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589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总则 53 2 术语 .55 3 基本规定 ....5* * 建筑与建筑热工 ..58 *.1 一般规定 ...58 *.2 建筑设计 .*0 *.3 热工设计 ..** *.* 围护结构设计, ...** *.5 气密设计 ...*9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71 S 5.1 般规定 .71 5.2 冷源与热源 ...71 5.3 输配系统 ...73 5.* 末端系统, ...7* 5.5 通风系统 7 电 气 ...7* 7.1 般规定 ..7* 7.2 照明与电梯 ...7* 7.3 室内环境及用能系统监测 7.* 系统控制. ...78 % 可再生能源利用 ..80 8.1 一般规定 80

8.2风能与太阳能利用 8.3空气、地、水源热泵系统 83

丰月 文王安速们 为:被*式技术、能源系统和设备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 被*式技术包括:建筑规划布局、朝向、体型系数、高效围 护结构保温隔热、气密性、热桥处理、遮阳、自然通风、自然采 光等。 能源系统和设备能效提升主要是指暖通空调、照明和电气系 统,应优先采用能效等级更高的设备和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可有效降低(或补充)建筑对化石能源的消 耗,从可大幅减少建筑的一次能源消耗,提升建筑节能效果。 3.0.2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提升建筑能效的基本前提。建筑室 内的环境参数应满足较高的热舒适水平,因此本标准将室内环境 参数、相对节能率作为最根本的约束性指标。在实际超低能耗建 筑设计过程中,以最为直观的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为指导,在设 计的同时也应提供满足节能率指标的模拟能耗计算书。 3.0.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室内 环境在符合本标准第3.0.*条的基础上,建筑能耗符合本标准第 3.0.5条规定的要求。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围绕能耗目标,注重 优化空间布局、围护结构和能源供应方案,前期规划越合理,节 能潜力越大,自标越容易实现。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应遵循下 列原则: 1建筑师应以气候特征为引导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在设计前 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气象条件、自然资源、生活居住习惯,借鉴本 地传统建筑被*式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建筑平面总体

为:被*式技术、能源系统和设备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 被*式技术包括:建筑规划布局、朝向、体型系数、高效围 护结构保温隔热、气密性、热桥处理、遮阳、自然通风、自然采 光等。 能源系统和设备能效提升主要是指暖通空调、照明和电气系 统,应优先采用能效等级更高的设备和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可有效降低(或补充)建筑对化石能源的消 耗,从可大幅减少建筑的一次能源消耗,提升建筑节能效果

布局、朝向、体形系数、开窗形式、采光遮阳、建筑热情性、室 内空间布局的适应性设计; 2应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 关键设计参数,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符合本标 准能耗指标的要求DB37T5072-201*山东建筑工程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资料-JJ-全套资料表格.pdf,性能化设计方法应贯穿设计全过程; 3各专业间应协同设计,机电工程师应参与建筑方案的设 计,施工单位宜在适当阶段参与建筑保温做法、热桥处理及气密 性保障等细部设计提出优化设计建议及意见,使设计意图能在施 工中得到贯彻落实。 3.0.*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是室内舒适度更高的建筑,结合我国现 有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标准、导则要求,制定了室内温度、相对湿 度参数指标。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室内自身的噪声源和来 自室外的噪声。室内噪声源一般为通风空调设备、电器设备等; 室外噪声源则包括来自建筑外部的噪声(如周边交通噪声、社会 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等)。设计过程中应计算外墙、楼板、门窗 的隔声性能验证建筑室内的声环境是否满足要求

*.1.1本条为建筑规划和朝向要求

*.1.1本条为建筑规划和朝向要求。 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进行超低能耗设计应结 合地域设计,从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出发,将建设设计、建 筑微环境、建筑技术和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结 合。总平面布置、建筑的设计形式、日照、通风均对建筑的能耗 有影响。在严寒地区,应在冬季李最大限度的利用日照,多获得热 量,避开主导风向影响建筑物和场地外表面热损失;夏季和过渡 李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利用自然环境和建筑设计来降温冷却,以达 到节能的目的。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应避免大面积围护结构列 表面朝向冬季主导风向,在迎风面尽量减少门窗洞口,减少作用 在围护结构外表面的冷风渗透,处理外墙体和门窗节点的构造措 施,降低冬季能源的损耗。我省处于严寒地区,冬季漫长,规划 设计更应该利用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在夏季和过渡季强调 建筑平面规划应良好的利用自然风环境条件。夏季利用自然风既 可以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人的舒适度,也可以提高空调设备冷 疑器的工作效率。从整体*行上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 吉林省建筑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我省 各地区的最佳朝向为南偏东15度~南偏西10度,适宜朝向为南偏 东*5度~南偏西30度,应尽量避免西晒。朝向选择的原则就是冬 李获得足够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和过渡季能利用自然通风 并减少太阳辐射。

