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647-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7647-2021 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pdfICS 75.200 CCS E 24
(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明挖隧道上跨地铁3号线盾构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SY/T 76472021
2022一02一16实施
10.2通信 10.3热工暖通 10.4建(构)筑物 10.5 防腐
工暖通 13 (构)筑物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储气库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天津设计院、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工 程建设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分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峰、刘科慧、卫晓、王东军、王铁军、陈雪松、齐德珍、李彦、陈博、 王春燕、土丹、张楠、李卫东、范欣、邵长娟、郭伟、土兴刚、张志勇、于海涛、宋娱、李雪、 刘烨、刘岩、赵丽丽、刘欣、高继峰、代科敏。
气藏型诸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
本文件规定了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主体工艺、设备及辅助设施、站场总图、自控亻 电、消防给排水、通信、热工暖通、建(构)筑物、腐蚀控制的设计要求,描述了对应的让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及改扩建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油藏型、含水层型储气库可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于本文件。 GB/T 3091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GB/T 4830 工业自动化仪表‧气源压力范围和质量 GB/T 5310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6479 高压化肥设备用无缝钢管 GB/T 8163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T 9711 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14976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 17820 天然气 GB/T 18604 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 GB/T 20801.3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 第3部分:设计和计算 GB/T 20972 石油天然气工业油气开采中用于含硫化氢环境的材料 GB/T 21447 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 GB/T 21448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 GB/T 23258 钢质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 GB 31571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2167 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GB/T 35508 场站内区域性阴极保护 GB/T 38619 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结构化描述规范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40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标准 GB/T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 GB 5005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5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8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9 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 GB/T 50064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T 50065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T 500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 50115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6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 GB 50349 气田集输设计规范 GB/T 50393 钢质石油储罐防腐蚀工程技术标准 GB 50394 