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

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9723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

表16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

6.2.3.10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的砂率应根据水胶比和粗集料最大粒径并结合机制砂的细度模数、颗粒 级配、石粉含量等通过试验确定。初选砂率时,可参考表15进行选择。 6.2.3.11外加剂掺量应根据外加剂的品种,结合混凝土性能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 6.2.3.12因受机制砂中石粉影响,机制砂混凝土减水剂的掺量较天然砂略高,应根据机制砂石粉含量 的多少酌情增加,但减水剂掺量不应超过饱和点掺量。

表17普通混凝土最大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

6. 2. 5配合比计算

2.5.1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应按《公路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B33/T 规定进行计算。 2.5.2采用质量法进行粗集料、细集料用量计算时,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比同强度 天然河砂混凝土高约20kg/m~40kg/m,其值可取2380kg/m²~2480kg/m²JGJ13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强度等级越高或集料 度越大,宜取值越大。

的规定进行计算。 6.2.5.2采用质量法进行粗集料、细集料用量计算时,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比同强度等级 的天然河砂混凝土高约20kg/m²~40kg/m,其值可取2380kg/m~2480kg/m,强度等级越高或集料表观 密度越大,宜取值越大。 6.2.5.3集料以干燥状态质量为基准,集料含水量和液体外加剂中的水要计入总用水量。 6.2.5.4应根据含石率计算机制砂中大于4.75mm颗粒质量,将此质量计为粗集料含量,并相应减少公 称粒径最小一档粗集料的质量。砂率应为机制砂含石率为0%时的砂率,以便施工过程中根据含石率进 行调整配合比。

2.5.4应根据含石率计算机制砂中大于4.75mm颗粒质量,将此质量计为粗集料含量,并相应减 粒径最小一档粗集料的质量。砂率应为机制砂含石率为0%时的砂率,以便施工过程中根据含石 调整配合比。

6. 2. 6配合比试配

6.2.6.1试配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原材料取样要具有代表性,每盘混凝土试配方量不应小 于20L。 6.2.6.2原材料温度宜接近实际使用时的材料温度,集料不应进行烘干或风干,应使用饱和面干以上 含水率的集料。

JZ/ZN 202103

6.2.6.3正式拌和前,应采用与计算配合比同比例的砂浆对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涮膛,以减少砂浆粘附 在搅拌锅内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6.2.6.4在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试拌,检测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并对性能进行分析,然后在保 持水胶比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用水量、砂率、外加剂掺量等参数进行拌合物性能调整和检验,以获 得符合要求的最佳性能。 6.2.6.5试配过程中应对粗集料的各档组成比例进行调整,宜不少于3个合成级配,以确定最佳合成 级配,至少选择3个砂率进行试配,以确定最佳砂率。 6.2.6.6在试配的过程中,减水剂除进行掺量调整外,尚应根据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进行减水剂成份调 整。 6.2.6.7在拌合物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试拌配合比的基础上,试配水胶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2~ 0.05,用水量宜保持不变,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小1%,共3个配合比,进行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检测。 6.2.6.8进行力学试验时,除设计龄期力学性能,宜对3天和7天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以了解早期 强度和强度发展趋势为配合比现场验证和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6.2.6.9混凝土性能指标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参考《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 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进行调整,

6.2. 7配合比现场验证

6.2.7.1原材料进场后,应进行配合比现场验证,以验证现场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性能是否与设计目标 性能一致。 6.2.7.2应采用施工时使用的拌和设备,并应提前进行标定或校准。 6.2.7.3验证时应对最佳搅拌时间进行确定,正式施工时应按此执行。 6.2.7.4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早期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应与设计和施工要求基本一致。否则,应进 行原因分析,进行配合比调整。 5.2.7.5配合比现场验证尚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 南》和《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湿法)及机制砂海工混凝土技术指南》的要求。

6. 2. 8 工艺性试验验证

5.2.8.1配合比现场验证符合要求后,应进行配合比工艺性验证。工艺性验证应采取具有代表性的结 构形式进行。 6.2.8.2工艺性验证宜采用多种施工方案进行对比验证,从中优选最佳方案。 6.2.8.3应检测到达现场的混凝土落度、扩展度和经时损失等指标,并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6.2.8.4 应进行保护层厚度、回弹强度等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检验。 6.2.8.5应对拌和、运输、浇筑、拆模、养护等各工艺进行详细记录。 6.2.8.6工艺性试验验证完成后,对检测结果、施工工艺等进行分析,优化调整后确定施工配合比。 6.2.8.7工艺性试验验证尚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 南》和《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湿法)及机制砂海工混凝土技术指南》的要求。

