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915-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2/T 1915-2022 三峡库区园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指南.pdfICS13.020.01 CCS z. 05
DB42/T 1915—202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2/T19152022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防控原则 技术框架 源头控制技术 6.1坡改梯技术GB 51317-2019-T:石油天然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无水印,带书签), 6.2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6.3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 6.4节水灌溉技术 过程拦截技术 7.1生草覆盖 7.2 秸秆覆盖 7.3植物篱 7.4生态沟渠 末端削减技术 8.1人工湿地 8.2库岸植被缓冲带 面源污染监测及评估 9.1园地面源污染监测 9.2园地面源污染防控评估 附录A(资料性) 三峡库区园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框架 附录B(资料性) 三峡库区园地适宜生草覆盖草种特性及种植方法. 附录C(资料性) 三峡库区园地植物篱常用植物名录 附录D(资料性) 三峡库区人工湿地建设常用植物 附录E(资料性) 三峡库区库岸植被缓冲带立地特性和
DB42/T 19152022
DB42/T19152022
DB42/T19152022
DB42/T19152022
库区园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指南
本文件规定了三峡库区园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术语与定义、防控原则、技术框架、源头控制技术、 过程拦截技术、末端削减技术、面源污染监测及评估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境内三峡库区园地的面源污染防控。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6453.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HJ555化肥施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HJ556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LY/T1914植物篱营建技术规程 LY/T2964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NT/T29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NT/T3821.2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规范第2部分:丘陵山区 NT/T3824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规范
DB42/T19152022
植物篱hedgerow 种篱状或带状、密集配置的灌木、灌化乔木及灌草结合的植物配置形式。按其主导功能的不同分 为坡面等高植物篱、护(堤)植物篱、隔离植物篱3种类型。 3.5 生态沟渠ecologicalditch 依据生态学原理,在农田系统中构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田排灌沟渠,具有净化水质、调蓄水量和 生态拦截等功能。
军岸植被缓冲带reservoirbankvegetationbuffers 在三峡水库库周水陆交错区域,由乔、灌、草等组成的植被带。
为了保证园地面源污染防控科学有效的进行,给出防控原则如下: a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工程、生物和管理措施,形成面源污染源头到末端全过程防控,降低 面源污染发生风险; b 依托地形地势以及现有渠、沟、塘、堰、洼地等,尽量减少土石工程量; C 优选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吸收污染物能力强的优良乡土植物,合理配置,实现绿色防控; d 集成多种防控技术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技术优势,达到面源污染防控效果最优化
园地面源污染防控过程中源头控制技术、过程拦截技术、末端削减技术中所涉及技术措施需要符合 以下规则: a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采用坡改梯、化肥减量增效、节水灌溉等技术,优化园地立地现状,减少化 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从源头降低污染物的产生: b 过程拦截技术主要采用生草覆盖、秸秆覆盖、植物篱、生态沟渠等措施,增加地表覆盖,降低 径流产生率,利用植物吸收、固定、截留污染物的功能,降低污染物载荷量; C 末端削减技术是径流进入水体临界面,依托人工湿地和库岸植被缓冲带对径流养分吸收和拦 截消减。园地面源防控技术框架参见附录A
梯地田坎沿等高线布设,田坎顺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土坎高度为1.2m~2m,石坎1.5m~3m。 梯面宜宽不宜窄,梯块宜长不宜短,做到生土平整,表土回填,尽量保护耕作层。梯面宽度宜为土 次梯田1.5m~4m,石坎梯田4.5m~11m。 具体设计和修建参照GB/T16453.1规定执行
DB42/T19152022
结合降水、水源条件、梯地面积, 在坡面横向和纵向修建灌、排、拦、蓄等坡面水系配套设施和道
6.2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6. 2. 1科学施肥技术
6.2.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定园地土壤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养分丰缺及平衡状态,结合作物需肥规律、土壤 供肥特性和肥料效应,科学设计施肥方案。 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肥占全部肥料用量(有效养分)的30%~40%,注意养分的协调平 测土配方施肥的采样、测试、肥料用量确定、肥料配方设计等按NT/T2911规定执行
