; n 每个处所的室温应能单独调节; 0) 居住舱室的新风量不应小于30m/(人·h): P) 餐饮区域和娱乐区域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 q 厨房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20次/h; 卫生间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5次/h; 5 医疗区域所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0次/h; t 蓄电池间的换气次数不应小于30次/h。 5.6.2.5 压载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在压载舱室的对角位置设置舱容传感器; 压载舱的透气管应满足压载泵全负载工作时的排气要求,且不应穿越油舱 c) 压载管路在舱室内的吸排口位置的地面应布置耐冲刷板,吸排口与地面的间隙要尽量小,但其 间隙应满足不小于1.2倍最大压载排量通过, 5.6.2.6 生活淡水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海水淡化装置应布置在破损水线以上,可选用蒸馏式或者反渗透膜式; b) 生活区域的热水应保持24h供应,至少应设置两组热水柜和循环泵,每组供水量应达到需求 量的75%以上; 至少应设置两组厨房的纯水过滤装置,每组供水量应达到需求量的75%以上; d 生活淡水水柜和水舱的设计应便于定期进行消毒、化验和清洗。 5.6.2.7 厨房食品粉碎机与排海口之间的管路应垂直,并应有便于拆卸冲洗的过滤装置, 5.6.2.8 3左右航浮箱电梯的门、空间和电梯承载能力应能满足浮箱内设备设施最重最大零部件的转运, 载重量宜不小于1000kg,出现故障时应自动停止于最高层,能在平台摇摆不大于10°的情况下正常 工作。 5.6.2.9 在立柱、泵舱、钻井液泵房、库房、工作间和机舱的道路上,应对门、舱口、吊运或搬运方案进行 设计并配备吊梁、吊运葫芦、滑车等搬运设施,能够搬运重型设备以及完整或分开的管线,能够在舱内对 此类设备及零部件进行运输。 5.6.2.10机械舱室的门、舱口、通道的设计,应按能吊运或搬运各自区域内大于25kg的设备部件进行 设计,对于外形尺寸超过舱室门的设备零部件,宜预留用于维修的大型部件转运空间。其配备吊梁、吊 运葫芦、滑车等搬运设施的能力应满足能通过舱室门的最重零部件。 5.6.2.11甲板加注装载站设计要求如下:
GB/T 41066.12021
c)焊接工作室应设计能将 外的带可移动吸排口的通风系统 d)焊接工作台应能承载1000kg以内的零部件重量,宜设计为高度可调整形式; e)其中一台电焊设备应由应急配电盘供电: f)电焊插座及电缆的布设应避免干扰电气仪表
5.6.2.13机械工作间设计要求如下:
.0.2.13 机做 a) 机械工作间宜布置于机舱附近; 车床应能处理不大于120mm的管件; C 切压管机应能处理不大于50mm的软管; d) 工作台应能承载100kg以内的零部件重量,宜设计为高度可调整形式。 5.6.2.147 水下工作间设计要求如下: a 水下工作间宜布置于月池附近,并有舱室门通向月池; b) 切压管机应能处理不大于63mm的软管; C 工作台应能承载100kg以内的零部件重量,宜设计为高度可调整形式 5.6.2.15 5叉车应设计要求如下: 外形尺寸应符合所需通过空间和操作空间的限制,依据货物重量及使用高度选择叉车吨位,最 小能力应不小于2t; D 电动叉车的充电站宜布置于室内安全区域,且通风频次大于30次/h;若布置于露天区域则应 满足相应的防护等级(IP)要求; 应符合使用区域的防护、防爆等级要求。 5.6.2.16 拖缆的主拖点到导缆孔之间、导缆孔外侧的浮箱表面应设计耐磨凸起。 5.6.2.17 拖缆的悬挂系统的吊点应方便人员维护检测吊耳和滑轮组
5.7消防、安全、救生和环保系统