规划设计在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中有重要地位,应 重视并优化规划设计。

*.1.2超低能耗建筑如体形过于复杂或凸凹面过多会造成外墙面

积大而提高体形系数。体形系数是影响建筑节能的重要系数

主要控制体形系数大小的方法有以下儿种: 1 合理控制建筑面宽,采用适宜的面宽与进深比例; 2 增加建筑层数以减小平面展开; 3 合理控制建筑体形及立面变化。

完成,达到建筑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基础要求。可以达到使用交付 要求。建筑全装修交付一方面能够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降低整 本成本、节约项目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大大减少污染浪费,更加 符合现阶段人民对于健康、环保和经济性的要求,避免装修工程 的二次污染和浪费。对于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构造要求严格,应对气密层、 呆温进行必要的保护,若在室内装修过程中对其进行破坏,将导 致气密性损坏,进而影响室内环境并导致建筑能效性能下降。因 比,要求超低能耗进行全装修。

考虑围护结构节能和设备节能以外,重点考虑在正常*行状态下 室内的空间舒适、光环境、温湿度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舒适性。超 低能耗公共建筑气密性要求高,建筑材料的污染物散发影响长期 影响室内环境,为保证室内控制质量,对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要 求则更高,尤其在材料选择上,应严格控制有害物质含量,积极 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品,建议室内装修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 识(认证)的材料与部品。

*.1.8根据建筑物和计算模式特点,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块应为单栋单体,但考虑到设计实际中有局部改造,或多功能综 合体等实际项目。仅部分功能区域采用超低能耗设计,故本条规 定此种情况下,超低能耗与非超低能耗的需严格分隔,实现区域 独立。除此之外,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鼓励小区、使用功 能相近的园区和成组团的公共建筑等进行统一超低能耗设计,形 成超低能耗片区。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超大型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 的产生只是时间问题。一栋大型的成功的低能耗节能示范建筑会 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提升公众的节能认知,会对行业的发展起 到榜样作用,为后续的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持,积累 宝贵的经验。鉴于超高超大建筑功能复杂、室内环境要求高、能 源系统复杂、能耗构成差异大,暂时我们对其的设计经验不足, 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本条规定了需要 进行专家论证的前提条件。

*.1.13当选用保温结构一体化外墙外保温系统时候,需要考虑结 构安全性。

*.1.13当选用保温结构一体化外墙外保温系统时候,需要考

*.2.1吉林省各地区根据采暖度日数(HDD18)划分,大部分地 区为严寒1C区,少部分地区为严寒1B区,为方便建筑设计与管 理,本标准应仍按现有习惯和既有行政区划划分气候区属。增强 规范的通用性和延续性。 *.2.2体形系数是表征建筑热工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建筑物 的造型、平面布局、层数、体量、形状、采光通风等因素有关。 建筑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面积越大,热损

的造型、平面布局、层数、体量、形状、采光通风等因素有关。 建筑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面积越大,热损

*.2.3由于功能要求,公共建筑的底层入口大堂往往采

式的全玻璃幕墙,这种幕墙形式无法使用中空玻璃;为了保证围 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必须对非中空玻璃的面积提出控制要求。在 计算时按照(中空玻璃的传热系数x面积占比+非中空玻璃传热系 数x面积占比)的方法计算整个幕墙的加权计算平均系数

低建筑能耗角度出发,必须限制超低能耗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在 充分满足开窗面积对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的影响的前提下,降低

对建筑供暖供冷的需求。 公共建筑不同于居住建筑,很多公共建筑的方案需求一定的 通透明亮的共享空间、通高中庭等共享空间,用以改善整个建筑 的采光、通风和室内微环境。天窗面积大或者热工性能差,本身 就是建筑的节能薄弱环节,因此标准对天窗的设置规模予以控 制。

