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72-2021.pdf

《冷库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72-2021.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6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1118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冷库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72-2021.pdf

6.7.1制冷压缩机(制冷压缩机组)的安全保护配置应符合相应 的设备标准,制冷系统应配置下列安全保护装置: 1活塞式制冷压缩机排出口处应设止回阀,螺杆式制冷压缩 机吸气管处应设止回阀; 2制冷压缩机(制冷压缩机组)冷却水出水管上应配置断水 停机保护装置。

6.7.2大、中型制冷系统的高压侧应配置超压报警装置

蒸发式冷凝器应配置风机和水泵故障报警装置;在冬季地表水结 冰的地区,对于水冷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水冷式油冷却器应采 取防止冷却水结冰,进而损坏设备的措施

6. 7.3 制冷剂循环泵应配置下列

Q/GDW 10767-2015 10kV~110(66)kV元件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pdf断液报警和自动停泵装置: 2 排液管上应配置压力表、止回阀; 流量和压力保护装置

6.7.4制冷系统内所有压力容器和阀站的集管上应配置压力 或真空压力表,不凝性气体分离器未配置压力表或真空压力表时 应在其回气管上配置

用表,表盘的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或观察者有效识别表盘指示,安 装高度距观察者站立的平面不应超过3m;精度不应低于1.6级 量程不应小于工作压力的1.5倍和设计压力的1.15倍,不宜大于 工作压力的3倍。 X

6.7.6低压循环储液器、液体分离器、中间冷却器等气液分离后

6.7.9采用电加热的设备,其加热温度应能超高报警和保护。

6.7.11布置在室外的制冷设备应避开主要交通通道

配置通风良好的遮阳设施

凯直迪风良 6.7.12二氧化碳、卤代烃及其混合物制冷系统安全阀的泄压管 出口应布置在室外安全处,远离门、窗、进风口和人员经常停留或 经常通行的地点。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安全阀泄压管的阻力不应导 致安全阀释放过程中产生使安全阀失效的冰堵(于冰)。

.7.13制冷系统安全管道的流程设计应满足安全阀定期校验的

..1 要求。氨制冷系统安全阀的泄压管出口的高度应高于周围50m 范围内最高建筑物的屋脊5m,并应采取防止雷击、防止雨水和杂 物落人泄压管内的措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泄压管排出的氨气 应做无害化处理。 X

内所有液体容积超过0.2m的设备和(或)管段内的氨液都) 通过紧急泄氨管排入吸纳水池(水箱)或紧急回收装置,吸纳 (水箱)的氨液吸纳量或回收装置的氨液回收量不应小于制冷 内的氨液充注量,并应能在泄漏事故发生时立即启动人工或 装置紧急处置。

氨管出口应在水面下靠近池(箱)底处,距水面最深不应超过9m, 管出口与水池(水箱)侧壁的距离不应超过其与水面距离的一半, 司时工作的多根泄压管或紧急泄氨管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其 与水面的距离,在水池(水箱)内的氨管道应采取防止腐蚀的措施 氨吸纳水池(水箱)内的水量应按每干克氨不少于10L水计算,对 于仅用于吸纳安全阀泄压的水量不应少于1200L。

6.8制冷系统自动检测与控制

6.8.1制冷系统应配置自动检测系统,宜配置自动控制系统,大 型冷库和大型制冷系统宜配置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 6.8.2自动检测系统应能实时显示、记录所有自动检测的参数 记录时间不宜少于一年。根据制冷系统的实际配置,自动检测系 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冷简温度,工艺要求设置的冷简湿度; 2天、中型制冷系统和大型冷库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3直接式制冷系统和二氧化碳间接式制冷系统的蒸发压力、 冷凝压力、中间压力、过冷温度、融霜压力,其他间接式制冷系统的 载冷剂供回温度和压力、流量; 4所有机电设备的运行故障状态,电磁阀的通断状态; 5制冷压缩机的吸气压力和温度、排气压力和温度、油压差 和温度,水冷式油冷却器水流、能级、运行时, 6蒸发式冷凝器的水温、水位、能级、运行时间,水冷冷凝器 的进出水温度水流、运行时间,风冷冷凝器的能级、运行时间; 7低压循环贮液器、液体分离器、贮液器等容器的液位、 压力; 8 制冷剂循环泵和载冷剂循环泵的能级、运行时间; 9 冷却设备的运行时间、融霜周期、电融霜温度; 10冷间通风换气风机的运行时间。 6.8.3 根据制冷系统的实际配置,自动控制系统应包括下列 内容: 1 冷间温度的自动控制、工艺要求设置的冷间湿度的自动 控制; 制冷压缩机的自动开停、能级自动调节; 3 冷凝器的自动开停、冷凝压力自动调节; 4 低压循环储液器、液体分离器、中间冷却器等容器的液位

