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地基与基础工程)》DB21@900.2-2005.pdf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地基与基础工程)》DB21@900.2-2005.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5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0640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地基与基础工程)》DB21@900.2-2005.pdf

附图A.0.2现场荷载试验装置

前者为在荷载架上分级直接加荷,要布设好安全楔和观测仪

表,注意安全;后者是在上部钢梁上先放置最大荷载的重物,用 油压干斤顶分级加荷,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来对地基加压; A.0.2.2试验时应对称、平稳地进行加荷,其加荷等级不应 少于8级,并始终保证中心受压。加荷标准:第一级荷载(包括 设备自重)宜接近所卸除的土自重压力(即压板底面处土的自重 压力),其相应的沉降量不计。此后每级荷载增量:对较松软的 土采用1~2.5N/cm*;对较坚硬的土采用5N/cm(当试验深度较 大,七的自重超过荷载增量较多时,第一一级荷载不一一定等于压板底 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可仍按上述荷载增量逐级加荷)。施加的总荷 载应不少于设计荷载的2倍。加荷要作好详细沉降记录。每一级 荷载加完后,按间隔10、10、10、15、15mim,以后每0.5h观测沉降 一次,再后可每隔1h或更久些,一直到沉隆相对稳定为止。

A.0.3.1沉降稳定标准:一般当连续2h观测沉降量不天于 0.1mm/h即可加下一级,且每级荷载下的观测时间:一般粘性 土,不应小于8h;对较坚实的土(如碎石土、密实的砂土、老 粘性土),不应小于4h;对软土不小于24h; A.0.3.2·试验过程中有下列现象之一时,即可认为已达极限 状态,可终止试验。 (1)压板周围的士,有明显侧向挤出或发生裂纹: (2)荷载Q增加很小,但沉降S却急剧增大,Q一S曲线出 现陡降阶段; (3)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标准; (4)s/b≥0.06(b一承压板宽度或直径)。 A.0.3.3回弹观测:如需分级卸荷观测其回弹值,每级卸荷 后每10min观测一次高速公路A1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1h后再卸第二级,观测如前,至全部卸 荷完后还应观测3h。

1.0.4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值的

根据试验结果,可绘制压板底面的应力Q)与其相应下沉量( 的关系曲线(即Q一S曲线),如图A.0.4所示。从附图A.0.4中

看出,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士的变形过程可分为三个变形阶段

(1)直线变形阶段:即荷载从0到 Q时,荷载与变形之间的关系接近于 正比例关系,地基士是稳定的; (2)局部剪切阶段:当荷载超过 Qo以后,荷载与变形之间的关系为一 曲线,曲线上各点的斜率逐渐增大,如 曲线中1~2段所示,地基土的稳定性 逐渐降低;

(3)完全破坏阶段:当荷载继续增

大达到某一一限值,即极限荷载后,沉降量急剧增大,曲线出现陡 降,这时地基完全破坏,表示失去稳定。 A.0.5地基土的承载力基本值可根据Q一S曲线的特征按以下

A.0.6.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小于三点,基本值的机

B.0.1复荷地基荷载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 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压板 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 载荷试验的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 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 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B.0.2承压板底标高应与桩顶设计标高相适应,压板下宜铺设 中粗砂垫层。垫层厚度可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 值,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倍。基推梁 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 B.0.3加荷等级可分为8~12级,总加载量不宜少于设计要求 值的两倍。 B.0.4每加一级载荷前后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 0.5h读记一次。当1h内沉降增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 级荷载;对饱和粘性土地基中的振冲桩或砂石桩,1h内沉降增 量小于0:25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5h读记一次。当1h内沉降增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 及荷载:对饱和粘性土地基中的振冲或砂石桩,1h内沉降 量小于0:25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8.0.5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1)沉降急骤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 起; (2)累计的沉降量已大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6%; (3)总加载量已为设计要求值的两倍以上。 B.0.6卸荷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进行,每卸一一级间隔 0.5h,读记回弹量,待卸载全部完后,间隔3h读记总回弹量。 B.0.7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

