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起粉”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表面“起粉”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5.01 K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40444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混凝土表面“起粉”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表面“起粉”是指硬化后的混凝土表层出现松散、粉化现象,通常表现为强度不足、表面脱落或耐磨性差。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水灰比过大:施工时用水量过多,导致水泥浆体稀释,表面水分蒸发后形成薄弱层。2.养护不当:早期失水过快或未及时养护,使水泥未能充分水化,降低表面强度。3.原材料问题:水泥质量差、砂子含泥量过高或细度过细,影响混凝土的粘结力和强度。4.施工环境:低温或高温环境下施工,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性能不稳定。5.振捣不足:混凝土内部密实度不够,表层与内部结合不良。

控制措施:1.优化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和骨料级配。2.加强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覆盖保湿,确保表面充分水化。3.改善原材料:选择优质水泥db37/t 5116-2018 装配式竖向部件临时斜支撑应用技术规程,控制砂子含泥量和细度,避免使用劣质材料。4.规范施工工艺:合理振捣,保证混凝土密实度;避免过早抹面,减少表面浮浆。5.环境调控:根据气温条件调整施工方案,必要时采取保温或降温措施。6.表面处理:对已“起粉”的表面,可采用打磨、硬化剂处理或重新抹面等方法修复。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表面“起粉”现象的发生,提高工程质量。

  混凝土在用于道路、楼板或薄壁等部位时,常会出现表面

等现象。虽然混凝土表面的

并不影响其抗压强度等级,但会严重破坏混凝土路面或楼面的耐磨性、抗渗性、美观性与长期耐久寿命,对工程质量不利。而引起混凝土表面

的原因也经常是施工部门与混凝土供应站之间争论的焦点。施工部门常将拌制混凝土时掺入的粉煤灰或水泥厂家磨制水泥时掺入的混合材等水硬性较差的材料当成是导致路面

的罪魁祸首,认为这部分材料密度较小,易富集于新拌混凝土表面,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硬度大幅度下降,造成

。混凝土供应站则认为,混凝土表面

主要是施工过程振捣过度或施工后养护不当造成的,与混凝土材料本身及是否掺有粉煤灰无关。本文通过对混凝土表面

的案例分析,探讨了表面起粉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或减轻混凝土表面起粉的相应技术措施。

  广州市某一街道扩建工程,采用

强度等级的预拌混凝土(水泥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水泥),其中有部分路面用的是不掺粉煤灰(纯水泥混凝土)的预拌混凝土,另一部分路面用的是掺有

%粉煤灰的预拌混凝土。通车后发现,纯水泥混凝土路面没有

现象,掺粉煤灰的混凝土路面中有一段也没有

现象。质检部门抽芯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施工部门认为是粉煤灰的浮浆导致了表层混凝土强度偏低。经现场实地取样分析,发现表层起粉并非是粉煤灰浮浆,而是混凝土表层在施工及凝结硬化过程水灰比过大所致。

  类似于路面起粉的现象还常见于大面积的楼板、停车场、薄壁混凝土等工程,对这类问题的多次现场分析及取样分析结果均表明,

的主要原因不是粉煤灰或其它混合材或掺合料的浮面,而是混凝土表层结构疏松、强度偏低。导致混凝土表层结构疏松、强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混凝土表层的水灰比大于混凝土内部,表层水化产物之间搭接不致密,孔隙率大;

混凝土养护不当,施工早期水分散失过快,形成大量的水孔,表层的水泥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进行水化。检测混凝土表层中水泥的水化程度,可帮助判别

的原因。表层水泥水化程度较高主要是由于泌水所致,表层水泥水化程度较低,则主要是施工养护不当所致。从多起案例分析来看,因泌水而导致混凝土表面起粉的情况居多数。

、影响混凝土表层水灰比的因素

  混凝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多种固体和液体组成的复合材料,在水泥(或其他胶凝材料)的凝结过程中,密度大的粒子要沉降db43/t 1974-2021标准下载,因而产生了固体粒子与水的分离,即新拌混凝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泌水现象,泌水越严重,表层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影响混凝土泌水的因素主要有混凝土的配合比、组成材料、施工与养护等几方面。

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水泥凝结硬化的时间越长,自由水越多,水与水泥分离的时间越长,混凝土越容易泌水;混凝土中外加剂掺量过多,或者缓凝组分掺量过多,会造成新拌混凝土的大量泌水和沉析,大量的自由水泌出混凝土表面,影响水泥的凝结硬化,混凝土保水性能下降,导致严重泌水。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砂石集料含泥较多时,会严重影响水泥的早期水化,粘土中的粘粒会包裹水泥颗粒,延缓及阻碍水泥的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结,从而加剧了混凝土的泌水;砂的细度模数越大,砂越粗,越易造成混凝土泌水,尤其是

以上的颗粒含量对泌水影响较大:细颗粒越少、粗颗粒越多,混凝土越易泌水;矿物掺和料的颗粒分布同样也影响着混凝土的泌水性能,若矿物掺合料的细颗粒含量少、粗颗粒含量多,则易造成混凝土的泌水。用细磨矿渣作掺合料,因配合比中水泥用量减少,矿渣的水化速度较慢,且矿渣玻璃体保水性能较差,往往会加大混凝土的泌水量;粉煤灰过粗,微细集料效应减弱,

也会使混凝土泌水量增大。

  水泥作为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与混凝土的泌水性能密切相关。水泥的凝结时间、细度、比表面积与颗粒分布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能。水泥的凝结时间越长,所配制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越长,且凝结时间的延长幅度比水泥净浆成倍地增长,在混凝土静置、凝结硬化之前,水泥颗粒沉降的时间越长,混凝土越易泌水;水泥的细度越粗、比表面积越小、颗粒分布中细颗粒(

)含量越少,早期水泥水化量越少,较少的水化产物不足以封堵混凝土中的毛细孔,致使内部水分容易自下而上运动,混凝土泌水越严重。通常有些立窑水泥厂为节能降耗,在制备生料时添加较多的萤石矿化剂,致使熟料的凝结时间大幅度延缓,其水泥粉磨时,控制细度较粗,比表面积较小,因而经常有用户投诉使用该水泥易导致混凝土表面

。此外,也有些大磨(尤其是带有高效选粉机的系统)磨制的水泥,虽然比表面积较大(津)12j16 建筑遮阳,细度较细,但由于选粉效率很高,水泥中细颗粒(小于

)含量少,也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泌水和起粉现象。因此,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控制合适的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也是有效改善所配制混凝土表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