制。 *.2.5因为我省为严寒地区,外门作为主要的交通通道,开启频 繁,故应对外门设置门斗提出要求,建筑的其他外门,可设置缓 冲区。该缓冲区也可作为新风系统的取风区,用以解决极寒气候 下,新风系统因取风口温度过低造成的冷凝水问题,延迟新风系 统的使用寿命和降低*营维护成本。在建筑设计把控上,建筑师 应原则上满足建筑消防蔬散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严寒地 区外门开启扇数量。 *.2.*建筑进深对室内光环境影响较大,大进深建筑室内采光 差,建筑照明能耗相对自然采光良好建筑影响较大,对于进深较 大采光不好的房间,宜通过采光中庭和采光竖井的设计,引入自 然光。此外,可考虑利用光导管、导光光纤等导光设施引入自然 光,提高自然光利用效率,减少照明光源的使用,降低照明能 耗。 *.2.7超低能耗建筑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代价,盲目追

繁,故应对外门设置门斗提出要求,建筑的其他外门,可设置缓 冲区。该缓冲区也可作为新风系统的取风区,用以解决极寒气候 下,新风系统因取风口温度过低造成的冷凝水问题,延迟新风系 统的使用寿命和降低*营维护成本。在建筑设计把控上,建筑师 应原则上满足建筑消防蔬散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严寒地 区外门开启扇数量,

差,建筑照明能耗相对自然采光良好建筑影响较大,对于进深较 大采光不好的房间,宜通过采光中庭和采光竖井的设计,引入自 然光。此外,可考虑利用光导管、导光光纤等导光设施引入自然 光,提高自然光利用效率,减少照明光源的使用,降低照明能 耗。

超低能耗建筑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代价,盲目追

*.2.7超低能耗建筑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代价

求建筑的低能耗。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恪格守以人为本、 环境为本的原则。室内空间布局应考虑自然通风的特点,除符合 有关规定的规定外,宜采用风环境模拟计算分析软件,对室内空 间及外窗设计等通风方案进行充分优化。室内空间设计宜开敬, 便于气流组织并形成穿堂风,对于过渡季节的通风散热也是十分 必要的,也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和愉悦感

*.2.8走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保温层厚度大,不论是薄抹灰外墙外保

*.2.8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保温层厚度大,不论是薄抹灰

温系统还是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体系或者其他体系, 外保温与构造保护层的结构安全性均应进行专项计算。

*.2.9防水隔汽膜是一种为了防止室内水蒸气渗入保温

设一层气密性、水密性的防护材料。隔汽膜减缓了室内水汽向保 温层排放的速度,并有效的阻止冷凝的形成,使防水透汽膜有效 的将保温层水汽迅速排放出去,保护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从而达 到节约能耗之目的。 防水透汽膜(呼吸纸)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防水材料。从制作 工艺上讲,防水透汽膜的技术要求要比一般的防水材料高的多; 司时从品质上来看,防水透汽膜也具有其他防水材料所不具备的 功能性特点。在水汽的状态下,水颗粒非常细小,根据毛细** 的原理,可以顺利渗透到毛细管到另一侧,从而发生透汽现象。 当水汽冷凝变成水珠后,颗粒变大,由于水珠表面张力的作用(水 分子之间互相"拉扯抗衡"),水分子就不能顺利脱离水珠渗透到 另一侧,也就是防止了水的渗透发生,使透汽膜有了防水的功 能。 *.2.10基于超低能耗建筑性能要求,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建筑的

*.2.10基于超低能耗建筑性能要求,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建

*.2.11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进步,本条规定外墙

限于外墙外保温系统,可以采用灵活多变、适用性更强的外墙体

应用新型材料和产品来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性能质量水平。 *.2.1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一般采用保温材料将外 墙、屋面和其他裸露部位全包覆,形成连续完整的保温体系,使 得建筑主体围护结构受到全面保护,一方面使得主体结构受外部 温度变化的影响更小,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出现结构性热桥。我 省处于严寒地区,对外保温层要求更高,以最为普遍应用的普通 模塑聚苯板(EPS)为例,保温层厚度可达300mm左右。本条对 呆温材料在不同部位的应用提出了要求;对不同体系的保温材料 生能,提出了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关于材料性能规定的要求。 对于外墙保温系统,保温层厚度增加,对建筑形式设计及外 筛面的种类提出了限制条件,也对莲接可靠性及耐久性构成影 向,因此选择材料时应优先选用高效保温材料。屋面保温层选 择,应同时考虑便于保证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选用吸水率较低 和抗压性能较高的材料。 *.2.13超低能耗建筑的应用的范围和种类在不断加大,应用场景 逐渐丰富,环境要求也应做适当提高,以提高建筑的整体使用舒