.2.9配合比设计报告

6.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JZ/ZN 202103

6.3.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方法参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规定进行。 6.3.2高性能混凝土应根据设计要求或实际需要进行耐久性能设计。 6.3.3耐久性能设计时,应考虑各因素对耐久性能的影响,以优选原材料、提升混凝土耐久性能为原 则进行材料选择和参数选取。 6.3.4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指标、原材料和配合比参数应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所处的 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进行确定,并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6.3.5水胶比应根据混凝土的配置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渗性、和抗冻性能等的要求确定,且 应符合表18的规定。 6.3.6在满足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宜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并控制在130kg/m3~160kg/m3。 6.3.7应限制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最低和最高用量,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宜减少胶凝材 料中的水泥用量,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宜符合表18的规定,且胶凝材料浆体体积宜不大于混凝土体 积的35%

表18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

昆凝土中应适量掺加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合料,最小总 小于20%,最大掺量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9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

的正 6.3.11冻融环境下的混凝土宜采用引气混凝土,冻融作用等级D级以上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对其 他环境作用等级的混凝土,亦可通过掺加引气剂(含气量不小于4%)提高其耐久性能。

JZ/ZN 202103

6.3.1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进行混凝土和胶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并从中优选抗裂性 能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 6.3.14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计算、配合比试配、配合比现场验证、工艺性试验验证、配合比设计报告 按第6.2.5条6.2.8条的规定进行

7.1.1混凝土施工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十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浙

7.1.1混凝土施工应符合《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十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浙 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湿法)及机制砂海工混凝土技术指南》、《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JGJ/T10)、《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 等标准和规范的相关规定。

7.1.3实施分项工程首件制,对首件质量认可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7.1.4建立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配置专职试验人员,宜实行项目总工带队的周检制。 7.1.5混凝土施工应进行原材料验收、混凝土拌和、拌合物运输、混凝土浇筑和混凝土养护等全过程 质量控制和信息化管理。

7.2.1施工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以确保混凝土的落度、落度经时损失和凝结 时间满足要求 7.2.2机制砂的石粉含量、机制砂的含水率、水泥的温度、减水剂的减水率、各种原材料的需水量等 指标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以确保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满足要求。 7.2.3拌和楼应定期进行标定,并根据生产混凝土总数量、材料总用量和配合比定期复核计量设备的 准确性。 7.2.4搅拌时间较天然砂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搅拌时间。 7.2.5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拌和稳定性。 7.2.6混凝土运输时间和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凝结时间、落度经时损失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 混凝土的入模性能符合要求和浇筑过程连续进行。 7.2.7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混凝土离析、漏浆等。 7.2.8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振捣时易于液化,最佳振捣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并严格执行。 7.2.9热期施工时,宜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同时 应采取措施控制模板表面温度,不宜超过50℃,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入模温度宜不高于28℃;冬

7. 3 力学性能控制

JZ/ZN 202103

7.3.4混凝土试件宜在施工现场成型,且成型时间与浇筑时间一致。 .3.5试件成型时,试件不应有粗集料离析、表层浮浆、外观缺陷等。 .3.6混凝土试件应及时入库,现场存放不应超过2天,并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以确保试件强度具 有代表性。 7.3.7同条件养护试件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与现场温度、湿度条件一致。 .3.8宜建立各强度混凝土3d,7d,15d,28d,60d等立方体抗压强度曲线,需要回弹检测的结构物 宜建立回弹强度曲线,用以预判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趋势

7. 4 耐久性能控制

E中的总碱含量和游离氯离子含量应符合表20的

7.4.2控制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级配和空隙率等指标,提升混凝土的密实度,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 生能。 7.4.3控制机制砂石粉含量、粉煤灰需水量比、水泥温度等对用水量影响较大的因素,确保水胶比和 用水量不超过设计值。 7.4.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温升控制,水化温升应符合表21的规定,混凝土试件宜采用温 度匹配养护。

21混凝土水化温升限值

施工过程中应对结构物外观的质量进行控制,并针对易发问题做好预防措施和及时对出现的问 析和解决。 昆凝土表面蜂窝、麻面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b 加强混凝土振捣,避免漏振、欠振; c 避免模板漏浆; d 避免混凝土离析。 7.5.3 混凝土表面气泡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减少分层浇筑厚度; b) 加强振捣或改变振捣工艺; c)采用专用脱模剂:

JZ/ZN 202103

d)增加混凝土流动性; e)降低混凝土的黏性: f) 加入消泡剂,消除混凝土中的不稳定气泡,并对混凝土含气量进行控制。 7.5.4 混凝土表面色差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确保原材料稳定; b) 保障混凝土流动性和级配体系的施工稳定性: c) 脱模油或脱模剂涂抹要均匀; d) 混凝土不能有离析、泌水现象; e) 模板需抛光、除锈等; f) 避免混凝土砂浆飞溅模板: g 振捣时间应保持一致,并避免过振: h) 洒水养护要均匀,不应采用循环水: i) 选择适宜的集料粒径,避免集料卡在钢筋和模板处; j 避免混凝土滞后泌水。 7.5.5 混凝土表面水纹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混凝土入模落度不宜过大; b) 避免过振: C) 增加混凝土的黏聚性、保水性。 7.5.6 混凝土表面砂线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提高混凝土保水性; b) 调整粗集料级配和砂率; ) 掺加粉煤灰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d) 避免过振。 7.5.7 混凝土表面裂缝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a) 加强养护,避免水分蒸发产生的收缩裂缝; b) 避免过早拆模和拆模时对混凝土产生扰动; C 避免混凝土离析,特别是混凝土浇筑表面; d) 混凝土顶面采取二次抹面: e) 减少混凝土水化温升; f) 必要时适量掺入膨胀剂。

8.1.1混凝土质量检验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等的规定。 8.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应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的规定。

2.1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进行检验 2.2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测项目及频率应符合表22的规定。

JZ/ZN 202103

表22混凝士拌合物性能检验要求

凝土拌合物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文件和经批准的

8.3.1应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等设计文件规定的力学性能进行检验,检测方法应符合第 1.3.3条规定。 8.3.2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无损检测应按《桥梁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无损检测》(JT/T1166)规定的方 法进行。 8.3.3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8.4耐久性能和体积稳定性检验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

JZ/ZN 202103

附录A (规范性) 机制砂片状颗粒试验方法

a)鼓风干燥箱:能够使温度控制在(105土5)℃; 条形筛:筛框内径均为300mm,筛孔尺寸分别为0.8mm×15mm、间距1.5mm,1.6mm×15mm、 间距1.6mm,3.2mm×20mm,间距2mm; C 方孔筛:孔径为1.18mm,2.36mm,4.75mm,9.50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筛框内径 为300mm); d 电动摇筛机: e)天平:量程不小于2000g,感量不大于1g; f)塘瓷盆,毛刷等。

A.3.1按《建设用砂》(GB/T14684)规定进行取样,并将机制砂烘干。 A.3.2取烘干后冷却至室温的机制砂500g,将机制砂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方孔套筛(附筛 底)上,方孔套筛置于摇筛机上,然后进行筛分,机制砂分为3个粒径区:1.18mm~2.36mm,2.36mm~4. 75mm,4.75mm~9.50mm。 A.3.3将粒径区1.18mm~2.36mm,2.36mm~4.75mm,4.75mm~9.50mm的机制砂分别放入宽为0.8mm,1. 5mm,3.2mm的条形筛上分别进行筛分,各档筛分时间不宜小于10min,称取各条形筛筛下颗粒质量,并 累加得到机制砂片状颗粒总质量G。

A.4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计算

A.4.1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按式(A.1)计算,精确至0.1%

A.4.1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按式(A.1)计算,精确至0.1%;

G S = ×100% 500

Fs一片状颗粒含量,%; G一粒径1.18mm~9.5mm试样所含片状颗粒总质量,g。 4.2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取2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若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平均值的20%,应追加测定一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值。

B.1结构物及施工概述

JZ/ZN 202103

砂高标号混凝土配合比

B.1.1结构物名称:现浇箱梁。 B.1.2环境:一般环境。 B.1.3施工工艺: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集中拌和,自卸式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泵送入模;保护层厚 度20mm,最小钢筋间距10cm。 3.1.4运输距离:2000m。

B.2 混凝土目标性能确定

B.2.1拌合物性能:根据结构类型特点、运输和浇筑方式等综合确定。设计落度定为200mm220mm、 扩展度≥350mm、落度经时损失小于等于20mm/h,以确保入模落度。 B.2.2力学性能:根据设计文件进行确定。抗压强度为C55,抗压弹性模量为3.55×10"MPa。 3.2.3耐久性能: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最大胶凝材料用量符合表17的规定,耐久性符合 设计文件要求。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掺加20%粉煤灰和10%矿渣粉。 B.2.4体积稳定性:无(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进行确定)。

