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817-2013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T 50817-2013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50817-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59162
下载资源

GB/T 50817-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0817-2013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egree of porosity

指林带纵断面上透光孔隙的面积与纵断面总面积之比。

belt structure

JGJ 255-2012 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分为紧密结构、蔬 透结构和通风结构。

tightness structure

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 度小于0.25。由带幅较宽,行数较多,造林密度较大的乔木(或配 有亚乔木)和灌木所组成

sparseness stri

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养、灌木组 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由行数较少、带 幅较窄的乔灌木树种组成;或不配置灌木,只有侧枝较发达的乔木 组成。

2. 0. 15 通风结构

airiness structure

以乔木为主,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 均匀的透光孔隙,下层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疏透度0.3 以上。一般由乔木组成,不配置灌木或于林带外侧配置低矮灌木 行,或在内外两侧各配置一行。

forest belt profile

与林带走向成90°将林带截开所形成的断面。能够反明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full forest belt regeneration

2. 0. 19 半带更新

half forest belt regeneration

将衰老林带一侧的数行伐除,然后采用植苗或萌芽等更 去,在林带采伐迹地上建立起新一代林带

在林带内原有树木行间或伐除部分树木的空隙地上进 本,并依此逐步实现对全部林带的更新

在林带的一侧按林带设计宽度造林,用植苗造林或萌芽 方式营造新林,待新植林带郁闭后再伐除原林带,

3.1.1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之前应进行综合调查,综合调查应包

3.1.1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之前应进行综合调查,综合调查应包

1在全国范围内,应根据农田防护林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条 件,划分为6个农田防护林区。 2在同一农田防护林区内,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的差异划分农田防护林类型区。 3在同一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内,应根据土壤类型和水分条件 的差异划分立地类型。

3.1.3 农田防护林区划分应符合表 3. 1. 3 的规定。

表 3. 1.3农田防护林区划分

3.2.1专项调查应包括灾害性气象因子调查、社会经济条件调 查、树种调查和立地类型调查。调查内容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 规定,

查、树种调查和立地类型调查。调查内容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 规定。 3.2.2灾害性气象因子调查应包括大风、台风、沙尘、干热风、霜 冻、低温冷害、冰電、洪涝、干旱等。 3.2.3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应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农业耕作制度 农业现代化程度、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等。 3.2.4树种调查应包括树种的成林高度、冠形、冠幅、高生长、径 生长、树冠结构、抗逆能力和经济利用价值等。 3.2.5立地类型调查应采用路线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2.6路线调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上应选择3条~5条调查路线,调 查路线应有代表性,宜以最短的距离穿越最多的立地类型。 2沿拟定的路线前进,应随时记载地形的明显变化,在地形 植被明显变化的典型地段应设点调查,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土壤调查,应按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2)植被调查,应包括植被类型、植被总盖度、各层盖度、主要 植物种类(建群种、优势种)及其生活型、多度、盖度、分布 状况、高度。 3.2.7样地调查应分别立地类型、树(品)种进行,每个类型不宜 少于3个样地。农田林网宜抽取样带,在样带中宜选择有代表性 的地段进行调查,样段不宜小于20m;农林间作宜抽取样行调查。 样地调查内容宜包括树种、年龄、株行距、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

冻、低温冷害、冰、洪涝、王旱等

3.2.4树种调查应包括树种的成林高度、冠形、冠幅、高生长、径

1在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上应选择3条~5条调查路线,调 查路线应有代表性,宜以最短的距离穿越最多的立地类型。 2沿拟定的路线前进,应随时记载地形的明显变化,在地形 植被明显变化的典型地段应设点调查,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土壤调查,应按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2)植被调查,应包括植被类型、植被总盖度、各层盖度、主要 植物种类(建群种、优势种)及其生活型、多度、盖度、分布 状况、高度。 3.2.7样地调查应分别立地类型、树(品)种进行,每个类型不宜 少于3个样地。农田林网宜抽取样带,在样带中宜选择有代表性