*.2.1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一般采用保温

*.2.13超低能耗建筑的应用的范围和种类在不断加大,应用场景 逐渐丰富,环境要求也应做适当提高,以提高建筑的整体使用舒 适度。

*.3.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以满足本标准的能耗指标为目标,本条 提出的非透光围护结构技术性能指标是实现超低能耗目标的基本 要求,设计时应根据具体建筑特点,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经技

术经济分析后,确定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Km。 *.3.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对各部位热桥进行了处理,热桥对各部 位传热系数影响较小,故本条规定的平均传热系数为各不同构造 的平均传热系数,线热桥、点热桥在能耗计算部分进行考虑,此 部分不予考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差值≤2℃,围 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计算。 *.3.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进行无热桥设计,保温材料的厚度应 基本一致或热阻接近,当某一非透光外围护结构出现不同构造 时,会造成不同构造部分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不一致的情况,此 时需要进行该外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由于超低能耗建 筑没有梁、板、柱、形成的结构性热桥,所以平均传热系数采用 加权平均方法进行计算。 4.3.4外门窗的传热系数K值按下式计算:

基本一致或热阻接近,当某一非透光外围护结构出现不同构造 时,会造成不同构造部分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不一致的情况,此 时需要进行该外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由于超低能耗建 筑没有梁、板、柱、形成的结构性热桥,所以平均传热系数采用 加权平均方法进行计算。 4.3.4外门窗的传热系数K值按下式计算:

外门窗传热系数,W/(m²K): Ag 门窗玻璃面积,m?; Kg 玻璃中央区域的传热系数,W/(m~·K): Af 门窗框的投影面积,m?; Kf 门窗框的面传热系数,W/(m².K): l 玻璃区域的周长,m; 门窗框和门窗玻璃之间的附加传热系数 At 门窗框的投影面积和门窗玻璃面积之和

4.3.5钢制或铝制玻璃间隔条易造成室内结露。式(4.3.5)引用

4.3.5钢制或铝制玻璃间隔条易造成室内结露。式(4.3

式(2)计算,常用玻璃间隔条材料的导热系数见表1。 1对于中空间隔条,如图1(a)所示;

>(d × ) = 2(d1× 21)+(d2×2)

于实心间隔条,如图1(b)所示

Z(d× a)=dix i

a)中空间隔条 (b)实心间隔条 图1玻璃间隔条(d×2)的计算方法

4.4.1在超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时应对围护结构热桥进行处理。 超低能耗建筑中热桥影响占比远远超过普通节能建筑,因此热桥 处理是实现建筑超低能耗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热桥专项设计是指对围护结构中潜在的热桥构造进行加强保温隔 热以降低热流通量的设计工作,热桥专项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

1避让规则:外装饰构件与外墙之间的连接件、锚固件等进 行热桥处理的专项设计: 2击穿规则:当管线等必须穿透外围护结构时,应在穿透处 增大孔洞,保证足够的间隙进行保温填充: 3连接规则:保温层在建筑部件连接处应连续无间隙: 4儿何规则:减少围护结构形体凹凸变化,减少散热面积。 4.4.2外墙突出构件宜采用完全包裹的方式,其保温层应与相邻 墙面、屋面保温层连续设置,该部位外墙室内表面温度应采用冬 李设计温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进行计算,保温厚度应经计算确定,满足室内侧表 面温度不低于17℃的要求;当外凸构件采用保温材料完全包裹有 难度时,采取挑梁断板的形式处理,尽量减少构件与主体结构的 连接面积,并采用冬季设计温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 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进行计算,确保外凸构件与主体连 接部位的外墙内表面无结露风险。 风管、排气管与室外空气联通,穿外墙处要求管道与预留洞 (套管)间设置保温材料,削弱管道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热桥 穿透外墙的导热性强的构件与外墙连接时应考虑该部位热桥 的影响,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应设置满足受力要求的隔热垫块削 弱热桥;构件与保温层外表面应采取密闭措施保证抹面层连续不 开裂。 4.4.3建筑物屋面与外墙连接处一般为外保温较为薄弱的部位, 比部位长度大,一旦存在热桥,热损失过大。因此要求保温层应 连续完整;对于存在女儿墙的建筑,女儿墙作为突出屋面的构

比部位长度大,一旦存在热桥,热损失过大。因此要求保温层应 连续完整;对于存在女儿墙的建筑,女儿墙作为突出屋面的构 件,应进行无热桥处理,且女儿墙长度过大,对建筑热需求影响 大,尤其对顶层的室内环境和热需求影响显著,因此本条要求女 儿墙部位的屋面热阻应与大屋面热阻一致。