6. 3. 1 基本要求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车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宜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护有益生物和珍稀牛 持园地生态平衡。农药施用应遵守HI556中有关规定。
6.3.2农业防治技术
选择抗病植物品种、多林种复合裁植模式,改善树体透光通风条件。及时摘除病叶、病枝、 蔓、病芽和病果,填埋或烧毁处理,减少病源数量
6.3.3物理防治技术
采用杀虫灯、防虫网、黄板诱杀和果实套袋等物理防控措施
6.3.4生物防治技术
6.3.5化学防治技术
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严格按农药产品说明书规定的用途 使用方法等。化学防治应符合HI556的相关规定。
DB42/T19152022
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方式进行灌溉,具体按GB/T50363规定执行
可选用适应性强、根系浅、矮生、耐薄、对水肥要求低的草本植物,优先选择豆科植物 具体生草覆盖草种特性及种植方法参见附录B。
7. 2. 1 基本要求
适用于蒸发强度大、水分条件差的园地,不适于黏土土质和排水不良的低洼园地。
选择麦秸、玉米秸、稻草、豆秸等,若桔杆较高大可剪成20cm~50cm不等的小段,均匀平铺于地 面,覆盖厚度15cm~25cm,并覆少量土压实。喷施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3000倍 液,以增强病虫害杀灭作用。 第1年秸秆用量为1000kg/亩~1500kg/亩,之后秸秆用量为600kg/亩~800kg/亩。待秸秆完全腐 熟后,可将秸秆翻入地下,再进行新一轮覆盖。
选用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萌芽强、耐修剪的乡土植物,优先选择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且胁地不明 显的植物。园地植物篱建设常用植物参见附录C。 植物篱高度一般在1.5m以下,最大不超过2.0m,宽度为0.3m1.0m。园地植物篱整地、栽植、配 置、抚育管护等参照LY/T1914规定执行,
7. 4. 1 基本要求
坚持因地就势,充分利用原有排水沟渠,改造为兼顾排水和具有拦截、过滤、吸附水中氮 能的沟渠。 在坡脚建设,等高开沟,对地势起伏较大的沟段可将其分为若于段或支渠
渠体断面一般为等腰梯形,宽度适需求而定,深度不小于0.6m。渠壁和渠底采用土质或含孔穴的 水泥硬质板建成。沟渠出水口用混凝土建造拦截坝,并在拦截坝上设置排水节制闸。 渠壁结合自然植被辅以种植狗牙根、香附子、黑麦草、龙须草。渠底空穴内种植耐水植物,包括香 蒲、鸢尾、黄菖蒲、菱白、芦苇、水芹、灯心草。
8. 1. 1 基本要求
DB42/T19152022
充分利用园地洼地、池塘、积水区以及小流域出水口区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修建 园地径流排水净化采用表面流型湿地,以粘质或壤质土壤为基质。底部和侧面采用防渗处理 采用黏土层、聚乙烯薄膜及其他建筑工程防水材料,防渗层的渗透系数应不大于10m/s。
人工湿地建设应结合降雨量、汇水面积、地表覆盖等因素确定,具体建设参考HJ2005中相关规定 行。 宜选用耐污能力强、根系发达、去污效果好,且具有抗冻、抗病虫害能力,有一定经济价值、易管 理的本土植物。合理确定湿地植物种植比例、密度适宜搭配。人工湿地建设常用植物见附录D。 定时收获和更新湿地系统植物,疏浚底泥,深度不低于0.5m,收获的植物和底泥可作为肥料还田 不可随意丢弃,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自然植被,人工植被恢复与现有植被封育相结合。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模式配置,优先选择根系发达、耐水湿水淹、固土抗蚀防崩能力强的 物,慎用外来植物,禁止使用影响水环境的外来有害植物
8. 2. 2建设技术
注重乔灌草、针阔混交搭配,草灌为主,乔木和灌木造林地段不得低于最高水位线3m。库岸植被缓 冲带主要造林树(草)种参见附录E。 I区:位于接近水面的区域,属淹水期较长的岸坡缓冲带,蓄水位145m~165m,配置植物多年生草 本植物为主。 II区:位于I区上部,属淹水期较短的岸坡缓冲带,蓄水位165m~175m,配置根系发达、抗逆性强 的乔木树种为主,合理配置灌草。 III区:位于II区上部,为库区消落区护岸缓冲带,海拔175m~185m,配置固土能力强、生长量大 的乡土乔灌树种和高大草本为主。 整地、裁植、管护等建设技术参照LY/T2964规定执行
9.1园地面源污染监测
详细记录监测园地地块的基本信息、栽培种类、耕作和灌溉方式、施肥和农药投入等田间管理措 体参照NT/T3821.2规定执行。
DB42/T19152022
监测园地的地表径流、淋溶和土壤侵蚀所携带的氮磷含量,以及施肥后的氨挥发和农药喷施产生 染。对分水线闭合、出水口单一、以园地为主的小流域,重点监测流量和水质(包括总氮、总碳 氮、硝态氮、硝酸盐)等指标。
GBZ 106—2020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 径流污染监测、淋溶污染监测、氨挥发通量监测可参考环办(2014)111号文件附件6中规定 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方法参照NT/T3824的相关规定执行。
9.2园地面源污染防控评估
以监测区内近三年所开展的面源污染历史监测、专项调查、科学研究等数据综合确定评估基线。与 未采取面源污染防控措施且具有相似地理特征、品种、管理模式等区域作为评估基线。 参照环境基准、国家和地方发布的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区域环境功能要求,评估一定周期内,采取 面源污染防控措施后与基线相比的污染物减排量或削减率,判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是否达到相应要求。
DB42/T19152022
图A.1三峡库区园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框架
K2 64小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DB42/T19152022
附 录 B (资料性) 三峡库区园地适宜生草覆盖草种特性及种植方法 表B.1给出了适宜三峡库区园地生草覆盖草种特性及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