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294-2013 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注:1表内未列数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度至0.1MPa; 2表中为测区声速代表值,R为4.5J回弹仪测区回弹代表值,fcu为测区混 凝士强度换算值。
注:1表内未列数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度至0.1MPa; 2表中为测区声速代表值,R为4.5J回弹仪测区回弹代表值,fcu为测区混 凝士强度换算值。
资料限内部使用,严禁用于商业附录F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检测单位名称:报告编号:共页第页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委托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混凝土浇筑日期检测原因检测日期检测依据检测仪器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构件名称、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构件混凝土强度轴线编号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推定值(MPa)强度修正量Atot强度批推定值(MPa)mru =MPasrcu =MPafcu,eMPan=测强曲线规程,地区,专用备注批准:审核:主检:年月日单位公章51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 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桩基检测施工方案.doc《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 2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 S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 《混凝土试模》JG237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JG/T5004
58 检测仪器· 59 3.1回弹仪 59 4检测技术 60 4.1一般规定 60 4.2回弹测试及回弹值计算 60 4.3超声测试及声速值计算 60 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62 检测报告 65
1.0.1为C5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制定本 规程。 1.0.2本规程所述的混凝土材料是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 由一般机械搅拌或泵送的配制强度等级为C50~C100的混凝土。 在检测仪器技术性能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对仪器工作环境 温度的限制。 1.0.3在正常情况下,应当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规范》GB50204及《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 验收评定混凝土强度,不允许用本规程取代国家标准对制作混凝 土标准试件的要求。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施工质量不良,试件 与结构中混凝土质量不一致或对混凝土标准试件检验结果有怀凝 时,可以按本规程进行检测,推定混凝土强度,并作为处理混凝 土质量问题的主要依据。 1.0.4本规程测强曲线为900d的期龄。如果检测900d以上期 羚混凝土强度,需钻取混凝土芯样(或同条件标准试件)对测强 曲线进行修正。
3.1.1回弹仪属于量具,在使用之前,应当由法定计 构进行检定,使检测精度得到保证。
构进行检定,使检测精度得到保证。
构进行检定,使检测精度得到保证。 3.1.2确认回弹仪标称动能的具体检查方法。满足该条款要求 后方可投入使用。检查方法是:先将回弹仪刻度尺从仪壳上拆 下,露出指针滑块。然后将弹击杆压缩至外露长度约1/3时,用 手将指针滑块拨至刻度尺率定值对应的仪壳刻线以上的高度,继 续施压至弹击锤脱钩,按住按钮,观察指针滑块示值刻线停留位 置。此时的停留位置应与仪壳上的上刻线对齐。否则需调整尾盖 上的螺栓。率定时应采用与回弹仪配套的质量为20.0kg的 钢砖。 3.1.3回弹仪每次使用前,通常都要进行率定。本条给出具体 率定方法和率定值计算方法。 3.1.4、3.1.5对回弹仪检定和率定的条件划分。回弹仪的检定 和率定,直接关系到检测精度。 3.1.6~3.1.9由于回弹仪的使用环境中,粉尘含量较高,加之 仪器内各相互移动的部件间有相对磨损。因此,必须经常地做好 维护和保养工作。保养工作结束后,将回弹仪外壳和弹击杆擦拭 干净,使弹击杆处于外伸状态并装入仪器盒内,水平置于干燥阴 凉处。需要注意的是,维护保养的人员必须是对回弹仪工作原理 很熟悉的,或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
3.1.2确认回弹仪标称动能的具体检查方法。满足该
后方可投入使用。检查方法是:先将回弹仪刻度尺从仪壳上拆 下,露出指针滑块。然后将弹击杆压缩至外露长度约1/3时,用 手将指针滑块拨至刻度尺率定值对应的仪壳刻线以上的高度,继 续施压至弹击锤脱钩,按住按钮,观察指针滑块示值刻线停留位 置。此时的停留位置应与仪壳上的上刻线对齐。否则需调整尾盖 上的螺栓。率定时应采用与回弹仪配套的质量为20.0kg的 钢砧。