自动控制; 5制冷剂循环泵和载冷剂循环泵的自动开停、流量 调节; 6 冷却设备的自动开停、能级自动调节、自动除霜程序; 7 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自动清除制冷系统内不凝性气 所有机电设备和电磁阀均能现场和远程开停;7 8 9 冷间通风换气系统根据冷间内空气状态自动开停。 6.8.4 自动控制系统的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能实时显示、记录所有自动检测和控制的参数和扣 记录时间不应少于1年,并且应能根据查询需要自动生成 列表; 2 应能设定并修改控制参数值; 3 应能远程控制设备开停, 4 应具有分级控制权限等安全管理功能 应具有网络接人功能 浏览专用 住房城 46·

7.2.1氨制冷机房应设控制室。制冷压缩机组、制冷剂泵、冷凝 器水泵及风机等制冷设备控制箱(柜),机房排风机控制箱(柜),机 房照明配电箱和制冷剂泄漏指示报警设备不应布置在氨制冷机房 内,宜集中布置在制冷机房控制室中。 7.2.2各制冷压缩机组、制(载)冷剂泵均应在控制箱(柜)上安装 电流表,制冷压缩机组控制台上应设有紧急停机按钮或者开关

制冷机房分散布置的制冷压缩机组,也可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 结合的配电方式。 7.2.4制冷机房事故排风机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且配电控

制箱宜独立设置。当制冷机房内的供电被切断时,应能保证事 故排风机的用电。事故排风机的过载保护应作用于信号报警而 不是直接停止排风机。制冷剂泄漏指示报警设备应设有备用 电源。

7.2.5制冷机房事故排风机应能手动启停和通过制冷

长报警设备发出的信号强制开启。事故排风机应在制冷机房室内 便于操作的位置分别设置手动启动按钮或开关。氨制冷机房事 排风机的室内手动启动按钮或开关应布置在制冷机房控制 室内。

7.2.6采用卤代烃及其混合物

载冷剂的制冷机房内,动力配线不应敷设在电缆沟内,当确有

7.2.7氨制冷机房正常照明可按正常环境设计,照明方式宜

明供电电源外具 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自动切断方式时,应由氨气泄漏指示报警设备发出 紧急切断信号,并应能切断制冷机房供电电源; 2当采用手动控制方式时,应由制冷机房控制室内和制冷机 房外便于操作位置安装的手动按钮或开关发出紧急切断信号,并 应能切断制冷机房的供电电源: 3切断制冷机房的供电电源后,应能手动进行复位; 4制冷机房外的手动切断电源按钮或开关应设置警示标识。

7.3.1冷间内的动力及照明配电、控制设备宜布置在冷间外的通 风干燥场所。

境条件、可快速点亮的节能型照明灯具

境条件、可快速点亮的节能型照日

7.3.4冷间内照明灯具的布置应避开吊顶式空气冷却器和顶排

管,在冷间内通道处应重点布灯,在货位内可均匀布置。

独控制,冷间外宜集中设置照明配电箱,各照明支路应设信号灯 当不集中设置照明配电箱,各冷间照明控制开关分散布置在冷间 外时,应选用带指示灯的防潮型开关或气密式开关

7.3.6冷间内照明支路宜采用AC220V单相配电,照日

求,选用适用的耐低温的铜芯电力电缆。

7.3.8穿越冷间保温材料敷设的电气线路应采取防火和防止户

快按纽,呼唤信息应传送到 制冷机房控制室或有人值班的房间,并应在冷藏间外设有呼唤信 号显示。设有呼唤信号按钮的冷藏间,应在冷藏间内门的上方设 置常明灯。设有专用疏散门的冷藏间,应在冷藏间内疏散门的上 方设置常明灯。