3.2.7样地调查应分别立地类型树(品)种进行,每

于3个样地。农田林网宜抽取样带,在样带中宜选择有代 地段进行调查,样段不宜小于20m;农林间作宜抽取样行调 地调查内容宜包括树种、年龄、株行距、平均胸径、平均高、 幅、平均枝下高、林木蓄积、生长量、灌木种类、灌木高度等

3.3.1小班区划调查应按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

3.1小班区划调查应按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小班应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同时应兼顾资源调查和

3.3.2小班应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同时应兼顾

经营管理的需要,并可按下列基本条件进行区划: 1 权属不同。 2 地类不同。 3 主要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 4 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 5 郁闭度相差一个郁闭度级。 6 四旁树类型不同。 7 林带宽度不同。 8 农林间作类型不同。

3.4.1苗木应调查现有苗圃地的位置、立地条件、育苗面积、种子 来源与质量、每亩用种量与产苗量、苗木种类与质量、育苗设施与 技术措施等情况。

3.4.1苗木应调查现有苗圃地的位置、立地条件、育苗面积、种子

3.4.2种条应调查来源、数量与质量等情况

3.4.2种条应调查来源、数量与质量等情况。

4.1.1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应根据工程区边界、造林布局、辅助 设施、外部衔接道路和内部交通等情况,编制总平面图设计方案。 4.1.2总平面图设计方案应经现场勘察,并应通过论证、比较、优 化后形成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

4.2.1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绘制农田防护林工程现状图。 2以农田防护林工程现状图为基础,针对主要灾害性气象因 子编制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农田防护林工程现状图上区划出农田防护林区和农田 防护林类型区。 2)针对各个农田防护林类型区的实际进行农田防护林工程 总平面图设计。 3对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方案进行修订、比选和优 化,形成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设计图。 4.2.2农田防护林工程现状图绘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状图底图要素应包括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界、居民点、道 路、桥梁、明显地物标、现有的林带和片林、灌排系统及其他人工建 筑物。 2现状图的绘制,应以大于或等于1:25000比例尺的地形 图或卫星影像图为基础,在现场进行补测,应把发生变化或图上没 有的地形地物补测在图上,现场调查图经整理后应形成现状图

.2。3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 要求: 1农田林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应统筹布设。 2农田防护林工程区域内道路和灌排系统应按道路和灌排 系统的技术要求进行图上选线(含比较方案),并应与外部公共交 通道路和水系相衔接。 3农田防护林工程采用分期建设时,路网和灌排系统布设时 应与后期工程相协调。 4工程区域内的管护用房、苗圃、病虫害预测预报站、检疫检 验室等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经选址时,应按可行性研 究报告布设;未经选址时,应按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在图上选址 (含比较方案)。 5应由不同的设计人员编制多个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 设计方案。 6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方案可采用ARCGIS的网 络分析功能,应首先按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分级生成各 级网络,并应将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分级生成的网络叠 加分析,形成最优方案。 4.2.4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图设计方案修订、比选和优化,应 按下列步骤进行: 1应按总平面设计方案组织现场勘察工作,并应按各专业的勘 察设计要求进行。在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应综合水文、地质 道路、水电、树种适应性等因素,对各个总平面图设计方案进行修订。 2对修订后的各个总平面图设计方案,应进行论证和比较 采用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形成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 设计图。

4.3总平面设计图图面要求

农田防护林区界,以不同填充色表示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小班注记 和各类符号应符合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4.3.2农田防护林工程总平面设计图应以建设区域为单位分幅, 当图幅过大时也可以区划系统的次级单元为单位分幅。比例尺宜 为1:25000或1:50000。当项目区总面积小于60000hm²时,比 例尺宜为1:10000;当项目区总面积超过400000hm²,且地类简 单时,比例尺宜为1:100000

5.1.1·营造林工程设计应包括新建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和低效 农田防护林改造工程设计。

1营造林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天 应符合国家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要求。 2农田防护林工程应营造混交林,纯林的比例不应超过 70%,工程单一主栽树种株数或面积不应超过70%。 3营造林工程设计应综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景观 与游憩需求等因素,对原有的古树名木、特殊景观森林等应提出必 要的保护措施