5.7.1.1消防设施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5.7.1.1消防设施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平台结构的防火设计; b) 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和控制站结构防火设计; ) 平台上危险区域划分; d) 可燃气体和硫化氢气体监测设备设计; e) 消防系统、应急关断和逃生装置设计; f 通用报警系统的设置; g) 消防员装备配备。 5.7.1.2 灭火剂施放前的报警设计要求: 在通常有人工作或出入的任何处所内,应设有施放火火剂的自动声光报警系统,满足在火火剂 施放前至少20S的报警要求; b) 该报警系统应包含常规供电和应急电源供电两种模式。 5.7.1.3 消防水管宜设计成环路形式,支管和环形总管之间有相应区域的隔离阀
2.1开散甲板处离甲板高2m以上的泛光灯、附件等应符合防坠落安全要求。 2.2应在任何能通向水面的通道设计防海盗门,应采取措施确保仅能从平台一侧打开、门锁不易 皮坏、不易于被翻越。
6.7.2.4不同用途的报警声响信号应有不同的音调。 .7.2.5防爆的设计要求: a) 危险区域划分应满足钻井、试油过程中持续产生危险气体及其持续时间的要求; 危险区域与非危险区域应相互隔离,中控室(驾驶室)和应急设备处所应设计在非危险区; ) 系统和设备的设置应有利于减少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或减轻火灾和爆炸所产生的后果: 危险区域与含有引燃源区域距离不应小于3m; e) 危险区域内的钻井设备及器具应符合SY/T6671的相关要求; f 平台应最低级急关断后仍需要操作的设备,如果放置在封闭处所以外,应满足2类危险区 要求, .7.2.6 平台状态视觉指示器设计要求: a) 在所有工作处所的入口、起居处所的人口、娱乐场所和餐厅、直升机甲板、中控室(驾驶室)、本 地控制室(备用控制室)、办公室和钻台应设有平台状态视觉指示器; b 显示应同平台从“正常”状态到“弃平台”状态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相适应,所用信号应限于:综 合警报(含火警、溢油、恐怖活动等)、井喷警报、人员落水、油气泄漏(含硫化氢泄漏)、撤离警报 (弃平台)信号,这些信号应在应变部署表和平台操作手册中予以说明; 应在中控室(驾驶室)、本地控制室(备用控制室)设置平台状态视觉指示器的控制系统; d) 火灾和可燃气体探测系统发出的信号应能自动触发相应警报; 能在主电源失效时自动转换到应急电源: 有独立的电源故障听觉和视觉指示; g) 对水密门和舱盖的操作控制应设有报警显示和控制系统。
.7.3.1救生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位于部区域和舰部区域,并远离钻井系统和大型甲板设备; b) 设计收放导向避免救生艇收放时碰撞到救生平台支架; 其下放范围不应存在任何障碍物; d) 救生艇前后吊钩附近应设计有安全绳和工作平台,便于人员靠近并操作吊钩安全卸扣; e) 有固定销防止救生艇摇摆; f 救生艇起落架平台应设计有栏杆。 .7.3.2 救生筏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能满足平台实际操作高度抛放的要求; b) 设置救生筱降落装置或海上撤离系统; c) 处于吊车覆盖范围内。 7.3.3 救助艇的存放位置应处于吊车吊运覆盖能力范围
5.7.4.1噪声声源处所内的舱壁、天花板和甲板应采用隔音材料,并应为机器处所安装隔音的自动关 闭门。 5.7.4.2应在机舱附近的其他机器处所为机舱人员设立隔音的集控室(机控室),其位置与机舱间至少 宜间隔一个以上的舱室。
5.7.4.1 噪声声源处所内的舱壁、天花板和甲板应采用隔音材料,并应为机器处所安装隔音的自动关 闭门。 5.7.4.2应在机舱附近的其他机器处所为机舱人员设立隔音的集控室(机控室),其位置与机舱间至少 宜间隔一个以上的舱室。
GB/T 41066.1—2021