女儿墙、屋面上人口、突出屋面的管道等构件的保温层顶部 是薄弱环节,宜受到日晒雨淋的自然侵蚀或人为的踩压破坏,宜 采用成品盖板进行保护,盖板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断热桥锚栓 固定。

影响,宜采用挤塑聚苯板、泡沫玻璃等吸水率低,耐腐蚀的材 料。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区域一般始于一层,且地下室无供暖,考 患到地下部分外墙对建筑供暖需求、尤其是首层室内环境的影 响,外保温应延伸至冻土层以下。地下室外墙内侧、与顶板相连 上下贯通的竖向隔墙两侧的无热桥处理,热桥值业不宜大于 0.3W/m,且热桥值应纳入能耗计算。所有的保温厚度均应通过计 算确定,本条文中规定仅为最低标准

能。在设计过程中为减少窗墙之间的缝隙,可通过设置具有保温 隔热性能的附加型材等构造措施,使门窗框的加工尺寸与门窗洞 口尺寸尽量一致。外窗与墙体内侧安装缝隙处均应粘贴防水隔汽 膜,外侧应铺贴防水透汽膜。门窗框与门窗洞口周边的缝隙采用 发泡聚氨酯密封。

彼坏,设置窗台板至关重要,为了便于安装,通常采用成品窗台 板。窗台板需固定于窗框,应嵌入窗框下口10mm~15mm;两侧 端头应上翻,并嵌入窗侧口的保温层中20mm~30mm。窗台板与 窗框和外墙保温层之间应采用硅酮密封胶和预压膨胀密封带密 封。成品窗台板宜采用工业化生产构件,做好防锈处理。同时为 了保护窗口及防止污染外墙饰面,窗上下口应有滴水措施。

4.4.7严寒地区应采用内排水,内排水雨水口安装时不

女儿墙或屋面板主体相接,应采用保温层进行隔离,避免形成热

桥。结合我省实际现状,当局部小范围或小体量建筑受条件所 限,不能采用内排水时,可局部采用外排雨水口。但仅能小范围 应用。同时,也保证了外墙和屋面保温层的连续性。本标准提出 建议在超低能耗建筑外保温外围单独设置外排雨水管区域,并对 该区域进行保温处理。当雨水管通过卡件与墙体固定时,应采用 隔热垫片、无热桥固定套件等阻断热桥的安装措施。

4.5.1建筑物气密性是影响建筑供暖能耗和空调能耗

素,对实现超低能耗目标来说,由于其极低的能耗指标,由单纯 围护结构传热导致的能耗已较小,这种条件下造成气密性对能耗 的比例大幅提升,因此建筑气密性能更为重要。良好的气密性可 以减少冬季冷风渗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风导致的供冷需求增 加,避免湿气侵入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外噪声 和室外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者的生 舌品质。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 气密层是由防水隔气材料、抹灰层、气密性部件等形成的防 止空气渗漏的连续构造层。常规的钢筋混凝构造、砌体构造结合 不低于15mm的连续抹灰层、具有气密性能的门窗、气密膜等均 可作为气密层。 4.5.3本条要求的粘贴宽度均为满粘。粘贴防水隔汽膜(透汽 膜)时,应先将防水隔汽膜(透汽膜)粘贴与门窗框上,此部位 较为平整,且容易实现,要求粘贴最小宽度为15mm:防水隔汽 膜(透汽膜)与基层墙体粘贴时宜出现褶皱、粘贴不牢等问题, 因此要求50mm的粘贴宽度。防水隔(透)汽膜施工环境温度宜 在0℃以上。

t.5. 膜)时,应先将防水隔汽膜(透汽膜)粘贴与门窗框上,此部位 较为平整,且容易实现,要求粘贴最小宽度为15mm;防水隔汽 膜(透汽膜)与基层墙体粘贴时宜出现褶皱、粘贴不牢等问题, 因此要求50mm的粘贴宽度。防水隔(透)汽膜施工环境温度宜 在 0℃以上。