3.1.4、3.1.5对回弹仪检定和率定的条件划分。回弹仪的检定 和率定,直接关系到检测精度。 3.1.6~3.1.9由于回弹仪的使用环境中,粉尘含量较高,加之 仪器内各相互移动的部件间有相对磨损。因此,必须经常地做好 维护和保养工作。保养工作结束后,将回弹仪外壳和弹击杆擦拭 干净,使弹击杆处于外伸状态并装入仪器盒内,水平置于干燥阴 凉处。需要注意的是,维护保养的人员必须是对回弹仪工作原理 很熟悉的,或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
所需要的资料。 4.1.3当按批抽样检测时,四个条件同时相同,方可视为同批 构件。 4.1.4为按批检测时,对构件数量的要求。 4.1.5对测区布置的规定和要求。其中第2款的规定,对某 方向尺寸不大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不大于0.3m的同批构件 按批抽样检测时,最少测区数量可以为5个。 4.1.6、4.1.7对在构件上布置测区的规定和要求。为了解构件 强度变化情况,应当将测区编号记录下来,以供强度分析计算 使用。
4.2回弹测试及回弹值计算
4.2.1考虑到高强混凝土多用于竖向承载的构件,所以绝大多 数检测面为混凝土浇筑侧面,本规程的测强曲线就是在混凝土成 型侧面建立的。因此,测区换算强度按混凝土浇筑侧面对应的测 强曲线计算。测试时回弹仪的轴线方向应与结构或构件的测试面 相垂直。
4.2.2、4.2.3规定测区测点数量和测点位置。
4.3超声测试及声速值计算
4.3.13个超声测点应布置在回弹测试的同一测区内。由于测 强曲线建立时采用了超声对测方法,所以,实际工程检测时应优 先采用对测的方法。当被测构件不具备对测条件时(如地下室外
墙面),可采用角测或平测法。平测时两个换能器的连线应与附 近钢筋的轴线保持40°~50°夹角,以避免钢筋的影响。大量实践 证明,平测时测距宜采用350mm~450mm,以便使接收信号首 波清晰易辨认。角测和平测的具体测试方法可参照现行标准《超 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
P 近钢筋的轴线保持40~50夹角,以避免钢筋的影响。大量实践 证明,平测时测距宜采用350mm~450mm,以便使接收信号首 波清晰易辨认。角测和平测的具体测试方法可参照现行标准《超 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 4.3.2使用耦合剂是为了保证换能器辐射面与混凝土测试面达 到完全面接触,排除其间的空气和杂物。同时,每一测点均应使 耦合层达到最薄,以保持耦合状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声时测量 条件的一致性。
到完全面接触,排除其间的空气和杂物。同时,每一测点均应使 耦合层达到最薄,以保持耦合状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声时测量 条件的一致性。
4.3.3本条对声时读数和测距量测的精度提出了严格要求。因
襄樊市某街改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3.3本条对声时读数和测距量测的精度提出了严格要求。卫
4.3.4规定了测区混凝土中声速代表值的计算方法。测区
土中声速代表值是取超声测距除以测区内3个测点混凝土中声 时平均值。当超声测点在浇筑方向的侧面对测时,声速不做修 正。如果超声测试采用了角测或平测,应考虑参照现行标准《超 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的有 关规定,事先找到声速的修正系数对声速进行修正。 声时初读数to是声时测试值中的仪器及发、收换能器系统 的声延时,是每次现场测试开始前都应确认的声参数
表1测强曲线公式和统计分析指标
考虑到高强混凝土质量控制时,需要掌握高强混凝土在强度 增长过程的强度变化情况,公式的强度应用范围定为20.0MIPa~ 110.0MPa。建立表1中所示的测强曲线公式时,所用仪器为混 凝土超声波检测仪和标称动能为4.5回弹仪
5.0.6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是用各测回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计算得出的。当按批推定混凝土强度时,女 测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超过本规程第5.0.9条规定,说明该 件的混凝土制作条件不尽相同,混凝土强度质量均匀性差, 按批推定混凝土强度。
差砌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62页.pdf,此时,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推定值取该构件各测区中 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 5.0.9对按批量检测的构件,如该批构件的混凝土质量不均匀, 测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大于规定的范围,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 个构件进行强度推定。 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未达到设计 强度等级的情况,m<50MPa的情形是存在的。本条中混凝土 抗压强度平均值mfc≤50MPa 和mt>50MPa 时,.对标准差sra 的限值,沿用了《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ECS 02:2005 中的规定。
要求检测报告的信息尽量齐全。对于较复杂的工程,还需要 在检测报告中反映工程概况、所检测构件种类及分布等信息。对 于检测结果,可以与设计强度等级对应的强度相对比,给出是否 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