5.8.1.1舱室的面积和净高应满足相应人级船级社及船旗国的要求。 5.8.1.2 居住舱室应与生活区其他舱室、通道隔热。 5.8.1.3 居住舱室不应与机器处所、厨房、仓库、洗衣房或公共卫生区域直接相通,上述处所与居住 分开的舱壁和外部舱壁应使用钢材或其他经认可的材料,并具备水密和气密性。 5.8.1.4 应设置分区域的通风空调系统 5.8.1.5 宜配有书桌、书架、座椅和衣帽钩、镜子、小橱/柜等设施, 5.8.1.6 窗应布置于不受到波浪碎击区域,窗应满足风雨密要求,并装有窗帘或等效物 5.8.1.7 每个卫生间的真空系统应自带隔离阀。 5.8.1.8 所有的洗室应配备有直接通向露天的通风装置。 5.8.1.9 每个床头宜配备人员应变部署表。 5.8.1.10 噪声水平应不高于50dB,震动和噪声控制要求高的平台应采用浮动地板和阻尼材料
5.8.1.1舱室的面积和净高应满足相应人级船级社及船旗国的要求。 5.8.1.2 居住舱室应与生活区其他舱室、通道隔热。 5.8.1.3 居住舱室不应与机器处所、厨房、仓库、洗衣房或公共卫生区域直接相通,上述处所与居住舱室 分开的舱壁和外部舱壁应使用钢材或其他经认可的材料,并具备水密和气密性, 5.8.1.4 应设置分区域的通风空调系统 5.8.1.5 宜配有书桌、书架、座椅和衣帽钩、镜子、小橱/柜等设施, 5.8.1.6 窗应布置于不受到波浪碎击区域,窗应满足风雨密要求,并装有窗帘或等效物 5.8.1.7 每个卫生间的真空系统应自带隔离阀。 5.8.1.8 所有的洗室应配备有直接通向露天的通风装置。 5.8.1.9 每个床头宜配备人员应变部署表。 5.8.1.10 噪声水平应不高于50dB,震动和噪声控制要求高的平台应采用浮动地板和阻尼材料
5.8.2.1健身房应安装吸音地板及墙板
5.8.2.1健身房应安装吸音地板及墙板。 5.8.2.2吸烟室应采用独立排风系统。
5.8.3.1应按照床位数量的110%配备更衣柜数量,更衣柜带通风格栅或通孔,可强制排风。 5.8.3.2门应开向逃生路线方向,需要配备直接推动即可打开的门把手,并配有可视窗
5.8.4.1餐饮区域餐位应满足50%床位人员同时就餐的要求,伙食库房及冷库容量要符合平台的自 持力。 5.8.4.2 2应与居住舱室隔开,并靠近厨房。 5.8.4.3 餐具室宜与餐厅直接相通,否则应提供充足的餐具柜和洗涤餐具的适当设备。 5.8.4.4桌 桌面和椅面应采用防潮材料。 5.8.4.5 餐桌和餐椅的布置应保证就餐通道畅通,且便于固定, 5.8.4.6 6餐厅区域内的设备设施宜采用固定措施。 5.8.4.7 厨房的地面应防滑,壁板和天花板表面宜选用拉毛工艺的不锈钢材料,排水设施应采用易于拆 卸的不锈钢防滑格栅。 5.8.4.8应配备集中通风系统
5.8.5清洁与储物区域
.8.5.1洗衣机和烘干机应附带防震系统或者安装在减震基座上,后方应有不小于700mm的检修 28
通道。 5.8.5.2洗衣间的排水设施的能力应能满足所有设备同时排空,排水设施应设置过滤网,并设置清理地 漏杂物的通道。 5.8.5.3烘干机的排气管道应具有高温报警和保护装置。 5.8.5.4每层生活区应设置一间被服库,库内搁架的深度宜不小于500mm,承重宜不小于150kg/m。 5.8.5.5应设置集中通风系统。
5.8.6.1办公室应根据职能配备相关的监控设备、仪器、办公设施等。 5.8.6.2作业者办公室、高级队长办公室、队长办公室的窗户宜开向钻台作业区。 5.8.6.3临近办公区域宜配备咖啡间或休息区。 5.8.6.4中控室(驾驶室)应配备独立于居住舱室的集中通风系统。 5.8.6.5对于舒适性要求高的平台可采用高度可调节办公桌。 5.8.6.6 载人电梯宜满足担架进出的需要
5.8.6.1办公室应根据职能配备相关的监控设备、仪器、办公设施等。 5.8.6.2作业者办公室、高级队长办公室、队长办公室的窗户宜开向钻台作业区 5.8.6.3临近办公区域宜配备咖啡间或休息区。 5.8.6.4中控室(驾驶室)应配备独立于居住舱室的集中通风系统。 5.8.6.5对于舒适性要求高的平台可采用高度可调节办公桌。 5.8.6.6 载人电梯宜满足担架进出的需要,
5.8.7.1 面积不应小于15m。 5.8.7.2 应便于会诊和进行医疗急救,并有助于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 5.8.7.3 应有应急照明设施。 5.8.7.4 应有洗手盆和独立下水,供应冷热水, 5.8.7.5 医务室内或邻近处应至少有一个通风良好的卫生间,并配备有独立的排风系统, 5.8.7.6 应设计不少于两个出人口,且应能分别到达主申板和生活区内部,宽度应满足担架顺利出入 5.8.7.7 医务室不应作为医生的常设住所,但医生的住所应邻近医务室。 5.8.7.8 应配备有药库