人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493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 GB 50582 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准 GB/T 50770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 GBT 50823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GB/T 50892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GB5097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 51245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 GB/T 51248 3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 GB/T 51296 石油化工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 GB 51309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 GA 1166 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 SH/T 3041 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 SY/T 0033 油气田变配电设计规范 SY/T 0047 油气处理容器内壁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规范 SY/T 0060 )油气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SY/T 0076 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 SY/T 0077 天然气凝液回收设计规范
SY/T 0089油气厂、站、库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SY/T 0599 天然气地面设施抗硫化物应力开裂和应力腐蚀开裂金属材料技术规范 SY/T 5329 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 SY/T 6670 油气田消防站建设规范 SY/T 6671 石油设施电气设备场所I级0区、1区和2区的分类推荐做法 SY/T 6805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安全技术规程 SY/T 6848 地下储气库设计规范 SY/T 6885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雷电防护设计规范 SY/T 7036 石油天然气站场管道及设备外防腐层技术规范 SY/T7647—2021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 石油天然气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917号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PCS: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asicprocesscontrol system) GDS:可燃气探测报警系统(gasdetectionSystem) SIS:安全仪表系统(safety instrumented system)
SIL:安全完整性等级(safety integritylevel) UPS:不间断电源装置(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
siL:安全完整性等级(safetyintegritylevel) UPS:不间断电源装置(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
5.1地面工程设计应与气藏工程、钻井工程、注采工程紧密结合,根据储气库建设的总体要求,统 一论证、综合优化、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5.2气藏型储气库的功能定位应根据天然气资源、市场调峰需求、地理位置、库容量及工作气量, 结合输气管网建设、应急调峰需求及总体规划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5.3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储气库功能定位、地质条件、目标市场不均衡性等因素确定, 注气规模宜在日均注气量基础上取1.2~1.5的系数,采气规模宜按储气库最大采气量确定。 5.4储气库注气站及集气站宜合一布置,宜充分依托周边已建油气田集输系统及公用设施,如供电、 通信、道路、油水处理系统等,与相邻设施的安全间距应符合GB50183的规定。 5.5储气库(群)集注站宜毗邻注采负荷中心建设,并结合井场分布、地理环境、地方因素、工程 地质(水文)条件、集输系统及辅助配套工程,经综合分析对比确定。 5.6注采集输管网布局应结合集注气工艺、计量方式、井位分布、井流物特点、地形条件等因素, 通过多方案比选和论证确定,可采用枝状、放射、放射一枝状组合等形式。同一储气库的集输系统宜 设一套管网;若各地质区块天然气压力、组成差别较大,可分设管网。 5.7储气库交接商品天然气质量应满足GB17820的要求。 5.8宜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建设及运行水平。 5.9地面工程设应按照GB 32167的要求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及SIL评价,并为 完整性管理提供条件。 5.10地面工程设计应符合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节能与安全防范的要求。 5.11数字化交付应执行GB/T51296的规定。 5.12地面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SY/T6848、 SY/T6805及其他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6工艺、设备及辅助设施