(1)当压力一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 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比例界限的

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一半: (2)当压力一沉降曲线是平缓光滑的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 值确定; 1)振冲桩和砂石桩复合地基或强置换墩,对以粘性土为主 的地基,可取s/b或s/d二0.015所对应的荷载(s为荷载试验承 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 2m时,按2m计算);对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 s/d=0.01所对应的荷载; 2)土挤密桩、石灰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0.012所对 应的荷载;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0.008所 对应的荷载; 3)深层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d=0.006所对应 的荷载。 4)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当以卵 石、圆砾、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0.01所对 应的荷载。 5)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按 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标推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平。 B.0.8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 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标准值。

C.0.1 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人和轻便触探试验要点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主要由标准贯入器、触探杆和穿心锤三部 分组成,如附图C.0.1所示。触探杆一般用直径42mm的钻杆, 穿心锤重63.5kg。操作要点如下: C.0.1.1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约15cm处,以避免 下层土受到扰动; C.0。1.2贯入前,应检查触探杆的接头,不得松脱。贯入时 穿心锤落距为76cm,使其自由下落,将贯入器竖直打入土层中 15cm。以后每打入土层30cm的锤击数,即为实测锤击数N; C.0。1.3拔出贯入器,取出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 C.0.1.4若需继续进行下深度的贯入试验时,即重复上述 操作步骤进行试验; C.0.1.5当钻杆长度大于3m时,锤击数应按下式进行钻杆长 度修正。

C.0.1.53 当钻杆长度大于3m时,锤击数应按下式进行钻杆 度修正。

式中 N一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附表C.0.1 触探杆长度校正系

C.0.2轻便触探试验

轻便触探试验设备主要由探头、触探杆、穿心锤三部分组 成,如附图C.0.2所示。触探杆用直径25mm的金属管,每根 长1.0~1.5m,穿心锤重10kg。操作要点如下: C.0.2.1先用轻便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然后对所需试验 土层连续进行触探:

附图C.0.1标准贯入试验设备附图C.0.2轻便触探试验设 1一穿心锤;2一锤垫;3一触探杆; 1穿心锤;.2一锤垫; 4一贯入器头:5出水孔;6一由两半 3一触探杆;4探头; 圆形管合成之贯人器身:7一贯人器靴

图C.0.3.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设备 (a)动触探试验设备;(b)动力触探头

C.0.3.3重型(1)、重型(2)可测得触探指标N63.5、 N(63.5),即可确定土的承载力、变形模量,可划分土层、了解土 层的均匀性; C.0.3.4重型(1)动力触探试验操作要点: (1)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15cm处; (2)自由落距76cm,将贯入器垂直打入土中15cm,然后每 打入土层30cm的锤击数,即为实测锤击数N63.5; (3)拔出贯入器取出土样进行鉴别; (4)若需继续进行下一深度的贯入试验时,则重复上述操作 步骤; (5)当钻杆长度大于3m时,锤击数应进行修正:

N 63.5 = aN63.5

式中 N63.5—为贯入30cm的锤击数; 一为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按表C.0.3.4确定; N'63.51 修正后的贯入30cm的锤击数。

附表 C.0.3.4 重型(1)动力触探试验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

C.0.3.5重型(2)动力触探试验操作要点: (1)贯入前,触探架应安装平稳,保持触探孔垂直; (2)贯入时,及时记录贯入深度,一阵击的贯入量及相应的 锤击数(一般5击为一阵击),并计算每贯入10cm的实测锤击 N; (3)当触探长度大于2m时,锤击数应进行校正:

.5重型(2)动力触探试验触探杆

注:a值由自动落锤测得。

D。0.1水准基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D.0.1.1基点设置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宜设置在基岩 上,或设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水准基点应考虑永久使用,理 设坚固; D.0.1.2水准基点的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间距为30~ 50m,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以外。在一个观测 这内,水准基点不应少于三个; D.0.1.3水准基点帽头宜用钢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 替,应注意防锈。水基点理设须在基坑开挖前15d完成。水雅 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理式,如附图D.0.1.3一1所示,或 浅理式如附图D.0.1.3一2所示,但每一观测区域内,全少应设 置一个深埋式水准基点。