7.3.10当冷间内空气冷却器下水管防冻用电伴热带、冷库门月

加热电缆采用AC220V配电时,应采用带有PE线的加热电缆,可 采用具有双层绝缘的加热电缆,配电线路应设置过载、短路及剩余 电流保护装置。

7.3.11冷库公路站台靠近停车位一侧墙上,宜设置供机械冷

风、干燥的场所。制冰间照明、动力线路宜穿金属管暗敷,照明凡 采用具有防腐(盐雾)功能的密封型节能灯具。

7.3.13冷间内同一台空气冷却器的数台电动机可共用一块电流 表,共用一组控制电器及短路保护电器,每台电动机应单独设置配 电线路、断相保护及过载保护。当空气冷却器电动机绕组中设有 温度保护开关时,每台电机可不再设置断相保护及过载保护,同 台空气冷却器的多台电动机可共用配电线路

7.3.13冷间内同一台空气冷却器的数台电动机可共用一块电流 表,共用一组控制电器及短路保护电器,每台电动机应单独设置配 电线路、断相保护及过载保护。当空气冷却器电动机绕组中设有 温度保护开关时,每台电机可不再设置断相保护及过载保护,同 台空气冷却器的多台电动机可共用配电线路。 7.3.14库房内制冷设备间和制冷阀站间的事故排风机应采用专 用的供电回路,事故排风机的过载保护应作用于信号报警而不是 直接停止排风机。事故排风机应能手动启停和通过制冷剂泄漏指 示报警设备发出的信号强制开启。事故排风机应在制冷设备间和 制冷阀站间室内外便于操作的位置分别设置手动启动按钮或开 关。制冷剂泄漏指示报警设备应设有备用电源。 7.3.15冷间应设置室内温度的测量、显示和记录系统(装置) 冷间内用于测量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变送)器不应设置在靠 近门口处及空气冷却器或送风道出风口附近,宜设置在靠近外墙 处和冷间的中部。冻结间和冷却间内温度传感(变送)器宜设置在 空气冷却器回风口侧。温度传感(变送)器安装高度不宜低于 1.8m。建筑面积大于100m²的冷间,温度传感(变送)器数量不宜 少于2个。 7.3.16除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的有关规定外,冷库中的下列场所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建筑面积大于1500m²且高度大于24m的单层高架冷库 的库房; 2设在地下或半地下室的库房。 7.3.17冷间内宜采用管路采样式吸气感烟火灾探测器,探测器

7.3.14库房内制冷设备间和制冷阀站间的事故排风机应采

7.3.17冷间内宜采用管路采样式吸气感烟火灾探测器,探测器 主机应布置在冷间内

7.3.17冷间内宜采用管路采样式吸气感烟火灾探测器,探测器

7.4.1氨制冷机房应设置由氨气指示报警设备、氨气浓厂

.4.1氨制冷机房应设置由氨气指示报警设备、氨气浓度探(检)

制冷机房应设置由氨气指示报警设备、氨气浓度探(检) 泄漏探测报警系统,并应符合

载冷剂的制冷机房应设置相应气体浓度指示报警设备,当空气中 泄漏制冷剂的气体浓度达到设定值时,应自动发出报警信号,还应 强制启动事故排风机。卤代烃及其混合物、二氧化碳探测器宜诊 置在制冷机房被保护空间的下部

备间或制冷阀站间的事故排风机,并应将报警信息传送至相关 制冷机房或有人值班的场所显示和报警。卤代烃及其混合物、 二氧化碳探测器宜设置在制冷设备间和制冷阀站间被保护空间 的下部

8.1.1当给水排水管道穿过冷间保温层时,应采取防止产生冷标 的措施,保温层内、外两侧管道防冷桥保温的长度均不宜小手 1.5m。

8.2.1冷库的水源应就近选用城镇自来水或地下水、地表水。 8.2.2冷库生活用水、制冰原料水和水产品冻结过程中加水的水 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 规定。 8.2.3冷却设备的冷却水、冲霜水水质应满足工艺设备对水质及 卫生的要求