6.1.1储气库宜采用多井集注和气液混输工艺 6.1.2单并注气和采气宜设置流量计量及调节设施。单并应设置高低压紧急切断。 6.1.3单井采气调节阀可设置在井场、集配站或集注站,对于距离集注站较近或产能大的单井,宜采 用井口不节流集输工艺。 6.1.4应综合水合物形成条件及并流物特性采取置并口防冻抗凝措施。 6.1.5集输管道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规定。 6.1.6集输管道干线应设置清管及检测设施。 6.1.7注、采管道应综合采出气组成、水中矿化度、凝析油及原油性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 择合一或独立设置
6.2.1应充分利用气源压力能注气,宜根据区块压力特点选择集中注气或分区注气
6.2.2注气压缩机前应设置过滤分离设施,过滤后天然气中杂质的粒度、含量应符合压缩机对气质的 技术要求。 6.2.3注气压缩机宜不设置备用机组。 6.2.4压缩机设计应满足气源压力波动要求,当气源压力波动较大时,压缩机人口可设置稳压设施, 并应满足压缩机启动要求。 5.2.5压缩机最高排气压力的选择宜在满足最高注人压力条件下预留1MPa~2MPa余量。 5.2.6往复式压缩机组出口宜设置回流阀,并设置高、低压报警及超限关断装置。 5.2.7注人地层的天然气应满足地质构造对气质的要求。 6.2.8注气压缩机组级间及出口冷却宜采用空冷器,空冷器设计应防止热风循环
6.3.1.1气藏型储气库采出气处理设备宜具备一定的操作灵活性,单套处理装置的负荷下限宜为处理 规模的30%~40%。 6.3.1.2采出气处理工艺根据气藏类型、处理规模、气质组成、压力、外输气露点要求,可采用低温 制冷工艺、甘醇脱水工艺、固体吸附工艺。 6.3.1.3采出气处理工艺应充分利用地层压力能,油藏型、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宜采用低温制冷工艺、 甘醇脱水工艺。 6.3.1.4天然气脱水设计应符合SY/T0076的规定,天然气脱烃设计应符合SY/T0077的规定。 6.3.1.5天然气中过量的CO2、H,S等酸性气体应进行净化处理,并应符合GB/T51248的规定。 6.3.1.6当产品气压力不能满足外输需求时,宜采用压缩机增压外输,采气增压压缩机可与注气压缩 机共用。 6.3.1.7再生系统闪蒸天然气应回收利用。 6.3.2进站分离 6.3.2.1宜在采气集气进站后设置气液分离设施,并对气、油、水流量分别计量。 6.3.2.2 油藏型、凝析气藏型储气库进站分离器底部宜设置加热盘管,并消除重油组分的影响。 6.3.2.3 进站分离后天然气宜设置预冷及凝液分离设施, 6.3.2.4 分离器容积及排液管道宜考虑清管液量。
6.3.1.1气藏型储气库采出气处理设备宜具备一定的操作灵活性,单套处理装置的负荷下限宜为处理 规模的30%~40%。 6.3.1.2采出气处理工艺根据气藏类型、处理规模、气质组成、压力、外输气露点要求,可采用低温 制冷工艺、甘醇脱水工艺、固体吸附工艺。 6.3.1.3采出气处理工艺应充分利用地层压力能,油藏型、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宜采用低温制冷工艺、 甘醇脱水工艺 6.3.1.4天然气脱水设计应符合SY/T0076的规定,天然气脱烃设计应符合SY/T0077的规定。 6.3.1.5天然气中过量的CO2、H,S等酸性气体应进行净化处理,并应符合GB/T51248的规定。 6.3.1.6当产品气压力不能满足外输需求时,宜采用压缩机增压外输,采气增压压缩机可与注气压缩 机共用。 6.3.1.7再生系统闪蒸天然气应回收利用。 6.3.2 进站分离 6.3.2.1宜在采气集气进站后设置气液分离设施,并对气、油、水流量分别计量。 6.3.2.2 油藏型、凝析气藏型储气库进站分离器底部宜设置加热盘管,并消除重油组分的影响。 6.3.2.3 进站分离后天然气宜设置预冷及凝液分离设施。 6.3.2.4分离器容积及排液管道宜考虑清管液量
6.3.3低温制冷工艺
6.3.4 甘醇脱水工艺
.3.4.1宜根据处理气量、操作压力、操作弹性等确定甘醇脱水吸收塔气液接触型式。 6.3.4.2甘醇应循环使用,宜采用常压加热气提再生工艺,再生介质宜采用间接加热。 6.3.4.3甘醇再生温度应低于甘醇分解温度。
1.4甘醇循环量应根据操作压力 露点降低要求及塔板数(或填料高度)综合确定 1.5富甘醇再生前应设置颗粒过滤器及活性炭过滤器
6.3.4.5富甘醇再生前应设置颗粒过滤器及活性炭过滤器。 6.3.5吸附脱水工艺 6.3.5.1应根据工艺要求做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适的脱水吸附剂,并满足储气库压力变化工况 6.3.5.2进脱水器的原料气宜上进下出,再生气和冷吹气宜下进上出。 6.3.5.3再生气加热方式应根据站内供热系统情况,经综合比较后确定。 6.3.5.4再生气和冷吹气宜用净化后的干天然气。再生气和冷吹气宜回收
5.3.5吸附脱水工艺
5.1应根据工艺要求做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适的脱水吸附剂,并满足储气库压力变化工况。 5.2进脱水器的原料气宜上进下出,再生气和冷吹气宜下进上出。 5.3再生气加热方式应根据站内供热系统情况,经综合比较后确定。 5.4再生气和冷吹气宜用净化后的干天然气。再生气和冷吹气宜回收
6.4 凝液处理工艺
6.4.1凝液处理宜依托周边已建处理设施。 6.4.2当周边无依托或者凝液外输管道可靠性差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可独立设置凝液处理装置。轻 经产品应满足储存与运输要求。稳定凝析油在最高储存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的设计值不宜超过当地大 与压的07倍
6.5.1 水合物抑制剂注入系统