附图D.0.1.32 浅埋式水准基点 1混凝土盖;2水准基点头部; 3一护壁;4一水准基点支承管; 5一套管;6一填土:7一混凝土

D.0.2.1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的变形并结合 地质情况确定,数量不宜少于六个点(附图D.0.2); D.0.2.2砖墙承重的各观测点,般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 12m设置个,并应设置在建筑物的转角处、纵墙和横墙的交接 处及纵墙和横墙的中央,建筑物沉降缝的两侧也应设置观测点。 当建筑物的宽度天于15m时,内墙也应在适当位量设观测点; D.0.2.3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每个柱基或部分柱基上 设观测点。具有箱形基础的高层建筑,观测点应沿纵、横轴线和 基础(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周边设置。新建与原有建筑物的 连接处两边,都应设置观测点。烟囱、水塔、油罐及其它类似构 筑物的观测点,应沿周边对称设置

附图D.0.2各种观测点类型示意图(mm) (a)预制式观测点;(b)现浇式观测点; c)隐蔽式观测点(伸入墙内);(d)平面上观测点 墙璧:2一螺纹:3一观测点(金属螺丝)4一保护

D.0.3.1 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钢钢尺进行观测。对象宜固定

测量工具、固定人员。观测前应严格校验仪器: D.0.3.2测量精度宜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 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 D.0.3.3观测时应随记气象资料,观测次数和时间应根据具 体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民用建筑每施工完一层(包括地下部 分)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按不同荷载阶段分次观测,但施工期 间的观测不应少于4次。建筑物竣工后的观测,第一年不少于3 ~5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到沉降稳定为 止。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等特殊情况,则应增加观 测次数。 基坑较深时,可考虑开挖后的回弹观测; D.0.3.4当建筑物和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沉降 或重的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儿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同时 应对裂缝进行观测。 D.0.4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应在裂缝上设置可靠的观测标志 (如石臂条等),观测后应绘制详图,画出裂缝的位置、形状和尺 于,:并注明日期和编号,必要时应对裂缝照相。 D.0.5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和要善保存,作为该工程技术 档案的一部分,并应附有下列各项资料: D.0.5.1根据水准基点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标高和其逐次 沉降量(参照沉降观测结果表填列); D.0.5.2根据建筑物或构筑物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位置图如 附图D.0.5.2(a)所示,根据沉降观测结果绘制的沉降量、地 基荷载与延续时间的关系曲线(见附图D.0.5.2一(b))。沉降 量分布曲线(见附图D,0.5.2一(C)); D.0.5.3计算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均沉降量、相对弯曲 和相对倾斜值; D.0.5.4水准点的平面布置图和构造图,测量沉降的全部原 始资料:

D.0.5.5施工时建筑物和构筑物标高的水准测量记录及晴

.5.6根据上述内容编写的沉降观测分析报告(其中应附 程地质和工程设计的简要说明)。

测: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2)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3)加层、扩建建筑物; (4)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 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5)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E.0.1本附录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 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 E.0.2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真径为300mm。当岩石理藏深度 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士桩,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 土之间的摩擦力。

E.0.3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10min

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不变可开始试验。 E.0.4加载方式: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 分级卸载。

E.0.5荷载分级,第~一级加载值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 每级为1/10。 E.0.6 沉降量读数:加载后立即读数,以后每10min读数 次。 E.0.7 稳定标准: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 E.0.8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述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加 载: (1)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h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 势; (2)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 注:若限于加载能力,荷载也应增加到不少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E.0.9卸载观测: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 级可为三倍。每级卸载后,每隔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 御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于 0.01mm 时, 即认为稳定。

(1)对应于P~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

1)对应于P~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界限。符

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级荷载为极限荷载。将极限荷载除以3的 安全系数,所得值与对应于比例界限的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2)每个场地荷载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最小值作为 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 (3)除强风化的情况外,岩石地基不进行深宽修正,标准值 即为设计值。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