4.5.4开关、插座、接线盒、消火栓等在有气密要求的填充墙体 安装时,应先在孔洞内涂抹石膏,再将其推入孔洞,保障与墙体 嵌接处的气密性。

4.5.4开关、插座、接线盒、消火栓等在有气密要求的填充墙体 安装时,应先在孔洞内涂抹石膏,再将其推入孔洞,保障与墙体 嵌接处的气密性。 4.5.7据我省经济发展情况和严寒地区特征,加快超低能耗建筑 的普及速度。优先选用相对成熟的外墙外保温体系,近儿年,随 着国家对装配率要求的不断增高、装配式墙体技术的不断成熟, 有条件有要求的地区及项目,应选择装配式墙体

性应进行受力计算,锚固件和连接件应采用不锈钢、热镀锌材 料,锚栓宜采用韭金属锚栓,

一个多变量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具有多目标、多准则的特性,需

一个多变量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具有多目标、多准则的生

要对冷热源类型和与其搭配的未端组合进行综合评判。因此,需 要充分考虑各类适用系统的性能和投资的相互制约关系,依据所 选取的判断准则,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对关系,进行供暖 供冷系统方案比选。具体比选时应以仿真分析为手段,获取全工 况、变负荷下的预期能耗指标,考虑初投资、全寿命期运行费 用、环境影响、操作管理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由于建筑冷热源系统输入能量变小,从集中系统转向更为灵 活的分散系统形式,更有利于分区调节和降低运行能耗。 应对供热供冷系统进行性能参数优化设计,性能参数优化可 包括冷热源机组的性能系数、输配和末端系统形式、热回收机组 的热回收效率等关键影响因素。在能源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需要 平衡好机组性能系数提高带来的系统初投资和能耗及运行费用节 约的关系,根据经济性评价原则,指导系统最优设计。

5.3.2本条文的制定依据如下:

(1)民用建筑供暖空调系统的负荷变化特征是时变且满负荷 云行时间占比往往很低,因此其设备必然需要进行变负荷调节: (2)供暖空调系统设备多为流体机械,其理想的负荷调节方 式是变速调节,而在各种变速调节形式中,变频调速的节能效果 最佳; (3)目前适应各种电机形式的变频调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 成本逐渐走低: (4)变频调速还能带来诸如无需设置软启动装置、延长设备 寿命、长时间低噪声运行等附加收益

5.4.1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作为冷热源时,宜采用转速 可控型产品,其能效等级应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中能效等级的一级要求,当采 用定型产品时,其能效等级应参考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 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中能效等级的三级要求。

5.5.2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排风和新风之间的能量交换,回 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供暖供冷需求,是实现超低能 耗目标的必要技术措施。新风机组能量回收系统设计时,应进行 经济技术分析,选取合理技术方案。

5.5.2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排风和新风之间的能量交换,

5.5.2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排风和新风之间的能量交换,回 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供暖供冷需求,是实现超低能 耗目标的必要技术措施。新风机组能量回收系统设计时,应进行 经济技术分析,选取合理技术方案。 5.5.3应根据建筑冷热负荷特征,对其新风再热和除湿问题进行 专项设计,选取更节能的技术方案及措施。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 建筑热湿比出现变化,采用传统冷冻除湿方法进行新风处理,可 能导致送风温度过低,需要对新风进行再热处理,因而导致能耗 增加,因此需要优化确定。除冷冻除湿外,还包括液体除湿、固 体吸附式除湿、转轮除湿和膜法除湿等方式。 5.5.4热回收效率是评价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的主要指标,结合 工程实践经验和能效指标,提出新风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建议 值。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 效率均比制热工况下低大约5%,此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

5.5.3应根据建筑冷热负荷特征,对其新风再热和除湿

5.53应根据建现冷热页桐特证,对其新再热和除业同题进 专项设计,选取更节能的技术方案及措施。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 建筑热湿比出现变化,采用传统冷冻除湿方法进行新风处理,可 能导致送风温度过低,需要对新风进行再热处理,因而导致能耗 增加,因此需要优化确定。除冷冻除湿外,还包括液体除湿、固 体吸附式除湿、转轮除湿和膜法除湿等方式。

工程实践经验和能效指标,提出新风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建议 值。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 效率均比制热工况下低大约5%,此处显热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 率均指制热工况。设计师可根据性能化设计原则和项目实际情 况,选取新风热回收装之类型和性能参数。为保障有效新风量及

5.5.7为保证超低能耗建筑的气密性,空调、通风系统未

5.5.8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以节能为目的,同时不应降低人体舒适

要求。厨房在做饭时会产生大量的油烟和水蒸气,且瞬时通风 量大、能耗大,应设立独立的排油烟补风系统;为降低厨房通风 造成的冷热负荷,室外补风管道引入口应设保温密闭型电动风 阀,且电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厨房宜安装闭门器,避免厨 房通风影响其他房间的气流组织和送排风平衡。补风与排风应具 有良好的气流组织设计,同时保证卫生间的负压状态,尽量降低 由排风造成的空调能耗,