8.2.4冷库给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8.2.4冷库给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库生产设备的冷却水、冲霜水用水量应根据用水设备 确定。 2冷凝器采用直流水冷却时,其用水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 一冷却用水量(m/h); Φ——冷凝器的热负荷(W)

3. 6§, Q= 1000CAt

C一冷却水比热容C=4.1868kJ/(kg·℃); △t一一冷凝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差(℃)。 3制冰用水量应按每吨冰用水1.1m~1.5m3计算。 4冷库的生活用水量宜按25L/(人·班)~35L/(人班), 使用时间为8h,小时变化系数为2.5~3.0计算。洗浴用水量宜 按40L/(人·班)~60L/(人班),使用时间为1h计算。7 8.2.5冷库制冷工艺设备用水的水温应根据工艺专业提供,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除蒸发式冷凝器外,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应比 冷凝温度低5℃~7℃; 2冲霜水的水温不应低于10℃不宜高于25℃; 3冷凝器进水温度最高允许值:应式壳管式应为32℃,卧式 壳管式应为29℃,淋浇式应为32℃ 8.2.6冷库制冷系统冷却水应采用循环供水。循环冷却水系统 宜采用开式。 X 8.2.7冷却塔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却塔热力性能应满足设计对水温水量及当地气象条件 的要求;X 2风机设备应选用效率高、噪声小、运转安全可靠、耐腐蚀, 符合标准的产品; 3冷却塔体、填料的制作、安装应满足国家有关产品标准的 相关要求; 4冷却塔运行噪声应满足环保要求。 8.2.8计算冷却塔的最高冷却水温的气象条件,宜采用按湿球温 度频率统计方法计算的频率为10%的日平均气象条件。气象资 料应采用近期连续不少于5年,每年最热时期3个月的日平均值。 8.2.9冷却塔循环给水的补充水量应根据工艺提供资料进行计 算,当资料不全时,宜按冷却塔循环水量的2%~3%计算。 8.2.10蒸发式冷凝器循环冷却水系统宜对循环水进行除垢、防

C一冷却水比热容C=4.1868kJ/(kg:℃): △t一一冷凝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差(℃)。 3制冰用水量应按每吨冰用水1.1m3~1.5m3计算。 4冷库的生活用水量宜按25L/(人·班)~35L/(人·班) 使用时间为8h,小时变化系数为2.5~3.0计算。洗浴用水量宜 按40L/(人·班)~60L/(人·班),使用时间为1h计算。 8.2.5冷库制冷工艺设备用水的水温应根据工艺专业提供,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除蒸发式冷凝器外,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平均温度应比 冷凝温度低5℃~7℃; 2冲霜水的水温不应低于10℃,不宜高于25℃; 3冷凝器进水温度最高允许值:立式壳管式应为32℃,卧式 壳管式应为29℃,淋浇式应为32℃ 8.2.6冷库制冷系统冷却水应采用循环供水。循环冷却水系统 宜采用开式。 X

1冷却塔热力性能应满足设计对水温\水量及当地气象条件 的要求; 2风机设备应选用效率高、噪声小、运转安全可靠、耐腐蚀 符合标准的产品; 3冷却塔体、填料的制作、安装应满足国家有关产品标准的 相关要求; 4冷却塔运行噪声应满足环保要求。 8.2.8计算冷却塔的最高冷却水温的气象条件,宜采用按湿球温 度频率统计方法计算的频率为10%的日平均气象条件。气象资 料应采用近期连续不少于5年,每年最热时期3个月的日平均值

8.2.11蒸发式冷凝器循环冷却水运行水质标准宜满足表8.2.1 的要求

表8.2.11蒸发式冷凝器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

8.2.12蒸发式冷凝器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qzb 一蒸发水量(293kW排热量约为7.57kg/min); 蒸发式冷凝器的风吹、渗漏等损失水量,一般按蒸发 水量的10%计算。 2蒸发式冷凝器用水量宜按下式计算:

gr = qzb X T

式中:qr 蒸发式冷凝器日用水量(m3/d): qzb 蒸发式冷凝器补水量(m3/h): T 用水时间,一般T=10h~16h

1在冷却塔的进水干管上宜设旁路水管,并应能通过全部循 环水量; 2冷却塔的进水管道应设泄空水管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

