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Y/T 134-2010 海平面观测与影响评价.pdfICS 07.060;13.020 A45
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
Sea level observ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海平面观测 海平面观测站站址的选择 4.2 验潮井的设置 4.3 水准系统 4.4 海平面观测仪器 4.5 观测环境变化记录 4.6 观测记录方法 4.7 观测资料的整理 海平面变化影响观测 5. 1 海水人侵观测 5.2盐渍化观测 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 6.1 评价方法 6.2 评价区域与评价单元 6.3 评价体系与评价因子 6.4 评价因子数据处理 6.5 直接影响评价 6.6 海岸影响评价 6.7 综合影响评价 6.8 海平面影响脆弱性区域划分 6.9 评价结果分析 6.10 评价报告编制 资料和成果归档 7, 原始资料归档 7.2 成果资料归档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海平面观测站环境状况记录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观测记录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海水人侵和土壤盐溃化观测报告格式及分级指标 附录D(规范性附录) 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报告格式
水电安装施工方案 (2)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海平面观测 海平面观测站站址的选择 验潮井的设置 4.3 水准系统 4.4 海平面观测仪器 4.5 观测环境变化记录 4.6 观测记录方法 4.7 观测资料的整理 海平面变化影响观测 5. 1 海水人侵观测 5.2盐渍化观测 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 6.1 评价方法 6.2 评价区域与评价单元 6.3 评价体系与评价因子 6.4 评价因子数据处理 6.5 直接影响评价 6.6 海岸影响评价 6.7 综合影响评价 6.8 海平面影响脆弱性区域划分 6.9 评价结果分析 6.10 评价报告编制 资料和成果归档 原始资料归档 7.2 成果资料归档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海平面观测站环境状况记录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观测记录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海水人侵和土壤盐溃化观测报告格式及分级指标 附录D(规范性附录) 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报告格式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满春、付世杰、储英杰、刘克修、王晓惠、金继业、范文静、林峰竹、庞静茹 张建立、刘金、刘彬。
本标准规定了海平面及海平面变化影响观测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提出了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体系 及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的海平面观测、海平面变化影响观测和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 影响评价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 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威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的 现象。海水人侵分为地下水人侵和江河的咸潮入侵
4.1海平面观测站站址的选择
4.3.1水准系统的设置
4.3.2水准点的水准测量
4.3.3水尺零点设置原
4.3.4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应
海平面观测站可根据观测 声学式验潮仪、雷达验潮仪等观 #进行检定
4.5观测环境变化记录
观测环境变化情况应详细记录。海平面观测站水尺零点复测记录表见附录A(表A.4),高租 己录表见附录A(表A.5),观测资料状况记录表见附录A(表A.6),海平面观测站周边环境及海片 状况记录表见附录A(表A.7),验潮零点的变动情况记录表见附录A(表A.8)。
观测资料的整理应按GB/T14914—2006的规定
5.1.1观测断面与站位布设
海水入侵观测应利用现有水并设施进行。在确定的观测区域内,布设观测断面和站位,观测并位置 应保持相对稳定,且具有连续性。观测重点主要是供水目的层和已发生海水入侵的含水层。观测并位 采用GNSS定位。 观测断面应垂直于海岸线方向布设,在确定的海水入侵观测区域内应至少布设2个观测断面,断面 布设间距应不大于10km。 每个观测断面应至少布设3个观测站位(海水入侵区、过渡带、未入侵区),同时还应考虑界面移动 速率,适当增加站位,以保证在观测期间至少有一观测站位始终位于未入侵区(淡水区)内。 每个观测应建立档案,记录方法见附录B(表B.1)
海水入侵观测要素应包括水位、氮度和矿化度。
水入侵观测要素应包括水位、氮度和矿化度
水位观测应采用测绳测量观测并水面距离地面的高度,将地面高程减去高度值得出观测并水 位。为防止测绳伸缩引起的测量误差,测绳标记应每半年订正一次。水位观测记录格式见附录B 表B.2)。 采集观测井中的水样,留备检测与分析
5.1.4样品检测与分析
对采集水样进行检测和分析。氯度检测按GB11896一1989规定的方法进行。矿化度检测按 SL79—1994规定的方法进行。水质分析记录格式见附录B表B.3)
5.1.5观测报告格式及内容
对现场调查、观测数据和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析水位变化、氯度和矿化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海 水入侵程度和范围,并编制海水入侵观测报告。海水入侵观测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见附录C(表C.1)。 海水入侵程度的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C(表C.2)
人侵和盐渍化监测都应在每年3月和9月各观测
5. 1.7 仪器设备
所有在观测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使用,并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进行检定, 盐渍化观测
5.2.1观测断面与站位布设
观测断面设置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观测站位的布设应具有代表性,并进行统一编号。观测站 位应采用GNSS定位。 观测断面应垂直于海岸线方向布设,在确定的盐渍化观测区域内应至少布设2个观测断面,断面布 设间距不超过10km。 每个观测断面应至少布设3个(盐土区、过渡带、非盐渍化区)观测站位,并保证在观测期间至少有 个观测站位始终在非盐渍化区内。 对观测点间的信息进行记录,用部面图反映观测点变化情况
5. 2. 2 观测要素
盐溃化观测应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存三个步骤。 土壤样品的采集应在每个观测站位以锯齿形或蛇形(S形)均匀、随机地布设5个~10个采样点,取 样层位为0cm~100cm,将各采样点采集的土壤进行等量、均匀混合,形成该观测站位的土壤样品。样 品采集记录见附录B(表B.4)。 土壤样品的制备应在通风的室内对样品自然风干,不能曝晒。风干场所应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 的污染。风干后的土样应平铺在平整木板或塑料板上,用木棍或塑料棍压碎,经过初步压碎的土样,用 2mm孔径的筛子过筛。 过筛后的土样应充分混匀,装人玻塞广口瓶或塑料袋中,内外各具标签一张,写明编号、采样地点、 土壤名称、深度、筛孔、采样日期和采样者等项目。制备好的土样应妥善购存,避免日光、高温、潮湿和有 害气体的影响。一般土样应保存半年至一年,直至完成全部检测和分析。
5.2.4样品检测分析
5.2.5观测报告格式及内容
5. 2. 6 观测时间
6.2评价区域与评价单元
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应针对沿海区域开展评价。评价区域应实现评价单元的准确划分,并由3个 以上的评价单元组成。评价单元按评价区域的下属行政区进行划分。评价区域与评价单元的边界均应 以行政区边界为准。
.3评价体系与评价因子
评价体系应按评估内容分为土地、社会、经济、生态、抗灾、海岸影响(由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等组 成)等相关子系统。评价工作应针对数个相关的子系统进行。
6.3.2评价系统与评价因子
评价系统由各个评价子系统组成,评价因子是评价子系统的组成部分。评价子系统与评价 成见表1。
HY/T1342010
旋挖钻机施工工艺表1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体系表
6.4评价因子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应遵循可比较原则,各评价单元间的评价因子应分级处理,形成的级值反映海平面上 价因子在不同评价单元间的影响程度。评价因子的级值用于海岸影响评价和综合影响评价模型的计 6.4.2数据处理模型 通外用新当公式加下
HY/T 1342010
淹没土地面积计算应将海平面上升值分别叠加海区的平均高潮位、历史最高潮位和百年一遇高潮 位值雨水调蓄设施(钢筋混凝土雨水调蓄池).pdf,基于GIS技术和评价区地面高程数据,在考虑堤防设施和不考虑堤防设施情况下计算不同条件 下的士地漆没面积,
Z[DH(n)S(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