5.8.8.1走廊门或人员经常出人的舱室宜带透视窗。 5.8.8.2走廊通道门应开向逃生路线方向,配备直接推动即可打开的门把手,并应带限位杆或 控制的电磁定门器,应急情况可自动释放。 5.8.8.3走廊及门满足医疗担架的通过要求, 5.8.8.4走廊区域应配备风暴扶手。 5.8.8.5不准许设有长度超过7m且一端不通的走廊,
5.8.8.1走廊门或人员经常出人的舱室宜带透视窗 5.8.8.2走廊通道门应开向逃生路线方向,配备直接推动即可打开的门把手,并应带限位杆或带有中央 控制的电磁定门器,应急情况可自动释放。 5.8.8.3走廊及门满足医疗担架的通过要求, 5.8.8.4走廊区域应配备风暴扶手。 5.8.8.5不准许设有长度超过7m且一端不通的走廊。
5.8.9储存和冷藏室
5.8.9.1 储存和冷藏室应包括干品库、冷藏库和冷冻库。 5.8.9.2 冷藏库和冷冻库应能从内外部开启,并设有从内部触发的冷库呼叫系统。 5.8.9.3 冷藏库和冷冻库外应有温度显示和控制设备。 5.8.9.4 冷藏库和冷冻库的门应具有防冻、加热设施。 5.8.9.5 制冷系统应设计备用制冷压缩机。 5.8.9.6宜使用环保型制冷剂
GB/T 41066.12021
5.8.10空气调节系统
5.8.11.1平台宜设置适当的供暖设备。但仅在温暖水域作业的平台可不设置供暖设备。 5.8.11.2供暖设备应配备保护罩。 5.8.11.3居住舱室内的供暖设备不应使用蒸汽作为供暖介质
5.9.1外部通导系统
5.9.2内部通信系统
5.9.2.1广播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5.9.2.4应急呼救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5.10.1.1设计压力应符合以下要求
GB/T 41066.1—2021
的由内压(或外压)与温度构成的最苛刻条件下的压力,如果管 路中装有安全泄放装置,则设计压力应不低于安全泄放装置的设定压力; b)燃油管路的设计压力可按表2取值
表2燃油管路的设计压力
注:T为燃油管路的工作温度
5.10.1.2设计温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设计温度应不低于作业期间预计的最苛刻条件下的温度,且不应小于50℃; b 目标作业海域为寒带的平台,应在管线和舱室透气头设计保温和伴热设施。 5.10.1.3 3安全阀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实际工作压力可能超过设计工作压力的管路,应在泵的输出端管路上设置安全阀,安全阀压力 设定不应超过管路的设计压力; 管路中的加热器和空气压缩机的冷却器应装设安全阀,油管路的安全阀溢出液体应回流至泵 的吸人端或舱柜内; C) 压力管路上如装有减压阀时,应在减压阀后装设安全阀及压力表,并应设有旁通管路 d) 压力罐柜的安全阀应有管线通至安全区域, 5.10.1.4 管路材质设计要求如下: a 应根据平台的使用寿命、输送介质和腐蚀余量的影响进行设计; b) 高压钻井液、固并和试油管系宜选用30CrMo(ASTMA519一4130)合金钢或等效材料; ) 低压钻井液、油基钻井液、消防、压缩空气、吹灰、燃油及润滑油、污水和舱底水管系宜选用20 #(ASTMA106/GR.B,ANSIB36.10)碳钢或等效材料; d) 盐水管系宜选用双相不锈钢材质或者进行了内覆陶瓷涂层的20#碳钢; 生活淡水和液压管系宜选用316L不锈钢; f 阀门遥控、液舱测深的管系宜采用绕线式柔性不锈钢管或316L不锈钢管; g) 主海水管系宜选用铜镍合金、复合缠绕玻璃钢GRP或FRP材质或等效材料 h 钻井水管系宜选用20#碳钢或等效材料; i) 灰黑水管系宜选用10#碳钢、PVC材质或等效材料; 压载水管系可选用复合缠绕玻璃钢GRP或FRP材质; k) 透气管系可采用GRP或FRP材质。 5.10.1.5 其他事项: a 高压管路系统应进行强度分析,吹灰管路系统应进行输送能力分析; b) 不同材质的管路应避免产生电化学腐蚀; C 仪表空气管路应设置成一条能够到达各个不同设备的环形管路,每个支管和环形总管之间用 隔离阀隔离; d 生活热水管线宜设计成环路形式,每个支管和环形总管之间用隔离阀隔离