8.2.14制冷压缩机冷却水进水宜设过滤器,出水管上应设 指示器,进水压力不应小于69kPa。

.2.15冷库冲霜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8.2.15冷库冲霜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气冷却器(冷风机)冲霜水宜回收利用,冲霜水量应按产 品样本规定,冲霜淋水延续时间应按每次15min~20min计算 2速冻装置及对卫生有特殊要求冷间的冷风机冲霜水宜采 用一次性用水。 3空气冷却器(冷风机)冲霜配水装置前的自由水头应满足 冷风机产品要求,但进水压力不宜低于49kPa;当冷间内布置多台 冷风机时,冲霜给水应采用相应的平衡措施,并应保持各台冷风机 水量、水压基本一致。 4冷库冷间冲霜水系统采用电磁(电动)阀时,宜就近设置 阀前应设置泄空装置,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 措施。 5冲霜、融霜给水管应有坡度,并应坡向空气冷却器(冷风 机)或泄水装置,常流水管道排人冲霜排水管道时应设水封。 8.2.16冷库内生活用水给水管材选用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有关规定,制冷系统循环水系 统、冲霜水系统宜选用焊接钢管或镀锌钢管。 8.2.17冷库内生产、生活用水应分别设水表计量,并应有可靠的 节水、节能措施。 8.2.18冷库库区绿化、车辆清洗、循环水系统补充水等用水可采 用城市杂用水或中水作为水源.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杂 用水水质》GB/T18920的有关规定,城市杂用水或中水管道应有 明显标记

8.2.18冷库库区绿化、车辆清洗、循环水系统补充水等用水

8.3.1冷库穿堂、制冷机房及设备间设计温度不低于

.3.1冷库穿堂、制冷机房及设备间、设计温度不低于0℃的冷

于50mm。电梯井、地磅坑等易于集水处应有排水及防止水流倒 灌设施。

灌设施。 8.3.2冷库建筑的地下室、地面架空层应有排水措施。 8.3.3冷风机水盘排水、蒸发式冷凝器排水应采取间接排水的方 式,冷风机和蒸发式冷凝器排水管不得与污水管道系统直接连接。 8.3.4多层冷库中的各层冲(融)霜水排水,应在排人冲(融)霜排 水主立管前设置水封装置。 8.3.5冷库内不同温度冷间的冲(融)霜排水管,应在接人冲(融 霜排水十管前设置水封装置。 8.3.6冷风机采用热气融霜或电融霜时融霜排水可回收或直接 排放。冷间内融霜排水管道要求保温时可采用电伴热保温。 8.3.7冲(融)霜排水管道的坡度和充满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箔绘水址水设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CB50015的有关规定。X

8.3.9冷却物冷藏间设在地下室时,冲(融)霜排水的集水并(池)

8.4消防给水与安全防

8.4消防给水与安全防护

8.4.1冷库库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的有关要求 设置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并按设计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保护半径 不应小于150m。冷库制冷机房处应设置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 与制冷机房门口处的距离不宜小于5m,并不应大于15m。

计规范》GB50140的要求配备适当种类、数量的火火器。 .4.3冷库的消火栓应设置在穿堂或楼梯间内,当环境温度低于 C时,室内消火栓系统可采用干式系统,但应在首层入口处设置 快速接口和止回阀,管道最高处应设置自动排气阀。

8.4.4冷库的氨制冷机房贮氨器上方宜设置局部水喷淋系统

喷淋系统宜选用开式喷头,开式喷头保护面积应按贮氨器占 积确定。开式喷头的水源可由库区消防给水系统供给,操作 手动或电动方式。

8.4.5氨制冷机房应设置洗眼和淋浴等安全防护装置,当设置在

1设计温度高于0℃的高架冷库、设计温度高于0℃且其中 一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大于1500m²的非高架冷库,应设置自动 灭火系统; 2自动灭火系统宜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冷藏间内设计 温度不低于4℃时,应采用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冷藏间内设 计温度低于4℃时,应采用干式自动喷水灭系统或预作用自动 Ta