7.1.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时,宜结合建筑立面及屋顶造型效 果设置光伏组件,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7.2.1采用下沉庭院、天窗、导光管系统等,可改善地下空间的 采光,减少照明电源的使用,降低照明能耗。 7.2.2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和《建筑节 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对公共建筑的照明功率 密度值的限值进行了规定。照明设计时,照明功率密度值限值应 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要求。 7.2.4LED照明光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发光效率最高的照明光 源之一,建议在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时选用,但是目前发光二 极管灯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建筑应在 保障视觉健康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在光源颜色的选取上应满足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7.2.5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低能耗 运行。针对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卫生间、停车库等公 共区域场所的照明,应优先选择就地感应控制,其次为集中开关 控制,以保证安全需求。针对大房间、开放式办公房间、报告 厅、多功能、多场景场所的照明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照明设备应

根据人员状态自动调整灯具开关状态,同时根据室内功能需求及 环境照度参数,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值,以满足环境设计标准。 7.2.6电梯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选择电梯时,应合 理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运行速度、信号控制和管 理方案,提高运行效率。当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应具备 群控功能,优化减少轿行程。当电梯无外部召唤时,且电梯轿 相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降低 矫相待机能耗,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推荐在楼层较高、梯速较 高、电梯使用频次高的超低能耗建筑中使用,

7.3室内环境及用能系统监测

7.3.1为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监测关键 用能设备能耗和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实现建 筑的超低能耗目标,需要在系统设计时考虑建筑内各能耗环节均 实现独立分项计量。在设置能耗计量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功 能、空间、用能结算考核单位和特殊用能单位,并对不同系统、 关键用能设备等进行独立计量。建筑的低能耗必须在保障建筑的 基本功能和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因此宜设置室内 环境监测系统,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关键室内环境指标进 行监测和记录。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应对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进行监 则,当室内房间较多时,可分层、分朝向、分类型进行监测,每 层每个朝向的各类型房间,宜至少选取一个进行监测,监测数据 应能上传到管理平台。为对建筑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气象条件、人 员数量、使用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并与设计工况进行对比,以发 现系统问题并进一步提升系统节能运行水平,宜对室外温湿度、 太阳辐照度等气象参数进行计量,并宜对公共建筑使用人数进行

统计。能耗和环境监测系统应具有分析管理功能,对建筑室内外 环境和建筑各项能耗进行记录和分析,定期提供能耗账单和用能 分析报告,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制定节能策 略,充分发掘节能潜力 7.3.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需要更精细的节能控制,建筑供冷供 暖、照明、新风等系统之间应实现优化联动控制,以充分利用自 然通风、天然采光、自然得热等被动式手段,尽可能降低建筑的 运行能耗。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宜以单个房间或使用时间功能相同 的室内区域为控制对象,如独立办公室、开放式办公房间、会议 室、报告厅、多功能厅等,通过将本地设备就地集成,优化联 动,改善控制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用能需求。

统计。能耗和环境监测系统应具有分析管理功能,对建筑室内外 环境和建筑各项能耗进行记录和分析,定期提供能耗账单和用能 分析报告,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制定节能策 略,充分发掘节能潜力 7.3.2走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需要更精细的节能控制,建筑供冷供

7.4.5由于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具有密闭性较好的围护结构,当外 窗关闭时,新风系统成为室内外空气的主要交换通道,新风系统 的优化运行,对维持室内健康舒适环境,降低风机能耗和供冷供 暖能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风热回收装置应采取防冻保护措施,当新风温度过低时, 热交换装置容易出现冷凝水结冰,堵塞蓄热体气流通道或者阻碍 蓄热体旋转。可在排风侧安装温度传感器,当进风温度低于限定 直时,启动预加热装置、降低转轮转速或开启旁通阀门,应优先 采用管道埋地预热、地下水预热。只有在热回收装置减少的新风 空调处理能耗足以抵消热回收装置本身运行能耗及送、排风机增 加的能耗时,运行热回收装置才是节能的。因此应采用最小经济 温差(恰值)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当夏季工况下室外新风的温 度(恰值)低于室内设计工况,或者冬季工况下室外新风的温度