5.2新建农田防护林工程设

5.2.1同一农田防护林类型区林带的规划设计标准应基本一致, 不同农田防护林类型区林带的规划设计标准应不同。农田防护林 类型区应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依据下列条件划分: 1风沙区应主要依据风沙危害程度和受灾情况。 2干旱少雨的灌溉区应主要依据降雨量、蒸发量、干燥度、地 下水位。 3丘陵地带及坡地应主要依据地形、地貌。 4沿海地区应主要依据大风危害、海潮。 5.2.2在同一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内,应根据立地类型确定适宜的 树种和造林方法,立地类型划分应采取主导因子方法。 5.2.3农田防护林工程造林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应

5.2.5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类型应包括骨干林带、农田林网、农

1 应配置在江、海、湖、河堤岸和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上。 2 宜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紧密结构。 3 应沿江、海、湖、河堤岸和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走向自然 设置。 4乔木树种宜8行~20行,灌木树种宜2行~4 行,林带宽 度宜20m~100m。 5.2.7农田林网设计应包括林带结构设计、林带走向设计、林带 间距设计和林带宽度设计。 5.2.8林带结构设计可通过造林树种选择、乔灌草搭配实现,并 可适时采用补植、合理间伐和修枝等措施进行调节。林带结构应 根据各地实际选择下列结构: 1紧密结构,宜用于果园和种植园,或遭受台风袭击的水 网区。 2疏透结构,宜用于平原农区和风沙区的农地。 3通风结构,宜用于一般风害区或风害不大的壤土耕地,或 风速不大的灌溉区和风影响较小的水网区。

1有显著主害风和盛行风地区,宜采取主林带为长边的长方 形网格,并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风偏角的变化不可超过45°。副 林带方向宜与主林带垂直。 2其他地区,林带建设宜与沟、河、路、渠相结合。 5.2.10林带间距应根据风速、土壤条件、农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 和林带有效防护距离确定。一般主林带间距宜为防护林树种壮龄 林木平均树高的15倍~20倍,副林带间距可适当加大。 5.2.11林带宽度设计应少占耕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地少人多、土地垦殖率较高的地区,林带宽度可窄些。 2对于地多人少、土地垦殖率较低的地区,林带宽度可宽些 5.2.12主要农田防护林类型区的农由林网设计宜符合本规范附 录C的规定,其他农田防护林类型区的农田林网设计应符合本规 范第5.2.8条~第5.2.11条的规定。 5.2.13农田林网设计应采取下列减轻林带胁地的措施: 1在林带胁地范围内应选种耐干、耐薄、耐遮荫的作物。 2在靠近耕地的一侧宜挖沟断根或切根贴膜,挖沟位置与最 近一行树木的距离宜为1m~1.5m,沟深宜为0.6m~0.8m。 3林带树木宜在路肩或沟坡栽植。 5.2.14农田林网设计应与机械作业相适应。 5.2.15农林间作类型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土壤条件差、自然灾害严重的中低产地区宜选择以林为 主类型。 2在土壤条件较好、自然灾害一般的地区宜选择以农为主 类型。 3在土壤条件较差、自然灾害较明显的地区宜选择林农并重 类型。

.14农田林网设计应与机械作业相适应。

道路交通标牌施工方案1在土壤条件差、自然灾害严重的中低产地区宜选择以林为 主类型。 2在土壤条件较好、自然灾害一般的地区宜选择以农为主 类型。 3在土壤条件较差、自然灾害较明显的地区宜选择林农并重 类型。

5.2.16农林间作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行带走向,在风沙危害较轻、主要害风方向不明显 宜南北走向;在一些风口、于热风严重的地区,宜与主害

垂直。 2行带间距,应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确定。 3行带宽度,宜单行栽植。 5.2.17主要农林间作模式设计宜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其 他农林间作模式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16条的规定。 5.2.18防护片林营造应充分利用荒滩荒地和四旁”隙地,并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和《生态公益材 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的有关规定。

5.2.19护村林应根据种植地的位置及立地条件外墙、屋面保温工程专项施工方案,选择相应的树

5.2.22整地应采用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等方法。农 田防护林工程造林整地规格及应用条件宜按本规范附录E的规 定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