9供暖、通风、空调和地面防冻 9.1一般规定 9.1.1 供暖系统的热源应根据能源条件、能源价格和节能、环保 等要求,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暖系统宜首先采用区域热网提供的热源; 2当无区域热网提供的热源时,可自建锅炉房供暖;条件许 可且经济合理时,也可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泵系统或制冷系统 废热回收加辅助热源系统。X

9.1.2低温空调系统的

供暖、通风、空调和地面队

1制冷机房内严禁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设备、电热管辐射设 备和电热散热器供暖; 2设置集中供暖的制冷机房,室内设计温度宜取12℃~ 15℃。 9.2.2控温穿堂等低温空调场所,室内明装的空调末端设备宜选 用不锈钢外壳的产品。

1制冷机房日常运行时应保持通风良好,通风量应通过计算 确定,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4次/h。当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

时应设置日常排风装置。 2采用卤代烃及其混合物、二氧化碳为制冷剂,二氧化碳为 载冷剂的制冷机房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排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 12次/h,排风机数量不应少于2台。 3氨制冷机房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量应按每平方 米建筑面积每小时不小于183m进行计算,且最小排风量不应小 于34000m3/h。氨制冷机房的事故排风机应选用防爆型,排风机 数量不应少于2台。 4当采用复叠式制冷系统时,制冷机房应根据本条第2款和 第3款的要求,设置可以同时排除泄漏的制冷剂和载冷剂气体的 事故排风装置,制冷剂采用氨时,制冷机房的排风机均应选用防 爆型。 5用于排除密度大于空气的制冷剂气体时,机房内的事故排 风口下缘距室内地坪的距离不宜大于0.3m;用于排除密度小于空 气的制冷剂气体时,排风口应位于侧墙高处或屋顶。 9.3.2库房内的制冷设备间和阀站间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排风 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 9.3.3非控温穿堂宜设机械排风系统,排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 5次/h。 9.3.4冷却物冷藏间的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却物冷藏间宜按所贮货物的品种设置送风和排风装置, 新风量应按食品冷藏工艺要求确定,当工艺无具体要求时,通风换 气次数每日不宜少于1次。 2新风的计算参数应按夏李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和室外计算 相对湿度选取。 3面积天于150m或虽小于150m但不经常开门及设于地 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冷却物冷藏间宜采用机械通风装置。进入冷间 的新风应进行冷却处理

时应设置日常排风装置。 2采用卤代烃及其混合物、二氧化碳为制冷剂,二氧化碳为 载冷剂的制冷机房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排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 12次/h,排风机数量不应少于2台。 3氨制冷机房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量应按每平方 来建筑面积每小时不小于183m3进行计算,且最小排风量不应小 于34000m3/h。氨制冷机房的事故排风机应选用防爆型,排风机 数量不应少于2台。 4当采用复叠式制冷系统时,制冷机房应根据本条第2款和 第3款的要求,设置可以同时排除泄漏的制冷剂和载冷剂气体的 事故排风装置,制冷剂采用氨时,制冷机房的排风机均应选用防 爆型。 XXY 5用于排除密度大于空气的制冷剂气体时,机房内的事故排 风口下缘距室内地坪的距离不宜大于0.3m;用于排除密度小于空

1冷却物冷藏间宜按所贮货物的品种设置送风和排风装置: 新风量应按食品冷藏工艺要求确定,当工艺无具体要求时,通风换 气次数每日不宜少于1次。 2新风的计算参数应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和室外计算 相对湿度选取。 3面积大于150m²或虽小于150m²但不经常开门及设于地 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冷却物冷藏间宜采用机械通风装置。进入冷间 的新风应进行冷却处理。 4当冷间外新风的温度低于冷间内空气温度时,送入冷间的