,10.1.2设计温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设计温度应不低于作业期间预计的最苛刻条件下的温度,且不应小于50℃; b) 目标作业海域为寒带的平台,应在管线和舱室透气头设计保温和伴热设施。 10.1.3安全阀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实际工作压力可能超过设计工作压力的管路,应在泵的输出端管路上设置安全阀,安全阀压力 设定不应超过管路的设计压力; b 管路中的加热器和空气压缩机的冷却器应装设安全阀,油管路的安全阀溢出液体应回流至泵 的吸入端或舱柜内; C) 压力管路上如装有减压阀时,应在减压阀后装设安全阀及压力表,并应设有旁通管路 d)压力罐柜的安全阀应有管线通至安全区域。 10.1.4 管路材质设计要求如下: a) 应根据平台的使用寿命、输送介质和腐蚀余量的影响进行设计; b) 高压钻井液、固并和试油管系宜选用30CrMo(ASTMA519一4130)合金钢或等效材料; C 低压钻井液、油基钻井液、消防、压缩空气、吹灰、燃油及润滑油、污水和舱底水管系宜选用20 #(ASTMA106/GR.B,ANSIB36.10)碳钢或等效材料; d) 盐水管系宜选用双相不锈钢材质或者进行了内覆陶瓷涂层的20#碳钢; 生活淡水和液压管系宜选用316L不锈钢; f 阀门遥控、液舱测深的管系宜采用绕线式柔性不锈钢管或316L不锈钢管; g) 主海水管系宜选用铜镍合金、复合缠绕玻璃钢GRP或FRP材质或等效材料; h 钻井水管系宜选用20#碳钢或等效材料; i) 灰黑水管系宜选用10#碳钢、PVC材质或等效材料; j) 压载水管系可选用复合缠绕玻璃钢GRP或FRP材质; k) 透气管系可采用GRP或FRP材质。 .10.1.5 其他事项: a) 高压管路系统应进行强度分析,吹灰管路系统应进行输送能力分析; b) 不同材质的管路应避免产生电化学腐蚀; C 仪表空气管路应设置成一条能够到达各个不同设备的环形管路,每个支管和环形总管之间用 隔离阀隔离; d) 生活热水管线宜设计成环路形式,每个支管和环形总管之间用隔离阀隔离。
5.10.1.5 其他事项
5.10.2管路的布置
GB/T 41066.12021
5.10.2.1管路应整齐布置,距离地板、顶板、壁板应有维修检查的距离;冷、热管应分开设置。 5.10.2.2管路应避免穿越配电柜、配电间、变频间等电气设备集中的舱室,且尽量避免跨越电气设备 上空。 5.10.2.3 易受碰损的管子应具有防护罩。 5.10.2.4 应尽量减少管路中可拆卸接头的数量。 5.10.2.5 管路中的法兰、管件和阀件的布置应便于操作、检查和维修。 5.10.2.6 管路的设计和布置应防止液体管路中产生气袋、气体管路中形成液袋。 5.10.2.7 应防止管路振动,且不妨碍管路的伸缩及设备维修, 5.10.2.8 高压钻井液管系的管支架应配备减震吸能装置。 5.10.2.91 5A 依靠重力泄放的水平泄放管应有一定的倾斜度。 5.10.2.10 应根据输送介质的压力、温度、流速及腐蚀性等因素来选择管系材质、尺寸及壁厚, 5.10.2.11 材质的机械强度、刚度、尺寸、重量、抗腐蚀能力、腐蚀余量、耐热性等应满足使用寿命的要 求,并满足弯曲、焊接、安装、维护保养、检修等方面的工艺技术条件。 5.10.2.12减震吸能管卡布置及安装应满足管汇支撑强度和减缓振动的要求
5.10.2.2管路应避免穿越配电柜、配电间、变频间等电气设备集中的舱室,且尽量避免跨越电气设备 上空。 5.10.2.3 易受碰损的管子应具有防护罩。 5.10.2.4 应尽量减少管路中可拆卸接头的数量。 5.10.2.5 管路中的法兰、管件和阀件的布置应便于操作、检查和维修。 5.10.2.6 管路的设计和布置应防止液体管路中产生气袋、气体管路中形成液袋。 5.10.2.7 应防止管路振动,且不妨碍管路的伸缩及设备维修, 5.10.2.8 高压钻井液管系的管支架应配备减震吸能装置。 5.10.2.91 5A 依靠重力泄放的水平泄放管应有一定的倾斜度。 5.10.2.10 应根据输送介质的压力、温度、流速及腐蚀性等因素来选择管系材质、尺寸及壁厚, 5.10.2.11 材质的机械强度、刚度、尺寸、重量、抗腐蚀能力、腐蚀余量、耐热性等应满足使用寿命的要 求,并满足弯曲、焊接、安装、维护保养、检修等方面的工艺技术条件。 5.10.2.12减震吸能管卡布置及安装应满足管汇支撑强度和减缓振动的要求