1注气压缩机废润滑油排放宜设置废油罐收集 2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31571的规定。
6.5.4 仪表风系统
6.5.4.1仪表风系统供风量应满足站内正常仪表风用量及正压通风要求。 6.5.4.2仪表风操作压力下的露点应低于当地极端最低环境温度10℃,气质要求应满足G 的规定。
6.5.4.3空气压缩机敌障停机时,仪表风储罐容积应满足持续供气20mi~30mi。 6.5.4.4仪表风供气应设置压力实时监控与报警系统。 6.5.4.5集注站宜设置制氮系统。
6.5.5.1燃料气宜采用干气,并宜设置总用气流量计量 6.5.5.2燃料气调压宜设置防冻加热设施。
.5.5.1燃料气宜采用干气,并宜设置总用气流 6.5.5.2燃料气调压宜设置防冻加热设施。
6.6.1联络线设计压力宜与相连接的长输管道设计压力保持一致。 6.6.2联络线设计应符合GB50251的规定
6.7.1 注气压缩机组
6.7.1.1注气压缩机选型应满足正常生产工况的注气要求,当注气压缩机与采气外输增压共用压缩机 时,还应满足采气增压工况需求,寒冷地区应考虑压缩机组冬季低温运行防护措施。 6.7.1.2注气压缩机的选型宜保证在各个注气周期内注气压缩机均能在高效区运行。 6.7.1.3注气压缩机可采用离心式或往复式,具体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注气规模、注气量变化范围、操 作参数经技术经济对比确定。 6.7.1.4当地供电系统可靠、供电量充裕时,压缩机宜选择电机驱动方式。 6.7.1.5往复式压缩机设计应进行脉动分析。 6.7.1.6离心式压缩机应设置防喘振控制系统。 6.7.1.7 注气压缩机冷却后出口温度不宜高于60℃。 6.7.1.8 注气压缩机组数量不宜少于两台
.2.2采气预冷器宜采用鼓风式空冷器,应设置振动报警、关机装置,宜设置变频联锁温度调节 .2.3再生塔顶冷凝器及塔底贫液冷却器可采用翅片式换热器
.3.1抑制剂注入泵、甘醇循环泵宜选用容积式计量泵,并应设置备用计量泵。 1.3.2凝液及污水宜采用天然气或氮气压送,常压凝液及污水可选用离心泵输送
通风空调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文件6.7.4 过滤分离设备
6.7.4.1过滤分离器精度应能除去98%的1μm以上的液滴,除去99%的1μm以上的粉尘,并宜设置 快开盲板。 6.7.4.2当设置干气聚结器时,聚结器应能够除去99%的0.1um以上的液滴。 5.7.4.3 旋风分离器应能除去5μm以上的固体颗粒。
6.7.4.1过滤分离器精度应能除去98%的1μm以上的液滴,除去99%的1μm以上的 快开盲板。
6.8.1阀门的选用应符合 GB 50316的规定。 6.8.2在防火区内关键部位使用的阀门应具有耐火性能。 6.8.3通过清管器的阀门及安全阀的出入口截断阀门应选用全通径阀门。 6.8.4并口高压注醇宜采用法兰针型阀。 6.8.5设计压力不小于4.0MPa或介质中含H,S等毒性组分的压力管道系统的高点放空阀、低点排凝 阀设置宜采用双阀,其他系统可采用单阀
6.9.1管道材料的选用应满足管道的使用条件(设计压力、设计温度、流体类别、外界环境)、经济 生、耐蚀性、材料的焊接及加工性能要求,材料的韧性并应符合GB50316的要求。 6.9.2管道采用碳钢和低合金钢管时,应符合GB/T9711、GB/T5310或GB/T6479的规定,当设 计压力小于4MPa也可执行GB/T8163 6.9.3应根据选用的材料、直径、壁厚、介质特性、使用温度及施工环境温度等因素,对钢管材料提 出冲击试验和(或)落锤撕裂试验要求。当介质中含HS或H,时,还应对材料提出应力开裂试验或 抗氢致开裂试验要求。 6.9.4含H,S腐蚀环境下管道材料应符合GB/T20972及SY/T0599的规定。含CO,腐蚀环境下管 道材料应符合SY/T0076的规定,并应按照CO,分压或腐蚀速率确定腐蚀控制措施。当输送高CO2 分压介质时,设备受压元件、管件、管道的材料可选用奥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等材料。 6.9.5甲醇、甘醇、润滑油管道宜采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应符合GB/T14976的规定。 6.9.6仪表风管道宜选用热镀锌钢管或不锈钢管,连接管件应与管道材质一致。仪表气源阀后及空 气过滤器减压阀下游配管,宜选用不锈钢管或带PVC护套的紫铜管,对有防火要求场所,仪表供风 管路应选用不锈钢管。不锈钢管应符合GB/T14976的规定T/CECS 880-2021、T/CRECC 05-2021 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Q235B镀锌钢管应符合GB/T3091的 规定。
7.1.1储气库(群)站场选址应结合交通运输、水源、电源、公用设施和生活基地等依托条件,并根 居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区域规划,按照国家对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进行选址。 7.1.2宜采用集中建站模式,注气站和集气站宜合建为集注站,集注站宜与井场毗邻建设。 7.1.3应结合注采井分布特点采用一级布站或二级布站,二级布站时宜设置集配站。 7.1.4与储气库配套建设的变配电所宜设置在集注站内,且位于集注站边缘,靠近负荷中心。应根据 储气库用电负荷需求,结合周边电源现状和发展规划设计。 7.1.5站场内不应设置员工宿舍,不宜设置其他生活设施。 7.1.6站场宜布置在城镇和居住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在山区、丘陵地区建设站场,宜避 开窝风地段。 7.1.7站址选择应考虑站场放空、排污、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1.8站场建设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宜利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耕地及经济效益 高的土地。在满足工艺生产的同时,还应结合周边工农业发展,做好水土保持、防洪排涝、绿化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