新风应进行预热处理。5新风的进风口应设置便于操作的保温启闭装置。6冷间内废气应直接排至库外,排风口下缘距冷间内地坪的距离不宜大于0.3m,并应设置便于操作的保温启闭装置。7新风送风口和废气排出口不宜设在冷间的同一侧面的墙面上。8通风管道穿越冷间防火隔墙时,应设置70℃防火阀及防止产生冷桥的措施。9.3.5变配电间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15次/h。9.4地面防冻9.4.1冷间地面的防冻方式应根据库房布置、工程造价、运行能耗、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选定。9.4.2采用自然通风的地面防冻设计应符合不列规定:1自然通风管两端应直通,并应坡向室外。直通管段总长度不宜大于30m,其穿越冷间地面下的长度不宜大于24m。2自然通风管管径宜采用内径250mm或300mm的水泥管,管中心距离不宜大于1.2m,管口的管底宜高出室外地面150mm,管口应加网栅。3自然通风管的布置宜与当地的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平行。9.4.3采用机械通风的地面防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机械通风的支风道管径宜采用内径250mm或300mm的水泥管,管中心距离可按1.5m~2.0m等距布置,管内风速应均匀,不宜小于1m/s2机械通风的主风道断面尺寸不宜小于0.8m×1.2m(宽×高);3供暖地区机械通风的送风温度宜取10℃,排风温度宜取5℃;4供暖地区机械通风地面防冻加热负荷和机械通风送风量·61:

应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进行计

9.4.4架空式的地面防冻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架空式地面的进出风口底面高出室外地面不应小于 150mm,进出风口应设格栅; 2 架空式地面的架空层净高不宜小于1m; 架空式地面的进风口宜面向当地夏季最大频率风向 9.4.5 采用不冻液为热媒的加热管的地面防冻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供液温度不宜高于10℃; 2 管内液体流速不宜小于0.25m人 3 加热管应设在冷间地面隔热层下的混凝板土板或垫层内; 4 加热管每一环路应设置流量调节和流量监测装置; 5 加热层应设置温度监测装置,温度测点不应少于2处。 9.4.6 当地面加热层的热源采用制冷系统的废热时,制冷系统同 期运行产生的最小废热值应能满足地面加热负荷的需要。

9.5.1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300m²的穿堂和封闭站台应设置排 烟设施。穿堂、封闭站台、楼梯间、附属用房的防烟和排烟设施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的有 关规定。

附录A供暖地区机械通风地面防冻加热

1.0.11 供暖地区地面防冻的加热计算应采用稳定传热计算公 式。部分土壤热物理系数宜按表A.0.1的规定确定

A.0.1供暖地区地面防冻的加热计算应采用稳定传热计算么 式。部分土壤热物理系数宜按表A.0.1的规定确定

表A.0.1部分土壤热物理系数

.2供暖地区机械通风地面防冻加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A.0.2供暖地区机械通风地面防冻加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 地面加热负荷(W); 计算修正值,当室外年平均气温小于10℃时,宜取1; 当室外年平均气温不低于10℃时,宜取1.15; Q 地面加热层传入冷间的热量(W); Qm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W):

一通风加热装置每日运行的时间力拓倾城住宅小区后浇带专项施工方案,一般不宜小于4h。 .0.3机械通风地面加热层传入冷间的热量Q.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 地面加热层传人冷间的热量(W): Fa冷间地面面积(m²); 地面加热层的温度(℃); 冷间内的空气温度(℃): 息公开 Ka——冷间地面的传热系数[W/(m²℃)] A.0.4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Q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u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w): Fa一一冷间地面面积(m²); ttu一一土壤温度(℃) t——地面加热层的温度(℃),宜取1℃~2℃ A.0.5土壤温度取地面下3.2m深处历年最低两个月的土壤平 均温度,应按表A.0.5的规定确定。当缺少该项资料时,可按当 地年平均气温减2℃计算

表A.0.5主要城市地面下3.2m深处历年最低两个月的土壤平均温度

土壤传热系数K.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Ku 土壤传热系数LW/(m²℃)」; V otu 土壤计算厚度,一般采用3.2m; 一 入tu 土壤的导热系数[W/(m·℃)]; 一n 加热层至土壤表面各层材料的厚度(m) 入;一社 加热层至土壤表面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W/(m·℃)]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 《低温环境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51081)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 《碳素结构钢》GB/T700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GB7778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1 :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 等级和处理等级》GB/T8923.1 《输送流体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4976 《空调与制冷设备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GB/T17791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

DB44/T 1631-2015 LED护栏灯.pdf《低温管道用无缝钢管》GB/T18984 《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T20801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2部分:材料》GB/T20801.2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3部分:设计和计算》GB/T20801.3 《冷库管理规范》GB/T30134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工业管道》TSG D000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