5.11.1 通用要求
5.11.1.1所有电缆应选用船用双护套铠装电缆,其中外护套阻燃,铠装为铜丝编织。 5.11.1.2控制电缆、通信用电缆回路应相互屏蔽,控制电缆和动力电缆应分开布置。 5.11.1.3 钻并泵舱、钻井液池和钻台等存在钻并液和气体的区域,宜选用耐钻井液电缆。 5.11.1.4 变频驱动负载的电力电缆应选择变频电缆。 5.11.1.5正常工作时,电缆导体最高工作温度应不高于90℃。 5.11.1.6 应根据敷设场所的环境条件、敷设方法、额定电压、工作电流、许用系数和充许电压降等因素 确定电缆型号 5.11.1.7高中压电缆应采用独立的电缆托架。 5.11.1.8 DP平台重要设备的电缆布置应能防止火灾损伤和机械损伤。 5.11.1.9 外露电缆应为阻燃型,设计的敷设方式应不影响阻燃性能。 5.11.1.10 钻井系统、应急关断设备、火灾报警系统应采用耐火电缆。 5.11.1.11 连接消防泵与应急配电板的电缆如通过有失火风险性高的区域,则应采用耐火电缆。 5.11.1.12 应急电源电缆、照明电缆、内部通信或信号电缆及其他重要电缆应尽可能避开热源和其他有 高度失火危险的区域。 5.11.1.13除控制、仪表、通信用电缆和设备内部电缆,其他电缆导体横截面应不小于2.5mm²。 5.11.1.14 电缆的托架和贯穿件宜留有20%的敷设空间
11.2.1每个本质安全电路应具有各目的专用电缆,电缆的外套应为蓝色或者具有蓝色条纹标识。 11.2.2对要求两路供电的重要设备,供电电缆应在水平及垂直方向远离敷设。 11.2.3对具有双套设备的系统或互为备用完成同一重要功能的双套系统SYT 7498-2020 随钻测控井下仪器一体化平台技术规范.pdf,供电电缆及其控制电终 水平及垂直方向远离敷设
11.2.1每个本质安全电路应具有各目的专用电缆,电缆的外套应为蓝色或者具有蓝色条纹标识。 11.2.2对要求两路供电的重要设备,供电电缆应在水平及垂直方向远离敷设。 11.2.3对具有双套设备的系统或互为备用完成同一重要功能的双套系统,供电电缆及其控制电终 水平及垂直方向远离敷设
GB/T 41066.1—2021
多根电缆的水密琪 箱,开应 保持隔舱壁或甲板的水密完整性。 5.11.2.5电缆贯穿有防火要求的舱壁和甲板时,应不削弱甲板和舱壁的防火完整性 5.11.2.6采用DP2系统平台余设备的电缆不应与主电缆一起穿越同一个舱室
5.11.2.4电缆贯穿水密隔 保持隔舱壁或甲板的水密完整性。 5.11.2.5电缆贯穿有防火要求的舱壁和甲板时,应不削弱甲板和舱壁的防火完整性 5.11.2.6采用DP2系统平台允余设备的电缆不应与主电缆一起穿越同一个舱室
完成设计后应编制基本设计文件,文件内容至少应包括: a)平台关键结构参数; b) 作业工况、迁移工况及自存工况中关键输入参数及分析结果; C 关键设计、计算过程文件; d 完工图纸,包括但不限于型线图、舱容图、基本结构图、横剖面图、电力系统单线图、系统功能描 述和系统原理图; e 主要设备规格及操作手册; f 设计结果及结论; g)平台证书、设备证书及清单; h)平台操作手册、安全手册、海事手册
完成设计后应编制基本设计文件,文件内容至少应包括: a)平台关键结构参数; b)作业工况、迁移工况及自存工况中关键输入参数及分析结果; 关键设计、计算过程文件; d) 完工图纸秀水特大桥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型线图、舱容图、基本结构图、横剖面图、电力系统单线图、系统功能描 述和系统原理图; e 主要设备规格及操作手册; f 设计结果及结论; g)平台证书、设备证书及清单; h) 平台操作手册、安全手册、海事手册
GB/T 41066.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