F.0.1试料可用钻孔的岩心或坑、槽探中采取的岩块。 F.0.2岩样尺寸般为50mm×100mm,数量不宜少于六块, 且进行饱和处理。 F.0.3在压力机上以每秒500~800kPa的加载速度加荷,直到 试样破坏为止,记下最大加载,做好试验前后的试样描述。 F.0.4根据参加统计的一组试样的试验值计算其平均值、标推 差、变异系数,取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标推值为:

frm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 fr—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山—一统计修正系数; n— 式样个数; 8—一 变异系数。

附表G.0.1 重锤实试夯记录: 附表G.0.2 重锤夯实施工记录; 附表G.0.3 强夯施工现场记录; 附表G.0.4 强夯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G.0.5 土和灰土挤密桩桩孔施工记录: 附表G.0.6 土和灰土挤密桩桩孔分填施工记录: 附表G.0.7 振冲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G.0.8 单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G.0.9 二重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G.0.10 三重管旋喷施工记录: 附表 G.0.11 压力单液、双液硅化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G.0.12 电动双液硅化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G.0.13 沉井下沉记录; 附表G.0.14 沉箱工程施工记录: 附表 G.0.15 沉井、沉箱下沉完毕检查记录。

附表G.0.1重锤夯实试夯记录

A册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资料附表G.0.2重锤夯实施工记录施工单位地基土质工程名称夯锤重锤底直径m落距m落锤方法夯打气含水量夯击底面施工实际加最后下预留土总下日期(%)遍数标高备候地段水量沉量层厚度沉量开完天规及面积茶夯夯(L/m")(cm)(cm)(cm)注始成件优定际前后工程负资人记录附表G.0.3强夯施工现场记录施工单位工程名称施工日期年月日建筑物名称夯击遍数第夯击坑夯击落距锤顶面距地面高(cm)时间编号次数(m)二三四平均备注锤体高度cm工程负责人记录138

附表G.0.4强夯地基施工记录施工单位施工日期至工程名称地层土质占地面积m3场地标高m地下水位标高m起重设备,夯锤规格夯重夯击遍数:第遍本遍每个夯击坑击数击本遍夯击坑数个本遍总夯击击数击总夯击遍数遍总夯击坑数.个平均夯击能KN·m/m²总夯击击数击场地平均沉降量cm累计cm建筑物基础夯击坑布置简图工程负资人记录附表G.0.5土和灰土挤密桩桩孔施工记录施工单位工程名称施工班组地面标高机械型号设计孔径孔深施基桩锤击次数成孔时间(min)序桩孔工础孔成孔质量深度备注日编编总最后1m内总最后1m内检查号(m)期号号数次数数次数工程负责人记录注:①采用锤击沉管时,记录“锤击次数”一栏;采用振动沉管成孔时,记录“成孔时间”一栏;②成孔质量检查内容:桩径、垂直度、孔深、缩径、孔和回淤等。139

附表 G.0.6土和灰土挤密桩桩乳孔分填施工记录

附表 G.0.6土和灰土挤密桩桩孔分填施工记录

附表G.0.13沉井下沉记录

附表G.0.14沉箱工程施工记录

附表G.0.15沉井、沉箱下沉完毕检查记录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1.沉井、沉箱开始下沉日期 开始下沉时刃脚标高 m 2.沉井、沉箱下沉完毕日期 下沉完毕时刃脚标高 3.基底平整后高于/低于刃脚 cm,刃脚的土质为 系采用 法挖除 4.为核对预先勘察的地质资料,曾在沉井、沉箱中挖深井/钻孔,挖掘深度达刃脚 下 m 发现 5.沉井、沉箱平面位置(在刃脚平面上)与设计位置的偏差: 水平纵轴线偏移 cm某别墅小区施工组织设计,水平横轴线偏移 cm, 6.沉井、沉箱刃脚高差测量结果: 处刃脚标高 处刃脚标高 m 处刃脚标高 处刃脚标高 m, 7.检查结论

H.0.1为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 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H.0.2规程中指定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