(熔值)高于室内设计工况时,不后动热回收装置。新风系统宜 与外窗进行联动控制,以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减少风机和空 调能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二条规定:“可再生能 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 石能源”。由于太阳能、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应用比较普遍,本 标准中重点对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的 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规定。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 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 源。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地区,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 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 统”。第二十条规定:“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建筑,建 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 水供应等”。在进行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时,应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 在对当地环境资源条件的分析与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压 家与地方的引导与优惠政策,优先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 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 在各种能源形式中,太阳能由于其清洁可再生、只需消耗少 量电能用于能量输配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 式,在实际应用中应当优先考虑。热象系统由于其较高的能效

比,可有效减少系统能源消耗。特别是空气源热泵安装便捷、投 资低,相对适合严寒地区的制冷与供暖工程,生物质锅炉炉由于 需要燃烧生物质燃料,而其本质上仍属于锅炉范畴,故不建议在 城市地区的公共建筑中使用。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因地制宜地 采用生物质锅炉,既可以缓解过去农作物废料(秸秆等)随意燃 烧造成的环境问题,文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推 广的清洁能源形式。

8.1.2本条规定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

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规划设计阶段将 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纳入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统筹考虑,有利于 实现多种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高效利用,从源头降低能源 资源消耗

量以及控制装置,可以实时监控可再生能源系统系统的产能,运 行效率及运行状态参数,为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节能、环境效益评 估和优化运行管理提供依据。在5G、大数据、云平台得到普遍应 用的今天,远程控制,数据传输已经不存在技术壁垒,故本标准 对远程控制接口提出要求,为未来集中管理、数据汇总、AI计 算、综合调控提供基础技术设施支持。

8.1.5本条规定了本标准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衔接要求,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行管理中合环 已有许多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在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系 统建设过程中仍应遵守,无其是相应的强制性条文。当各标准要 求不一致时,按照要求标准高的执行。相关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 下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民用建 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可再生能源建筑 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 18713、《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民用建 筑太阳能空调工程技术规范》GB50787、《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 术标准》GB/T51368、《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规程》CECS418、《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19939、《光 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GB/T50796、《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 范》GB 50366等。

8.2风能与太阳能利用

8.2.1超低能耗建筑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要求,为满足规 范要求和从节能控碳角度出发。太阳能和风能是最清洁的能源选 择之一,有条件的建筑应优先采用。如该部分装机容量丰沛陕2014TJ 024 轻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构造图集,可 考虑将该部分系统并入电网

范要求和从节能控碳角度出发。太阳能和风能是最清洁的能源选 择之一,有条件的建筑应优先采用。如该部分装机容量丰沛,可 考虑将该部分系统并入电网。 8.2.2本条文主要针对我省偏远地区,但不具备公共电网接入条 件时,应利用小型风力发电机或太阳能光伏板进行供电,因其功 率有限其依赖自然条件,故应采用蓄电池等储能设施,优先保证 照明用电

件时,应利用小型风力发电机或太阳能光伏板进行供电,因其功 率有限其依赖自然条件,故应采用蓄电池等储能设施,优先保证 照明用电

8.2.4对建筑一体化提出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和项目应提高整体

8.2.4对建筑一体化提出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和项目应提高整体 建筑的技术应用水平。

8.3空气、地、水源热泵系统

8.3.1作为供暖热源,空气源热泵有热风型和热水型两种机组。 研究表明,热风型机组在冬季设计工况下COP为1.8时,整个供 暖期达到的平均COP值与采用矿物能燃烧供热的能源利用率基本 相当;热水机组由于增加了热水的输送能耗,设计工况COP达到 2.0才能与COP为1.8的热风型机组能耗相当,因此设计师应进 行相关计算,当热泵机组失去节能上的优势时不应采用。本标准 氏环境温度名义工况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 (冷水)机组第2部分:户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冷水)机组》 GB/T25127.2。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空气源热泵性能系数在现 行节能设计标准建议值上均有所提高DB34/T 3454-2019 公路路政管理技术规范,当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 热泵(冷水)机组作为冷热源时,所选用机组的能效指标应参照

现行国家标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 及能效等级》GB37480的要求;当采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热 风机作为冷热源时,所选用机组的能效指标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的要求。对 于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使用时必须考虑机组的经济型和可靠 性。 8.3.3对水(地)源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评价时,可以采用全年 宗合性能系数(ACOP),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全 年综合性能系数(ACOP)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水(地)源热泵 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0721中的一级能效等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