0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检测结果见表B.1,符

表B.1水泥的检测结果

B.2粉煤灰的检测结果

JZ/ZN 202103

表B.3机制砂的检测结果

且集料:某碎石加工场生产的5mm10mm、10mm20mmII类粗集料,级配中值合成比例20:80, 见表B.4,符合本文件第5.3节规定。

表B.4粗集料的检测结果

B.5外加剂的检测结果

B. 4. 1 设计与计算

B. 4. 1.1配制强度

式中: fcu.o一混凝土试配强度(MPa); fu.k一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0一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根据公式B.1计算:fm.=55+1.645×6=64.9MPa

式中: feu,o一混凝土试配强度(MPa); fcu,k一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0一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根据公式B.1计算:f0=55+1.645×6=64.9MPa。

B. 4. 1. 2 水胶比

验或参考表15,初选水胶比为0.32,符合耐久

B, 4. 1.3用水量

根据经验或参考表15,初定用水量为152kg/m(包括减水剂中的水和机制砂、粗集料中所含的

参考表15,初定用水量为152kg/m(包括减水剂中的水和机制砂、粗集料中所含的水)

B.4.1.4胶凝材料用量

Mwo Mbo = W/B

Mbo = w( ( B. 2 W/B

JZ/ZN 202103

根据经验或参考表15,初定砂率为41%。

B. 4. 1. 6 集料用量

3. 4. 1. 6 集料用量

Bs × 100 Mso + mso

式中: m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kg/m); mg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粗集料用量(kg/m): ms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细集料用量(kg/m); mx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用水量(kg/m): mp一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m),本次计算取2420kg/m; β一砂率(%) 根据公式B.6和B.7计算:机制砂用量m.o=735kg/m:粗集料用量m.o=1058kg/m

m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kg/m); mg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粗集料用量(kg/m); ms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细集料用量(kg/m); m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用水量(kg/m); mep一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m"),本次计算取2420kg/m; β:一砂率(%)。 根据公式B.6和B.7计算:机制砂用量mao=735kg/m;粗集料用量mgo=1058kg/m。

B.4.1.7外加剂掺量

ma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减水剂用量(kg/m): mb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kg/m") β。一减水剂掺量,根据厂家建议掺量,初选减水剂掺量为1.2%。 根据公式B.8计算:ma=475×1.2%=5.70kg/m。

B. 4. 1. 8 确定初步配合比

B. 4. 2 试验室试配与调整

B.4.2.1拌合物性能试配,过程如下:

JZ/ZN 202103

a 经检测混凝土落度195mm、扩展度360mm,符合设计要求,拌合物黏稠,流速较慢,初步考虑 用水量偏小。 b) 调整用水量为155kg/m,重新进行计算、试配,经检测落度为210mm、扩展度425mm,拌合 物各项性能较好。 C 在上个配合比的基础上,砂率分别增减2%,检测结果发现增加2%砂率效果最佳(可继续增加 砂率进行试配)。 d 在增加2%砂率的基础上,分别改变粗集料合成比例为15:85和25:75进行试配,发现粗集料 合成比例15:85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最佳。 根据上述试配过程结果,将用水量为155kg/m、砂率为43%、粗集料合成比例为15:85的配合 比作为试拌配合比。

B.4.2.2拌合物性能检验

拌配合比基础上水胶比分别减少和增力 10.02,砂率分别减少和增加1%,用水量与基准配合比相 配合比分别编号为1、2和3。各拌制40L混凝土,进行拌合物性能检测,各材料用量和拌合物性 6、表B.7和表B.8所示,拌合物性能均符合设计要求

表B.6编号1的材料用量和拌合物性能

表B.7编号2的材料用量和拌合物性能

JZ/ZN 202103

表B.8编号3的材料用量和拌合物性能

B.4.2.3硬化混凝士力学性能检验

三组配合比力学性能检测结果如表B.9所示。

表 B.9 力学性能

B.4.2.4配合比调整

拌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故不做调整。 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B. 4.2. 5 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试验室配合比结果见表B.10

试验室配合比结果见表B.10

QGDW 11372.21-2015 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能力培训规范 第21部分:客户代表表 B. 10混凝士配合比

.4.3配合比现场验证

按第6.2.6条执行,符合要求。

B.4.4工艺性试验验证

按第6.2.7条执行,符合要求,

按第6.2.7条执行,符合要求。

DL/T 1161-2012标准下载B.4.5配合比设计报告

按第6.2.8条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